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1.73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精選6篇)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1

在嫣然的歲月裏跳躍,我被撕扯得衣衫濫縷,明眸空洞。回首,驚覺春已無處尋覓,我早被遺忘在冰雪處,佇立成百年的孤獨。

夜,來臨了,我拋開日間的華麗,發現自己除了孤獨,竟然一無所有。月憂傷地隱去半個身子,用朦朧的雲罩着。翠葉密處,藏着一隻黃鸝,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無力再彈起清風明月的篇章,只有讓孤獨肆意地決堤。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爲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爲。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

老師推薦了很多的書,《百年孤獨》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購買了這本書,從買書的這一刻,無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淵。先看了導讀,嗯,感覺不錯。隨手翻閱,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後,無奈宣告放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翻閱,終於在此次暑假將其讀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買來將近一年,纔看完,並理清了一絲頭緒,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說,這本書我沒有完全讀懂,但我不認爲這本書難懂,潛意識裏,我認爲只要可以理清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即可讀懂整本書。所以,書中人物的關係或許是重點,嗯,應該是這樣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巨大工程,(最起碼,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重體力活)因爲一個不留神,就會給弄混,我也是盡了最大努力,才勉強區分出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在腦海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構造圖,也正是憑藉這張圖,我才勉強沒讀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張圖在書本合上的剎那便魂飛破滅了。

因爲沒完全讀懂,所以只好寫一些表面東西了。說實在話,我挺同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名爲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周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爲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裏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裏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援。儘管他們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最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我沒有看明白,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傳,或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爲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記載於羊皮捲上,並且沒有遺漏,全部實現。而這個人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名叫墨爾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將書放置書櫃最不顯眼處,決定從今以後再也不碰它了,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我絕不會再給自己找第二次麻煩的!唉,不過,或許隨着年齡增長、閱歷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漸成熟,會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開啟這本書。以後發生的一切是不可預知的,難道不是麼?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3

羊皮捲上所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清晨,循着檯燈照射在書頁上的光,我讀完的《百年孤獨》最後幾頁。留給我內心的,是無盡的驚奇與震撼。“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人正被螞蟻吃掉。”書首暗示的可怕宿命終於在書尾顯現,這是整個家族的悲哀嗎?合上書,百感涌上心頭。未想過能把這本書讀完因爲早已耳聞這本書內容之高深莫測,非我一個高中生所能領悟。但剛觸碰到書中的文字,就似乎有隻魔手指引着我,摸索完一頁又一頁,無休無止。也許我並不能對《百年孤獨》的靈魂領悟多少,但我確確實實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無論是家族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家族最後一人奧雷里亞諾;無論是敢愛敢恨的麗貝卡,還是一生缺乏愛的勇氣的阿瑪蘭妲;無論是美若天仙的蕾梅黛絲,身壯如牛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年長能幹的烏爾蘇拉,還是那對性格迥異的遺腹孿生子,刻板教條的費爾南達,善良勤勞的桑塔索菲婭……許許多多道不清的人物出現在這個家族中,構成了這個家族的百年史。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善良醜惡,每個人身上的特質是如此地一致——孤獨。或是受到幼年成長環境的影響,或是因爲生命中重大變故的打擊,甚至有人天生如此。正是因爲這個特質,有人因此喪失了愛的能力,有人因此一生傷痕累累,但多數人是一生不斷去尋找排解孤獨的方法,卻一次次失去心靈的依託,一次次在逃避孤獨中迷失了自己,終其一生難有溫暖與快樂。忘不了永遠衝動心性與熾熱感情的麗貝卡失去了摯愛之人後,餘生在孤寂中度過,我黯然神傷;忘不了頻繁發動戰爭的上校,一生戎馬歲月,卻終只是一個失去了愛的能力,無力去愛的人,我唏噓不已;忘不了那些積極投身於破解羊皮卷或是其他發明創造的人物,卻仍無法擺脫孤獨的侵擾,我感慨萬千;忘不了看到家族最後一人長着豬尾巴時,我的驚訝甚至是驚恐;忘不了書的尾聲中,奧雷利亞諾悲慟萬分需要朋友陪伴卻一無所有,讓我爲之動容落淚……

我想,如果可以爲這些故事的背景塗上種色彩,我一定會選擇灰色。灰暗,灰濛濛,灰沉沉,是我在閱讀整本書時的畫面與心靈感受。一種沉重的氛圍始終充斥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每一字每一句中。我的心沉浸在其中,無法抑制一種哀傷的感染。這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故事情節與人物的魅力。書中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如此與衆不同的,一個我永遠無法真正觸碰到的世界。我一度懷疑這是否是真實的人類世界所能存在的故事,不過這並不重要,書的本身就充滿了魔幻色彩。我們所要去體會的,是書本身所傳遞給我們的東西。

