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素面朝天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2.7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素面朝天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面朝天讀後感(精選6篇)

素面朝天讀後感 篇1

素面朝天指的就是不化妝的女性。

作者這篇文章講的就是這個。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化妝最先是爲了欺人,之後就成了自欺。”真的是這樣,就好比一個人總是帶着面具,久而久之,當他摘下面具時,就會突然發現他自己已經認不出鏡子中的自己了,這時便會感到害怕,茫然,只好再次戴上面具,這樣便會在不知不覺中迷失自我。

作者在文章中說道“自信並不與年齡成反比,就像自信並不與美麗成正比,勇氣不是儲存在臉龐裏,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看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一個人,那就是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也是一個素面朝天的女人,她也不喜歡化妝,但她擁有一顆自信的心,她非常的活潑開朗,雖然她也老大不小了,但我總覺得她還很年輕,依舊美麗。

其實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心,俗話不是說“心靈美才是真的美”嘛,作者也說“磨礪內心比油飾外表要難的多,猶如水晶與玻璃的區別。”一個人的內心如果是空虛的,自卑的,那麼他/她的外表無論被修飾的多麼完美,最終還是會被別人看破。

自信真的可以讓一個人變得美麗,一個自信的任何一個自卑的人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自信的人看上去陽光外向,有氣場,而自卑的人看上去則很普通,唯唯諾諾,交的朋友也很少,自然不會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要做素面朝天的人,做最真實,最自信的自己!

最喜歡的句子:我相信不化妝的微笑更純潔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妝的木剛跟坦率而直誠,我相信不化妝的女人更有勇氣直麪人生。

素面朝天讀後感 篇2

當書本翻到最後一頁的時候,我並沒有心潮澎湃,沒有意猶未盡,也沒有憂傷或是激昂,只是閉上眼睛,似乎還能感到那些自然的文字,悠長的意蘊,和清淡的情感。

畢老師遣詞造句最大的特點便是自然,自然得如同一潭清水,清澈平靜,倒映着岸上的花草樹木,滋潤着萬物,緩緩的,自己也融合到水的清香中去了。

我最喜歡《素面朝天》中畢老師用“素面朝天”的文字拌着“素面朝天”的感情,攪和成一碗對着天空的清面。

一口一口吃下去,就是“素面朝天”裏樸實真誠、醇正柔和的美麗。

“我相信不化妝的微笑更純潔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妝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誠,我相信不化妝的女人更有勇氣直麪人生。”是的,她用她的純真,告訴我們自然的女人淳樸馨香,還帶着春天小雨的細膩和夏天陽光的溫暖;她用一些淳樸的語言,像一個朋友從容溫和地聊天,告訴我們自然的美麗,甚至把自然的種子灑進我們的心田。

這篇文章就是她生活的真實的寫照。

畢老師的散文不僅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甚至帶上一些不易察覺的威嚴。

在《婚姻鞋》中,她通篇只打了一個比喻,但就只這一個,就已經能夠完全詮釋了現代婚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問題。

不合適的婚姻就如同不合腳的鞋,再怎麼勉強也會咯得慌。

而現在恰恰年輕的女孩偏偏青睞一些正看不中用的鞋子,女孩們寧願忍痛被割傷,暗暗抽搐嘴角,偷偷掩面而泣,也不願放棄它外表的光鮮。

但我相信,這些“寧願坐在奔馳裏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面笑”的現代女孩們,如果讀了《婚姻鞋》,一定會重新思考與尋找愛情的真諦,不要讓婚姻成爲一種負重。

因爲文中雋永的筆調,深刻的立意,不僅引人反思,還會發人深省。

她像一個果決深沉的領路人,將我們一望無際的原野中,讓我們自由地奔馳,掙脫繮繩。

畢老師的文字如同夏日海邊溫和溼潤、沁人心脾的風。

平淡如水的文字和芬芳若蘭的意味有種讓人難以抗拒的親和力,讀者的心會不由自主的跟隨她的文字翩翩起舞。

以《孩子,我爲什麼打你》爲例,她用簡單的筆調議論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母親打孩子。

