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做最好的老師優秀讀後感(通用12篇)

讀後感1.1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師優秀讀後感(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最好的老師優秀讀後感(通用12篇)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

最近讀了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爲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爲之激動、讚歎、折服!

“做最好的老師”,是任何一個做教師的人的理想,可什麼樣的老師纔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

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說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啓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認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那每天就都會有新的快樂。

在去年剛畢業時,我承擔了我們勝溪新村學校小學部三到六年級三個班的美術課。那時的我熱情滿懷,躊躇滿志,對學生也充滿了愛心與耐心,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老師。而學生也確實沒有辜負我對他們的那份熱情,課堂學習和交流非常積極,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學生對美術課的熱情依舊和從前一樣,但是由於我的管理經驗不足和管理方法不當,在課堂紀律管理上一直不是很好,一些學生比較頑皮,常在課堂上搗亂,我把能想到的管理方法都用上了,打、罵、做思想工作,這些辦法不能說一點作用都不起,但效果的確不怎麼樣。

我在看了李老師這本《做最好的老師》後,對這方面找到了一些靈感。李老師提供的方法是:多想學生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學生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李老師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線,一直都在講臺,一直都和學生零距離!我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是的,只有和學生們零距離接觸,才能感受到學生們的可愛之處,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記錄下和學生們的點點滴滴,才能體現老師的真正價值!

對於老師,教學經驗來自於與學生們零距離的交流與接觸,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論。試着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你會覺得教學原來是如此精彩!

總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最後,我還是要把李老師的一段話獻給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

這些年教育界流行這麼一個說法:"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李鎮西老師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聞,就在前兩天有幸觀看了學校組織的李老師的視屏講座。

在講座中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開始說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戶。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爲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爲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日三省吾身"

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爲。"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俗話說得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說,只要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爲一片綠油油的葉子,在屬於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有次在家長會上,聽見有位家長說:胡老師人很好,她從來不當着孩子們的面罵同學。我一愣,我真是這樣的嗎?回想有時候火氣上來,控制不住,就會在教室裏斥責學生。可自從開完那次家長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馬上想到學生的自尊,儘量控制自己的脾氣。

允許學生犯錯

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爲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爲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爲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爲犯錯是爲了下次不犯錯。

有些學生在讀書方面實在是不行,沒有這個能力,比如曾經我們班有一位叫蔡智斌的學生,一開始我希望他能夠認真學習,按時交作業,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後來的事實讓我覺得這樣根本就不現實,所以決定原諒他,就轉變策略,告訴他:學習不好沒關係,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觸犯校紀校規,不要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從反饋來看,他告訴我,這樣做讓他很感動,他也意識到自己行爲要規範,比如上課遲到他會喊報告,如果有事需要他幫忙,他也很樂意幫助,這說明他還是很懂禮貌的。

我真的愛每一個學生嗎?

愛學生,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在沒有觀看李老師的講座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看完後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以後的生活中我也會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老師對愛的那份執著,對愛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對學生付出的是滿腔的愛心。他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爲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

"師道尊嚴"?

看完講座之後,我就想哪段給我的觸動最大。馬上想到的就是《給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這一視屏小段。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第二感覺是認同。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活,有時我總是板着臉,故作嚴肅,裝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樣子時,有時我也會在全體同學面前批評一個同學,殺一儆百;每次我遠遠地看着他們,而不是溶入孩子們中去時,我並沒有獲得他們的多少尊重、愛戴。反之,只是一個充滿笑意的眼神,一個充滿溫情的動作,一句溫馨的話語,卻使他們更靠近我。

正像李老師在講座中所講:"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賬,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這就是李老師所說的"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3

“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教育界曾流行這麼一句話,我對李老師的教育思想早有所聞,如今在培訓的閒暇時間有幸拜讀了李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不禁爲李老師書中原汁原味的對學生的大愛所感動,被李老師那獨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隨着閱讀的深入,我也在不斷思考:什麼樣的老師纔是最好的老師?我怎樣向李老師學習,努力做最好的老師?我認爲,最好的老師應該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標。

一、做有思想的老師

有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質,有思想的教師纔會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本書第二章“提高教師的素養”中這樣說到:只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只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讓沒有思想的教師去培養富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無異於緣木求魚。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巴爾扎克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有力量的人!”

