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餘秋雨

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餘秋雨1.6W

餘先生從“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歷史寫到“陽關雪”、“沙漠隱泉”的荒蕪邊緣。又從一線泉水間轉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緊接着是探討人類起源的“白蓮洞”。隨後至“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漸漸步入明朗......下面是文學網小編Lynn整理的唐代詩人相關內容資料。(更多唐代詩人內容請關注文學網)
 

【餘秋雨 文化苦旅 鑑賞】

我第一次接觸到餘秋雨先生是從《文化苦旅》一書開始。最初只是在衆多書籍中隨手找一本來做沖淡時間之用,就隨手取了這本。見書名即爲“苦旅”,我便當是遊記欣然讀起。沒想到我當作“遊記”的這本書卻讓我越看越是心驚。這哪裏是什麼遊記,明明是一位有着豐富文學蘊涵的學者對中國文化賢哲們的一種垂悼。

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言“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這種山水的文化底蘊遠遠超越了任何書籍的梗概。只要是悟性好一點的文人往上一站,所有的“風景,山水”都會變成能吐納千年的豪士。文人也因此挺直了背脊,不再萎靡。餘先生對歷史的多情尤其體現在《文化苦旅》中。人一旦對歷史多情,那必然會加重人生的負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由於歷史的滄桑感帶着人也滄桑起來,這就更增添了筆墨中的幾許濃重與力量。

餘先生從“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歷史寫到“陽關雪”、“沙漠隱泉”的荒蕪邊緣。又從一線泉水間轉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緊接着是探討人類起源的“白蓮洞”。隨後至“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漸漸步入明朗。後面雖然也不乏較爲沉重的篇幅,但較之一開場的叫人心頭一陣痠痛就顯得略爲平淡和輕浮了。

對於餘先生和他所著的諸多書籍的許多評判,在下不敢一切苟同。但有一點,餘先生的博學是衆所周知,衆鑠一口的,是不用質疑的。尤其是在史學方面更是博覽於心。在此書中頗爲鋒芒顯露,篇篇形色俱佳,言辭豐碩。具體書中我所好之文應屬“柳侯祠”和“洞庭一角”了。當然還有“都江堰”、“三峽”、“風雨天一閣”、“酒公墓”、“廢墟”、“藏書憂”等。只不過前者稍重些而已。

對柳侯祠的熱忠是因爲我對柳宗元的追崇和惜憾。柳公宗元也,不僅代表他一人,而代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中國封建時期文人的悽楚和無奈。可惜,遺憾就在於此。而追崇的則是他或他們的文化人格。在那時的中國,那時中國的文人,珍貴的是人格。但擁有這樣人格的人卻日漸的從悽楚變爲寂寞。然而在這種大趨勢攏讜揮惺У羧爍瘢揮惺淥奈幕爍窈退娜誦員局省U彼ё攀昀叢謨樂蓴艿暮窈褚輝灝桶偷氖那巴ぐ倉省S室換櫻恢節椋窒放愕慕嵯蛄爍咴兜牧蕁U筆⒛甑牧讜壞眉絛ど險魍荊喚餚桓鋅健暗吲媼骼腖氖兀喚⒉勻弧!備鋅啵旖嗆鋈徽萊雋艘凰課⑿ΑD遣皇竅蒼玫男θ藎親猿暗男θ蕁>駝庋笆賚俱駁角鼐戲臚廡小!北紓仙?O:P>;

不管柳侯祠旁的諸多碑文的.提書者是否與我一樣追崇這位文豪。光看那洋洋灑灑的文字,瀟灑飄逸的書法,就知道他們也是文人。不同的只是沒有柳宗元那一代那麼無奈與悲涼。

不論那些被青年們指指點點破讀的碑文是何人所書,那都代表着對先人的一種崇敬。如果能夠多一點這樣的崇敬,那麼對於文人就會少一絲無奈。

至於對洞庭一角的偏愛,那完全出於我對岳陽樓的溺愛。如文所言,岳陽樓要從“貶官文化”說起。官員被貶到外頭,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爬上心頭,只好這裏走走,那裏看看,和山水親熱。就這樣,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等到事過境遷,換了朝代,朝廷也會覺得此人不錯。於是恢復名譽,人品和文品雙收,傳入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近過的山水亭閣,都成了遺蹟。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者相幫襯,俱著聲名。如此所敘,於是便有了范仲淹,有了《岳陽樓記》,有了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南昌藤王閣,洞庭岳陽樓並稱長江三勝。黃鶴樓,藤王閣都沒有了,現今只剩下一座岳陽樓了。它最初是唐開元中中書令張說所建,後經重修,諸多磨難不必說了。岳陽樓建在岳陽市西門城頭,下臨八百里洞庭湖,氣魄蕭然,巍峨不拘。汩汩滔滔的湖水無風起浪,想沖刷些什麼似的,浩浩蕩蕩的翻涌千年。

浩淼的洞庭湖承載着歷經風霜的岳陽樓,孕育着那句先憂後樂的哲言。這充分淋漓地展現着這位“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範老子寫此湖、此樓時的胸襟。這兩句哺育了很多後人的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品德形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匹夫而爲百世師,一言而爲天下法,立言的價值之重且大矣。他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從洞庭湖直寫到天下,讓人在氣勢的卷帶中吐納天地。

在岳陽樓旁有三醉亭,在范仲淹後有呂純陽。這位道學始祖把整個岳陽樓弄得仙氣四溢。

朝遊北海暮蒼梧,

袖裏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這位呂仙人時不時在這裏喝喝酒,吟吟詩,更讓人覺得岳陽樓神乎其神了。也正是呂洞賓的仙風道骨,氣韻翩然把岳陽樓攪得更復雜,更神祕。

在下對岳陽樓溺愛的始末是講不盡,道不完的,還是談談餘先生的書文是正經。《文化苦旅》從頭至尾讀下來,其名爲苦旅,其中必讓人感到無盡的苦澀與辛酸,但可以說對我是一次穿越古今文化的遊歷,是一次修身養性的過程。從苦難中領悟的真諦纔是銘記於心的,影響幽遠的。

其實任何領悟都是一段痛苦的旅程,認識事物本性便是旅程的目的地。但餘先生並不張揚的筆風,卻把認識過程寫得透徹而意味深遠。常使我回蕩於心,迴旋於耳畔。餘先生這種樸實無華中見神奇,渺小細微中現偉大的韻味和對史料的博覽於心是我所未能及的,也是我一直追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