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

讀後感1.58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歡迎大家分享。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1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餘華的小說《活着》,讓我感受很深刻。這本書講述了福貴苦難不同尋常的一生。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一是家境由富到窮的巨大落差,二是所有的親人都死去了。尤其是當他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死去時,他心底那種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讀過了《活着》這本書,想想自己以前的成長歲月,我明白了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種種磨難,總會遭遇無數的坎坷挫折,總會體驗到痛苦難當的心情。回想一下自己,當自己還幼小的時候,總認爲沒有人喜歡自己,沒有人理解自己覺得很是煩惱,總認爲被父母責罵,被老師冷落,被同學嘲笑的日子就是痛苦的人生。還認爲學習成績不好,遭遇流言蜚語的打擊,遭遇考試失敗,就是沒有希望的的人。讀過《活着》之後,我才發覺跟福貴經歷的這一切比起來,這根本就不算什麼!我才知道福貴在經歷一種無言的痛苦,一種只能由自己柔弱的肩頭去扛的痛苦。

《活着》說了一種樂觀的精神,福貴承受了一切的苦難,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存,這讓我受觸動最深。他不過是個普通人,他不懂生存有什麼深奧的意義,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一切了,只要活着什麼都有可能。然而跟福貴承擔的痛苦比起來,有時候我們顯得很消極,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開始垂頭喪氣。現在想想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活着》告訴我,讓我相信了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滄海一粟,就應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的對待生命!好好活着!正是他想說的,也是我從中明白的一個道理。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2

“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時,就會想起那本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悲傷的書——《活着》。

這本書以旁觀者的身份寫了富貴“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過於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母親生病,他在求藥的過程中被抓去當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染病而死,後來,妻子和女兒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了。在這裏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錢,而窮人的命便如糞土一般,在舊社會的背景下,權力地位顯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卻是格外的草率,有慶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懷着對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對社會的善意去對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現實回報給他的卻是殘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對於富貴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嘆,沒有可憐與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個人的生命質量都一樣,只是你怎樣體現,怎樣發揮,他自己選擇了好吃懶做,選擇了吃喝嫖賭,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劇,並不是命運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殘了生命的質量,並不值得可憐。

富貴能接受前半生的豔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後半生的苦難。他前半生活着是爲了物質的索取,後半生則是爲了單純地活着。書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不免有些消極,我不這麼認爲,我認爲人活着是爲了提升生命的價值,是爲了世界的進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讓自己最後只爲活着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3

在我讀過的衆多書籍中,沒有一本能和餘華寫的《活着》相提並論的。

徐福貴出生在一個不平凡的年代,一生風雨飄零。年輕氣盛的福貴仗着家裏有錢,在小城內花天酒地,終受人蠱惑,將自己的家業盡數輸在了賭場上。從此一連串的打擊使福貴對人生的有了萬念俱灰般的絕望。妻子臥牀不起;兒子因醫生愚昧與當時社會的不正之風所害失血過多而死去;唯一的女兒徐鳳霞因請不起醫生看病而失語,最終不得不歪頭結婚,之後有因難產而死。

雖說福貴一生的悽慘與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密不可分,但如若不是他在人生最應該用功的時候荒廢學業,又怎能一事無成?當他把祖輩幾代人的積蓄全部揮霍的賭場而絲毫不顧家人應如何活下去,可謂麻木之至。在本應在學校裏勤奮學習的青年時代流連於鶯花柳巷,喝的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可以說是墮落之至。如此一個麻木,墮落的行屍走肉般的人,等待他的也只會是孤獨,落魄的人生,從而只能掙扎在社會的最低層。

反過來再想想我們,這些處於花樣年華的少年,又何償不是處於最應該努力拼搏的時期呢?所以,我們應該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奮力拼搏,爲自己美好的未來打好堅實的基礎。否則你將會走向和福貴一樣的顛沛流離的人生。

在人世間有很多活法,但是你想高貴地活着,就一定要學得一身好本領,在人生至關重要階段做好該做的事,眼下我們就應該努力學好每一門學業。你所獲得的將是一盞通往成功的指明燈,掌握一把開啓未來之路的金鑰匙。

讓我們爲了美好的未來,能夠尊貴的活着而努力學習吧!21世紀的燦爛輝煌將由我們譜寫!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4

讀了餘華的《活着》心裏感受頗多。也看了幾篇別人的評論,也就是讀後感。或許是自己知識淺薄吧,從中感受到的沒別人多,也沒看出些什麼大道理來。這是個遺憾。但內心多少還是受到點震撼抑或可以說受到點啓發的。