的確,教師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成爲思想的先行者。反觀我們的教育現實,盲目跟隨、低頭拉車、疲於應付的老師太多了。要開課了,網上拉份教案、下載ppt參考;明天交流了,網上下載材料修改……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有思想,又如何培養出有思想、有創造力的學生?因此,要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要善於學會冷靜與寧靜,冷靜處理教育教學中突發事件,寧靜對待浮躁和喧囂,做到讓自己的天空常藍,給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心靈家園;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維,不因浮華而盲從,不爲浮躁而跟風,在日新月異的新觀念中守住常規,做一個有個性風格的教師。

二、做有底氣的老師

教師應有紮實的基本功、厚實的人文底蘊、創新的意識,那樣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爲他生活的全部內容,並將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雜誌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誌類等等,真是博覽羣書!驚訝李老師哪來那麼多的時間去讀書?原來他早已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那是一種積累,只有厚積才能勃發。

我們有時候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平時作了很多工作,但到了寫總結或其它文章時,總覺得少了一些底氣,很難用言語表達清楚,這時候想想平時卻是應該多學習、多積累,增強一定的文化的底蘊。正是本着這樣一種精神,我校一直堅持開展着一項傳統活動——讀書節。每年我們抓住一個契機,圍繞一個主題,向全校師生推薦一部分優秀書籍,開展系列活動,引導大家多讀書,讀好書。讓師生在活動中品讀、交流、提升,讓書香文化的氛圍逐步形成,讓讀書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作爲這一工作的分管副校長,我更應該以李老師爲榜樣,更應該走在學校老師的前面,博覽羣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增強底氣。

三、做有愛心的老師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書中最震撼我的就是李老師對學生那種無比真誠和執著的愛。愛學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沒有觀看李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看完後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是想方設法喚起“後進學生”積極向上的信心。愛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有些老師由於脾氣不好或者其他種種原因偶爾也會產生一些失誤的教育行爲,如因學生的一些失誤、過錯,教師會“發火”、“衝動”、“罰站”、“罰抄”等。我們做老師的可能都心裏想着我是爲他們好而理直氣壯的做過或正在做着,但這種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有悖教育規律的做法,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與信任,只會適得其反,與原有的目標越走越遠。因此,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應多嘗試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其它專題活動。用“學生的眼光”看待問題,用“學生的情感”體驗活動,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學生純真的笑容,贏得他們的尊敬和愛戴。“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擡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心靈的召喚。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讓我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獻出自己最大的愛心,做孩子最喜歡的老師,讓自己無悔!

四、做有進步的教師

李老師在書中寫到:所謂“最好的教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拿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是啊,比一比: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我今天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

事實上,每位老師在潛意識中都希望自己是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他們也有反思,也有比較,只是不夠深刻,不夠執着,不夠超越,於是往往都與“最好的老師”失之交臂。其實,用李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只要我們在工作之餘主動思考一天或幾天來的工作,思考自己的德育工作,思考自己的課堂,思考自己的學生,有沒有得失,如何可以做得更好?並且不斷改進和完善;在接受各級各類培訓,聽取專家講座時,主動去思考,獲得哪些收穫啓示?及時備註並運用到學校教育教學中去,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就是使自己做得最好的具體體現。

再一次翻開序言,裏面有那段令我感悟最深的話,摘抄下來作爲我的結尾以此自勉:“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4

假期讀了《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它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所著。這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讀着書,讓人不禁爲之激動讚歎、折服!書中每一章節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李鎮西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它讓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體會: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是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讀李老師的文章,爲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會不斷地提醒自己,用愛心溫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

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現在開始,我要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5

李鎮西老師說:“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攏。”李鎮西老師強調自己和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這段話蘊涵着極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爲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會走一些彎路,如果恨鐵不成鋼和急功近利的矯正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麼我們不妨向李鎮西學習,手持愛的.燈盞,用我們心靈的燈光爲之引路。給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溝通的橋樑;給孩子一分鼓勵,爲他的每一進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爲孩子點亮了一盞心燈;給犯了錯的孩字一點寬容吧,讓我們無私的愛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因爲,愛學生就等於愛自己。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還介紹了許多在教育實踐中好的做法,以及教師素質提升的方法。讀後,心裏極不平靜,這不正是我所急需的嗎,他像一盞明燈,引導我向做最好的我不斷探索!前行!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6

