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後感

讀後感2.6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後感

走在行知路上讀後感1

能在聆聽了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楊瑞清校長的《走在行知路上,創造精彩人生》報告後,開啟這本凝聚了一位堅守農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長的成長經歷和管理經驗的書潛心閱讀,於我是心魂俱靜的享受。作爲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我的閱讀方式早就從隨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認知與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讓我從主要內容、思想感情、表達方式三個方面談談我讀書後的感悟吧!

一、主要內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讀完《走在行之路上》這本書,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現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在行知實驗班,在行知實驗小學、行知實驗基地得到傳承和發揚。作爲讀者的我們也對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級制,踐行“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

從我參加工作起,就沒有經歷過留級制度,在楊校長的書中我清楚的看到了應試教育下留級制度的殘酷。對楊校長向留級制挑戰的勇氣欽佩不已。我想:不留級制的實施正應和了課程改革“以學生爲本”的理念,教育要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育要爲學生的人人發展去激勵去喚醒。

看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農村教師爲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拼盡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優越條件下的我們,是否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拼盡了自己的所有呢?楊校長能從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身上發現他有繪畫潛力,繼而找準突破口,以藝術帶動求知,使這個學生長大後能走進高等學府,實現迂迴成才。而我們現在的學科教師對於學習上出現問題的學生,沒有考慮他的先天稟賦,沒有了解他的問題原因,沒有爲問題學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讀到行知實驗班採用了多元智能理論、成功教育理論、賞識教育理論尋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個孩子能行,期待每一個孩子成長,幫助每一個孩子進步,我們就能做到一個不少,一個不掉隊。

2.花苞心態,發現“一個獨立個體”的優勢。

結合學校旁邊的200畝荷花園,行知小學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煉“花苞心態”。就像走進花園我們既善待盛開的鮮花,我們也期待未開的花苞。人人修煉一顆“花苞心態,纔是真愛,花苞心態,缺點可愛,花苞心態,耐心等待,花苞心態,和諧時代。”讀到這些朗朗押韻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們彷彿看到了“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學綻放異彩。

我們看到行知小學的孩子在優點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課程(12多)中多元成長,在“走進生命,發現潛能,喚起自信,善待差異,引導自選”的賞識理論中實現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這些來自農村小學的教育理論和經驗讓我們振奮,也讓我們汗顏。我們的教師和家長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態,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沒有潛力,缺乏後勁的孩子,製造了很多厭惡學習,失去自我的孩子。我們呼喚“花苞心態”在我們每一位教師心上生根,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在自信自然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3.聯合辦學,實現“一個行知基地”的輝煌。

正像楊校長反覆總結的那樣,農村學校怎麼辦?那就要學會聯合(小學校,大教育)村校聯合、城鄉聯合、國際聯合。在廣泛的聯合中實現自我的超越和發展。五里小學從一所落後的農村小學,發展成行知小學,行知教育基地,楊校長的聯合意識功不可沒。

作爲一線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的不是學校管理,而是教書育人,“聯合”這個理念能否發揮作用呢?

我想教學中的“聯合”意義更爲廣闊,我們要關注學科間的融合,關注課內外的結合,關注學優生與學困生的幫扶,關注小組學習的合作……教學中的“聯合”無處不在。

楊校長靠強強聯合,打造了一個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科的特點有效結合,打造屬於我們的魅力課堂。

二、思想感情,堅守農村教育情結。

楊瑞清校長在一所貧窮落後的農村小學堅守了二十多年,他致力於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致力於提升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致力於爲了農村學生的終身發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一所農村小學身不離校的工作了32年。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楊校長奔赴最邊遠農村學校的青春熱情,感受到楊校長開展行知實驗班的教育激情,感受到楊校長實施行知工程的萬丈豪情。這種對農村教育執着堅守的情結深深的讓我動容。在閱讀中,我爲行知實驗班受到兩任市教育局長的大力支援而興奮,爲行知小學牽動了國內外諸多教育家的關注而激動。我爲行知實驗班遭遇一醜遮百好而嘆息,爲行知小學流失的衆多良師而惋惜。

第一屆行知實驗班因爲遭遇了統考成績倒數第一的現實,導致“一醜遮百好”的不利局面,當“春夏秋冬”合唱團,勞動實踐、生活作文都受到質疑的時候,行知實驗跌入前所未有的谷底。這再一次暴露裏應試教育的死穴,也揭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真理。讀到楊校長把升入各個初中的實驗班學生的成績分別進行跟蹤統計後,得出了實驗班學生潛力大、後勁足的結論後,我也有揚眉吐氣之感。爲楊校長執着行知實驗的精神而打動。這種對農村教育的堅守,讓楊校長排除萬難堅持實驗,力挽狂瀾推進實驗,最終從迷離失落中振奮起來,抖擻精神勇往直前,這就是堅守的動力,這就是堅守的魅力。

