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精選11篇)

讀後感2.87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精選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1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纔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爲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2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爲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爲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爲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3

“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總這麼說。同樣,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領略了一番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爲何要寫經歷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餘秋雨先生認爲人們看待文化不能總是滿腦章句,或者說是不能被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是在自身的經歷中深刻,細膩的體味文化,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於是,那年,餘秋雨先生開始了他的“苦旅”燒水沐,煮米爲食、裁布爲衣,整榻爲憩。身孤旅,無伴無從。“一葉扁舟渡滄海”,卻少了李白的輕舟,就連陸游的毛驢兒都顧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隨餘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書中也寫道:“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來天府之國,秦朝又如何統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戰爭時的中國纔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後方。至於爲何說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築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損不大。可以說,它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賞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後來代代有人繼續開鑿,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後來石窟造像藝術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遺址,是一部史學鉅著。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4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別人手裏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無結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麼勾起我的閱讀興趣?於是在它在課桌裏躺了兩週之久之後,我終於翻開了它的第一頁,帶我走進了一個比現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瀰漫於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遊景點,就那麼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時中國戰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着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沉溺於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裏的,當時並沒有太大感觸。可以這麼說,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麼大的魅力,並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爲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一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出賣的賣國賊!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一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一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於這麼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爲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啓,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着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5

每一次,讀《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場沙塵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間步履維艱,被千年沉澱的滄桑感壓得擡不起身子來。

從來都是很驕傲,驕傲於盛唐的豔麗,驕傲於祖先的智慧。從來都是很心疼,心疼中華大地的傷痕累累,心疼中華蒙受的恥辱。但是讀完這本書,我又開始心疼中華文化的步步艱辛。

沿着歷史碾過的痕跡,佇立於敦煌千年的風沙中,聽風聲裏無奈的嘆息,身處陽關落雪處,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閣中,觸摸範氏一族代代堅持的守護。這裏,有中華文化的積累像流水般溜走,有歷代工匠的夢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恢宏戰場,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憂愁哀傷,有李白對酒當歌的豪情,有與揚州八怪渲染筆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寶一箱又一箱,我們看着這些觸目精心的數字,讓心一陣又一陣地抽搐;莫高窟靜靜地藏在廣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卻把宗教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載歌載舞。廢墟在歷代的顛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陽關倒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中,在朔風中越來越黯然。

也許一箇中學生對於這些歷史並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爲一箇中國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並不是書本上的之言片語就能撐起一個華夏的文明,我們在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明星時,是不是應該轉過身來,追捧已經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腳步中,拾起一絲空閒,靜看細水流長,細數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個學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學生,深深地愛着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讓這艱難的中華文化,走進我們的心吧,只需輕輕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澱的滄桑。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6

初識《文化苦旅》,還是在七年級背誦表上字裏行間的詩意中品會到這本書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尋的腳步。

終於,有幸讀完它。追尋餘秋雨筆下的足跡,彷彿遊覽完全中國的山水人文。不過,我漸漸發覺,我讀的僅僅是引人入勝的山水人文嗎?不,我讀的是餘秋雨。他筆下的自己,他對民族歷史的解讀與回味,他筆下的種種情思和要傳達出來的見聞,無不吸引着我,使我夢魂牽縈,回味無窮。

他的筆墨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使我對中華文化條條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蒼涼的沙漠不僅僅是望不到邊際,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韻律的歷史餘韻”;廬山不僅僅是高峻的山峯,更是“鴻儒雲集,智能飽和的聖地”;蘇州園林不但有小橋流水,還有“清晨的殘夢,歷史的浩嘆”……

對這些隻言片語有了深深的共鳴感和認同感,自然就喜歡上了餘秋雨先生筆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歡歷史,中國的那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薰陶着我們,我們爲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尋?在我看來,這本書裏的散文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交織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雲流水的文風,在立意上提高了層次的同時,也牽動了讀者的心靈。

不過縱觀全文,我內心深處的一個問題始終得不到解答——這是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處?是這條探尋文化的漫漫長路孤獨又艱辛,還是對如過往雲煙般歷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許餘秋雨也有他的難言之隱,亦或是我年紀尚輕,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不過我堅信,時間能改變一切,相信自己往後定會尋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謝餘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長,我時刻追隨您的腳步。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7

《莫高窟》所運的文字是唯美而稍顯綺靡多姿的,辭藻富繁而無雕琢的贅感,將靜態的敦煌壁畫用活的線條和氣勢舞動起來,既合人與背景的內容,又能賦予橫亙時空的強烈的生命與美學意義,人隨畫動,畫從心轉,幻境與當下交織,歷史與色彩共升,細膩入微又磅礴揮灑,悄然無語而樂章交響。

作者的立意很清楚:想要追求一種超越了宗教、道德的敦煌藝術之“美”來。你可以取別的視角,但“美”這個視角是合適的,同時又兼顧到了莫高窟的多層意蘊,也就是“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像敦煌的意義與價值顯然是“說不能盡”的經典,餘秋雨是在“美”的藝術心理觀照下截取他想要和欣享的敦煌片段,從這一層面來講,應該說作者的眼界不乏大氣、開闊、高遠,這是其獨到的地方。但問題是,伴隨着“多方面生命”的呈現、聚會、狂歡、釋放,餘秋雨漸漸走入了他實則認知較淺薄的“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敘述之中,“人性”“生命”“人格”都成了反覆歌詠卻蒼白空泛的符號,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一幅幅曼妙醉神的畫,卻見不着更深厚的對生命或人性本身的詮釋與穿越,最終,又是頂禮膜拜式的表達了對盛唐這一個時代的無限憧憬與自豪,於是說“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麼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麼一個時刻”,個體的生命藝術之美被宏大的歷史主題與廉價的民族自尊遮蔽了,於是“我們曾經擁有”“我們一千多年層層累聚”,這中間只有機械的堆疊,大失立體多維度的穿越審思,所以餘秋雨的審美只能浮在表面的裝修上,卻無法扣問靈魂,力透出生命的本色來。莫高窟的“美”,也因此減色不少,單薄不少。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8

