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阿城》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後感1.0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阿城》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阿城》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阿城》讀後感1

寫這篇讀後感自覺沒有底氣,總怕沒有寫到點子上面,沒有過癮。王朔這句話是說到點上的,阿城的《棋王》埋了很多的東西在裏面,於我來說,只是一個挖掘寶藏的盜墓賊,經歷三年自然災害的老鼠掉入了五穀豐登的米倉,我想透過這兩分,挖出這十分,但可能也挖出三、四分,在這其中誠惶誠恐卻又欣喜異常,每每撈到一處就是一處收穫。

作者以一個相當的冷峻的視角來寫這篇故事,似是不顯山露水,但是讀完之後讀者都會有種蕩氣迴腸、古道熱血的的感覺,有在讀金庸、古龍武俠小說的錯覺。有幾處細節,比如有一處是他遇到拾荒老人討教,總覺是令狐沖向風清揚在思過崖請教;一處是農場裏面倪斌、我、畫家和王一生萍水相逢卻有了深厚的友誼,頗有些江湖的意味在其中;一處是一個比較小的細節,是“我”送王一生迎戰各高手,我竟然讀出了高漸離送別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豪情。讀完後總覺得我在理想和現實中徘徊、碰撞,透過這一個個細節,以管窺豹,雖然物質條件艱苦,但是精神世界卻是無比豐富。作者在小說人物和情節契合方面的功力可以說是爐火純青,文筆亦是,沒有一個角色多餘,沒有一個字是冗贅,全篇極其簡練暢快,當然這可能也是我之前提到的有種像是讀武俠小說的感覺。

這篇文章很多地方提到了道家的思想,比如老人授他的棋路和棋道,最後冠軍出面點評王一生的棋路,盛則折,弱則泄。誠然,作者在用道禪的思想講述王一生,他的名字,道生一一生二和他最後境界的完全;在說每一個人;在敘說這個時代,大亂後必將有大治,迎來美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作者實則在用儒家的思想在講敘整片,深刻的普世思想。因爲一部好的小說,不能全是在描寫美好,而是剝去虛僞繁複的外衣,將人性的複雜性和生命的真實的殘酷性赤裸裸地展現的人的面前。作者不再拘泥於有一種思想或者是觀點,而是超脫其外昇華爲思考生命本質、本源的思想者。

在《棋王》中,阿城讓俗人王一生透過自己的精神力量成爲了“王者”,但在成爲“王者”之後又復歸於俗人。這是一種具有普世情懷的對生命真實的揭示。正如阿城自己所言:“普通人的‘英雄’行爲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普通人又復歸爲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爲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爲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

這段是我轉載的,說得相當透徹,我自覺寫不出這麼通透的文字,就做一個比較無腦的搬運工吧。可能也是文末那些個俗人點頭而又嘆息的原因吧。

我覺得阿城的觀點是文化涵蓋着社會,文化制約人類的。在作品中看到了多種思潮,以我的描寫,寫出王一生的“道”,不同的道構成了他對人生的態度。當時生活的困頓等等,不能改變他的本心,以致於讓他與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疏離感,俗人口中的“呆”,英文中的isolation這個詞形容他是非常貼切的,他與周圍的現實形成了割裂,界限非常明顯,甚至透過“我”的眼睛都能看出。他的腦中,是空寂星辰,但是他的肉體讓他回到了煩躁大陸。

文中曾提到過在傑克·倫敦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時常能感受到英雄主義情結。對生命本身的崇拜,對生命、生存的意義追求原始形態與精神自由,生命在這裏往往會呈現出原生狀的,原始的形態,釋放出與庸俗世界水遠不可能熟悉的裁然相反的渴望,一種奮發的'、跳躍着的甚至是狂暴的情憤。對待死亡有着不輕言屈服的英雄主義氣質。提了傑克。倫敦的作品,有一定的緣由,可能倫敦筆下的人暗暗地和王一生的氣質吻合,他還多了一些人本主義的關懷。也是覺得作者埋填的這個不起眼的鑰匙,卻是理解角色的關鍵。

《棋王》發表雖早,有超邁於流派與時代的內涵與趣味,除此之外畫面即視感極強,後面的劇情甚至有了戲劇的意味在其中,不得不感嘆阿城是全才。並且以知青生活爲題材的作品繁多,如葉辛的《孽債》等等,這篇之所以獨樹一幟,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傳棋”,而在“以棋寫人”,以一個與那“史無前例”時代的文化精神頗有些不合轍兒的小人物的故事,在於那時代形成距離的歷史觀照中,展示出實人生、真生命的存在與面目。我自覺說得囉嗦又冗長,沒有撓到各位的癢處,終覺不爽,望多多包涵,有機會定會多多交流,互相補充。

我還是個少年,讀了棋王就覺得好看,過癮,真是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細細品讀竟不覺在午夜淚溼衣襟。

《阿城》讀後感2

夜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王一生已經睡死。我卻還似乎耳邊人聲嚷動,眼前火把通明,山民們鐵了臉,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來,想: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裏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倦意漸漸上來,就擁了幕布,沉沉睡去。——小說《棋王》的結尾,我讀了好多遍,想細細體會其中的蘊涵的深刻的含義,作者最後究竟想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是平淡的生活纔是真?還是要衝破這衣食之事去尋找更有意義的精神樂趣呢?

