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19W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爲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1)

這是一本寫於十八世紀末的作品,終生未婚的作者簡奧斯丁用她睿智的觀察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幾段愛情故事。故事雖然距離我們有二百多年之久,但書中對人性和人類潛意識的剖析卻是放置於上下五千年皆準的,因爲人類從來沒有進步過,進步的只是技術,科學和制度。

這裏我們只從男女主角的角度簡介一下故事。女主角伊麗莎白出生在一個小地主家裏,今年二十一歲,長相秀麗,身材勻稱,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達西先生,達西先生的出場招致了伊麗莎白所在鎮子上所有街坊鄰居的厭惡,因爲他太高傲了,他用鼻孔看鎮上的每一個人,很少與人講話,有女士邀請他跳舞他都能無禮的拒絕。鎮上所有人都覺得他是一個自大,粗魯,品行不好的人。當然女主角伊麗莎白也有這樣的看法。幾次接觸之後達西漸漸的喜歡上了坦率而美麗的伊麗莎白,起初伊麗莎白認爲自己絕不會愛上這樣一個傲慢粗魯的人,她也數次在與他的對話中懟的他下不來臺。但隨着情節的推進伊麗莎白卻漸漸發現達西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他有能力,有修養,甚至非常體恤窮人,他有思想,愛讀書,是一個很靠譜的青年。最後經過幾次誤會與意外之後他們終於修成正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傲慢與偏見是相伴而生的。

達西爲什麼會那麼傲慢?因爲他出生在一個十分富貴的家庭,受過很好的教育,有過人的學識與能力,而且爲人正直。所以他就對那些在這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產生了偏見。也可以反過來說,因爲他對在這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有偏見,所以他變得傲慢。從這個角度講,傲慢與偏見這兩件事情是相伴而生的。而且他的傲慢還招致了他人對自己的偏見,所謂自食惡果就是這個道理。

再說伊麗莎白爲什麼在最開始對達西有那麼深的偏見呢?一方面是因爲達西的傲慢,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她自己也有傲慢的一面,一個人總會因爲自己有某些方面的品質而看不起沒有這些方面品質的人,伊麗莎白是一個有修養懂禮貌的人,因此她在見到達西的傲慢無禮時就認爲他沒有修養不懂禮貌,自然就對他產生了偏見。所以伊麗莎白的傲慢也催生了她對達西的偏見,也因爲她對達西有偏見而在他面前顯得很傲慢。

傲慢與偏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答案是耽誤我們的時間。試想一下如果達西不那麼傲慢,伊麗莎白就不會對他產生偏見,那他們的愛情早就開花結果了,而不會產生那麼多誤會與波折。

人生短暫,真的沒有太多時間被我們浪費,所以不管我們具備哪些優秀的品質都不要變得傲慢,這樣就不會招致他人對我們的偏見,從而爲我們帶來更多機會。我們也不應該對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產生偏見,這樣就不會讓我們自己變得傲慢。我們也不應該對傲慢的人產生偏見,他們總有我們沒看到的優點。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2)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代表作。以日常生活爲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描寫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裏面主要講述四對男女的婚姻故事,分別是簡和賓利,伊麗莎白與達西,莉迪亞與威克,夏洛蒂與柯林斯四種不同的婚姻現象。無疑,前兩種婚姻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之上的理想婚姻,後二種則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現實婚姻。作者奧斯汀於無形之中把四種不同的婚姻現象展現於讀者面前,使讀者在閱讀中自行加以比較,從而達到批判與諷刺的目的效果。

透過閱讀全書可以看過,書中的多數人物都夢想着靠嫁娶來換取衣食無憂的生活。愛情不是必需品,不如說婚姻更是一種機遇。人們的等級世俗觀念極爲根深蒂固,婚姻自然也要講求所謂的門當戶對。多數人爲了所謂的優裕生活不得不委屈求全得以將就,這也以小見大地揭示了當時的社會不良風氣與現象。本書以伊利莎白爲主角,刻畫了一個勇敢獨立,追求自由,敢於反抗世俗的獨立婦女形象。

簡的婚姻無疑是最理想的,善良美麗的簡與性情溫和的賓利情意相投,一見鍾情,可謂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即使如此一段美好的姻緣也差點因爲世俗觀念而夭折。被人視爲傲慢無禮的達西先生,雖對伊麗莎白傾心已久,卻一直猶猶豫豫。有關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心裏印象轉變更是刻畫的百轉千回。她開始時討厭他的傲慢無禮,後來卻漸漸瞭解到了達西先生的爲人正派,以至於最後無法自拔地愛上他。達西先生的傲慢實則也是這個社會的不良產物,也正因爲他的傲慢無禮,才使伊麗莎白一直對他存在於偏見。可以說,她們的婚姻一直處於努力地反抗鬥爭中。威克爲人虛情假意,雖表面上是一個謙謙君子,實則卻道貌岸然,與達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夏洛蒂的婚姻主要是爲了利益,這也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寫照,於這些人而言愛情與婚姻不過是權衡利弊罷了。

奧斯汀深惡地批判了那些爲了物質而委屈求全的不幸婚姻與門弟觀念,揭示當時的社會風氣。主張追求個性解放,獨立理想婚煙的鬥爭精神。

婚姻不能僅僅爲了利益而就得以將就,而應是兩個人的心心相印。你來這人間走一趟,至少要去看看太陽,與心愛的人一起走在街上。而你,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便是與你心愛的人一起慢慢變老。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3)

