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通用7篇)

讀後感2.78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通用7篇)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1

讀完《致加西亞的信》一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回味着書中的每行字、每段話,都是在敲擊我心靈的大鐘,讓我震撼。

故事很短,情節也簡單,卻飽含深意。故事發生在100多年前的美國與西班牙的美西戰爭時,主人公叫羅文,是一個年輕的中尉。受美國總統之託,羅文的任務是把一封重要信件從美國送去給隱藏在古巴的加西亞將軍。經過三個星期的長途跋涉,他歷經險境,徒步穿越美西邊境,終於找到加西亞將軍,並把信交給他,成功的完成了任務。100多年前的故事,至今人們還在傳誦它,我想是因爲它倡導了一份責任心。

書中也提到一份英國報紙刊登的一則招聘教師廣告“工作很輕鬆,但要全心全意,盡職盡責。”事實上,不僅僅是教師,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盡心盡責,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斷的進步。這不僅是工作的原則,也是人生的原則。那麼,怎樣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呢?

一是對自己負責。有人說,只有你把自己當回事兒了,別人纔會重視你。同樣的,只有對自己負責了,嚴格要求自己了,做出的事纔會被人欣賞,讓人承認,被人記住。點滴的積累終會爲自己開啟一扇大門。

一個智者曾說過:“你最大的責任,就是將自己這塊料鑄造成器。”這不正是在說我們年輕人嗎?我們正處於爲自己人生而奮鬥的最佳時期。有誰沒期待過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而古今中外,美好的未來只屬於那些對自己負責的人。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隨遇而安,我們需要爲自己的人生制定奮鬥的目標,併爲之而努力。對自己負責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是將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的關鍵。

二是對工作負責。用責任做催化劑,把壓力催化爲動力。我們都有自己的一攤工作,就像自己的一塊責任田一樣,付出多少,便收穫多少。愛默生曾經說過,責任是一種偉大的品格。所有的領導都更願意信任那些有責任感的人,哪怕他們的能力稍微差一點。因爲能力可以慢慢培養,而責任心,則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是難以短期形成的。所以,不管你的能力是強是弱,一定要主動負責,不要總是被動應付。能夠主動負責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得到別人的信賴;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會有更大的成功的機會。

談到對工作負責,我們要對工作上心,多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當今社會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法律法規也越來越多,我們必須不斷充電,時刻提醒自己抓緊時間學習:學習與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積累工作中的實踐經驗等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負責的工作纔會相應發生變化。當然,工作也不全是順順利利的,我們經常會遇到困難,遇到瓶頸,這個時候光靠拍腦袋是不好使的,還得靠學習,向領導向同事虛心請教。另外,要想進步還要勇於接受批評,其實批評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要感謝要珍惜。

三是要有社會責任心。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社會的劇烈變革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日趨多元化。其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個人命運,追求個人利益,由此帶來了一系列令人憂慮的問題,如現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廣東的“小悅悅事件”。所有問題都折射出一些人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這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迷失。

從個體角度而言,追求個人利益無可厚非,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不僅要保護和鼓勵個人追求正當權益,實現自身價值,而且整個社會都應該爲此創造良好條件。但是在此過程中,大家必須堅持原則,守住底線,不能以違反法律、違背道德,或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爲代價。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守法、誠信、公平、自律,應當始終被作爲每個人的價值規範和行爲準則。與此同時,人還應當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不能僅僅滿足於謀求個人利益,貪圖個人享受,而是要學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維護正義,保持正直,富有愛心,敢於擔當,成爲一個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

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應當成爲每個人的共同價值追求和人生理想。雖然,我們生的平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成爲具有公民精神、普世情懷的人。多一分熱情、主動和勇敢,多一些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他人的關愛。當別人遇到困難和不幸時,能夠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面對腐敗和不良現象時,能夠大膽地發出質疑和批評的聲音;當面對邪惡和危險時,能夠勇敢地挺身而出。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纔會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也將因人性美的彰顯而變得更加美好。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2

《致加西亞的信》是一本聲名遠播,流傳已久的勵志類書籍。有人說:“讀一本好書,精神就會得到一次昇華。”當我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這本小冊子講述了一個簡單但有深厚意義的小故事:美西戰爭中,羅文中尉爲完成上司交給的任務,在根本無法預知環境惡劣程度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冒着生命危險完成了使命,把一封信送給了加西亞將軍。故事簡單得像一張白紙,卻在近百年時間內,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無數次學習討論的熱潮。爲什麼?我想,這本書所揭示出的敬業、忠誠、勤奮的精神,正是人性中光輝的一面。阿爾伯特.哈伯德向世人揭示了成功的真理。我從來未像現在這樣深刻的理解“忠誠、敬業”的含義。看過這本書你會發現,在許多時候,許多情況下,簡單與複雜、局部與全部、平凡與崇高,竟是如此的接近。

