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8篇)

讀後感1.1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8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爲《百年孤獨》的名著。

這是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百年孤獨》以魔幻主義的手法,模寫了布斯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

並從中藝術地再現了作家童年時代眼中的世界。

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超越於整部拉美文學史之上,其中充滿了理想的光輝。

對光榮與夢想的憧憬,對愛與自由的崇拜,創造後的不屈和靈魂的不朽已超越於虛幻的手法之上,再此篇小說中,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歸宿。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

這本書以很大篇幅描述了這房間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

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這種古都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時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五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絕陌生的感受,從而及其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爲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我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綺麗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有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穿始終的。

後來我還看到了有關介紹說有的評家認爲這部小說出自八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

這是很深切的批判目光,因爲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難道不是嗎?

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讀後感2

這是一本超讚的書,值得一讀!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馬爾克斯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6月29日小說發表。1982年諾被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曾言:“活着爲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裏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裏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爲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爲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

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爲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微薄裏有這樣一句話:“要不讀書,要不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這樣充滿意義。一放假我就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幾天去了國內外三個地方,美麗風景,動人旋律,暢所欲言,說不出每次旅行的意義,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8月回來,我開始心靈的旅行,我閱讀了兩本書,《窗邊的小豆豆》和《百年孤獨》。下面就簡單的談談看完《百年孤獨》後的一些感想。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卻不知道爲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着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着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着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許這本書能成爲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卻又常爲我們所忽視的一種內在情感。人屬於社會,有羣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尤其是現代人,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更應該學會享受孤獨,利用孤獨。只是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是可怕的,因爲它放大了孤獨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獨折射出民族的孤獨,地區的孤獨。它的孤獨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人爲痕跡的,那是特定時期拉丁美洲的孤獨,是有害的,是令我們憂慮的。是人們,尤其是給它造成孤獨的國家、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4

重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份沉甸甸的感受,小說中這些百年來輪迴反覆的故事,更像是人類歷史發展所走過的輪迴反覆的路,一切如《聖經》所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人類從原點出發,最終走回原點,然而,時光飛逝圓亦非圓。

在《百年孤獨》這部龐雜的小說裏,包含着衆多的隱喻和哲思。馬貢多,一個起點和終點。從出現這座新生的小鎮那一刻起也就同時在它身上烙上了毀滅的印記。

我所理解的無數個奧雷良諾,更像是人性中理性的那一部分,他們神情憂鬱,目光銳利,思維敏捷,在關鍵時刻如同兇猛的野獸。而無數個霍塞。阿卡迪奧是人性中感性的一部分,他們身體強壯,感情衝動,具有激情,似乎永遠有用不完的勁頭。最初,他們被清晰地分爲兩部分,並且很容易區分出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然而,慢慢地,這些與生俱來的特性在人類歷史的行進中逐漸混淆,彼此交融,這像是人類孩子氣地故意要與冥冥中主宰他們命運的神明抗爭什麼,奧雷良諾第二和霍塞。阿卡迪奧第二這對孿生兄弟彼此玩起了換名字的遊戲,他們矇騙了長輩,鄰里,最後連自己也被矇騙住了,但上帝是清醒的,在孿生兄弟死去的那一刻,依然沒有逃脫命運在他們身上烙下的印記,換回本位,清楚地歸入各自墳墓。

烏蘇拉,就像大地和母親,人類的始祖,在她的身上有着堅忍,勤奮,樸實的品質。她以母性的威嚴和愛,用以維護着整個家族在傳承過程中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小說後半部分,烏蘇拉的死,意味着人性中道德底線的徹底崩潰。此時,看似繁華新生的家族時時隱藏着死亡的氣息,這是走向毀滅的開始,而滅亡的速度將是驚人的。(這其實讓我想到我們身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什麼)與烏蘇拉對應的是庇拉。特內拉,一個可以用紙牌預測事件的女人,她是潛藏在人性中最原始的一條蛇,她充滿誘惑,慾望,賦予人類以喚醒本能的靈感和激情,是人類的另一個始祖,細想想幾乎布恩蒂亞的所有子孫都與她有關,我所理解的她,是一位存在於我們自身的先知。而墨爾基阿德斯,則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偉大的預言家,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徵。

戰爭,變革,繁華,隕滅,在一個又一個印着布恩蒂亞家族符號的人物身上反覆經歷着,誰也無法解讀這條生命鏈條中的密碼,無法更改其中詭祕的程序。更令人感到荒誕的是,似乎生命被建立的同時,所具備的意義卻是:最終被摧毀。馬貢多風風雨雨的歷史看起來有如上帝把玩在手掌中的一個虛幻世界的故事,這是上帝對人類的嘲諷還是人類自己爲自己寫下的自我嘲諷?在人類終於解開預言家寫在羊皮書上的百年預言的謎底時,也同時明白,原來,這一切只是曾經存在而以後再也不會重複的一個虛無。