人,只要還沒死透就得好好地活着,而且要活得踏實,活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別等到垂暮之年了才幡然醒悟——自己這一生活到狗身上去了。這是悲哀的。亡羊補牢,羊都沒了還補啥牢,有用嗎?沒有了,一切都晚了。走錯了路可以從頭再來,做錯了的事就無法改變了。人的一生啊就像花一樣,從花一苞到綻放再到凋落。可是花落了會再開,人老了就不再有少年了。

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用福貴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輕時生活的糜爛,父親的死開始懂得責任這個東西,然後被抓壯丁去當兵看盡戰爭的殘酷,再到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後懂得了“活着”的意義——我還活着!看透了人生!

對!我還活着。只要人還活着就要一直活下去,直到大地召喚。成了一個土饅頭,一抔黃土爲止。

“活着”是進行時的。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不論平庸與否都無從逃避,直到死爲止。但是,死這種事不管你想不想都終究會去面對的。死就像史鐵生說的那樣:“死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做人還是平常一點的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性命。”這是福貴在經歷了一系列坎坷後對人生的感悟——人,平平常常地過一生就好。這是一個老人,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一個親手埋了一個又一個自己的親人之後依然堅定地活着的老人對人生的感悟。

我是個平凡的人,胸無大志,最大的夢想就是吃一頓飽一生。名利這東西對我來說,有是好事,無亦無不可。平淡而不平庸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嘛,這一輩子也就那麼一回事,看開了,也就看開了,怎麼活都是一種人生,人間嘛,幻象而已。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5

今天終於看完餘華的作品《活着》,最打動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慶,家珍既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還有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倔強,小慶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時把鞋當手套,光腳丫跑步,既讓人心疼又讓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貴爲線索貫穿了中國社會從解放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社會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聽說拍成電視劇《富貴》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電視劇和作品的不同。

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爲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爲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爲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爲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6

汽車蝸牛般在陡峭的盤山公路上爬行,迎面而來的是石壁,石壁林立。倏然,峭壁的石縫間伸出一簇瘦瘦長長葉片的茅草,那邊石縫間探出一朵小小黃黃的山花,更高處一棵老鬆從山崖間騰空出世,蒼翠如傘的樹蓋懸掛在雲霧繚繞的懸崖,懸崖石縫間鷹爪般的樹根,不屈不撓地深紮在一個個石縫裏,支撐起那永不凋落的松針。

我的心靈爲之顫動——峭壁上石縫間竟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讀餘華《活着》有同感。作者以一種娓娓而談的語言,似清清流水的小溪,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田。人爲什麼活着?人怎樣活着?只爲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如此的艱難,活着是如此的沉重。活着就是要與惡劣的環境,人生之險惡搏鬥着、對抗着、掙扎着,爭取好好的活着。

活着,就要戰勝自我,征服死亡。在逆境中,以死來逃避現實的人是一時的勇士,死需要勇氣,生更需要堅強;在逆境中,能忍辱負重,頑強地活着的人,方顯英雄本色。

徐福貴年輕時依賴父母,遊手好閒,夢想靠來發家致富,結果是傾家蕩產,一貧如洗。面對人生大起大落的逆境,徐福貴沒有死,象石縫間的一棵野草活了下來。命運作弄他,厄運接二連三地打擊他,先是喪父,接着喪母、喪子、喪女、喪妻,最後喪孫,老來形影相弔,與老牛相依爲命,他把自己對親人的思念,都寄語給了老牛:“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看似平常語,滿紙辛酸淚。

人生的逆境,猶如生長在峭壁上,石縫間的生命,根扎入貧瘠,枝長對抗風雪。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7

一年前看過《福貴》這部片子,主人公福貴的事蹟深深地觸動了我。

觀看完這部片子時,覺得福貴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劇,他已經夠悲慘。

誰知,當讀完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時,更是不一樣的感受,餘華用筆墨刻畫出的福貴的一生更是悲慘。

當讀完這本書時,發現已經流下了淚。

透過《活着》親眼目睹了富貴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爺福貴天天喝的爛醉如泥,在城裏吃喝嫖賭,最終輸光了家裏的的全部,福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在半路上被部隊抓了壯丁,過了一段時間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了家鄉,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大了鳳霞和有慶,但鳳霞因發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