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能夠履行承諾而獲得他人的信任。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民的傳家寶,它激勵着炎黃子孫一代又一代的成長;誠實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根;誠信是一道風景。它如洞庭湖煙波浩渺,氣象萬千;如揚子江洶涌澎湃,勢不可當;又如莽莽崑崙巍峨挺拔,茫茫戈壁廣袤無垠。“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自古以來,誠信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市場經濟時代,誠信已經成爲企業的立足之本,發展之源泉。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信是一切道德之基礎,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德行。誠實守信,對自己,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對他人,是一種交往的道德,是氣魄和自信。在學習中要對老師佈置的任務守信守諾,忠實於自己所承擔的義務,對同學要以誠相待,相互協作,共同在知識的海洋裏追求着自己的目標。

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有大有小,知識面有寬有窄。而一個人最重要的態度之一就是誠信,你一定要讓人信得過你,而不要讓人時時事事提防你。當週圍的人都信任你的時候,你就真正具有了誠信的口碑,那麼就值得被委以重任。記得有一次,老師邀請我參加學校的藝術節比賽,我爽快的答應了,但是由於貪玩,未能好好對比賽進行準備,到了比賽前的三天才“臨陣磨槍”起來,比賽前望着胸有成竹的其他參賽者盡情的施展着自己的才華,而自己對比賽的信心微乎其微,終於未能取得好成績,想起比賽前的“一定盡我所能”的承諾,現在又辜負了全班對我的信任,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深的遺憾;從此,我改變了自己,只要我所承諾的,我都盡力而爲,決不食言。在學校組織的各級比賽中,常常出現了我的身影,有着充分準備的我,表演博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那次比賽中被誠信考驗打敗過的我已不復存在,我用光輝的成績換回了自己寶貴的誠信,換回了大家對我的信任。因此,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樹立誠信第一的意識,是一個人,更是一個集體的精神財富。推而廣之,誠信精神也是一個國家取得長足發展的基石,只有遵循誠信原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制勝籌碼。

在讀《致加西亞的信》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句;“文明,就是孜孜不倦的尋找這種人才的一段長久過程。”古往今來,人類社會發展前進的主動力,就是來自當那些對事業忠誠、執着、負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正是他們推動了社會進步,開創了未來。在他們身上,你找不到消極、聽不到牢騷抱怨,你能看到的只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就象張騫出使西域、宋代鑑真東渡,那樣無不讓人敬佩,然而對張騫和鑑真大師來說,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所肩負的責任和心中的使命感,卻開創了一片天地,推動了一方文明,從而永久留青史。看看吧,誠信何其可貴,何其重要。誠信不可拋!惟有誠信,才能讓你的生命如同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永不枯竭!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3

《致加西亞的信》這本書內容簡短平實,卻成爲了風靡全球、暢銷不衰的勵志經典,在於它倡導了一種偉大的精神:信用、勤奮、敬業,這也是現代社會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細細品來,對我們今天取得成功有着很大借鑑意義。

故事中的羅文,是美國陸軍的一名年輕中尉,在美西戰爭期間,孤身一人,在沒有任何護衛的情況下,冒着生命危險,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將總統的'信送給了加西亞將軍--一個掌握着決定性力量的人,出色地完成了這次重要任務。毫無疑問,羅文取得的成功並不是他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是在於他優良的道德品質,絕對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這就是忠誠和主動性,就是一種忠於職守,一種承諾,一種敬業,服從和榮譽的精神。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做人,做事首先要有好的品行做基礎,另外的啓示就是做什麼事都要堅持,不要總想做這件事會給自己什麼好處,會得到多少花環,榮譽。重視的是無條件地主動完成任務而不是其他。如果羅文總想着完成送信的任務後自己會成爲英雄的話,可能就完不成任務了。