當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時,心有慼慼,欣欣然嚮往。李老師的講述不是刻板的學說,而以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爲例,讓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與虔誠,博愛與偉大;也讓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動着。

人說書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正是對李鎮西老師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詮釋。它展示了李老師教育的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案例,是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智慧的精華。一句句樸實中浸着詩意的句子,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熾熱的忠誠。

“什麼樣的老師纔是最好的老師?”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着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說自己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李老師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日的自己和這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到達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爲“最好”都是相對的,它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理想。然而每個人心中對理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雖說我們無法做到“最好”,可我們卻能夠做到更好。我們經常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地去戰勝自己,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齊時,我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7

讀本好書,像是給心靈洗澡。《做最好的老師》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敲打在我的心靈深處,一直在感動着。這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爲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爲之激動、讚歎、折服!

我深深愛上這本書,如同愛着我的孩子們,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李鎮西老師走進。人們給予教師許許多多榮耀的稱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尤其是中國儒家將尊師敬孔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天地君親師”、“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影響浸潤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然而今天教師也不再擁有令人真正崇敬的榮耀和光環。重塑教師形象,還教師與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們每一個人民教師神聖的職責和不可推卸的義務。那麼站在21世紀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今天,我們理想中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在我們的心中應該建立起什麼樣的教師形象呢?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給我了一些啓示。“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爲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說了一半。因爲,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則認爲:教育首先是一種服務,教師是一種帶有濃厚服務性質的職業。一種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的服務,一種爲社會培養健康健全的人類的服務。也惟有如此,作爲教師心懷一種服務思想,纔可能從過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誤區中走出來,走進學生,親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悉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熟悉他們的呼吸,也只有這樣才能爲他們提供最切合實際的東西,才能爲他們鋪設好最適合他們的道路,讓他們能夠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聲中他們張揚個性,茁壯成長。

其次,當代的教師還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名好教師,一名愛學生的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爲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夥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再次,作爲當代的教師還應該“善思”。“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教師應該是個思想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覺得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對得起這幫孩子!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做爲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8

看了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給我感觸很深。

沒看這本書之前,心想這本書可能跟某些教育專著差不多,通篇都是些教育理論,沒有什麼能使我們靜下心仔細看的,但一看起來,就被吸引住了,這本書沒有什麼深奧的理論,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學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他的語言和文字有着獨特的魅力——樸實形象而充滿激情、嚴謹智慧而不失幽默。他善於將理性的思考、真實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學藝術融入一個個發人深省、可讀性極強的教育案例之中,讓我們一線老師感同身受。

李鎮西老師是著名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更被譽爲“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先後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教育學術報告數百場,在數十家報刊上發表各類教育文章數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獲得國家級圖書大獎。就是這樣一位名師,到現在還堅持在一線,保持着數十年如一日的教學習慣。尤其是著名的“五個一工程”:

1.上好一堂語文課。

2.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

3.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

4.讀書不少於一萬字。

5.寫一篇教育日記

讀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後,我無數次地被他的深邃,他的執着,他的激情所打動,更感覺到自己似乎又找到了那久違了的衝動,從今天起,我要做最好的老師!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於他的心,正是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他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

爲什麼李老師能成爲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並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肩負起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在讀此書以前,我一直認爲: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滿腔熱情就足夠。

現在我才領悟到,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不僅需要我不斷的自我學習增加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學會用愛心去灌溉。只有充滿對職業和對學生的愛,才能肩負起一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爲我們每個老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我會不斷地提醒自己,用愛心溫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9

踏上工作崗位兩年了,在這期間我有過悲傷,也有過快樂,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學生時代,我是一個勤奮而努力的學生,踏上工作崗位,我依然是雄心壯志,想着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想着做一個優秀的老師。但是由於缺少豐富的工作管理經驗,常常會有棘手的突發事件讓我束手無策。什麼是最好的老師?一向在尋覓答案。

假期裏讀了教育名家李鎮西寫的《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多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必須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頗有感觸。

