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通用4篇)

讀後感2.3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通用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通用4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1

本世紀法國文學貢獻給當代世界文壇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憶逝水年華》莫屬了,這部被譽爲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鉅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多卷集長篇鉅著《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書共七部,十五卷,從1905年開始創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說的第一部《通往斯萬家的路》於1913年問世,但反應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願出版,作者便自費印行。後來《通往斯萬家的路》逐漸獲得文藝界的讚賞。於是,各大出版社竟相與普魯斯特簽訂合同,以求取得出版這部多卷集的其餘幾部作品的權利。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出版工作被擱置下來。戰爭結束後,小說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們身旁》於1919年出版,獲龔古爾文學獎,普魯斯特名聲大振。此後,小說的第三部《蓋爾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爾》相繼於1921和1922年出版,最後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現》(1927)則是普魯斯特逝世後纔出版的。《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

全書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爲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爲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透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衆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裏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爲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

此外,小說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鉅著透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爲"風流喜劇"。《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的種種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整部作品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同敘述者對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渾然一體,又互相引發,互相充實,從而形成了物從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除了第一部中關於斯萬的戀愛故事採用第三人稱描寫手法外,其餘都是透過第一人稱敘述出來的,敘述者"我"的回憶是貫穿全書的重要藝術表現方式。小說開卷,"我"從牀上醒來,在夢幻般的狀態中千思百想集於心頭。

這時,由於一杯茶和一塊點心的觸發,使他回憶起小時候在姑媽萊奧妮家生活的情景。這不僅引出了敘述者的家庭身世和個人經歷,還引出了蓋爾芒和斯萬兩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說的內容就是透過敘述者的回憶向縱深發掘,逐步推進,最後完整地呈現出來。《追憶逝水年華》象一支如癡的夢幻行板,款款地滋潤着讀者的心靈,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2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並不是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重的小說。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追憶似水年華》以追憶的手段,藉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它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作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總的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儘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追憶似水年華》,它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該小說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小說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但也寫作爲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女主人往往拿她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這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作者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也正是吸引讀者之處。《追憶似水年華》的語言也極其吸引人,不僅文字極度細膩典雅,而且長長的感性長句帶有典型的普魯斯特風格。所以讀這部小說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氣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氣氛。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爲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開啟,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看完這部小說,彷彿讓人明白了真正的樂園是已經逝去的樂園,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纔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鎂光燈下,流逝的時間對人無時無刻的侵蝕。“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或許只有失去了的東西,纔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爲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爲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爲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年華。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每個人還是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裏。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纔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分每秒,讓自己在以後能夠真的追憶屬於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3

很奇怪,讀《追憶似水年華》,忽然感到,有時像是在釣魚,有時又像是在賽跑。

讀着大量細緻真切而又看似瑣碎的描述段落,感覺極像是在釣魚——靜靜地欣賞着湖面美景、周遭風光,從容不迫地等待魚兒上鉤。就是這種安然恬淡感覺。氛圍很好。心情平靜。耐心等待。靜心等待。等待奇蹟出現的剎那。

總是先有一些小魚急惶惶撞來,於是我把它們盡數收入囊中。

其一,從文字裏一次又一次驚人地發現,在作品前面感受到的意境內涵,會如期出現於後面的文字裏——那種閱讀者與寫作者心靈層次的不謀而合,能夠叫人頓生快意。

其二,文字紛繁不亂、精緻趣味的結構,傳神逼真、細膩準確的心理刻畫,自然本真、獨特別緻的遐想思辯,都會使人驚歎不已。

譬如對一般事物大膽的想象與聯想。三座令他喜悅非常的塔影,到最後居然被他想象成田野上的三朵小花,或者被他聯想到傳說中的三位姑娘——“她們怯怯地尋路,只見她們高貴的身影磕磕絆絆,後來就彼此緊挨在一起,一個躲到一個的身後,在夕陽未消的天邊只留下一個婀娜卑謙的黑影,最終在夜色蒼茫中消隱。”使得文字具有了溫情脈脈,具有了鮮靈動感,在人們心裏永久地閃亮。

尤其是那些頗具思辯意味的文字,令人着迷。

比如放棄。果斷放棄,也是一種智慧。無論什麼,若都珍惜備至,註定要兩手空空。因爲太擁擠,大腦會窒息;因爲太多,兩手會忙不過來,眼睛會看不過來,事情會做不過來。無論站在哪個角度上講,不能果斷地該棄則棄,不能加以適當選擇,總是一種不明智,是一種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再比如希望與失望。我們的內心本能地嚮往最美好的事物。不熟悉但卻是令人想來神聖的事物,很容易激發我們舒適愉快的感覺。而一旦接近並逐漸熟悉這些事物,便會格外失望——實際的情形跟假想的情形,總是有距離的。作者透過栩栩如生的形象語言,向我們再現了這樣的由深切希望到大感失望的過程。

