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尋覓中華》讀後感

讀後感3.05W

閱讀,是人生的引導,幫我們找到智慧的源泉。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尋覓中華》讀後感,歡迎閱讀!

《尋覓中華》讀後感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1

餘秋雨的名字,我很早就聽說了,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去讀他的書。這次,在學校的圖書室發現了他的《尋覓中華》這本書,迫不及待借來閱讀。越讀越有味,越讀越覺得作者文化底蘊的深厚。一篇篇文章似乎也悄然在我心上刻上了烙印,總覺得它飽睿智的思想,蜇伏於字裏行間的嬗變的蜇思,似從近代上溯而去,而又多遠古發散開來。

《尋覓中華》這本書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餘秋雨“文化苦旅全書”之一。餘秋雨先生作爲文化學者、散文作家,他把學者的淵博與作家的才華融於一爐,讓情感挾裹着獨到的見識在“人文山水”間遨遊,使哲理感悟充滿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一道特有的風景。這本《尋覓中華》,系統地表述了作者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出來的中華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歷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這是一個人心中的中華文化史。

剛看過開篇的《猜測皇帝》到《問卜殷墟》就讓我震撼萬分,先生對於遙遠的中華大地的理解那麼透徹,並且不拘泥於別人的見解,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幾篇文章也讓我更能充分的理解了華夏大地的意義,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所討論的是多半爲人們熟悉,或者自以爲熟悉的歷史片段,如黃帝、神話、唐詩等,但是,他總能給出許許多多“熟悉”之外的東西,讓人感嘆原來自己所謂的“熟悉”,不過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一點表象知識。而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問題的角度,看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個角度的思考,能夠直擊人心。於先生大量使用對比手法,顯示了作家鮮明的情感體驗,強烈的人文精神,還顯示了作家獨特的審美價值。

這本書最打動我,令我回味不已的的,還有那些看似淺顯彷彿隨手寫就,但是卻飽含着睿智的句子。譬如在論述司馬遷的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議論:“人的低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正的屈服,一種是正在試練着扛起泰山的姿態,但看起來也像是屈服。”譬如評論偉大詩人屈原:“他讓很多中國人把人生的疆場搬移到內心,漸漸領悟那裏纔有真正的詩和文學”。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2

初讀《尋夢中華》時,並無較大的觸動,直到遇到了阮籍和嵇康兩位才子,內心的漣漪才一點點暈開。

廣武澗,澗水汨汨,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只聽得一聲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阮籍的這聲嘆息成爲今後千餘年許多既有英雄夢又有寂寞感的歷史人物的共同心聲。可阮籍並沒有因此厭惡塵世,他在一批批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文人名士的新墳叢中,憬悟到了生命的極度卑微和極度珍貴,他選擇了做與造物同體,與天地並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大人”,做一個獨特的“大人”。

正是因此,他對官場像遊戲般灑脫,對待禮教像仙人般輕視。他爲人坦率,灑脫,不拘泥於傳統的禮教習俗。就拿他的母親去世這件事來說吧,他在母喪之日喝酒吃肉,完全不顧禮教,但他對母親死亡的悲痛,和其他孝子一樣,甚至更深。由此看來,他只想活得真實和自在,並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再來說說嵇康吧,他是曹操的曾孫女婿,與阮籍是好朋友,和阮籍一樣,他也向往擺脫約束,迴歸自然,享受悠閒的人生。但他似乎更瀟灑,長期隱居山陽,後來在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每天在大樹下打鐵,沒有人要他打,只是自願,也沒有實利目的,只是覺得有意思,嵇康活得實在是自由!

對於朋友,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焦灼和痛苦,爲此他寫了兩封絕交信,卻落了個“不孝者的同黨”的罪名而被殺,但他死得從容,死得淡然。

馬策認爲,一代名士玄談,醉酒,嗜藥,嘯聚山林,睥睨當世,造就了“魏晉風度”,可我認爲,它更代表了對人生的追求,對人生的灑脫,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人生態度的執著。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阮籍做到了,嵇康也做到了,可我們呢?我們只知道被當做異類很難受,可生命是極度短暫的,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讓自己活得不愉快呢?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程,既然我們選擇了去遠方追逐夢想,留給世界的就會是背影,何必在乎那麼多呢?寫到這裏,我更加欽佩阮籍了,那一次,他沒有其他任何理由,只爲美麗,只爲青春,只爲異性,只爲生命,真真正正的哭了,他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盡致。我想,我們也應像阮籍一樣,做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努力活的真實自在。

