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教育學》有感

讀後感9.73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教育學》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教育學》有感

讀《教育學》有感1

這個暑假,閱讀了北京師大檀傳寶教授的教育著作《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受益匪淺,現擇其一、二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書是檀傳寶教授記錄自己以往的講座,包括:德育的概念與理念,德育實踐建言,大時代的德育,公民教育的鼓與呼共四輯。重點講授了德育的重要性,並針對不同層面德育實效的提高提出了系列建議。

檀教授由小的德育講到大的德育,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進行了分析。德育就是人的道德思想品格。它與人的心理健康、政治教育、經濟生活、法制教育有區別,但又緊密聯繫。這些方面對道德品質有影響,而德育又能促成各方面更好發展。德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檀教授還指出,現在的德育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強制灌輸。誰對誰錯,必要立場堅定。即使思想不通,生吞活剝也要生硬接受。但是,道德教育者如果肯多花費些心思,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審美化的改造,道德教育或許也能成爲一幅美麗的畫、一曲動人的歌謠。這時,德育再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還會有如被填鴨式的不適感受嗎?總之,轟轟烈烈的,大張旗鼓的德育“灌輸”必須迴歸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

世界上如果有一個最高美的話,那應該是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纔是最有效的教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不僅僅是學校藝術學科教學所承載的責任,更多的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審美化改造。將顯性的藝術審美教育和學科滲透式審美教育以及隱性的環境審美教育融爲一體,合力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當然,作爲學校教師,思考更多的則是如何實現以美啓真,以美儲善,讓德育成爲一道最美的風景。只要我們巧妙運用一些審美手段,就可以使我們的德育變得有趣、生動而美妙,相信用審美武裝的德育過程,其境界一定是美好或是美麗

教育教學活動的審美化,並不是很遠的事情,而應該是在當下,如果我們願意,馬上就可以!正像檀傳寶教授所說:我們需要有一個“我欲美,美斯至矣”的勇氣和實踐。

讀《教育學》有感2

寒假期間,在區、鎮兩級教育主管部門倡導“讀一本好書”的活動中,我積極投入到此活動中。在本次活動中,我有幸讀到一部“告訴你如何把普通孩子培養成天才的教育聖經”——《聽教育學家講故事》。讀了此書,我是茅塞頓開,深深體會到教育的內涵和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

本書避免了那些教育方面的枯燥理論和無味說教,以簡短生動的名人故事現身說法,以精闢使用的哲理感悟啓迪心靈,以經典深刻的教育名言表達觀點,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擺在讀者面前。整部書共分爲六章,分別從教育、愛心、美德、讚賞、學習與思考、獨立勇敢,夢想導航等方面講述故事,闡明道理,給人以教育。我對每一章、每一個故事都認真閱讀,悉心聆聽了每一位教育學家講述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我感觸頗深。一個個故事啓迪我們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如何教育孩子。我有以下感想:

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美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靈,我想到了我身邊的一些孩子,他們不是天資不聰明,而是缺乏正確的教育,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是一個讓人放心的,可以走遍天下的孩子;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是一個一輩子都會讓人操心的孩子。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確,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從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做起。“培養習慣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話題。培養孩子哪些良好習慣?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都是值得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值得深思的問題。透過讀這部具有深遠教育意義的書籍,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人習慣。教育孩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講文明、講誠信、友愛心;教育孩子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有耐心、有恆心、有信心。

2、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事習慣。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做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3、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專著讀書、專注寫字、專注聽講,告訴孩子“一心不能二用”;教育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二、尊重孩子

“自尊心是一種美德,是促使一個人不斷向上發展的一種原動力。”這是美國著名作家毛姆說過的話,心靈的世界需要尊嚴的支撐。尊嚴能給人自信,更能改變命運。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更是如此。教師和家長要做到尊重孩子,不要讓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同時更要保護和培養他們的自尊心。

1、尊重孩子的選擇。愛默生曾說過:“尊重孩子,不要過分以家長相待,不要侵犯孩子的單獨活動。”教師和家長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孩子的行動,評判孩子的是非,給孩子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們的選擇,因爲那會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他的價值觀得到了認同、贊可。尤其是在是非概念不明顯的選擇上,大人在這裏只需扮演“一位協商者和指導者,而不是命令者”。

2、尊重孩子的情感。大人的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它既能夠幫孩子樹立自信,也能摧毀孩子的自尊,使他們變得自卑。自信的孩子更能適應社會壓力,而自卑的孩子則恰恰相反。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成爲孩子的欣賞者、參與者、知心朋友……