書中還提到了一種觀點:"每天多做一點".現在很多人工作時往往是抱着應付的態度,即把老闆或領導規定必須做的事情做完就行了.這樣的話,只會使自己永遠處在被動的局面,換句話說,這樣無法爲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書中給出了這樣一個例子,艾倫在一個週六的下午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球賽,多做了點事情,結果不僅爲自己增加了1000美元的現金收入,而且爲自己帶來了一個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職務.艾倫並不是速記員,他也沒有義務留下來幫那個律師做速記,可他還是留下來幫了律師的忙.他能這麼做,反映出他具有助人爲樂的內在品質,正是這種良好的品質,使他獲得了現金收入和更好的職務.每天多做一點,並不會佔用自己太多的時間,卻可以讓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何樂而不爲。

透過看羅文,不禁讓我想到了很多很多。是啊,責任心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更有它重要的意義,只有有責任心的教師,才能盡心盡力地去愛護自己的學生,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孜孜不倦地去工作,同時,作爲教師的我們,只有擁有了忠誠、自信、責任心和主動性等優秀品格,才稱得上是一位好教師,纔是一個讓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教師,讓我們共同努力,做一個像羅文那樣具有優秀品質的人,無愧與人類工程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4

今天我讀完了《致加西亞的信》這本書,這本的作者是美國人阿爾伯特哈伯特。故事講的是一位忠誠的年輕軍官完成了一項極其重要的送信任務。讀完,掩卷而思,我被他的責任感、忠誠感動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羅文,他義無反顧的接受這項任務,這是一項左右戰局的任務。最終他冒着重重危險出色的完成了人物,他做到了。他做了一件看似平凡卻意義重大的任務,我們應該爲他的忠誠可靠脫帽致敬。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對待今後工作的態度,我應該投入更大的熱誠和忠誠去對待自己的事業,去創造價值,成功只不過是前進路上的副產物。正如作者寫的:“我相信成功的必要條件並不是賺錢,而是創造價值,創造了價值,成功就自然而來。”如果你做到忠誠,主動,富有責任感,自然而然會被獲得信任,最終做一個成功的人。幹好一份工作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熱忱,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兢兢業業的同時,要有一顆堅韌不拔的心。樹立信心,保持好的心態,機會總是會來敲門的。

《致加西亞的信》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主宰世界,但是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我們完全可以做像羅文一樣的人。時代需要英雄,也更需要平凡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職業精神。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5

根據學院“創建學習型學院”精神,開展讀書活動,有幸地拜讀了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著的《致加西亞的信》。這本書所推崇的關於敬業、忠誠,勤奮的思想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深深的影響了我,讓我學到了一個另我受益終身的經驗,教會我如何從每一項細小的工作中獲得更多的東西。不僅要對自己分內的工作盡職盡責,而且要更上一層樓,做到更主動、更圓滿的完成任務。

“每個人做一行愛一行,才能被稱爲敬業”。我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必須將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敬重自己的工作,忠於職守,盡職盡責,必須有做爲一名園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好本職工作,本人在學院是負責節目製作,攝像、攝影和兼職美術教研員工作,在工作中本人能忠於職守,毫不吝惜的投入自己的經歷和熱情,努力工作。但有時也會如書上所說的有“拖拉”的毛病。“懶惰會吞噬人的心靈,使心靈對那些勤奮的人充滿嫉妒”,深深明白了“拖拉”的這種惡習的可怕和嚴重性,並在此書中找到了解決的許多方法。在今後的工作中會養成主動工作的習慣,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做好一件事要比對很多事情都懂一點皮毛強得多。在今後工作中認真鑽研,刻苦學習專業知識,養成“每天多做一點”的好習慣。既要學習專業知識,也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更好的爲工作服務。

“生而爲人,要感謝父母的恩惠,感謝國家的恩惠,感謝師長的恩惠,感謝大衆的恩惠”。感恩是一個人之所以爲人的基本條件。這段話是此書中很讓我觸動的地方,我今年34歲了,需要感謝的很多很多:首先感謝父母生育、養育了我,黨和國家撫育了我,老師教授我知識,培育了我,單位的領導和同事們培養和幫助了我,我一直成長在幸福的懷抱裏。我非常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感激!我會在生活中,工作中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件工作來報答他們,忠誠於他們,忠誠於自己的事業,做一個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6

當我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故事簡單得像一張白紙,卻在近百年時間內,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無數次學習討論的熱潮。爲什麼?這本書所揭示出的敬業、忠誠、勤奮的精神,正是人性中光輝的一面。

《致加西亞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共勉:“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只是聆聽他人種種的指導,而是更需要一種敬業精神,對上級的託付,立即採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對事業的忠誠這正是敬業的表現。要提倡這種敬業精神。敬業,就是全心全意地對待工作。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事業將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敬業是一種人生態度,是珍惜生命、珍視未來的表現。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責無旁貸地去做好每一項工作,我們都應該爲盡一份心、出一份力。敬業,離不開對自己工作的認真思考和奉獻。我要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併爲這個目標全力付出,“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我們要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讀後感《《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辛韻》。