很喜歡馬爾克斯這部小說的結尾部分……“這時候,奧雷良諾才發現阿瑪蘭塔、烏蘇拉(他的戀人)原來不是他的姐妹,而是他的姑母。而弗朗西斯、德雷克襲擊里奧阿查只不過是爲了讓他們在錯綜複雜的血統迷宮中去尋找自己,直到生下那個終結家族的、神話般的動物爲止。馬貢多在《聖經》上記載的那種颶風的狂怒襲擊,已經變成了四下拋灑灰塵和瓦礫的可怕旋渦。這時,奧雷良諾覺得這些內容太熟悉了,不想浪費時間,於是有跳過了十一頁,開始譯讀有關他正在度過的這一刻的情況,他一面讀,一面就過着這段時間,並預測自己在讀完羊皮書後的情景,如同在照一面會話說的鏡子。這時候,爲了早些看到有關他死的預言,以便直到死的日期和死時的情景,他又跳過幾頁,但是,他還沒有把最後一句話看完,就已經明白了,他從此再也不會離開這間屋子,因爲這座幻影城在奧雷良諾、巴比羅尼亞譯讀出全本羊皮書的時刻,將被颶風颳走,並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完全消失,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複,因爲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5

《百年孤獨》陸陸續續地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是一部意識流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作者馬爾克斯用這樣一種獨特的寫法,描寫了南美一個叫布恩蒂亞的家族和馬貢多地區的衰亡史。

看完這部小說,我閉上眼睛好好想了想這部小說到底想表達什麼內容?可是一無所獲。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吧,它就是想表達一種心境,一種情緒。

我是8月13日週六午後在實達一區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間裏,最終讀完這部小說的。在讀最後幾章的那幾個小時中我尤其感覺到一種孤獨感和一種生命的無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自己一個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艱辛,想到了家鄉,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義等等。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那他要表達什麼呢?或許可以把這部作品當做一部心理學的小說來看,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是無比孤獨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動來塞滿自己的生活,也許在他內心的某個角度還是充滿着孤獨。

他或許還想表達的是對人的能動性的否定,布恩蒂亞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點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後家族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陣颶風吹散。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想到的是,我寫這篇文章有什麼用呢?我死了以後,這篇文章又在哪裏?能被幾個人看呢?如果大到整個世界,人們每天這麼營營苟苟的生活着到底有什麼用呢?也許可以爲後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類毀滅以後呢?地球毀滅以後呢?

這裏貌似是宣揚了一種悲觀的無爲主義論?和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不符,但它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的。

那作者又告訴了我們什麼解決的辦法了麼?

仔細想想還是有的?

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預言了這個家族的命運,最後奧雷良諾參透了羊皮卷的奧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終命運的到來。

也許這就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解決辦法吧,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最終命運,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6

梅爾基亞德斯,神祕的吉普賽智者。他睿智的眼睛似乎一直注視着布恩迪亞家族,看着這個家族的興衰成敗,透析他們深入骨髓的孤獨。讀《百年孤獨》,就像他站在你的面前,用他那雀爪一樣的小手攥着那一疊陳舊發黃的羊皮卷,在他那乾淨整潔的書室中,將布恩迪亞家族或是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歷程向你娓娓道來。

西班牙語奉獻給了世界兩本偉大著作,一本是《唐吉訶德》另一本就是《百年孤獨》。在《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用一種深沉而凝重卻不失活潑的筆調爲世人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大陸圖景,用他那超凡的魔幻想象與天才之手構建了一個魔幻神祕的拉丁美洲,借馬孔多這個身處大澤之中,與世隔絕的虛構小鎮中形形色色的人們表現了拉丁美洲的百年曆程。人民的愚昧,政客的虛僞,衰退的文明,這些在馬爾克斯的筆下都是如此地真實,彷彿就那樣沉重地擺在你的面前,使你不得不爲之恐懼與感傷。在這本書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有的人身處孤獨渾然不知,有的.人爲了打破孤獨奮鬥終生,有的人甘願成爲孤獨的奴隸,在孤獨中尋求寧靜與安慰。這本書向人們呈現的是一個孤獨衰頹的世界,就算有短暫的繁華也不過是虛幻的蜃景,就像那豔麗陰毒的慾望之花,在短暫的美豔后便慢慢凋零,最終與那死氣沉沉的土地融爲一體,繼續在永恆的孤獨中掙扎。正如那個時期的拉丁美洲一樣,浸淫在孤獨當中,死守着灰暗潮溼的熱帶雨林,終日在腐朽的沼澤中掙扎,沒有現代文明與思想的曙光。時間似乎在這片孤獨的大陸上已不復存在,只是不斷地循環反覆,停滯不前。