3、賞識每一個孩子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布魯姆

那位天資不聰明卻以高考狀元身份進入北大校門的孩子和那位支援、鼓勵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偉大的母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個孩子的天資是有區別的,但能夠真正取得成就的人,並不一定是天資聰穎的孩子;而一直堅持不懈的孩子,即使沒有很好的天賦,也一定能獲得成功。那位母親的鼓勵,使自己的孩子走向成功。所以,老師們、家長們,多一些讚美之辭吧,這樣會使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正確的教育方法

正確的教育方法,引領孩子走向人生的成功之旅。“任何一個孩子,都會有發展,這取決於教育方法如何。”這是日本教育學家鈴木鎮一的話。教育方法得當,孩子將成才;教育方法不當,會使孩子步入歧途。每一位家長、每一位老師都應吸取正確的教育方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因爲愛爾維修也曾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爲不平凡的人。”

1、人性化的教育。鈴木鎮一的父親對他的教育就是極具人性味的教育。他沒有像一般家長那樣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績,對孩子的要求只是“及格就行”,而其它時間鼓勵孩子去博覽羣書,鈴木按照父親的教導,把學習之餘的時間全部用在了課外閱讀上,因此,他讀過的課外書是全班其他同學的十幾倍,從中體驗到無窮的樂趣。因此,教育應當人性化,不要把學生看作“造分機器”,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

2、榜樣教育。父母、老師都是孩子的榜樣,要想教育孩子應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透過閱讀、集體生活等多種方式,多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一些正面的榜樣,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3、賞罰分明。教育孩子應該賞罰分明。孩子做得好,就應該適當獎勵;可做得差,就要受到適當的“懲罰”,而且要教育孩子不能因爲困難而灰心喪氣,要勇於進取,一些成功人士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孩子的知識薄弱,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不及成人,要讓孩子品嚐各種味道,不能一味順着他,只有剛柔相濟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孩子。

四、愛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透過閱讀“愛心:支撐生命的力量”這一章,每一個故事都給我以愛的教育,如沐春風一般溫暖着我的心田,震撼着我的心靈。《一小時的時間》、《被拋棄的孩子》我深深體會到孩子是多麼需要父母的愛啊!

1、愛需要時間。很多父母總是因爲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愛,其實孩子是需要關懷和呵護的,父母應多騰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給孩子陽光,他們會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生活的幸福。

2、呵護孩子的閃光點。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一塊純潔無暇的畫布,他們會用五彩的水筆在上面畫自己喜歡的圖畫,有成功之處卻也不乏敗筆之作。要懂得在孩子的缺點中發現那一點點優點,並用無微不至的愛。呵護孩子生命中的那一點點不曾被撲滅的光。

3、理解、信任孩子。“勸說比強迫更爲有效。”伊索說過的這句話啓迪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罵,多一些信任,少一些訓斥。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理解是座橋”,多和孩子溝通,相信支援孩子,做他們成功的指導者、見證者、欣賞者。

以上是我透過閱讀這部書體會到書中的真諦,我邊讀邊記下書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我想,這些名言警句會使我終生受益,會指引我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家長,如何做一名有優秀的教師,我會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用這些教育名言激勵自己,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我的孩子和我的學生們。

讀《教育學》有感3

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提出了聞名於世的“解放教育思想”。他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與“儲蓄教育觀”進行了猛烈地批判,並提出了“提問式教學”與“解放教育觀”。弗萊雷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的教育有以下啓示:教育應當具有政治性,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爲主體,採用對話式的教學方法,內容應當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弗萊雷在第二章中專門論述了教師與學生這對矛盾,批判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以及作爲其基礎的“儲蓄教育觀”,從而揭示了新的教育觀“解放教育觀”與舊教育觀的本質區別,並提出了要用“提問式教學”取代“灌輸式教學”。

弗萊雷認爲,“灌輸式教學”有其特殊的弊端,即表明了教學中的師生關係是一種主客體的關係。教師是灌輸者,是主體;學生是聽講者,是客體。作爲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用灌輸的內容來“填滿”學生腦子。作爲客體,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講,把教師所講的儲存起來。在這種教學中,師生之間沒有對話,沒有交流。這種不對話表明了教師與學生的一種垂直關係,而不是一種平行的關係。在教師的灌輸過程中,灌輸的內容又往往是遠離學生生活經驗的、脫離現實的。

弗萊雷指出,這種“灌輸”會導致學生機械地記憶所灌輸的內容,會把學生變成“容器”,變成可任由教師“灌輸”的“存儲器”。教師越是往容器裏裝得完全徹底,就越是好教師;學會越是溫順地讓自己被灌輸,就越是好學生。這種灌輸式教學充分反映了一種傳統的舊教育觀。

對於這種傳統的教育,弗萊雷有一個著名的十分形象的比喻

標籤:教育學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