要提倡勤奮精神。勤,做事盡力,不偷懶;奮,振作,鼓勁。勤奮不是三分鐘熱情,而是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需要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爲了磨練我們的人性,爲了美麗我們的人生,必須地勤奮地工作。

一些眼前的東西是暫時的,是過眼煙雲,而那些精神上、意志上、品質上的磨練纔是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許多年後,當我們回憶起奮鬥的日子,人性中最珍貴的東西,敬業、忠誠和勤奮是我們自己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如今像羅文這樣的人少之又少,爲什麼呢?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大家不想做事情,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思想上存有瓶頸。主管給他的任務有一個,他的疑問卻有十幾個,我忙,沒空人少,沒辦法做到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不要太理想化了我的下屬理念太差,我也沒辦法讓某某做可能會更好等等堂而皇之的,而他提出這些問題不外乎有以下幾種目的:

(1)擺困難,讓你降低要求;

(2)擺完困難,讓你覺得讓別人做會更好,那麼他就可以偷閒了;

(3)有言在先,萬一事情沒辦妥,不能完全怪他,你會體諒他的;

(4)希望你幫他解決困難。

或許這時候有人要問:難道上司給我們下達任務的時候我們只能說:沒問題,其他的什麼都不能問嗎?誠然不是,假如主管讓你到A城市送材料,而你不知如何到達A城市,順便問一下主管A城市在哪裏,如何搭車,省得到處找到處問,如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何樂而不爲呢,可是如果連主管也不知道怎麼辦呢,一切都得自己解決。如果你不能幫助主管解決一些難題的話,那要你何用?

我們一直都在推崇羅文——將信送給加西亞的人,卻忽略了兩個重要人物:派羅文去送信的人——美國總統麥金萊和推薦羅文的人——情報局長阿瑟。瓦格納上校。千里馬不多,伯樂更少,如果沒有阿瑟。瓦格納和麥金萊的信任,慧眼識英才,也不可能派羅文去送信,因此,美西戰爭從側面反映了用人的重要性,而我們的企業是不是也該清楚每個主管,員工的優劣,讓每個人去做他最合適的,能發揮最大優勢的工作。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7

此書到我手中已有些時日了,但整天疲於生活、工作的種種,一直未能靜下心品讀。終於由於某個原因必須讀了,於是,花了三個晚上完成了任務。

掩書思量,感概頗多。此書內容實屬不多,上篇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忠誠、敬業、服從、信用”等對於引起經濟起飛所依賴的基本的商業精神;下篇則講訴了美西戰爭發生後,當時的美國總統爲了聯繫上能給這次戰爭帶來決定性勝利的古巴將軍加西亞,派羅文中尉給加西亞送信,羅文歷經艱辛,把信圓滿送到加西亞手中的故事。這個送信的傳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廣爲流傳,主要在於它倡導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忠誠、敬業、勤奮,這正是人性中光輝的一面。出版家艾爾伯特·哈伯德在此書中倡導的觀點是:戰役中真正的英雄不是加西亞將軍,而是羅文中尉,那個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人。

“送信人”成爲忠誠、敬業、勤奮的代名詞。我們,作爲戰鬥在教育一線的教師。需要“送信人”的精神嗎?有“送信人”的精神嗎?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常說我們所從事的職業是一種良心的職業,是塑造人的職業。何爲爲人師表?只有當我們教師自己對待教育事業忠誠、敬業、勤奮了,才能感染到學生,學生才能從我們身上學到人性最善良的品質。

而本人,在教育這片芳草地默默耕耘已近二十年,對待我所從事的這份神聖而艱鉅的工作,思想上也曾有過一些掙扎,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的思想也慢慢積澱下來。做怎樣的人?教怎樣的書?目標越來越清晰,定位越來越明朗。於是,慢慢地,自己也在盡力成爲“送信人”,一個能夠對待工作全心全意、盡職盡責的人。當然因爲自身修爲還不夠,偶爾還是會有抱怨,遇到困難仍然會有遲疑,但都會調整心態盡力而爲。正如書中談到的:“當我們將敬業變成一種習慣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應該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去完成。小任務順利完成,有利於你對大任務的成功把握。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便不會輕易跌落。透過工作獲得真正力量的祕訣就蘊藏在其中。”

願我們身邊有更多的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那麼我校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