本書的主要人物便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七代成員,這個家族幾乎是孤獨的代名詞。每一個成員似乎自出生開始就與孤獨爲伴,缺少與家人的溝通與關愛,只是死守着自己心靈最黑暗的一隅。冷漠地注視着世上的一切變化,哪怕那滄海變爲桑田也無動於衷,終生在孤獨的籠罩下獨行,在無比深沉的悲哀中迎向死亡。或許早在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爲了追求文明曙光卻被當成瘋子幫在粟樹上的時候,這個家族就註定承受百年的孤獨。一個文明的先驅者誕生在那樣一個愚昧統治心靈的村莊,無疑是十分可悲的,甚至連他的妻子——烏爾蘇拉,布恩迪亞家族真正一位不願向孤獨低頭認輸的鬥士,都無法瞭解他追求文明的渴望。最終使馬孔多的偉大創造者的後半生都在粟樹上度過,在這個愚昧的混沌樂園中沉默了幾十年後死去。從他死去的那一刻起,孤獨與愚昧便滲透到了馬孔多的各個角落,貫徹到了每個人的骨髓與血管當中。

這個家族中沒有缺乏過反抗孤獨的鬥士,比如家族的元老烏爾蘇拉,她一直苦苦支撐着這個被孤獨籠罩的家族,哪怕在那馬孔多已成爲末日黃花之時也依然如此,她一直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擎天柱,總是爲了子孫的前程而不懈奮鬥,最終卻都以失敗告終,在無限的不甘與孤獨中離開了人世。烏爾蘇拉的小兒子奧雷里亞諾是在反抗孤獨的戰爭中較爲成功的一位,他爲了人民的自由而揭竿起義,無比頑強地發動了三十二場內戰,成爲了一位英雄式的人物。他原本希望在戰爭中能得到心靈的充實,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卻沒想到在孤獨的沼澤中越陷越深,不得自拔。他一次次目睹了政客的無能虛僞,也越來越對自己的所作所爲感到迷茫。

在戰火中他的年華老去,內心變得越來越孤僻陰冷。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哪怕他最親密的戰友也是如此。他一直在玩着權力的遊戲,在征服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感。他本是爲了反抗獨x者,砸爛專權的枷鎖,可沒想到自己也成了一個獨x者,一個孤獨的獨x者。在遭受徹底失敗後,他落魄地回到家鄉,終日披着一條老舊發黴的羊毛毯,像個幽魂一樣遊蕩,成了一個真正孤獨的人。早在他成爲上校的時候他就已經喪失了親情,甚至連自己的母親都開始恐懼自己,恐懼這個在戰爭中被洗刷了善良與天真的孩子。最終,上校不得不在昔日他與父親一起愉快鑽研鍊金術的小作坊裏靠製作小金魚來打發時間,沉浸在孤獨的黑暗中尋求心靈的平靜與自我的意義。最後死在了父親曾經呆過的粟樹旁,結束了自己無比孤獨悽慘的一生。在幾十年後逐漸被人遺忘,被無情的時光淹沒。

馬孔多也曾有過短暫的繁榮,但也只是在外來文明的侵入下變成了一個慾望之城,成爲了人們尋歡作樂的絕佳場所。花街柳巷充斥着妖嬈的法國x女,土耳其大街擺滿了花樣各異的商鋪。布恩迪亞家族的奧雷里亞諾第二天天在情婦家中大宴賓客,揮霍無度。爲了美色甚至還不遠萬里來到一個陰森灰暗的城市將一個叫費爾南達的虛榮狹隘的女人帶回來了布恩迪亞家。從那時起馬孔多開始被金錢和肉yu侵佔,人們的生活變得無比糜爛,到處都是瘋狂醉漢的大笑聲。人們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無節制地舉辦筵席,不斷地尋歡作樂。但這並不代表人們就擺脫了孤獨,相反,這一切只代表馬孔多的人們在孤獨的泥潭當中越陷越深。在無盡的慾望當中迷失了自我,成爲了金錢與肉yu的奴隸,使心靈變得越加污濁腐朽,在溫柔鄉中繼續着自己的孤獨,永恆的心靈孤獨。

最終,馬孔多在遭受了一場百年未見的特大暴雨後開始衰頹,變得死氣沉沉,再沒有了往日的繁華。螞蟻的大軍開始啃噬這個鏡子之城的根基,使它變得千瘡百孔、搖搖欲墜。最終在布恩迪亞家的不倫愛情中迎來了一場滅絕一切的風暴,在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結束了它百年的孤獨。