剛看到文化苦旅的封面時,我便想,爲什麼“文化”中“旅遊”是?苦的呢?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啟了書,慢慢得閱讀。

看另外前面的三個章節“道士塔”“莫高窯”“陽光雪”後,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真是場文化苦旅,餘秋雨先生透過寫風景名勝,暗處一些不公的歷史事實。當我認爲他在寫風景時,他卻寫了社會的敗態。這是很有意思的,但,形散意不散的散文帶給我的是“撲朔迷離”,看完一小章節後,若不回頭再看一遍,就真得覺得鏡花水月;的確看過,但看不懂,記不住……不,起碼記住了散文的風景描寫的美。

第一篇是“道士塔”,我本以爲是寫“塔”,但實質是寫和那座塔有光的歷史事件。咋一看,一位離題了,但實質上並沒有。

整本書寫的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裏面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所在,餘秋雨先生每到一個地方,總有沉重的歷史氣壓。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地方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眼珠去打量着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那會是中怎樣的心情呢?也許,只有看過這本書的人才會懂!

讀者這本書,就像在山水間跋涉,時不時穿插人生的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書中的文字中。讀了幾章後,我想: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趣吧。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一個人在時間的座標中點處讓人清醒有令人沮喪的一點。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地位爲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消了大半。

何謂“苦旅”,那就是在歷史中看清自己的心路歷程!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9

初看到《文化苦旅》的目錄時,我以爲是遊記一類,只是莫名奇妙遊走在這些山水間怎麼能稱作“苦旅”呢?讀起來才知道書中的足跡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足印的地方,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了。

我跟着餘秋雨的足跡從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轉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峽,再到天柱山、天一閣,最後的落腳點竟是東南亞的埋葬日軍的墳地。我被作者帶領着面對一堆堆文化的斷壁殘垣,心情不僅僅是沉重、還有寒冷、憂傷、沉默、悲憤。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的博大文化竟經歷了這麼多的滄桑與悲苦!閱讀此書我不僅獲取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被作者帶領着一起思索和感悟。所以,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已不是瀟灑飄逸傳統散文了,而是充滿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沉思錄。

還記得初讀《道士塔》“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讀到此處,我和作者一樣要高喊:“我好恨!”,我恨愚昧無知又貪婪的王道士爲了幾塊銀元就拱手送走了國寶,我恨清朝官員沒有歷史、文化的責任感那麼目光短淺,我恨外國冒險家用“童話”對我國進行的文化掠奪,恨自己未能早生幾百年??我恨即使我早生幾百年卻也只能在沙漠裏大哭一場。擦乾淚,我才知道生在今天的我們對祖國文化肩負着的歷史責任。 也許作者想告訴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也許想借歷史告訴我們肩負的責任,正如《風雨天一閣》結尾敘述的:“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我也在問着自己。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10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爲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爲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11

這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餘秋雨。

很欣賞這樣的一篇文章,不是因爲它帶領自己看到了什麼異域的風情。也不是它讓自己又心生了些許離奇的感動。自己只是在閱讀這篇以故事形式講述作者小時候的見聞時的經歷中,感受着中華民族的偉大。

在作者的文字裏,牌坊是一種象徵。它並不代表着什麼,也沒有絲毫值得炫耀的表情。只是當那些個早亡了夫婿的妻子,沒有再嫁人,便可以立起這樣的一道牌坊,來證明她的貞潔罷了。村裏的文字不多,也許是沒有多少人識文斷字的關係,這裏可以稱得上文字的東西,似乎屈指可數。孩子們便想到了那一道道的牌坊,因爲在一般人的印象裏,那一定是爲了紀念某個人而立起的。

我想:那些村裏的小孩子,也是那樣想的,所以他們齊齊地把目光瞄向了那一道道高高聳立的牌坊……可惜探究的結果,也許會令小孩子們失望了。因爲那些個牌坊,甚至沒有一個名字。似乎也只有村裏的那些最老的長者,還可以憶起那道牌坊是爲誰而豎起的。除了他們,卻少有人知道那一道道牌坊後面的故事了。

也許這牌坊並不是爲某一個死了丈夫的女人而立的,它象徵着那些剛烈的寡婦的總和。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沒有了可以依靠的男人,她活着將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啊!而她卻可以守着那份貞操,堅強的生活在每一天,那便已有足夠的理由立起那道牌坊了。也許這一道“碑”,並不能幫到她什麼,甚至那些沒有名字的牌坊,並不能說明自己的貞潔之心,不能減輕自己的苦難。

那麼,它只能是精神世界的讚頌了,也許當某一個寡婦看到了村裏的某一座牌坊,哪怕看不到它上面的名字,但當她在經歷了苦難後,毅然生存着,保有着那份做爲一個女人的尊嚴時,那麼,她便有勇氣說,那道牌坊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