《棋王》xxxx年7月發表於《上海文學》,小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文革“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期,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爲視角,講述了一個“棋癡”的故事。在一列送知青的列車上,“我”與故事的主人公王一生偶遇,儘管車站亂的不能再亂,站上車上都是人,但王一生在車廂裏看見“我”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下棋嗎?“我”在這樣的環境下心情多少有些煩躁,哪有心情下棋呀,換了誰估計也都不會下,可王一生還是執着的掏出棋,碼好子兒,開始下起棋來。

“我”是透過一個同學的口中得知,眼前的這個人就是他們學校大名鼎鼎的棋呆子王一生。“我”不大喜歡象棋,但是對王一生的名字早就有所耳聞,班裏經常下棋的幾個同學,時常會提起棋呆子王一生,他不僅下棋下得神的不得了,而且數理成績在學校總是前幾名。王一生下遍了學校周圍高手,基本沒有輸過。後來棋呆子認識了一個撿爛紙的的老頭兒,與老頭兒連殺了三天棋就贏了一盤。棋呆子對老頭很是佩服,老頭兒也對棋呆子傳授了不少下棋的道道,什麼若對手盛,則以柔化之;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造勢需無爲而無不爲。無爲即是道……等等諸如此類的玄道,王一生聽得很是不解,但畢竟棋癡還是有悟性的,受了破爛老頭兒的真傳。其中老頭兒有一句話意味頗深“爲棋不爲生,爲棋是養性,生會壞性”,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要是“爲棋不爲生”難怪老頭兒會靠撿廢紙爲生,但要是放在當下的時代或許就大不相同了。

“我”與王一生在火車上聊了一路,儼然成了很熟悉的朋友,而這兩個朋友聊得最多的確實吃,如何吃,怎麼吃才頂飽之類的,不禁讓人揣摩是否那個年代的人見面聊天說的最多的都是吃的事情呢?或許作者也想從另一個側面來說明,生存終究是第一位的吧。

火車終於到了,所有的知識青年都又被用卡車運到農場。我也因此與王一生就地分別了,但彼此結交了朋友。文章的開頭到這裏應該告一段落了,作者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複雜的敘述,簡潔的語言,平淡的話語,貼近生活,給人一種看字如看影片的感覺。那本該是個浮躁,人是瘋狂,不安的。但作者筆下的王一生似乎與這個時代截然相反,他只沉浸在自己的“棋盤世界”裏。在嘈雜的車站裏,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下棋;在大串連中,四處尋覓高手下棋。王一生的生活簡單而隨性,與大部分爲了建設社會主義爲了實現共產主義而運動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小說接下來講到了“我”在農場勞動生活,王一生又因爲尋高手下棋,四處轉悠,又來到了“我”勞動的農場,發生的一些的趣事。其中有兩件也進一步說明了王一生與這個時代的不同。第一件事,是“我”在對王一生抱怨農場生活,首先就是吃飯沒有油,吃的頓頓飯難受;其次是沒有書、電影什麼的,生活悶得慌。但王一生卻表現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頓頓能吃飽就很知足,有棋下就舒服得很。真不愧是棋呆子,要是普通人,在這樣的生活中,每天除了勞動還是勞動,豈不是要瘋掉?棋呆子卻到很愜意這種生活,很重要的一天原因就是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下棋上,真實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知下象棋呀。第二件事很重要,也很關鍵,因爲它引出了後來小說的高潮部分,“我”所在的農場也有一位象棋迷,象棋世家,家傳的,象棋水平也很高而且頗有點家庭背景。姓倪,單名一個斌。由於下棋,王一生和倪斌成爲了好朋友,彼此都很認可對方。倪斌告訴王一生半年後地區將舉行象棋比賽,到時候會有很多高手,王一生得知此消息很是高興,也爲下文埋下了伏筆。

“我”農場的幾個朋友一起來到地區總場,打算要目睹一下棋呆子風采,可後來才得知,王一生沒有報名,大家很是掃興,在地區看了幾天比賽,當大家都打算回農場時,有人在街口看見了王一生。大家紛紛問其未參賽的原因,才知道王一生由於種種原因分場沒有讓他報名,所以王一生就沒有參賽。當倪斌知道後,透過走“後門”的方式,幫王一生爭取到了參加比賽的資格,可是這時棋呆子又很堅決的不參賽了,做了一個很出乎人意料的決定,他要在比賽結束後與比賽的前三名同時下。三人倒也罷,結果有好事者也要來切磋切磋棋藝,最後棋呆子竟然與九個人同時下。小說的高潮也隨之到來,下棋前的場面,甚是壯觀。這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棋呆子的這一舉動有多麼的不可思議。男女老少,連狗都興奮起來,人羣朝着一個方向涌去,都想要看看這罕見的場面。接着作者就寫到了王一生與九個人同時下棋的場景。對手一一被打敗,最後僅剩地區冠軍老者,來到場地求和。就這樣王一生同時與九個人下棋,八勝一平。最後王一生在“我”的攙扶下回到了文化館住處。

