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關於邊城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邊城2.5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邊城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邊城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邊城讀後感1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是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夠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是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是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夠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爲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是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後感2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最初接觸《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空氣裏有泥土的氣味,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麼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聖手。懷着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爲茶峒的小山城裏的故事。小說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裏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這裏的人們也都保留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慣支配着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裏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於一體化狀態。人們都如同老船伕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的社會環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說,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說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着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着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裏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着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平淡而閒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說都對翠翠的行爲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說整體風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調。我想這大概是由於沈從文先生不願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爲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爲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邊城讀後感3

作爲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是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夠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4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菸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這裏的人如這裏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透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衆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天保兄弟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裏,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爲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爲什麼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邊城讀後感5

自從我看了他的《邊城》,我愛上了那個民風淳樸的小鎮,也瞭解了我所在的這個美麗的地方。

現在我有看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感觸挺深的。覺得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樣,清清的,甜甜的,沒有華麗的辭藻,自然流淌,卻沁人心脾。就像他的《邊城》,讓人沉浸在那悠長悠長的寧靜中,盡情的去領略和感受那裏的景色和人情。

沈先生的孩童時代和一般頑劣孩子一樣,貪玩,逃學,好鬥,說謊全佔了。他的父母給他換到遠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着彎走遠路,就是爲了看路上的風景。

嘿嘿,這樣使我們想到我們自己的童年。我們一羣小孩上學也是路上磨磨蹭蹭的,鑽下這裏,看下這裏,對什麼事情都覺得很好奇,很好玩,所以每次都會遲到,被老師罰站。

他喜歡下雨天,因爲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裏有人在撈東西,他也要停下來看好一會,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

我從來沒想過,沈先生的童年會是如此,總覺得他應該跟其他人一樣從小就是一個佼佼者,而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

她們在路上摘人家果樹上的果實,挖黃泥地裏的紅蘿蔔。他們覺得這是在幫果樹減輕負擔,是爲蘿蔔們不再受委屈被埋在深土裏。

“除此以外路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的櫻桃,大道旁邊無處不是甜滋滋的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是可以低頭下去喝的泉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青,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意採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者任何東西都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說真的,我很羨慕沈先生,因爲他們過的很快樂,就算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出息的行爲。

我小時候也很愛吵鬧,整天像一個假小子一樣。可是我每天都過的很開心,很快樂。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和我的夥伴一起玩一起去冒險,一起去觀察我們自己所好奇事物。夏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河裏洗澡,去翻螃蟹。

秋天的時候,我們去山上摘野果,冬天我們坐上自制的滑板車滑雪,所以現在回憶起童年覺得幸福無比。

沈從文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而我們的童年也是幸福的。可是現在的孩子,幾乎是沒有你童年的,他們只有大堆的作業,無數的輔導班。他們幾乎沒有夥伴,更不可能與夥伴們一起去親近自然,與自然有什麼親密的接觸,也不可能瞭解自然中的事物。

我在現在的孩子將來回憶童年的時候,他們會記得些什麼。

邊城讀後感6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麼的深切可感,那麼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彷彿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說,“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說,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於選擇,他難於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

可是你說,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隻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溫柔的心。

沈先生後來寫說:“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於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麼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說,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爲什麼而奮鬥……書中的生活太美,如雲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邊城讀後感7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爲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

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着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邊城讀後感8

讀完《邊城》,我被那些質樸卻不乏俗世人性的人們所震撼,美麗的風景,水上的生活,不是一個小村該有的,在這之中,摻了許多社會的影子,並不重要。

我生活的地方與這相似,卻又有些許不同。文中翠翠的爺爺七十歲的時候發現他孫女長大了,我的這個村不知是否有孫女或孫子陪在爺爺身邊。這個小小的村莊,老人多過年輕人,孩子也在城裏上學,每當早晨的陽光射進低矮的老房,老人們就走出來,顫巍巍地在我面前離去。王維的“大漠孤煙直”固然淒涼,但每當村莊的炊煙裊裊升起時卻勝過大漠之景的悲哀,因爲在這裏,只有無聲的日子,沒有激情,沒有未來,老人們一見面就互相算着日子,沒了老伴的還開玩笑,幾日幾日後就會去陪他,遲暮的景色也被染上黃昏。老人們的菸斗與炊煙一同升起。某天,老人生病住院了,孩子們紛紛從城裏回來,原本有說不盡的話的老人那時卻也只能嘆息,說多又有什麼用呢?不要成爲孩子們的累贅。

這個小村有時縱有談笑聲,卻也只似幽谷裏寂靜的一滴泉水落下罷了,我如同喝了一碗濁而烈的酒卡住喉嚨,說不出話來的同時,觸及到了生生不息卻輪迴無情的生命。

邊城讀後感9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名作。

小說講述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偏遠山區所發生的故事,那裏有寧靜優美的風景,那裏有淳樸善良的人,那裏更有感人至深的情。

故事內容比較簡單,翠翠是一個美麗、聰明、純潔而又平凡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她出生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她與自己的外祖父以及家裏的一條黃狗相依爲命地過着清貧的日子。祖父年事已高,他希望翠翠能夠找到一個家庭環境好點又能深愛翠翠的人而早點成家,但是翠翠並不希望離開祖父。雖然翠翠與祖父的日子過得清貧,但是充實而快樂。

我從小說和電影中還了解到,翠翠的母親在生下翠翠後喝了冰冷的溪水死了,如果當時的醫療條件好點,也許翠翠就不會成爲沒媽的孩子,老船伕也不會失去女兒。大老天保的身上發生的意外也說明了在當時縴夫們的工作十分危險!

故事的結局是隻剩下翠翠一個人,一直孤獨地守在碧溪岨兩岸,爲來往的行人渡船,也在等待着她的遠行的心上人。

翠翠的結局令人感到了悲傷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