餘華譜寫的悲劇不僅是這些,中間的情節比這還要悲慘。

有慶因爲獻血過多,死了。

福貴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

鳳霞長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卻因難產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

原本就可以這樣結束,福貴可以和孫子度過下半生,誰知,因爲家裏窮,沒錢買飯,福貴只好給孫子吃豆子,悲慘的是,苦根因爲吃豆子而噎死了。

本來的一大家子最後竟是這樣的下場,只剩下老福貴和一頭老牛在夕陽下回想年輕時犯下的錯誤和擁有過的幸福。

相信每個讀完《活着》的讀者,已經是淚流滿面了吧,被這場悲劇感動了。

書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說得就是時間帶來的喜悅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貴悽慘的經歷,同時也看到富貴內心真誠的悔過。

我們不需要擁有富貴的生活,不需要擁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個擁有家人,擁有家人的愛的人生。

哪怕是福貴那樣,年邁了只是和一頭老黃牛生活,度過剩下的時光,這也是活着。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8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福貴就是這樣的人,雖然算不上英雄,但是面對着至親至愛的生離死別,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難與他一生如影隨形。然而孤獨年邁的福貴在經歷過所有後,看淡了生命的不公,看透了世間的坎坷,當遇到一個素未謀面的過路人時,他卻把自己苦難悲慘的一生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平淡淡地向陌生人娓娓道來。

在福貴生活的那個時代,能夠生存就已經很艱難了,可當他覺得生活變得美好時,命運卻總是無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撫着傷口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時,又是一刀又一刀無情地、反覆地切割着。即便命運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貴卻從未向命運妥協,向生命低頭,依然平淡地、堅強地活着。大多數人都會有感嘆,福貴的命運如此坎坷,生活如此無情,他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難道真的是餘華說的那樣:“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熱播的電視機《士兵突擊》裏的許三多總說這樣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當福貴還是富貴人家的紈絝少爺時,他覺得活着就是自己過得瀟灑、快活;當他家道中落,在戰場上經歷過生死,歸家有妻兒相伴時,他懂得了活着的意義是責任、是希望。當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與他耕田時,他卻念念不忘地喊着過世的親人名字,因爲福貴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着,他們纔會“活着”。

當我們在面對生活時,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都要像福貴那樣懂得活着的意義,保持積極的心態,在順境中處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處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願每個人都成爲生活的強者,做自己的英雄。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9

讀了課文《尊嚴》後,哈默對我的影響十分深刻。這不光是因爲他是石油大王,而是他做人的這種骨氣,這種人格魅力讓我由衷的佩服,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課文主要寫了一個逃難的年輕人,再飢腸轆轆的情況下,沒有接受人們送給他的食物,而是執意用自己的勞動獲取食物,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爲哈默的成功全取決於他的尊嚴。試想一下,如果哈默像那些逃難的人一樣,傑克遜大叔會把他留在自己的在莊園嗎?如果哈默被留在莊園後,安於現狀不去努力,哈默會有他輝煌的今天嗎?

做人就要有骨氣,而哈默的尊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我要以哈默爲榜樣,用尊嚴創造財富我們無論怎樣貧窮,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喪失尊嚴,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們要愛勞動、愛學習,積極向上,不做損害別人的事,不要隨便把別人的東西佔爲己有,時時刻刻用言行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有些人,不愛勞動,不愛學習,甚至偷別人的東西,這種人以後是不會有出息的。我們要像哈默那樣意志堅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尊嚴,有了尊嚴,就一定有機會取得成功。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有些人因沒錢而去偷錢。其實,這樣並不能使家裏富裕起來,只會越來越讓別人看不起。尊嚴就是一個人的脊背,一個沒有尊嚴的人,永遠擡不起頭,會受到別人的歧視;一個沒有尊嚴的民族,也不能繁榮昌盛,只會越來越貧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嚴,這纔是真正獲得了一大筆的財富。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10

前幾天,我去雙河的一所學校找我姑父,經過姑父的體育辦公室時,恰好看到兩本摞在一起的書,我走了過去,拿起書來看了看,名字叫做《活着就是幸福》。我想起還要去找姑父,所以把書放下轉身就走了。找到我姑父時,他卻說還有事要做,讓我過幾小時再來,我想起了那本書,轉身往姑父的辦公室走去。