曾經去膠南送課,來到一所只有幾排平房的小學校,走進牆壁斑駁、房樑破舊的教室,看到的卻是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課堂上雖然積極發言的學生不多,但是認真聽講的確是全部,在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裏,我每時每刻都能體驗到作爲教師的價值,我陶醉在自我實現的愉悅中久久不肯離去,從那一刻起,去農村教書的情結在心田播種。

聽去農村支教的同仁回來說,那裏的教學樓是全村最高、最好的建築,那裏的孩子穿着不合腳的大拖鞋去上學,我真的很震驚!關注農村教育,堅守農村教育,我們在楊校長的書中找到了力量!

三、表達方式,堅持記錄教育日記

縱觀整本書的表達,語言樸實、言辭懇切,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尤其是穿插其中的教育日記,更讓我們對這位寫了六十幾本200萬字的教育日記的校長刮目相看。這本書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楊校長二十多年來筆耕不輟的自然成果。都說“機會垂青有所準備的人”,楊校長準備了二十多年,才能在一個暑假的時間內成就此書,讓我們再一次驗證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真諦。

教育日記,讓我們更加真實的`瞭解了行知實驗的二十年;教育日記,讓我們更加真實的瞭解了楊校長的成長和經歷;教育日記,讓《走在行知路上》散發着誘人的鮮活氣息,走進我們的教育思想,影響我們的教育生活。

我也在寫教育日記,我發現寫教育日記源於自己對教育工作不斷的創新和研究,源於對學生細緻的觀察和無私的愛。我記錄一堂課的教學策略和效果,我記錄一個孩子的犯錯與改正,我記錄我的痛苦的歡樂,我記錄我的感想和反思。我去年交流到一所借讀生比較多的學校,接觸這些新市民的子女讓我有個更多的感悟,我給自己的教育日記起名爲《七月流火》,我希望自己在一年中太陽最熱烈的夏天來到孩子們中間,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能帶給孩子們一生受用的經歷。如今,我還想把我的教育日記改良成教育小說,讓我對教育日記擁有更多的讀者,讓學生、家長都能讀我寫的教育日記,讓教育日記成爲架起家校溝通的七彩橋樑,爲孩子們擁有絢麗的童年留下豐厚的記憶。

行知路上,你我同行!

走在行知路上讀後感2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樸實的文字,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平白的話語,沒有故作深刻的說教;平常的生活,沒有波瀾壯闊的篇章;平凡的崗位,沒有叱吒風雲的氣勢。然而有一股無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許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夢想是種力量!楊老師是農民的孩子,農民的孩子總有城裏孩子沒有的拘謹、自卑,甚至見識淺陋,但夢想是自由的。在曉莊師範表現平平的楊老師因爲陶行知精神的薰陶油然而生一種理想:走行知路,辦行知小學!作爲第一批畢業生,他們放棄留城的分配待遇,選擇了最不像學校的五里小學!當時,他們滿懷的激情應該就是來自陶行知的詩篇吧: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信念是種力量!探尋楊瑞清教師的成長經歷,我深刻地感覺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隻言片語地學,而是在實踐中真學、真幹、真發揚光大。

正是陶行知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正是他對陶行知思想的執着,纔會讓他選擇到偏僻農村,幾十年如一日地實踐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實我們每個人初走上講臺,都曾懷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隨着時間推移、歲月流轉,這份理想已是慢慢變淡,甚至不復存在,於是我們每天所從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業,而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教育,只能出現職業的倦怠。所謂信念決定成功,態度決定高度,楊瑞清教師的成功,離不開對行知思想的堅定信仰,離不開對行知思想的再發展。

堅持是種力量!在行知小學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他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與磨難,但他始終堅持,不曾放棄,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學辦不下去的窘境,那時的他,充滿了自卑,充滿了失落,但他仍是堅持謀發展、求出路,在中國鄉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扛起了鄉村“村級大教育”的大旗。是啊,教育難免碰到這樣那樣的困惑和迷茫,在問題前面,是選擇迎難而上,還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種勇氣,一種對教育的堅持。

楊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領路人,留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和敬佩,也留給了我們太多對教育對工作對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樣的教師,他已經用自己的行動真實地告訴了我們。儘管我們也會在工作中面臨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自信、自強、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想:在楊瑞清校長的精神支撐下,我會把教學之路走得更紮實、更坦然、更幸福。胸懷夢想,激情相伴,一切可待!

標籤:行知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