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立德樹人》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讀後感2.9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立德樹人》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立德樹人》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立德樹人》讀後感 篇1

“立德樹人”,顧名思義,就是用自己美好的品德樹立給別人一個好的榜樣,在我們《立德樹人》的讀本中,有着許多關於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故事:浩然正氣、捨生取義、尊老愛幼、踐行至孝……但讓我深受感觸的是“踐行至孝”。

古語有云:“百善孝爲先”,這說得一點都沒錯。孝,也是一種美,但這種美和外表的美可是天壤之別。如果一個人不孝,不管他(她)的外表有多美,也永遠比不上那些平凡而有孝心的人。那麼,什麼是孝?孔子認爲,孝順就是贍養父母、尊敬父母。大家都知道,烏鴉雖然外表醜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餵給老烏鴉吃,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爲止。而孟子告訴我們,繼承父母的志向,完成父母的遺願也是孝的一種。

文中的蔡文姬,自幼好學,博學多才,最難得的,是她的孝順。父親蔡邕也同樣是學識淵博的學士,後因依附董卓而被關進監獄,死於獄中。臨死前希望女兒能整理自己生平的著作。父親平時寫字,她就站在一旁幫父親研墨;父親平時生病,她就親自前熬湯藥,日夜侍奉。蔡文姬長大後,又經歷了不少磨難。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她依然不動搖爲父續書的心。後來,又得到曹操先後兩次幫助,答謝曹操時,曹操只需家父的著作,這促使了蔡文姬能夠更快地完成父親的遺願,踐行了孝道。

力行孝道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盡的責任。對父母的愛,遲了就無法再來,走了就無法最溯、孝順,有的人會用金錢來代替,正如一些現在比較有錢的人。父母渴望的是子女在自己生病時照顧一下,溫暖他們的心。可是,有許多父母都會失望,應爲自己的子女並沒有來,而是用金錢來僱人照看,這讓他們的心更冷了。所以,孝,用金錢是難以衡量的。

烏鴉的反哺,蔡文姬爲父續書,都是孝的典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爲人子女,孝是應該做的。人生天地間,孝字最爲先。但,還是有人不孝的,經常向父母伸手就要錢,從不替父母着想,這是孝的行爲嗎?孝,只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只要在平時多關心父母,幫助父母完成意願就可以了。烏鴉能反哺,蔡文姬在困境中仍爲父續書,更何況我們是人,現在我們的生活那麼好!

合上讀本,我被蔡文姬那份孝心深深打動了。是啊,孝是我們每個人應做的。即使不能夠好好的贍養父母,幫助父母完成意願也是一種孝。我們應像蔡文姬那樣,繼承發揚父母的優良傳統,努力完成父母的意願,父母會以此爲榮的。我虔誠地向各位說一句:孝,其實很簡單,而且只要用心,這種美會掩飾掉你外表的缺點。我們有自己的意願,父母同樣有自己的意願。或許,父母的意願比我們的簡單得多,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女懂事聽話,健康地成長。既然如此,我們完成父母的意願又何樂而不爲?

如果我們現在不孝順父母,爲將來自己的兒女做榜樣,那我們又如何得到子女的孝順呢?我們想得到子女的孝順,父母又何嘗不是?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應該先做個榜樣,孝順父母,完成父母的意願,以身作則纔對啊!我衷心祝願天下的父母都能得到子女的孝順,爲人子女的也能踐行至孝!

《立德樹人》讀後感 篇2

《立德樹人》是中小學傳統文化讀本,裏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結晶,是億萬優秀中華兒女在大自然的生存鬥爭中創立並傳承下來的。其中“生有涯,知無涯”這一課讓我百感交集,感觸良多。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學海是沒有邊際的,沒有止境的。我們一輩子要學的,實在太多太多。學海無邊,只有靠自己用刻苦作舟,才能到達知識的彼岸。學習怎樣才能學好?知識怎樣才能掌握?讀書的路徑怎樣才能被發現?只有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人才可以,只有發奮立志的人才可以。

知識就像無影無蹤的風,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就像無處不在的空氣。就算是知識淵博的孔子也有不懂的時候,就算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不要因爲一些困難就阻擋了你通往彼岸的橋樑。世界上有許多名人,知識的大坑很深,但都離不開一個“勤”字。難道我們不可以嗎?堅持,勤奮,刻苦你就可以,你就可以成爲小才子,小才女。