但她說出了這個“打”裏埋藏的一個女人細膩溫柔的愛,它揭露了一個母親辛酸而幸福的無奈,一個媽媽真實自然的一片苦心。

我自然不是一個母親,但我從此理解了母親從前的訓斥與巴掌,看見了她成雪的髮絲,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關懷,什麼是屬於所有父母的那片熱切的期待。

“濃淡由他冰雪中”是用來形容老梅的。

我並不覺得畢老師的散文完全像老梅,但她的散文絕對擁有那種濃淡由他的超然氣質與渾厚內涵。

她的散文就像整個自然,無生無息地包含一切,每一個轉折就好像自然的每一次呼吸,吐納着天然的清新之氣,淨化着讀者的被塵世掩埋的心。

濃淡由他是作文、做人的最高境界。

素面朝天讀後感 篇3

我也是一個素面朝天的女人,所以感覺這篇文章特別親切,似乎找到了知己,找到了替自己不愛化妝的強大理由。

年輕的時候,受好友的唆使和鼓動,也因爲好奇,曾拿朋友送的化妝物品往臉上塗塗抹抹。

但是不久後我便不再化妝,有幾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一次洗完臉之後,無意中發現,卸妝後的臉色比以前更難看,就如畢淑敏所說“慘亮的燈光下,她枯黃憔悴如同一冊古老的線裝書”,雖然不至於她朋友那般慘不忍睹,但失去往日光澤的臉色讓我着實害怕。

其次,讀高中時,一位中年女教師五官清秀,很有幾分姿色。但美中不足的是,她的眼睛周圍有黑青色眼圈,知情人士告知,這位女教師年輕時很愛美,特別喜歡化妝,時間長了,結果落了個化妝後遺症,眼睛周圍永遠地留下了這青黑色的眼圈,大概是劣質化妝品惹的禍,這讓當年尚在校園的我對化妝有種牴觸和恐懼。我的一個鄰居,每次她從我身邊經過,總會留下一股濃濃的刺鼻的口紅氣味,我很奇怪,這位女士是如何能夠長年忍受這難聞的氣息。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自己的懶惰,因爲化妝是一件很費工夫的事情,沒有耐心,會讓自己的眉毛一濃一淡,或一長一短,不僅不美,反而變得醜陋可笑了。並且,卸妝也是件仔細活,如果在臉上留下殘留物質,弄不好會留下後遺症。

我從此不再化妝,省去了很多時間,也省去了不少銀子。雖然不及畢淑敏那樣富有內涵和自信,但我也能素面朝天,因爲,我相信,自然也是一種美麗,哪怕是逐漸老去,日益失去光澤的面板上增添了一道道皺紋,我也不害怕,因爲,這是自然法則,從容淡定的對待雲捲雲舒和花開花落,也是一種美。

素面朝天讀後感 篇4

素面朝天紫燕那麼多年一直到現在,對“素面朝天”這個詞還是存着一種打心眼兒裏由衷的接納與感同身受的喜歡,只是與從前不同,現在有了些不大一樣的解讀罷了。

還是很多年前看過畢淑敏的散文《素面朝天》,許是畢淑敏臨牀與心理醫生的經歷與鋪墊,不過是1100多個字的散文,絲毫沒有雕琢虛飾的痕跡,簡明暢快,酣暢淋漓。多年前感覺是,看了那文自己便有了“我之天生不化妝”的精神支撐與大無畏的底氣,那氣場基本是足足的,直到當下。

目前國內的當紅的影視一線女演員周迅出道不久時(那時她只有十八九歲吧),主演的電視劇《紅處方》(可能是她的第一部電視劇),就是根據畢淑敏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周迅的演技自不必說,畢淑敏小說的精彩,實在是令人叫好的。於是,後來自己還假模假式地買了她的一本散文集《素面朝天》,結果特別關注的還是她的“素面朝天”,再後來那本書被自己十分慷慨地送了人,送了誰完全記不起來了。

