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童年》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2.1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童年》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童年》讀後感(精選7篇)

讀《童年》讀後感1

苦難就像一杯熱咖啡;你快樂了,這杯咖啡就格外香甜;你膽怯了這杯咖啡就格外苦澀。阿列克謝早年喪父,隨母親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他、母親、外祖母,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他每天都過着非人的生活,時刻受着。黑惡勢力的摧殘,家庭環境的黑暗時刻困擾着。但他依然堅強地活下來了。無可厚非,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後、野蠻、腐敗的醜惡現實,但也讓我清楚地看到主人翁阿列克謝的頑強和樂觀精神,並展示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從外祖母身上看到最光輝的人性: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確,生活總是向我們襲來更多的苦難與困惑,但我們不應該做的是逃避、膽怯,而是應該迸發出自己內心一種堅強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童年》中有這樣一句:“無疑,從這層土壤裏仍然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出善良——————富有人生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對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甦醒這一不可摧毀的希望。”作者以犀利的文筆,更加激起我們心中無比希望,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啓迪。苦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態度。魯迅,爲喚醒人們快死去的靈魂,不甘屈服用自己手中的筆作刀槍與舊社會作鬥爭;杜甫,因爲厭惡當時腐敗的政策和封建制度,辭官歸家,用犀利的詩篇抨擊當時社會...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它們卻明明白白向我們闡述了一個莫大深刻的哲理:不要因爲一時的苦難而悲傷,我們應該在苦難中成長,在困難面前鼓起勇氣,經受考驗。讓樂觀主義精神不斷地洋溢在我們心中。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穿梭在人生的驛站。苦難、挫折難免會困擾着我們,當困難,挫折到來時,我們不應該垂頭喪氣,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面對痛苦,挫折,關鍵的不是天神,而是你自己……

記得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中說過:“要堅強、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慮壓倒你,要保證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達與平靜。”的確,當我們在被困苦所纏繞的時候,不要讓心中燃燒的一團頑強的烈火熄滅,應該燃燒,燃燒,再燃燒,照亮這一片苦痛的黑暗。苦難成就了人,人造就輝煌人生,樂觀直面困難,讓挫折爲之動容。勇敢追求,成就人生!

讀《童年》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他沒有被俄國的黑暗打敗,他勇敢的站了起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讓他人“受傷”就那麼開心嗎?那個世界讓人悲傷...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在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讀《童年》讀後感3

今天上午我看完了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一本鉅作——《童年》。

《童年》這本書寫的是阿廖沙的成長。他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被帶到了祖父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的性格非常暴躁,並且還自私貪婪;兩個舅舅更是粗野不堪,自私至極,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和各種各樣的醜事把幼小的阿廖沙壓的幾乎喘不過氣來了。但是仍有許多善良、正直的人們給了他正確的支援,使他看到了陽光,他們但是阿廖沙的良師益友。正是這些善良而又平平凡凡的人們哺育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高爾基真實的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生活從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特點。它不僅反映出了內心“鉛一樣重的醜事”,還描繪出了社會底層普通人美好的心靈。

阿廖沙的精神令我深深的佩服,因爲他在一種“令人窒息而又充滿可怕景物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他並沒有被這種黑暗的醜事和腐蝕人的靈魂的惡勢力壓倒,而是鍛鍊成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自信的人。

阿廖沙的家境和我們比起來,差許多,可是他仍是那麼可觀,那麼自在。

阿廖沙能在家境那麼差的環境下能那麼可觀、自在,真令我佩服。

讀《童年》讀後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給我的感觸頗深。

馬克西姆·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高爾基吃盡了苦頭:幼年喪父,卻又受盡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圍的人都是那麼的自私,貪婪,充滿了仇恨……

高爾基的童年是那麼的悲慘,和他比起來,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個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親人親切無比的疼愛,夥伴們天真無邪的友愛,使歡樂的音符時時灑落在我的身邊。在竹林裏嬉戲,去山上採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聞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無憂無慮開始的。

拎着個大籃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後撿麥子,大籃子卻總是撞到我的腳後跟。兩條小辮兒上下歡快地跳動着,白蝴蝶在身邊快樂地翩翩飛舞。湛藍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微風挑逗着衣襟,籃中的麥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時光也就是在歡欣愉悅的勞動中度過的。

走進了書香四溢的校園,也成了一個莘莘學子。充實的一天就在這琅琅的讀書聲中開始了。老師熱心地傳授我們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裏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沒有乖戾,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這裏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

讀《童年》讀後感5

主人公小阿廖沙從出生到現在,是一直在苦與難中成長起來的,他的經歷十分悲慘,這同時也促使他迅速成長了起來,並磨練了他的意志。從一開始他父親的死亡,到無數次的捱打,再到母親失蹤,繼父的粗暴待遇,最後到母親的死亡,足以體現出小阿廖沙的悲慘命運。

可是,小阿廖沙並沒有放棄生活,他頑強的反抗着命運……

我深受感悟。一個同齡的孩子,卻能如此經受得住磨難,一個詞在我眼前浮現——堅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在衆多挫折與不幸面前,才能磨鍊出超乎常人的鋼一般的精神!而作爲中學生的我們,整日生活在蜜罐裏,在父母的翅膀下成長,豐衣足食,無憂無慮,享受着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而小阿廖沙,身着外祖母的長外套,穿着母親的鞋,向遠處凝望着……我的鼻子一陣陣的發酸……什麼都不用說……