所以,我們要“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將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成爲有理想,有才幹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成爲利國利民的棟樑人才。

文中作者講述了《立德樹人》這本書的內容,作者讀完這本書後感悟深刻立志要將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成爲有理想,有才幹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成爲利國利民的棟樑人才。文章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內容充實,敘事完整,語言流暢。

《立德樹人》讀後感 篇3

責任,我並沒有深入探究過。我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它。倘若你問我什麼是責任,這個我還真答不上來。但那都在閱讀《立德樹人》之前。

合上手中的《立德樹人》,思緒一下子飛回到那個夏天……

那是個悶熱的下午,我買完輔導書,急匆匆地往家裏趕。畢竟相對於火熱的室外,我還是更喜歡待在家裏乘涼。這麼想着,不由加快步伐。

突然,前方傳來一陣“叮鈴鈴”的聲音,我連忙側身閃躲,接着便是刺耳的剎車聲,我回頭一看,騎着單車的那位少年沒料到前面會突然衝出個小女孩,他來不及剎車,只好將車頭一歪,車身驚險地從小女孩身邊擦過,女孩身子一晃,摔倒在地。

心中暗道一聲:“不好”。雖然人不是我撞的,但人家的父母指不定會不分青紅皁白,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在我身上呢?這麼想着,剛向女孩的方向邁開的步伐瞬間停在半空中。我悄悄環顧四周,期望有人能帶頭邁出一步,只是看熱鬧的倒有,卻沒有一個肯上前幫忙。

那個騎單車的少年呢?不會逃跑了吧?我內心正猜疑着,突然,飽含歉意的聲音從身旁傳來:“小朋友,抱歉啊,如果我剎車及時,你也不會受傷了……”那個騎單車的少年正一臉內疚地看着女孩,舉了舉手上的塑料袋,說道:“我去隔壁藥店買了消毒水,先幫你清洗一下傷口吧,要是傷口發炎就糟了。”女孩在少年的安撫下,抽抽噎噎地停止了哭泣,拽着少年的衣襟不放,也不吭聲。

少年蹲下身,小心翼翼而又認真地給女孩上藥。那個時候,我從他眼睛裏看到了些很美的東西,是責任。

竊竊私語的人羣也漸漸靜了下來。不知什麼時候,人們眼中的冷漠被善良代替了,也許是少年的真誠打動了他們吧。有的人開始拿起手機報警,聯繫女孩的父母,有的人則上前逗女孩開心,安慰她,也有人誇讚少年的真誠和勇敢。那裏,我從人們身上看到了些很美的東西,也是責任。

在我們這個年紀談起責任,似乎是很遙遠的事,然而它又確實存在着。《立德樹人》中倒是提及瞭如《蘆衣順母》中講的是子女應對父母盡到孝順的責任;《季禮贈劍》說的'是爲自己的承諾負責;《朱買臣負薪立志》說的則是爲自己的人生負責。但事實比文字更令人信服。我就從那個騎單車的少年身上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責任”。

在一個充斥着金錢利慾的社會,人們都自顧不暇了,哪還會管別人的“閒事”呢?於是再柔軟的心也漸漸地塵封了。這時,是需要有那麼一些人站出來,用真誠的行爲開啟人們封閉的心扉。

責任不是富麗堂皇的語言,它是突破層層濃霧的一束光,是黑夜中最耀眼的一顆星。倘使有一種魔力,我甘願化作最燦爛的一束光,化作最耀眼的一顆星,把責任與溫暖帶到每一個人身邊。

《立德樹人》讀後感 篇4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鳥語花香的季節。在這美好的春光裏,我細細品味着《立德樹人》一書。這本書一共分成十課,有“習禮約己”、“好學爲本”、“孝悌善友”……每一課都有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我最喜歡第三課“孝悌善”。這課書裏面蘊含着敬重父兄、晚輩善於長輩的一種優良道德風尚。《弟子規》中有一句話:親所好,力爲具;親所惡,謹爲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爲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爲他們去掉。正如《馮玉祥忍飢買肉孝父》這故事一樣,當中講馮玉祥知道家裏貧窮,就把父親給他買餅充飢的錢一個不花地存了起來。過了些日子,馮玉祥到肉店裏買了父親最喜歡的豬肉,煮熟遞到父親面前時,父親感動得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