對於畢淑敏生活中真實的素面朝天,實在沒有福氣親見,可是現在的傳媒實在發達,想間接地見她也不是絕對做不到。後來就真有一兩次在電視熒屏上看到過對她的專題採訪,原來,畢淑敏也不是絕對的不化妝。

一位知性的中年女人,而且是一位學養深厚的馳名中年女作家,她似乎更喜歡穿中長裙裝,衣着淨齊素雅,聲音渾厚而親切,總是帶着幽雅親和的微笑,她只是淡淡地塗了些脣紅,便更覺她略顯豐盈的姿態中,增添了一點恰到好處的月嵐靜寂的嬌嬈與嫵媚,正是“多一分則稍遜,少一分則不足”。

畢淑敏說“是的,我不美麗。但素面朝天並不是美麗女人的專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化妝與否確實是個人的喜好,來不得也不可能被外界強加半點。倘若,其實自己並不喜歡如此的行爲方式,而是因爲化妝成爲大勢所趨而不得不被動地參與無可奈何的、稀里嘩啦的塗抹,那隻能說有點東施效顰的可笑與可悲了。

有些人的人生字典裏面就沒有“素面朝天”這個詞,她們會認爲不化妝是一種罪過,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拿“不化妝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來高調唱響“女人化妝才美麗”的讚歌,可是,倘若真象畢淑敏文章中所提到的她的朋友,因爲卸了妝竟而沒有勇氣面對白晝裏的朗日、豔陽,只能成爲暗夜裏的一具活死屍帶着面具滿世界地遊蕩,那豈不把人嗆死,把人嚇死?

喜歡一位筆友業餘寫作時所一貫秉承與追求的“娛人娛己”的心志,文章寫出來,發出去,就是要讓別人從自己文字傳達的訊息裏感覺、接受某些有益的東西,透過內化成爲別人行動的外化,當然,這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化妝也是一個“娛人娛己”的過程。既然要化妝,那麼甭管你願不願意就都得示人,估計沒幾個人絕對爲了娛己而幾乎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地拿自己脆弱的臉蛋兒窮折騰,畢竟“化妝品不過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動物的油脂”(畢淑敏語),用多了對每個女人都一樣非常診視的嬌嫩面板有什麼好?那無疑是殘忍地戕害自己可能原始還留存過的一丁點的美麗。那麼娛人的效果就是化妝後的妝容是不是能讓別人感到養眼、舒服、和諧、與真正地體味到由此產生的魅力,達到“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境地,如若不然,真還不如只是輕描淡寫一下來得實在,或者乾脆在爽潔的基礎上“素面朝天”。

前面提到了,畢淑敏並不拒絕化妝,但是,她更強調女人需要建立由內而外的'信心與勇氣的潛心修煉,那纔是一種與日月同輝的、永恆的精神支撐,“大廈需要鋼筋鐵骨來支撐,而決非幾根華而不實的竹竿。”“磨礪內心比油飾外表要難得多,猶如水晶與玻璃的區別。”過於注重外表的修利,勢必把內修的光陰與生命的短暫給扼殺掉了,抑或還有“心不飽妝來補”的嫌疑:“化妝以醒目的色彩強調以至強迫人們注意的部位,卻往往是最軟弱的所在。”

最後還是以自己最欣賞的畢淑敏的一句話作結:“我相信不化妝的微笑更純潔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妝的目光更坦率而直誠,我相信不化妝的女人更有勇氣直麪人生。”

素面朝天讀後感 篇5

大片的槐花被雨打風吹去,柔軟的暗香浸泡在滿地的泥水中。殘破凋零間,卻充斥着清新自然的美。光鮮亮麗的傘下,來來往往的行人,卻將自己的皮囊隱藏在脂粉和油彩後。作爲萬物靈長的人類,在五彩斑斕的世界裏,卻失去了自己的色彩。