我翻開了書的第一頁,驚奇的發現,副主編竟然有十多個!當我翻到前言時,我又一次驚住,前言有三四頁,而且每一個編導都發表了自己的話語。

這本書到底講的什麼?我翻開第一篇文章,津津有味的閱讀起來。

在那時候,時間好像過的非常慢,姑父在學校的事情還沒有辦完,我卻把一本書快看完了。

讀完這本《活着就是幸福》,我發現它很有價值,很值得讓人去看。

我在那時真正體會到了活着是多麼幸福。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生命,那還有什麼高興的呢?活着,是多麼好,有朋友,有家人,能打乒乓球,能跑步,能學習,能交流……沒錯,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在我們的生活裏,有快樂,有悲哀,有時激動,有時後悔,我們的健全的肢體讓我們想做什麼就能做到,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生命,地上小小的螞蟻,天上飛翔的鳥類,可愛的寵物,鮮花,小草,大樹!

可是,爲什麼有人總不珍惜上天賜予我們這般美好的生命呢?

那些人,他們沉迷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用真錢來買一些虛擬的東西,更可惡的是,他們整天都在虛擬網絡世界裏遊蕩,我,想送這些還在虛擬網絡世界裏玩的人一句話:幼稚的人,他才天天呆在虛擬世界,用錢來玩遊戲!

我們的地球創造了生命的奇蹟,除了我們,外星上還有沒有生命?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我們美好的生活!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11

有人說,福貴是悲慘的;但我認爲福貴是堅強樂觀的。

望着天空,如果是漫天的星辰,我會想明天一定是晴天;如果烏雲密佈,我會想雨會在半夜襲來,將烏雲帶走,明天依然是陽光燦爛。福貴也是這樣樂觀的人。

在將家當全部輸光後,福貴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拿起皮影闖南走北,養家餬口。在當大兵的時候,即使自己很害怕,依然堅強的活了下來,並且相信總有一天自己會回家。即使經歷父親,母親的離世,兒子有慶的突然離開,女兒的難產過世,妻子的生離死別,女婿的意外死亡,就連最後孫子也離開了,他依然活着。

有人說,這樣的活着,不如去死。但是又是否有想過,生命是父母賦予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寄託着父母親最美好的祝願。福貴必須活着,他是徐家唯一的生命了,也是父母親最後的願望。

福貴他必須活着。家珍的希望就是福貴好好地活着。也是孩子們的希望。龍二因爲地主的頭銜被槍斃,福貴看着嚇到尿褲子了,他感嘆到,那五槍原本應該打在自己身上的。上天的庇護,福貴更應該好好地活着。

活着,相信明天會更好,變得樂觀的活着。是我最大的感觸。假如一個人每天只能在埋怨與淚水中度過,那麼這樣的一天又有什麼意義呢?

哭着,是一天;怨着,也是一天;笑着,也是一天。爲什麼不選擇開心的過好每一天呢?我想起一位同學,每天抱怨着現在學校的不好,懷念過去的校園生活。耷拉着臉,一把鼻涕一把淚,怎麼也停不下來。同學們的安慰,她一律屏蔽,只專注於哭泣與懷舊。最後,發現當自己希望停止悲傷時,卻發現身邊可以安慰自己的人已經所剩無幾了。

無論生活給我們多大的困難,都要咬緊牙關向前衝!悲傷時時有,生活得繼續。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12

活着,這兩個字的本質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現在進行時ing……但是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到底爲了什麼而活着,有些人說是爲了享受生活;有些人說是爲了實現自我價值。可是到底又有多少人能搞清楚活着的意義。

前一陣又看了《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電影,瑪蒂爾達問,生活是否永遠艱辛,還是僅僅童年才如此?里昂的回答是:總是如此。之前看的時候不以爲然,重新看到這段對白後,的確生活總是如此艱辛,但是還是要努力地活着。

在看過《活着》這本書之後,我漸漸地明白了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清楚的記得《活着》中的一句話,“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他的人生如同電影一樣慢慢放映開來,那原本幸福的家庭,由於他的吃喝嫖賭走向了敗落,他也淪落到爲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下地勞作的境地,從地主的身份轉變成了貧農,祖上攢下的基業也成了別人的家產。但是他經歷了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文革他都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那摯愛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那是何等的悲痛——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

尤其讀到有慶的死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猝不及防,白天還蹦蹦跳跳的去學校,晚上就躺在那冰涼的板子上,爲什麼剛到任的縣長夫人失血過多就讓有慶一個善良單純的孩子爲此喪命,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那個剛到任的縣長竟然是富貴一起抗戰的好弟兄,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啊。

