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高二

讀後感8.3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寂靜的春天讀後感高二,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高二

這個春天,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藉由網絡傳播,迅速發酵爲“現象級”話題,剛剛履新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認爲,從喚起公衆對環境的關注而言,該片的作用堪比半個世紀前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在今天已經被標籤化爲世界環境運動的奠基之作,因爲環保思想自此萌芽,公衆開始關注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各國政府開始將環境問題納入治理範疇。在該書出版十年後的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大會”,促成了首個保護環境的全球性宣言。

《寂靜的春天》何以在半個世紀前產生如此大的能量?種種跡象表明,這應該是偶然中的必然,其中的證據就包括作者寫作此書的緣由,一封關於滴滴涕致死鳥類的信件。當時環境問題已經擺在人們面前,不過一般民衆只能止於孤立的若隱若現的表象,而作爲海洋生物學家的蕾切爾卡森以她的良心和專業素養進行了詳盡的調查,梳理出事情的來龍去脈。

她向我們描繪了環境遭到破壞前後的兩種圖景,矛頭直指二戰後開始大規模研發使用的殺蟲劑。她不厭其煩地引用各種報告、當事人的講述和真實案例,說明以滴滴涕爲代表的殺蟲劑的濫用,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土壤和水體污染,並在部分地區摧毀了生物羣落乃至整個生態系統,排放到環境中的毒物處於失控狀態,人類也在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極爲嚴重的毒害。而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殺蟲劑對付的目標——“害蟲”,卻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害蟲”因爲代際更替時間更短,很容易進化出抗藥性基因,“害蟲”的天敵們卻被誤殺。人們爲了應對“害蟲”的反撲又開始研發新的殺蟲劑,然後進入下一輪惡性循環。對此,作者指引了“另一條道路”,比如運用生物控制技術、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等,其實就是把生物學的問題交還給生物學來解決,以結束那場無望的鬥爭。

企業爲了利益而宣傳殺蟲劑對人畜無害,大部分受僱於企業的專家們積極爲此背書。本書的出版,動搖了他們積極營造的謊言,因此遭到了利益相關者的強烈抵制。他們運用宣傳機器,對作者發動了全方位的攻擊,包括惡毒的人身詆譭。關於這種攻擊,我們只消刷一下今天《穹頂之下》播出後部分朋友圈上轉發的'文章就能窺見一斑。環保意識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尚且如此,還沒有“環境保護”這種說法的五十年前又該是何種光景。作者在本書出版的兩年後死於癌症。可悲的是,直到今天,對她的攻擊還在持續,有人甚至將其比作納粹,把世界上因瘧疾死亡的人數算到她的名下——只因爲受本書的推動,世界上禁止使用滴滴涕來殺滅蚊子,這究竟是什麼邏輯?而更意味深長的是,20xx年,世界衛生組織重啓滴滴涕滅蚊計劃。

如果僅僅探討殺蟲劑危機,本書可能只會淪爲一般的科學報告。讓它躋身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書籍之列的,應該是科學理性精神背後的人文情懷,她描繪出了自然界美妙的平衡,與“控制自然”的主流思想抗爭,道出了人對自然應有的敬畏之心。她深情地寫道,自然的平衡是“一個將各種生命聯繫起來的複雜、精密、高度統一的系統”,“人也是這個平衡中的一部分”,“我們中間的許多人生活在世界上,卻對這個世界視而不見,覺察不到它的美麗”。

柴靜20xx年在博客中曾談及本書,《穹頂之下》中也可以看到不少致敬的影子。本書在半個世紀前提出的理念已經透過各種渠道廣爲人知,但是環保行動似乎依然步履維艱。環境常常在與經濟的博弈中敗下陣來,而打敗它的最大幕後主使正是享受着現代文明成果的我們每一個人。解決之道並不一定非要在迴歸矇昧時代和走向末日之間選擇,或許應該採納蕾切爾卡森在五十年前提出的“尋找另一條道路”,用更巧妙的辦法,讓人和自然達成一個平衡。而這種平衡的達成,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