閱罷《百年孤獨》,我曾和朋友笑談:“整個人都感到孤獨了。”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年少的我不能品嚐出孤獨的深層滋味。但我確實從書中感悟到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孤獨地行走,生活,度過屬於自己的人生。這些人生,或跌巖起伏,轟轟烈烈,或波瀾不驚,平平淡淡。怎樣獲得內心的充實與快樂?怎樣讓自己不墮入孤獨的深淵?當自己一直賴以爲精神支柱的信念崩塌,又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用他們的一生來詮釋了這其中的奧祕。我不禁想到看過的一本哲學書上的幾個問題:世界從何而來?你是誰?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的我思考這些深刻的問題難尋答案,但每次一思考,我總能獲得無盡的啓迪。我想,明白一個人的修行之路上,孤獨總是如影隨形地陪伴着,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信念抑或說是信仰去使自己的存在有意義,這便是這次閱讀《百年孤獨》帶給我最大的啓迪。

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要不斷去與他接觸。想要感受到一本書的靈魂,就要不斷進入到書中的世界去。也許現在的我沒有足夠的閱歷和思想深度去理解《百年孤獨》的深層內涵。但我想,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再次走進《百年孤獨》,感受到的一定又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定又能獲得更多的不一樣的啓迪。

因爲,一本好書的世界,永遠是多元的,永遠是深邃的。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4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說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呢?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裏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着一個原始落後,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裏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後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爲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於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爲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命中註定百年孤獨的世界最終會獲得並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後來殖民者雖然給拉丁美洲帶來了西方文明,似乎改變了它與世界隔絕的獨立狀態,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寶貴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夠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覺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拉丁美洲感到孤獨的原因就是一位閉關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獨”的是“團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脫離孤獨的狀態的途徑也就是孤獨的反面——團結起來。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5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 ;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的孤獨。最後的那場颶風,終於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爲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徵的手法,如那段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爲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後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着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鬥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註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

唯有孤獨永恆。

前一段時間終於看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陽光軟軟地由窗戶灑進來,在書頁上投下斑斑光影,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在一場早已預言的颶風中消失。

幸虧是在這樣的一個天氣,如若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想必還會有些後悸。

記不得是第幾次拿起這本書來讀,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那句被奉爲經典的表述,“多年以後,當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看冰塊的那個午後。”

說實話,《百年孤獨》的閱讀經歷絕不算輕鬆,一方面,簡單粗暴的開篇,沒有序言、沒有標題、沒有目錄,無數個冗長而相似的名字,讓人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小說的所探討的主題——孤獨,總不那麼討喜。馬爾克斯又藉着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每一個人的孤獨放大到極致。

孤獨是馬爾克斯筆下永恆的主題,也是刻在布恩迪亞家族血脈裏的特性。任由馬孔多由一個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經受現代文明的洗禮,這份孤獨都像一片烏雲一樣環繞在馬孔多的上空。

每個人帶着孤獨出生,又帶着孤獨離開。我們的一生都在和孤獨搏鬥。

這本書與其說叫《百年孤獨》,不如說是《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方法》。

老何塞·阿爾卡蒂奧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研究鍊金術、研究冰塊到癲狂,馬孔多的居民甚至是妻子烏爾蘇拉都認爲他是個瘋子……當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裏,爲夢想追逐拼搏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晚年的時候爲了排遣孤獨,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打造小金魚,打造到二十五條就全部熔掉從頭再來;阿瑪蘭坦晚年的時候每天爲自己縫製殮衣,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又何嘗不像我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刷着朋友圈,從上刷到下,又從下刷到上?

布恩迪亞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獨,或許是研究羊皮卷、或許是尋歡做愛……我們又何嘗不是每天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讓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爾閒下來也用社交軟件來填滿時間。

然而,沒有一個生命能夠脫離孤獨而存在,因爲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無論是老何賽·阿爾卡蒂奧、奧雷里亞諾上校、阿瑪蘭坦還是烏爾蘇拉……逃不開孤獨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獨。

如同書中結尾加泰羅尼亞智者對小奧雷里亞諾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着的愛情也終究是過往雲煙。唯有孤獨永恆。”

既然孤獨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開,不如學會享受孤獨。

徐志摩說,“願在浮世中尋一靈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見“不得”纔是慣常的運命。既然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那麼我們就要學會與自己獨處。

學會孤獨,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觸碰到自己。

這世上幾乎所有偉大的成就,都在孤獨中生長。小奧雷里亞諾也是在長久的孤獨中破譯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也在這一場颶風中終結。

當你面對這樣的一本小說,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其實沒有必要糾結誰是奧雷里亞諾、誰是阿爾卡蒂奧、誰是蕾梅黛絲、誰是阿瑪蘭坦……因爲這個家族的歷史是輪迴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孤獨的運命,只管讀下去,循着孤獨。

你終會發現,歷史在輪迴,但每個人都守着屬於自己的孤獨。

我們都一樣,孤獨又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