《童年》生動體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和罪惡。

所以,作爲中學生,我們應學會堅強,爲有這大好時光而滿足,並好好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讀《童年》讀後感6

童年像一杯純潔無暇的白開水,我們向裏面加入何種原料,它都會小心的收藏,永遠地刻在我們腦海之中,讓我們捨不得,更不忍心去觸痛那些美好的回憶

西哲說:世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又說:只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它的使命。如果成爲強者,即不可避免寂寞,而唯有那夠堅強,能面對寂寞的人,纔有力量使他的天賦才華不致被寂寞孤獨所吞噬,反而因磨練而生熱發光,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使偉大。高爾基是偉大的,因此成就了流傳於世的《童年》。

每個時代都會成就不同的人才,列寧曾說過高爾基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就連筆桿子魯迅也說他的名字代表着世界文學史上的新時期,讀他的書就像在寒夜的火花,在許多勇敢的心裏燃燒起對自由,對光明的狂熱的渴望!

《童年》三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三高爾基文學遺產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在這些作品中,高爾基根據早年生活經歷,真實描繪了俄國社會生活,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表現了一代新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崇高理想。《童年》主要描寫阿廖沙的童年,整篇小說中所描繪的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形容的生活。那段日子,彷彿三由一個善良而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講出來的一個悲慘童話。在那種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

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爲有必要去寫嗎?每次我都懷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爲這就三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就是目前還存在着。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瞭解這種現實。是的,我們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有許多無奈,也會遇到很多看起來不盡人意的事情,高爾基是勇敢的,他沒有選擇沉默,而是用鋒利的筆尖向世人展示了最真的現實。

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透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爲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爲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作者實寫自己,也間接寫出了這兩類人不同的命運,留給我們深深的思考這世界,還是好人有好報的。也啓發了我們當今社會正努力構建的一種和諧的氛圍iu。世界是我們大家的,生活是我們共同來創造的,只有用一片真心去對待身邊的每個人,我們的內心纔會提升到一種更高的境界,我們的社會,我們美好的明天才會更加輝煌!

很同情高爾基的童年,他4歲喪父,10歲喪母,後靠自己努力學習奮鬥成爲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童年》講述他喪父,母親改嫁,後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透過一個兒童無邪的眼光,向我們生動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描繪了小市民醜陋和愚昧的生活風貌,以及當時俄國的宗教、喪葬等民俗。高爾基的這些回憶,有助於我們瞭解沙皇俄國那個時代的風貌,瞭解一代文學大師高爾基童年時的社會環境。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幸福了許多。也許父母賜予我們的不是最好的,但一定三我們最值得珍惜和回味的。生活只有一次,童年只有一次。我們早已走過,經過,路過了。多年以後,當我們在夕陽下漫步,回憶起童年的點點滴滴,一定會有不同尋常的感受。仔細品味,會像香甜的奶糖,直透入我們的心扉,涌出一股甜甜地,暖暖的味道

其實人生如夢,歲月無情,豁然回首,才發現人活着是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快樂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能永遠珍惜就是好心情。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更加珍惜,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留作回憶。讓我們把童年都當成一份最美的回憶,用心來譜寫我們的人生歷史吧!

讀《童年》讀後感7

我小時侯喜歡讀喜劇性的故事,故事的結局不外乎是大團圓啦,當時給人以歡樂和滿足。

長大一些以後,我發現悲劇性的故事更震動心靈,讓你久久地回味那苦澀和悲哀。

童年的我們,開心地笑,快樂地笑,無憂無慮的成長,有大米飯吃,有好衣服穿,可以樂滋滋地數長輩給我們的零用錢,還可以進學校上學。

而阿廖沙的童年是多麼的悲慘,多麼的可憐,幼年喪父,不得不跟着脾氣暴躁的外公和慈祥的外婆生活,又接二連三地失去了朋友和親人。

幾年後,又失去了他的母親,外公外婆又分了家,迫於窮困他不得不早早的走上了社會。

他的經歷,在我們眼中簡直就是不可想象。

如果把我們的童年生活比作天堂,那麼就可以說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對我們來說就是地獄。

沒有了父親的疼愛,只有外公的嚴厲;沒有了母親的關愛,卻得到了外婆的疼惜;沒有了快樂的笑聲,但卻自己尋找快樂;他努力尋找快樂,尋找幸福,雖然會挨外公打,會受外公罵,但他總是那麼“犟”,那麼執着,但是我想他也很幸運,有一個這麼好的外婆,脾氣好,性子也不急,總是對每一個人都很好,都很關心他們,即使受到了外公的欺負也不哭不鬧,總是很好的告誡她外公,很好的告誡阿廖沙不要像他外公一樣,要好好的生活,善待他人。

比起他來,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有媽媽疼,有長輩們愛,更有好朋友陪伴,生活得很好很好,很快樂很快樂,很幸福很幸福。

所以,我想我也應該要學會感恩,學會感謝媽媽爲我的付出,學會感謝親朋好友對我的關心與幫助。

有了他們,我的童年不再幹白枯燥而是豐富多彩,不再難過而是快樂!

我們,不該要求親人們,朋友們,一定要時時刻刻關愛自己,我們要自立、自強,像阿廖沙那樣在逆境中發憤圖強。

我們,該學會付出而不是索取!願我們的童年都是美好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