小說最後的結尾就是本文開頭所寫的,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在那個瘋狂的年代,又有多少像王一生這樣只癡迷於自己精神世界,而不看重那紛紛擾擾的物質世界呢?終日忙於自己的吃穿住行,自己束縛自己,捆綁自己,終究到來活的還是不太像個人。

《阿城》讀後感3

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着。”這是阿城所著中篇小說《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最後悟出的一句話。

讀過《棋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一生的母親對他的愛,和王一生樸素的人格操守。

王一生的家庭不富裕但充滿了愛,一家人再苦再累也要供他上完初中。王一生母親臨死前交給王一生一幅棋,說“媽要走了,一輩子也沒給你留下什麼,只撿人家的牙刷把,給你磨了一副棋。我不識字,怕刻不對。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媽疼你好下棋。”這正是每一位母親對孩子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不帶絲毫保留的母愛。故事到了最後,王一生與九個象棋高手對決,對他最信任的朋友"我"說“書包你拿着,不管怎麼樣,書包不能丟。書包裏有……我媽的無字棋。”這是王一生母親的眷戀,沒有那“三春暉”,哪來的“寸草心”?

王一生雖然渺小,但是他卻永不泯滅,永不放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裏,他作爲一個普通人,卻完成了不平凡的人生追求。"何以解憂,唯有相棋"相棋爲王一生提供了精神的享受,使他能夠擁有一個自由生存的空間。王一生成了與衆不同的人,保持着一種寧靜,使他將人生看得談泊,他無拘無束地沉迷於棋中。他不依賴於任何物質,只爲下棋。

《阿城》讀後感4

《棋王》是作家阿誠的一篇中篇小說,寫的是60年代的往事,當時人們還很窮,生活很艱難,生活很節約。作者父母雙亡,在回農場生活的火車上,與作者坐同一車廂的人看出作者會下象棋,那個人就是“棋王”——王一生,也家破人亡,他們互相交談了自己的人生,並給對方講故事。於是他們倆就成了朋友,他們在相處中,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作者用幽默的筆調寫出了王一生這個俗人的樂趣,他走過許多地方,遇上了很多事,明白了象棋的道理,往往在看不出誰處於劣勢時輸贏就已成定局。

一位老人對棋王的教誨很深,他對棋王說若對手省,則以柔化之,讓對手如你的勢,這勢得我們自己造。造勢妙在契機,誰也不走子兒,這棋沒法下。可只要對手一動,勢就可入,就可導。止住別人的勢,鋪排自己的勢,勢式要相機而變。勢勢要有相因之氣,勢套勢,小勢導開,大勢含而化之,跟連根,別人就奈何不得。這段話對我這個象棋初學者有很大的影響。我想,這象棋的道理和我們人生一樣,有很深奧的道理。人生得有我們自己創造、開闢,如果迷茫的選擇人生,自己的“勢”會去,被誘進別人的“勢”。這時,如果我們大勢被破,就會失敗,淪落到社會底層。

雖然父母不支援我們當“俗人”,但我覺得,俗人更容易看破人生,雖家破人亡,但一樣活的自在。一些人錯誤地理解人生,追求華而不實的名利和財富,最後進了別人的“勢”。越陷越深,最後斷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毀了自己。

我們以後人生還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要想辦法破解它,正確地把握“勢”,控制別人的勢,下好人生這盤棋,讓自己活得精彩、快樂!

《阿城》讀後感5

阿城是尋根文化的代表人之一,寫出的作品思考性很強,內涵豐富,引人深思。《棋王》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棋王》講述的是文革時代,知青王一生的“傳奇”故事。通篇使用第一人稱,細緻入微地刻畫出了棋王形象。全篇中,王一生車輪戰9人的片段令我十分深刻,從白天下到黑夜,王一生耗盡了他全身的力氣,最後竟僵硬成坐的姿勢。他對象棋的癡迷着實令我吃驚。

沒有經歷過文革,所以我初看這篇文章時,還有些沒看懂,後來透過網絡瞭解文革,才慢慢將文章看懂,文章一看完,王一生的形象就竄進我的腦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下鄉的窮苦知青,竟然能不畏困難險阻,堅持自己的象棋夢想,真的令人動容。

每個人都是這樣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困難等你翻越,有的人放棄了,一輩子都碌碌無爲,有的人成功了,翻越了困難,將夢想緊握在手中,他是成功的,是偉大的。世上沒有一條路是直通夢想的,路上不會沒有轉彎與岔路,在岔路口,有兩個選擇,一是走岔路,那條路上的困難很少,甚至會有小汽車爲你代步,但你就永遠失去了夢想,二是繼續追逐夢想,但這就意味着你已準備好接受困難的考驗,困難背後,就是夢想。王一生是後者。

我們只知道王一生在追逐夢想,但他究竟會不會成功,誰也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棋王堅持,夢想終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