曾幾何時,我爲了讓周圍的人都認同我,喜歡我,漸漸地改變着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甚至是模仿別人,還記得當時爲了讓自己成爲焦點,對朋友掏心掏肺,可到頭來,我並不快樂,越來越討厭自己,那些所謂的朋友,也漸漸離我遠去,這並不是我想要的!大概以前的我,就是少了像阮籍那樣的灑脫吧。

是啊,人活着,並不是爲了取悅別人,是爲了讓生命有意義。爲了自己內心的嚮往,被別人不理解又如何?被別人討厭又如何?人生短暫,我們應該向竹林七賢那樣,活的真實自在,活得瀟瀟灑灑!

魏晉風度,將絕世獨立!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3

以朗讀的方式把《尋覓中華》看完了,沒有一個字略過一種崇敬讓我情不自禁。餘教授用及其感性、極其溫柔又及其豪邁的筆觸爲我們再現了歷史波瀾壯闊的盛景。我的印象裏也知道不少歷史事件。但它們大都好像跟自己沒太大關係。也知道一些人物,但那又遙遠而又陌生。在餘秋雨教授的引領下,我跟我們的先人用心靈對上了話。讓我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再次觀察歷史。原來我們其實就是他們。

在閱讀中常常是哽咽的讀不下去的情景,文字沒有了,眼前一片金戈鐵馬的`熱鬧又疊映着秋風落葉中那些瘦骨嶙峋但又神采卓越的不屈身影。

看看那些連年的紛紛戰火,不禁爲自己生在這樣一個安定繁榮的太平盛世而慶幸。轉而又看到那些戰火中慘遭迫害的先人們留下的一部部文化經典又讓身在繁榮盛世的自己感到羞愧。於是我開始了對自身價值的認真思考。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4

如果說讓我的文章成爲囂囂塵世的正宗,這個念頭我沒想過,也從不敢想。我只是想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印證心中的那句:讀過,愛過,寫過。

讀《尋覓中華》,彷彿獨自行走在歲月的長河中,從炎黃戰蚩尤的激流險灘中逃脫;聽到了古神話裏的酸甜苦辣;目睹了王懿榮的苦痛煎熬;領略了大唐詩文的稍遜風騷;嘆息過文化革命的流短誹長。這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以致於現在憑藉腦中殘留的文字,去問想那一幕幕跌跌撞撞,風霜雨月的畫面,都會觸目驚心,感嘆萬分。

因爲讀過,所以愛過 。

有時我在想,人生何嘗不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五千年的縮影,從飢不裹腹的少年,到荊棘叢生的成年,到跌跌撞撞的中年,再到步履蹣跚的老年,人生冷暖飽嘗過一路跌跌撞撞實現了他現有的輝煌。中華民族從小到大,中華文化由淺到深,五千年前誰能料到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強大,這又使我聯想到人生,“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我經常說“我愛中華”,我愛她什麼?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這些都太顯淺。我愛她的文化,不是盛世的點綴,而是黑夜的蠟燭。舉個例子,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文化被摧殘,文人被批判,他們顧不上高談闊論,總是帶着一種悲壯的激情, 在人生艱難的道路上進行拼搏,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生存條件,同時還要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他們不會從此埋沒,因爲他們不會心甘情願地就此沉淪。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留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段痛苦的回憶,不如說是中華人民意志的體現與文化的不朽。

文章中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生命和形形色色的人羣,其中最令我動容和敬佩的是司馬遷,被百般蹂躪地體無完膚之後,依然身殘志堅。他沒有因此患得患失,裹足不前,也沒有消沉頹喪,迷失墮落,而是以一種重生的心態,一種堅強的意志力,用餘生寫下這一部宏偉著作,昇華了自己,影響了後人。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爲何青松被雪壓而倒?我想,答案不言而喻。當往昔所有的誤會與嘲笑再也不能打擊我們對生活的熱情時,但往昔所有的不幸與負累再也不能動搖我們的人生觀念時,當我們終能以一種微笑的姿態回顧自己這些年來走過的人生歷程時,我們也許會感覺到:我們真正生活過——以一種脫俗的心態與激情。這些何嘗不是中華民族潛在的,以一種精神滲入每個華夏子孫的血液中,源遠流長!

生命在前行中頓悟,歲月在積累中昇華,沉澱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以文字的方式流淌在餘秋雨的筆下,同時注入我們心中。

行走在歲月的旅途中,發現:天佑中華!

標籤:讀後感 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