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莊子》的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5.52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的讀後感(通用5篇)

《莊子》的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莊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爲”,認爲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爲“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爲自然的比人爲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爲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後,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遊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啓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纔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在處於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爲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於無相與,相爲於無相爲。”的大意是(朋友應)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爲於無爲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爲。這纔是莫逆之交。所以我們在結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爲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麼回報,而是自願的去幫助他。這樣纔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後,我收穫頗多。《莊子》這本書裏蘊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莊子》的讀後感2

李世民曾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新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此話甚是有理,而我說“以書爲鏡,可以通古今,明大義。”書不愧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尋求一門恰到好處的處事哲學?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這樣的哲學呢?我想《中庸》就是我們的源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我們要跟隨本性而行,達到中和之境,以不變應萬變。

那麼,何謂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與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慎獨

要想達到中和之境,首先我們要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如元代曹鑑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義之志。就是如楊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作爲醫者更應該重視慎獨,一個人獨處時也不應該忘記醫者救死扶傷的使命,於細微處更是要細緻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於無人處嚼舌根種種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僅貫穿在《中庸》一書中,更是滲透於《道德經》《莊子》中。

無爭

《道德經》中說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因爲無爭,所以沒有過失,那麼人呢?因爲處處爭強好勝,所以錯漏百出。劉邦退居漢中,火燒棧道之舉,是以退爲進。不爭鋒芒,只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的態度。偏安一隅,是蓄勢待發的預備過程,而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劉邦最後重返中原,打敗項羽,告訴我們,忍耐一時,風光一世。不爭就是我們中庸處事之道。於生活中不爭,獲友人無數,於工作中不爭,既成全別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們要學習像水一樣有靈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順勢而爲,遊刃有餘。

齊一

《莊子》中說過“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乎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認爲雖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有時甚至是矛盾對立的,如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富與貧,是與非等,但歸根到底是沒有差別的,是齊一的。天地萬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當我們認爲萬物齊一,那就不會刻意去追求財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隨緣的中庸之道。相反社會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風潮就值得思考了,美醜是相對的,在根本上沒有區別,那我們何必要破壞我們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遠,要完全做到,何其難也,吾姑且從慎獨,無爭,齊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爲尺,成爲無尤之人。

《莊子》的讀後感3

莊子名周,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著有《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爲道家的經典。

在閱讀《莊子》這本書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它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文想象力豐富,文風汪洋恣肆。作者運用了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層出不窮的奇妙比喻,豐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文《逍遙遊》表現尤爲突出,“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句中體現了作者那種超然的想象力。也許作者也想成爲鯤鵬可以遨遊於天際,無拘無束超然物外,擁有絕對自由,不受現實的羈絆。

《莊子》一文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文學價值非常高。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如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都受其影響,可見影響之大。

探其思想觀點多以老子爲依附但有所發展,主張“無爲”“無用”“順其自然”,反對人爲:又從其相對主義出發,否定客觀事物差別。對儒學多有詆譭,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作出激烈的.抨擊,卻又採取逃避現實,逍遙自得的態度。看其根源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所決定。戰國時期社會的動盪,各國階級矛盾尖銳,互相兼併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盡力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莊子無力改變這種現象雖然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但也只能逃避現實。

《莊子》一書從文學角度來看不失爲一部經典,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莊子》的讀後感4

莊子認爲,一個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棲息地,就不要受拘與外物,外物總是短暫而易腐朽的,而生命靈魂纔是永恆。不要做財富的奴隸,要做財富的主人,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逍遙。否則,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對逍遙的享受。

自由的棲息可以讓疲憊的心得到安歇,讓壓抑的心得以釋放。自由的棲息需放得下繁華,耐得住寂寞,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戀浮華,不捨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

現實當中,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放下的,那樣的境界我們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生活沒有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使你的心情沉重,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果。其實,只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諦,你會覺得前景一片廣闊。

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未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侷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生活實在是糟糕至極,要知道月圓月虧皆有定數,豈是人力可改變的?不如適可而止,有選擇的放下執着,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誰總是一帆風順?“物而不物”會另有收穫,對於物慾的追求和執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話:“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說:最可悲的事,莫過於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這說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對一些事情耿耿於懷,放不下,就會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牢牢困住,心之將死,無法將他們恢復元氣。他們就像一個蠶蛹,用厚重的繭把自己捆縛了起來!

放下很難,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損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後會發現所有的糾結和煩心反而會轉化成一片海闊天空,放下是一種感悟,一種心境,是一種對外部事物進行取捨、輕重緩急、遠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會擁有快樂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陽光中過日子,洗練一份仁厚清淨的心境,無憾無悔的走到生命盡頭,拋棄一切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

《莊子》的讀後感5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說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爲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說,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爲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說:非聖書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