馬爾克斯出神入化地筆法極爲生動地展現了馬孔多的歷史,每個人物的刻畫都深刻得令人恐懼。尤其是他對孤獨的詮釋,更是令讀者感到震撼。在那個時期的拉丁美洲,就是一塊在慾望與孤獨的海洋中沉浮的大陸,文明的進程只是在原地轉圈,沒有任何進步。就像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感覺到的那樣,每一天都沒有任何變化,時間就好象凝固了一樣。布恩迪亞的一些成員都曾經沉迷於肉yu帶來的快感,過着一種花一般的生活,看似美好但其實包含着腐朽。這就是當時拉丁美洲人民的生活寫照,只是一味地追求慾望,忘卻了心靈的孤獨。

《百年孤獨》之所以偉大,成爲一本跨世紀的鉅著。正是因爲它給人類敲響了警鐘——警惕人心的孤獨。他希望整個拉丁美洲的人民都能逃離這種孤獨,團結一心發展拉丁美洲的現代文明,使拉丁美洲走出獨裁與專制,腐朽與黑暗的陰影。擺脫孤獨,對拉丁美洲如此,對全世界更是如此。我們不能在孤獨荒原上自甘墮落,而應該勇敢地去拯救自己,使自己的心靈不陷入慾望與迷亂的沙漠。

《百年孤獨》,一本真正的史詩,它描繪的是一個家族令人震顫的悲劇,也是一本對我們思想的啓示錄。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承受一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沒有機會在這個大陸上出現。因爲光怪陸離的鏡子之城,已經被馬爾克斯無情地打碎,化爲了遍地殘屑。

《百年孤獨》讀後感7

上個週末,終於在北京炎熱潮溼的桑拿天氣裏,讀完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中國文學愛好者並不陌生,中國現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幾乎都多少受到了馬爾克斯思想或者創作手法的影響。但很坦白講,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學或歌曲中出現的百年孤獨字眼,到最近媒體大肆報道的中國如何費勁周折終於拿到馬爾克斯版權的影響,才決定要捧起這本厚厚的鉅著。

看最初部分時,覺得有點《指環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網上的簡單介紹後,改換了視角,從魔幻中剝離出現實的故事主線,終於隱約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現實主義筆觸下想要表達的對殘酷現實的悲嗆。

尾段讀完,唏噓感嘆,下定決心一定要寫篇讀後感,表達我的震撼和對孤獨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筆了,才發現面對這樣一部史詩般的鉅著,實在無從下筆。是的,這是一部史詩般的鉅著,或者它就是史詩本身。面對它,我感覺自己渺小得根本沒有資格來描述自己的讀後感。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講故事的手法,豐富但絕不華麗的細節描寫,天馬深空卻從不脫離主題主線的想象,讓提筆想寫讀後感的我,不僅悲從中來。

也許我眼界太淺,但在我這一畝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結論:馬爾克斯,絕非人類。

《百年孤獨》被稱爲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透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最離奇的地方是在於它的敘事手法非同一般,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彷彿讀者和小說中的人物一起從一個起點開始,經歷百年後,又回到了命運的原點。整個小說縱貫百年曆史構建虛擬創造出小鎮馬孔多的布恩蒂亞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異的男男女女,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運動大背景下,無法逃脫直接或間接地被孤獨所折磨至死的命運結局。在個人命運的背後,我猜測作者是想揭示這樣一個主題:在殖民統治時期的革命潛流,會因爲人的孤獨、封閉逐漸落後而消亡。

那個想象中的百年老宅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馬孔多的布恩蒂亞家族老宅,雖然時不時會被作者天馬行空地扯到歐洲啊亞洲啊某些地方,但故事的主線永遠都不會離開這座老宅,尤其是故事的後半部分,讓我在閱讀字裏行間時眼前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幅關於這座老宅的想象圖。老宅的興建、逐漸破舊、最終宅基地被莫名而來的大風連根拔起,都隨同着這個家族的血脈萎縮或者擴張而起伏不斷,與家族人物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馬爾克斯企圖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我們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我被馬爾克斯引入到完全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我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的經歷和命運都是深刻得讓我覺得血淋淋,對,就是血淋淋。

《百年孤獨》讀後感8

讀《百年孤獨》純屬是一個偶然,經同事推薦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讀完後也不能完全瞭解其義。今天,在朋友圈裏看到一篇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來的疑問,便細細的閱讀起來。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着探索的精神着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裏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閱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着讀着,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着我們繼續閱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爲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