早就聽說這是本極好的書,一日,偶得此書,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說開始是抱着獵奇的態度來看此書的話,那麼到了後來,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這本書主要是透過貝內特一家幾個女兒的婚姻描寫,反映了幾種不同的婚姻觀念。在愛情中,究竟是應該把美貌、金錢、地位還是愛情本身放在第一位呢?作者並沒有死板地採用說理的方法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而是透過幾樁不同的婚姻描寫,讓讀者自己去琢磨……

在這本書中,描寫的人物儘管很多,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顯得有主有次。雖然這裏面的人除了簡·貝內特和伊麗沙白·貝內特以及賓利先生和達西先生外,其它的人幾乎都存在很多缺點。但正因爲對這些小人物的描寫,更讓我們覺得它的真實,因爲在生活中,我們其實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着這些並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嗎?捫心自問,無論是貝內特太太的自私、勢利、放蕩;威克姆的恩將仇報;柯林斯的虛僞愚蠢、奴顏婢膝還是凱瑟琳夫人的獨斷專行、自私自利;以及其它人的……我們是不是都能從自己或周圍人的身上找出些原型來?

當然,書中所描寫的人物並不是都那麼猥瑣。簡是貝內特家的大小姐,她美貌而又性格溫和,甚至有些天真,從來都不會把別人往壞處想——哪怕她明知別人在欺騙她!其實這樣的人雖然看似完美,但我覺得,她似乎缺少應有的是非鑑別能力,倘若她生存當今的中國,只怕被人騙得連東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其實做人不僅僅要有寬容之心,還要有起碼的判斷能力,知道什麼時候該忍,什麼時候該退!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4)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初一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爲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爲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說實話,我並不認爲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爲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纔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爲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爲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奧斯投傲慢與偏見》的正如她自己所說,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化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沒有滂沱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種簡單,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們。奧斯汀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英國的鄉間度過的,也許就是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並不能因爲沒有豐富的經歷,就對她的對於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懷疑,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爲她細膩、敏銳的情感所折服。在寫《傲慢與偏見》時,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難道這不是一種天賦嗎?她的確很少接觸“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這一切的存在就足夠。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5)

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曾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名著小說的行列,這樣稱確乎沒有過甚其辭。奧斯丁的這部小說堪稱得上是上乘之作,它以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傷、哥特小說的矯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從而爲英國十九世紀30年代現實小說高潮的到來掃清了道路。

《傲慢與偏見》雖以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爲題材,但從中也折射出當年嚴格的封建禮儀制度,提出了道德和行爲的規範問題。小說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爲主線,描寫了四起大起大落的姻緣,尤其以達西的傲慢與伊麗莎白的偏見爲突出,但隨着各自的完善,達西的傲慢收斂了起來,伊麗莎白的偏見也蕩然無存,兩人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無疑是小說中最精彩的喜劇之一。

初讀這部小說,難免察覺有些許枯燥無味,作者的詞藻並非十分華麗,但卻平易見人;情節也並非跌宕起伏,但卻處處伏筆。可畢竟是一部經典名著,總是少不了精彩過人之處,於是便按捺住性子讀下去,越發地感受到其誘惑力的所在。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小說這句話的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夏洛特與柯林斯首先走到一起,令所有人瞠目結舌。其實是夏洛特看上了柯林斯所擁有的財富罷了。兩人雖過得安穩,但畢竟缺少了樂趣。在那時的社會甚至是當今社會,錢無疑成了每個人不可或缺的成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爲着自己的利益着想,殊不知這樣一來,“鐵公雞”、“守財奴”等這些詞,倒給自己沾上了。一個人活着是爲了享受樂趣,而不是爲了各自的利益而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如此做累,又何苦呢?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莉迪亞終究還是沒意識到這一點,她與威克姆的姻緣可堪稱得上是最荒唐的結局,兩人婚後的情淡意薄有力地證實了看人不能僅看外貌。一個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若剋制不住自己,到處沾花惹草,結局想必是岌岌可危的了;亦或是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沒有深入瞭解他人的內心,可折射出此人是淺陋無知、缺乏主見的。我們希望有簡一樣的貌美如花,希望有威克姆一樣的可愛迷人,但我們更需要有簡一樣的善良、沉着、冷靜。

有時候的放棄,只是爲了更好地得到。賓利與簡的婚姻皆大歡喜,兩人想見的曲折道路,都給彼此立起珍惜眼前人的標牌。簡在得知賓利不辭而別之後,並未把痛苦之情溢於言表,而是學着去放下,這種可貴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放棄“芝麻”,纔會得到原本想要的“西瓜”;學習上,學會放棄難題與糾結,纔會顧全大局。正所謂放棄,你纔會更好地得到。願你能明白其中深意。

不要因爲別人的一言一行而改變自己想要追求的。達西與伊麗莎白最後喜結良緣,這是令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事實。當初的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可稱得上深惡痛疾,達西的傲慢也是顯而易見的。但達西敢於向與衆不同的伊麗莎白傾訴衷腸,出手幫伊麗莎白處理莉迪亞的事;伊麗莎白也敢於拒絕達西的心意,毫不留情指罵達西的過錯,敢於反抗貴族的壓迫。這是小說中最值得讚揚的一對角色,他們都不因別人的一言一行,而即刻放棄想要追求的。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不必因爲別人的話語,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有些事情,自己覺得正確,就大膽地做。畢竟,在那一刻,你沒有後悔……

當然,書中的封建禮儀制度也是值得讀者去了解,去深究的一隅,在此,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