有這樣一段話:“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

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這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到達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讀到那裏不禁問自己,在兩年的工作中,我有沒有到達自己最初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呢,有沒有超越自己呢?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愛表現爲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教育對象的愛。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學習優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後進生,他們更需要關心。

只有那些“不可愛的孩子”、“後進生”才最需要你的愛,他們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溫暖,需要陽光。對於“後進生”這樣一個與衆不同的羣體,教師務必給他們一個空間,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讓這些飢渴的花朵,沐浴陽光,健康成長。

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下“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帶給幫忙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禮貌習慣的“養成教育”並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

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擁有“師愛”呢?李鎮西老師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帶着兒童的興趣去探尋學生的心靈深處的途徑,懷着兒童情感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那樣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能理解學生的做法,從而讓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持續和諧一致,這樣的老師就善於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那他看到的學生,都是帶着“可愛缺點”的可愛孩子。

同時,如果想和學生相處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嚴厲,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牴觸情緒。這點我深有體會。

工作以來我都是擔任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總是要求孩子們到達自己心目中的標準,總是覺得他們錯誤很多,例如上課遲到,不講衛生,上課講話,路隊不好。常常會責怪他們,這樣對改正錯誤並沒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勵的方式,用允許他犯錯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們的錯誤越來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着“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爲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回首自己走過的路,不禁慚愧萬分。這天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此刻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這天比昨日做得更好,明天比這天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0

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深有感觸的,書中的案例十分吸引人,每個字都洋溢着李鎮西老師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說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但是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懂事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李老師在第四章總結出: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

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爲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爲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爲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就應允許他犯錯,因爲犯錯是爲了下次不犯錯。

有一段時間,因爲經常有學生不帶資訊技術書,我就很惱火,常發脾氣,結果效果卻不好,並且我已經明顯感到學生有牴觸情緒了,那怎樣辦突然之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麼也沒有了。

如何使學生對資訊技術感興趣?作爲上副課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思考給我的衝擊力很大,長期以來我總是因爲學生表現得不好而批評他們,卻很少表揚他們,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們表現不好的一方面了。

我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學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同時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協助我一齊解決問題。我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

總之,“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期望所有的老師象李鎮西老師學習,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己永不滿意的學習態度。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1

捧起《作最好的老師》閱讀的時候,猶如一股甘泉涌入心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裏,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帶給我的是一次次心靈的震撼與感動。

一篇篇,一幕幕,李老師的育人之道是那麼得匠心獨具,與衆不一樣,那裏面凝聚着他多少心血與智慧呀!合上書本,一個個感人的畫面又彷彿浮此刻眼前。

開學入學教育,第一次與新學生見面,他早已給學生準備好一份禮物——一本書(他的作品《愛心與教育》)和一封信。信中鄭重地送孩子們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愉悅!”並解釋它的深刻含義,這既是一種偉大崇高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平凡樸實的實踐行爲。用精神撒播精神,以真情贏得真情。他請同學們在心裏默唸一遍,並在黑板上寫下這行大字,並結合初次見面所見一些學生的具體行爲使學生看到這句話的含義,並期望每一個新兄弟姐妹用自我的行動來註釋這句話。他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做人第一”的品德課。能成爲他的學生,是多麼愉悅和榮耀!

爲加強班級管理,他與學生共同制定了班級管理條例,並提議條例對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規定:“凡每月對學生髮脾氣超過一次,或錯批同學,或利用自習課講語文,或下課壓堂兩分鐘以上,罰掃教室一次。”爲了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他嚴肅地對學生講:“紀律面前,人人平等,老師怎能例外呢?”兩年過去了,從第一次“犯規”一個人拿起掃把,在教室裏幹得大汗淋漓而引起轟動,到之後他因各種“犯規”而五次罰掃地,大家都覺得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

有一年的教師節,他竟然向同學們索要寶貴的“禮物”,原來他是請同學們對他的工作提出意見,爲了鼓勵和感謝同學們,還要來個“有獎徵諫”,要同學們不好坐失良機。他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我的錯誤併發奮改善,用人格魅力征服學生,他與全體同學精誠合作,同舟共濟,創造了七月的輝煌。畢業時,學生送他一句話——“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永遠溝通!”