《素面朝天》裏,作者認爲相較於臉龐,人們更應注重的是自信,是心靈的美好。並且“自信並不與年齡成反比,就像自信並不與美麗成正比一樣”。勇氣不是儲存在臉龐裏,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擁有自信之人才是最美麗之者。

閱遍世間之事,當你回首一望時,是否會發現自己似乎從未了解過這個世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似乎每個人的臉龐、形象都被顏色包裹着,就像一個虛僞的陌生人。而卸下妝容,他們又是否能挺直脊樑,繼續擡頭望向前方?那些無數靠化妝堆砌起來的自信,在洗去時宛如脆弱的城牆轟然倒塌,盡成雲煙過往。新時代本該是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人們卻更注重自己的外表,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符合主流審美的形象,在茫茫大洋裏,迷失了自我,不敢以真面目示人。這樣的現象可謂是十分普遍了。上到明星、網紅,下到普通老百姓,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作者那般將自信蔚然成林直到天荒地老?更何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給予我們這幅珍貴的軀體,那是親情連結的紐帶,是一種血脈的延續。你父母看到你用厚厚的粉末遮擋住他們給予你的容貌,甚至用刀往自己臉上動,他們又怎能不感到寒心?

其實,正如文中所言:不化妝的微笑更純潔美好,不化妝的目光更坦率、更真誠,不化妝的女人更有勇氣直麪人生。濃墨勾勒的眼線下是黯淡猶疑的眼波;輪廓鮮明的脣內是膚淺蒼白的話語;光彩動人的容貌下是腐朽污濁的靈魂。當你望向一個人的時候,內心是可以感受到這個人的特點的——無論是骯髒亦或是美好,因爲一個人的氣質往往比這個人的容貌更爲突出。所以與油飾外表相比,更爲重要的是磨礪內心,樹立自信,那種真真正正、敢於直面自己的自信,而不是用金錢、粉末建立的。

誰知階前朽泥塵,也曾芳菲四月中。徘徊的人啊,你可否記得曾經的你也絢爛多姿?那是不是雕琢的美,美得驚心動魄,只因心裏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滾燙的馨香淹沒過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從此萬壽無疆。

素面朝天讀後感 篇6

從我們呱呱墜地起便面臨着選擇,何謂選擇?這取決於我們對人生的野心,取決於我們對人生的感悟,取決於我們對人生的信念。

選擇是一種權利。楊根思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三連連長。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他所在的隊伍在東線長津湖地區對敵實施分割圍殲。楊根思奉命堅守1071.1高地,負責切斷美軍南逃的退路。他們連續打退號稱“王牌”美軍的八次進攻。當敵人再次涌上來時,已負傷的楊根思毅然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用鮮血實現了“人在陣地在”的錚錚誓言。過後,中國人民志願軍授予他“特級戰鬥英雄”的稱號,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獎章。這是對楊根思選擇犧牲自我,實行保家衛國權利最大的肯定及讚美。作者不也一樣?不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素面朝天。

選擇是一種勇氣。文章的作者便是擁有着一種勇氣。於她的朋友,這是一種令她朋友嚮往的結果;於她的丈夫,這是一種不解的行爲;於她,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勇敢的,是決絕的,是真切的。“是的,我不美麗,但素面朝天並不是美麗女人的專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此的勇氣不正因爲她做出了選擇嗎?

選擇是一種態度。祥子本是一名積極樂觀的車伕,可經過“三起三落”後,他被黑暗腐朽的社會摧殘成爲一個毫無目的的下層人士,選擇成爲行屍走肉。而與此相反的史泰龍,他對自己劇本自信的態度以及“雨後見彩虹”的樂觀態度,是他堅持下去併成功演上了自己的劇本,成就了一代巨星。不同的態度,不同的選擇,成就了兩位不同的人物。作者不化妝時的自信態度獲得了她朋友羨慕的眼光,她的自信使她擁有更加坦率的性格,更有勇氣面對人生。

選擇是種決絕的權利,選擇是種傲然的勇氣,選擇是種對未來的態度。它決定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道路,做好每一個選擇,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成功的彼岸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