再看看我,常常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父母放在第二位,把好吃的先留給自己,總是嫌父母做的飯菜難吃,經常吵着父母爲自己買喜歡的玩具,當父母沒有滿足我的慾望時,我就大吵大鬧,還有時因爲小小的事情就頂撞父母。我和馮玉祥相差太遠了。因此,我要改掉壞習慣,也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尊師愛幼,與同學和睦相處。說到做到,在家裏忙完功課,我就幫父母做點家務,分擔一下父母的辛勞;逛街時,不必要花的錢不亂花;平時有好吃的留給父母一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行孝爲先”。

同學們,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父母的心,要從小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會孝敬、學會生活。讓我們一起爲創建文明的社會,美好的生活而奮鬥吧!

《立德樹人》讀後感 篇5

《立德樹人》是一本中小學傳統文化讀本,每一課都教育我們做一個仁德之人。地位、權利、金錢、成績、政績等都不及道德品質重要。道德是知易行難,做一個有道德之人並非易事。這本書正是我們的“好助手”。

在《立德樹人》這本讀物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孔子吃飯》,文中記敘了關於孔子的兩件事——魯哀公賞賜桃子給孔子吃,但孔子先把用來擦桃子的黍子吃下去了,借食喻禮——不能用五穀之尊來擦瓜果中的下品;另一件事講孔子的弟子顏回在飯快要熟時,用手抓鍋裏的飯吃,孔子要用這些飯來祭祀父親,顏回誠實地說出自己吃過這些飯,不能用來祭祀,還說了自己吃這些飯是因爲不能浪費糧食,得到了孔子的讚賞。《孔子吃飯》一文給我們呈現了一位在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禮儀法則,守規矩的孔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孔子一樣處處遵守禮制的規定呢?實話說,不多。在餐桌上,當我們拿起筷子吃飯時,誰會留意到,媽媽還在廚房烹調最後一道菜餚呢?我們經常津津有味地吃着媽媽夾來的飯菜,可又有誰會主動給媽媽夾菜呢?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時在飯店吃飯點了一大堆菜餚,誰會意識到最後吃不完卻只能倒進垃圾桶呢?還有······,《孔子吃飯》一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爲,都有禮儀法則,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禮儀法則,該守的規矩一定要守。

僅僅一篇文章,就如此大的道理,那整本書蘊含的各種道理不足以讓我們“得道成仙”嗎?道德品格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沒有道德教育,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那整個人生還有意義嗎?要想成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就必須學好道德良知。

《立德樹人》讀後感 篇6

今天,我讀了《立德樹人》一書,當讀到《學而有思》這篇課文,我感到深深地自責與慚愧。

其中童第周成功做卵細胞膜的剝除手術的故事令我特別深刻。故事講的是童第周在布魯寒爾研究胚胎學。有一次,教授要求學生設法把青蛙卵膜剝下來,其他人覺得很難完成。只有童第週一人邊做邊思考、總結,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完成了這項實驗。當他熟練地把青蛙卵膜成功地脫落下來時,一下子震動了歐洲的生物界,童第周爲祖國爭了光!

這篇課文對我有着很大的影響。童第周的刻苦努力,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並沒有半途而廢,而是思考着,堅持着。他在學習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不畏懼,不退縮,迎難而上,想辦法解決。這,不正是我們學習所需要的精神嗎?正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出於《論語》的名句一樣。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紮實的知識而又有所創新,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再想想我自己,前三個月的奧數考試。星期二的下午,我們學習了"轉化條件"中的問題,我似懂非懂地離開了教室。晚上我應付式地完成了作業,並沒有及時向老師請教,沒有與同學一起討論,也沒有根據書中的解題思路思考與複習書中的題目。第二天考試,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這跟書的題目一模一樣的啊!當時我可是後悔極了。

而現在,"學而有思"已成爲我學習的座右銘。從這個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學習要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學,邊學邊思考,堅持不懈,學跟思有效結合,這纔是真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