他用那粗糙的雙手將所有的傷悲掩埋,如同那長眠於地下的親人,終於他孑然一生與“富貴”相依爲命。最後陪着他的只有一頭老黃牛,他笑着哭泣,沒有大悲大痛,講述的時候他也只是嘿嘿的笑着。我想,這也就是“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13

這段時間透過對《活着》的閱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非常深。活着這本書主要是透過描寫福貴悲慘的一生來告訴讀者–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堅強的活下去,要時刻珍惜與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書中有很多故事情節讓我記憶深刻,尤其是家珍對福貴說的一段話給我印象最深:“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能給你做一雙鞋。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這段話是福貴被抓壯丁回來後家珍對福貴說的,充分體現了家珍對福貴的深切思念以及對安安穩穩地生活嚮往。從家珍的話中我能感受到她最大的期望就是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她所盼望的幸福生活。

想想以往在家的日子,每天都陪在家人身邊,那時的生活是多麼地幸福。然而隨着我不斷的成長,現在我已經是一名解放軍軍人,能陪在家人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每每與家人視頻時,我的父母總是不自覺得流露出對我的深深思念。同時,我也未曾想到,那個不懂事的少年如今會無比懷念陪在父母身邊時的日子。

現在很多人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人生目標都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打拼,一年甚至幾年都沒有時間回家去看望父母。我覺得,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並不高,哪怕你只是回家在他們眼前轉幾圈,他們都能高興很久。我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要多抽些時間陪陪父母,我們的父母不希望我們有多麼的成功,只希望我們在外邊能夠踏踏實實地工作,平平安安地生活,有時間了能夠回家看看他們。

父母的生活重心永遠在我們身上,他們在我們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們也希望一家人能夠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們在部隊時要多給家人打電話報個平安,說說自己的成長體會,關心關心他們的身體,瞭解瞭解他們的近期生活;休假探親時要多用一點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而不是用大把的時間去與朋友吃吃喝喝。父母用他們一輩子時間來養育我們,我們爲什麼不能在他們的晚年時光中,給予他們充足的關心與陪伴呢?這纔是我們能給他們的最珍貴最溫暖的禮物。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14

活着與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而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此事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幾乎是幾千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自己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地主的兒子,每天揮霍家中的積蓄。儘管有了妻子,可他依舊吃喝賭。不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父親,就連妻子及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人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母親及年幼的鳳霞相依爲命。這時的福貴才體會到這生活的艱辛。命運本來就非常不公平,只要內心充滿希望,憑藉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與韌勁去努力,命運就一定會對你產生奇蹟。

誰知,剛幸福不久,命運對福貴更不公平了。妻子與他的兒子相繼死去,鳳霞也成了聾啞人。最後只剩下福貴一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

當我合上這本沉重的黑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福貴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困難,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此事的人。

但是,正因爲如此,生者纔要更堅定地活下去。那是因爲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讀《活着》有感-在不公平中掙扎的命運15

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有的人活着是爲了追求一種精神,還有一種人活着不是爲了什麼,也不知道爲了什麼。他們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正如《陽光的快樂生活》中所唱的那樣:糊里糊塗地活着也挺樂呵!雖然他們並不樂呵,但他們的生活態度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開啟《活着》這本書,耳邊悠揚地響起美國民歌《老黑奴》,聽着聽着,彷彿那位飽經風霜的老黑奴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視線:枯瘦的骨架外面搭着一件濫衫掉色的破布,散亂的頭髮被風吹的更加散亂,黝一黑的面頰上爬滿了歲月的皺紋。不由的,我對老人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向我挪動着,軀體彎得像一個拉緊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遠方看,然而始終沒有擡起頭來,但還是讓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動,好像在訴說着一個生命的不幸。

他一生經歷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是不是已經麻木了呢?人生的苦難已經超越了他所能承受的範圍,但他沒有選擇逃離,而是勇敢地與生命抗爭。

每當我無所事事,寂寞纏身之時,我都會思考,人到底爲什麼要活着呢?這時,老黑奴的形象躍然於我腦海,他彷彿問我:"今天你過的怎樣?其實我每一天都過得比這還累。"

我醍醐灌頂般頓悟,當生命不斷超越它的極限時,就會自然的表現一種超然,一種高尚。這種高尚又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一視同仁。

我盡情的享受着這一刻的超然,老人漸漸遠去,然而始終沒有走出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