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的閱讀觀》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2.09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閱讀觀》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閱讀觀》讀後感範文

《我的閱讀觀》讀後感1

近期,有幸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我的閱讀觀》。這本書,是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自己的閱讀觀念和新教育實驗閱讀項目的成果彙集。讀這本書如飲一杯清新香醇的下午茶,給人愉悅的感官享受的同時,更滋潤心靈,發人深省。

全書從一個人的自身成長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從一所學校的書香充盈到一座城市的生機盎然、直至整個社會的和諧共生,全方位論述“閱讀”的魅力和作用。我主要從“個人成長”這一塊談談我的感受。

作者在全書第一章第一節“閱讀改變人生”中,有這樣一段非常經典的論述:“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欣賞無限美景,體驗精彩人生;透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我們一定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透過閱讀,我們不一定會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有智慧;透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閱讀一定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我們的人生夢想。”

我認爲,一個自然人、一個社會極小分子的普通人,可以沒有雄才大略,可以缺少家國情懷,但必須“有用”——對家庭有用,對社會有用!這使我想到了一個讓我終生崇拜的偶像——我的父親。父親只上過三年學,識字不多,卻是附近村社有名的“能人”:會木工、懂水電、維修門鎖家電、縫紉裁剪……幾乎樣樣精通!所以整天忙碌着不是爲這家做傢俱,就是爲那家修電器。

正因爲父親對社會“有用”,才格外受人尊重!父親的這些手藝,除了“木工”是跟我爺爺學了兩年(算是有師傅),其餘的全是讀書自學成才!這正是讓我對父親一生崇拜的原因。

我小時候就記得,我家的書架上擺滿了門類繁多的書目:《農村百事通》、《萬事不求人》、《木工傢俱》、《裁剪入門與設計》、《實用中醫學》……其中有一本缺了封皮的《四角號碼字典》還是我的啓蒙字典,是父親親自教我的查字方法。

父親以書本爲“老師”,學會了各種對生活有益的技藝。特別是,一個大老爺們,靠看書就能學會裁剪衣褲,並熟練操控縫紉機,這讓村民們讚歎不已!每逢有人當面誇讚他的時候,父親只是平淡地說:“書本就是老師,只要愛看書就沒有啥學不會的東西。”這是多麼簡單而樸素的話語啊!這不正是對朱永新教授“透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有智慧”這一論述的完美詮釋嗎?

就個人成長而言,從書中汲取養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今中外,關於讀書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多不勝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然而,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一部分“短視”者“一切向錢看”,妄談“讀書無用論”,並用個別不學無術卻僥倖“成功”的“小暴發戶”來欺騙世人,這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好在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

他們知道,沒有文化,就只能下苦力乾重活;他們知道,沒有見識,就不會保護自己而更容易上當受騙;他們知道,沒有知識,如“盲人騎瞎馬”,更易誤入歧途甚至喪失生命!他們更知道,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化、資訊化促使社會生活進一步智能化。而知識和資訊從何而來?從讀書而來!愛上讀書並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每一個有上進心、有責任感的人必須用一生來做的事!

讀經典著作,與先賢對話,提升修爲;讀報刊雜誌,與社會接軌,開闊眼界。有字的書我們用眼看,有聲的書我們用耳聽,無字無聲的“社會”這本“宏論鉅著”,我們更得用心來讀!

愛上讀書,不爲別的,只爲開化矇昧,點燃智慧!

《我的閱讀觀》讀後感2

有幸,學校發給每位教師一本朱永新先生的書——《我的閱讀觀》,只是在會議上隨手翻了幾頁,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總是那麼鏗鏘有力,讀着他的文字,總有一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研究生即將畢業的一天,蘇大教育學院請來了朱永新先生給莘莘學子做《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講座,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先生。說他是老先生,因爲在我的印象中他應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

但他並不老,反而滿面紅光,面對密密麻麻的學生,他的嗓音渾厚,甚至可以穿透到偌大會議室的最後一面牆裏。記得那時候的.他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了他教育思想,教育應是幸福的,完整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閱讀,他認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懷揣教育夢想的我被深深的打動了。於是,我也記住了朱先生所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基地之一:湖塘橋中心小學

不知是不是命運的安排,我竟真的來到這所學校,看到走廊上那頗具文化韻味的牆面設計和那醒目的幾個大字“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總有一種心欲騰飛的感覺。

今天,捧着沉甸甸的書,我沉浸其中。翻到“朱餘之爭”,我看到了兩位教育大家關於閱讀的分歧與辯論,更加興趣盎然。兩人爲爲“國家閱讀節”的設立而產生了不同見解。

朱永新在提案中寫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們中華民族的閱讀水平堪憂。”由於國民疏於閱讀,遠離經典,導致部分國民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蘊,心態浮躁。他認爲:。“猶太民族爲什麼那麼強大?爲什麼這個在公元70年後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寄人籬下的民族,卻產生那麼多世界級偉人呢?爲什麼他們依然能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這與猶太人視書如命、崇尚讀書息息相關。”

餘秋雨先生則認爲,其一,現在每年已有“世界讀書日”,沒必要再增加類似節日;其二,網絡閱讀日趨流行的今天,資訊爆炸,閱讀不是欠缺,而是成爲災難;其三,今天閱讀不再重要,對文化見識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遊歷、體驗、創造。我被兩人的堅定立場與博學善論所折服。

但是,我想說,無論如何,兩位學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關注閱讀。我贊同,佩服。但我想,這場爭論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讓很多人重新將眼光投向閱讀。有了分歧與爭論,纔有關注與發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於創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國憂生的胸懷。作爲一名教育工作崗位上的小輩,我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