其三,一些極具特色的語句,會讓人生髮共鳴。兩相對應,妙趣橫生。譬如讀到“由於沒有別人做伴,我只得與自己做伴,無可奈何地回憶起我的那兩座鐘樓”時,腦海裏就會作想“由於沒有別人做伴,我只得與自己做伴,無何奈何而又津津有味地賞讀我喜愛的文字。”;讀到“初見雙塔時我所感到的那種喜悅立即膨脹起來,使我像醉了似的再不能想別的事情了”時,便涌起“忽然發現書中那耀目的一點兩點,我便像醉了似的再不能想別的事情了”;讀到“一個屋頂,……一點陽光,一條小路的特殊氣息……這一切事物的隱祕之中蘊藏着某種東西……我一動不動地呆立在那裏,用眼睛看,用鼻子嗅,想用自己的思想,鑽進這形象和這氣息的內部去”時,就感覺有一個圓球,閃閃發光,內含什麼,讓人去探究,樂此不疲。及至一層一層剝開,觀照、理解、體會,才恍然大悟。……

就這樣,這些小魚兒——像魚兒一樣鮮靈活潑的閱讀體驗,裝滿了自己的內心。讀着,想着,比較着,快感就此產生。

而當讀至“大魚”將要出現時,就像是在賽跑了。內心充滿高漲的激情和興奮,直衝向終點。那種衝刺的感覺,一瞬間令人心神振奮,只覺作品中激情澎湃,光華畢現。

魚兒終於出現。終點就在眼前。釣魚與賽跑合二爲一。大魚來臨。終點迫近。突如其來的事情險些搞得我手足無措。望着那個大魚,或者那個終點,——一片期待中的文字,心裏充滿快慰。先前那種悠哉遊哉的平靜心情悄然無影無蹤。就是它了。大魚也好,終點也罷,我滿心喜歡。猶如捕得鼠雀的貓先將它們盡興耍弄一番、觀賞一番的那種情景,我不急於去讀它們,而是故意放緩閱讀的時間,感覺一種心安理得、喜不自勝的心情。及至開始讀,也是半天不忍讀完。等最終懷着異樣的心情把它們細嚼慢嚥,點點消化,只覺得世界的安詳、溫暖,溢滿心田。

一種奇異的時光倒流,使得他神遊故地,重溫昔日殘夢,體會獨特意蘊,甚至在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中,也能夠嗅到雖無形無跡卻長存於他心田的丁香花的芬芳。那些田野裏的矢車菊、山楂樹和蘋果樹,那些河水以及河水中的睡蓮,那些磨房、教堂……早已印在他的心靈深處,已經在他心靈深處深深紮根。隔年之後的同樣情景,就是再熟悉,也已完全陌生。它們不能夠與他記憶中的那些直接和他作心靈交流的往事相提並論。在這樣的時候,記憶顯示出它無與倫比的魅力。沒有什麼能夠把記憶中的美好與愉快奪走、替代。一切成爲巨大的精神財富。那個過往記憶本身,實實在在體現了時光雖然流逝、卻顯然仍然永存的理性光芒。這種時光與記憶,攜手並肩,打破了傳統狹隘的思想,使寶貴的依然寶貴,美好的依然美好;使生命本身煥發出奪目的美麗之光。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4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着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爲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爲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爲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裏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爲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爲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嫺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像是一叢賓夕法尼亞玫瑰,巴黎歌劇院像一隻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個子非常高,長着一頭烏黑的秀髮,臉上像撲了粉一樣,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類。他不停地從大廳這頭跑到那頭,似乎沒有目的,叫人想起一隻南美大鸚鵡。這些大鸚鵡以其豔麗的羽毛色澤和不可理解的騷動不安填滿了動物園的大鳥籠。”

在這段話中,除了優美的敘述語言之外,還可以看出普魯斯特在爲我們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隱喻”,而像這樣的句子,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比比皆是,由此我們也看出了“隱喻”是普魯斯特較爲喜歡應用的敘述語言技巧。如, 在談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時,文中寫到:“這種病人只從別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發光星體的光以及某些物體只容電流透過一樣。” 再如:“每過兩分鐘,德夏呂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強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問題,猶如貝多芬探詢的短句,按同一間隔反覆出現一一配以過分華麗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動機,變調和‘主題再現’曲。”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複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複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於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於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裏呈現出來。

如:“ 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爲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佈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麼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 在這個複合句中透過作者的描寫我們似乎可以隱約看見一個矯揉造作的維爾迪蘭夫人的模糊畫像。維爾迪蘭夫人矯情的原因是有爵位的康布爾梅夫婦到了;矯情的對象是新客人,‘我’,和夏呂斯等;矯情的表現是不露聲色,不以爲然,不動身子,只顧同大夫說話;矯情的心理狀態是故作鎮靜。在這個複合句中,作者把維爾迪蘭夫人矯情的原因、對象、表現、心理狀態都給我們表現出來了。在一個長長的複合句中,使維爾迪蘭夫人內心狀態和外表同時呈現在我們面前。

以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敘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裏引用網絡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並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爲所敘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於感受。獨特的敘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緻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說人物。

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嫺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爲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