李老師目中有人,始終把對學生的培養塑造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學生成長便成了享受,他爲什麼能做到這些?怎樣才能做到最好、更好?……從李鎮西老師的手記裏,咱們能夠得到許許多多的啓示。

一、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

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愉悅地度過生命。”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李老師說的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如果咱們承認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就應充滿人情味……”作爲教師,在學生的面前要持續着一份童心,用自我的童心喚醒孩子的童心,這樣纔會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你的愛。

愛學生,不僅僅僅是隻對自我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生命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與期盼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職責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完美的開端。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爲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我的心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刻裏堅持不懈地寫下那麼多手記、札記,爲進一步探索教育的規律積累那麼多原始的寶貴的資料。當然,李老師也認爲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學生,絕不是放下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生命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兄弟姐妹,而且是知心的兄弟姐妹。正正因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

二、把問題當成科研課題,做有思想、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師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明白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咱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咱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羣衆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和了,教育也從容了。李老師認爲:對於一線老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就應高興,正因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一天都有新的發現,每一天都有新的領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愉悅。書中最震撼我的還有李老師對他對工作的執着、對教育的深思。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每一個失誤中都能做深刻的反思,把教育失

誤變成教育財富,而不是忽略一個個教育教學細節,也不是滿足於現狀,更不是爲自我的失誤找理由。堅韌、好學、勤奮、思考……構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三、在教育的沃土中勤耕不輟,提升素養

從教20餘年,李老師一向不停地閱讀,“閱讀欲”就是他的“生存欲”。閱讀不但賦予他獨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讓他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語文教育。把自我首先定位於禮貌的傳播者、思想的啓迪者、人生的導航者。他的語文課堂重在開啓學生思想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學生怎能不鍾愛?李老師讀書總是伴隨着思考,而思考總是使他情不自禁地把自我的思維火花記錄下來。於是,一篇又一篇的讀書隨筆發表出來了,一本又一本的教育教學精華誕生了。同樣作爲教學一線的咱們,與其抱怨教育的要求過高,不如靜下心來用心“充電”。擺脫這種困境的最好途徑就是讀書和思考。“厚積”才能“薄發”,這是一個永久不變的真理。不做“經師”做“人師”,光讀書還不夠,還要善於思考。李老師推薦咱們用寫作來進行清晰、完整、有條理的思考,這實在是1條促成教師互動交流、共同成長的專業發展之路。願咱們都能拿起筆來,把所思所感所做都記錄下來,這既不湮沒自我的勞動,也是在幫忙別人,更是在收穫做好老師的樂。

李鎮西老師告訴咱們:“作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下,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作最好的老師,就應成爲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李老師的這些教育理論將成爲咱們的指路明燈,把教書育人當做是自我畢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我,作最好的自我。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2

正值暑假在家,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爲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讓人不禁爲之激動、讚歎、折服!我也從中獲得了不少啓示:

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爲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

三:教師每天的必修課“五個一工程”。

我最欣賞的是李老師無論多忙,每天都要進行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個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書不少於一萬字,寫一篇教育日記。在我們看來,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師卻不覺得需要什麼“毅力”,他把這樣艱鉅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已經變成了習慣,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臉的習慣。這一切的一切,李老師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績,並樂在其中,實在讓人佩服!

同爲教師的我們都清楚,這“五個一”做一天兩天還可以,但要長年堅持卻實在是不易。這其中的前兩個一即上好一堂課,找一個學生談心倒還容易,因爲作爲教師每天都會上課,批改作業並與學生接觸,只要存心上好課就可以把每節課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礎上有長進,只要認真解決學生的問題就必須瞭解學生,找學生談話,教育幫助學生。而後三個一即讀一萬字的書,思考一個教育問題和寫一篇教育日記要每天堅持的話,非一般毅力的人可以做到,特別是每天一篇教育日記,要堅持則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李鎮西老師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我感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勤奮”,會擠時間。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像海綿裏的水,只要肯去擠,總是有的。”其實,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去擠的問題。有時,我們太浮躁,不能安心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有時,我們太拖拉,總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時,我們也雄心勃勃,但總難堅持。

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一顆童心,能夠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爲,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幫助,給他們一些心靈上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