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野草的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19W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收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爲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野草的讀後感範文

野草的讀後感1

《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種子的力量來說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啓發和鼓舞當時的人們去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

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世界上什麼的力氣最大?一般人們的回答通常都是“大象”或“獅子”什麼的,而作者卻提出了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是植物的種子。種子能推開壓在上面的任何東西,一股向上進取的精神顯示出那種被壓迫的人民羣衆那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這是它象徵的意義,用以歌頌人民大衆、歌頌人民的抗戰的力量、進步的力量。

記得小時候曾聽媽媽唱過一首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一棵任人踐踏的小草卻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能夠掀翻壓在身上的巨大的石塊,表現了不畏困難、久經磨練,永遠樂觀的可貴精神。

野草的這種精神告訴我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困難重重、佈滿荊棘,但我們要像野草一樣,只有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鑽出地面,向世人展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野草的讀後感2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一直都很喜歡魯迅先生所寫的《野草》,因爲我感覺這些內容都揭露了人的本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的黑暗與虛無。

《野草》寫於1924年至1926年,是一篇散文詩集。《野草》從它誕生時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地認爲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除了這本書的內容很深刻,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爲它裏面用了很多的象徵手法。

同時,《野草》裏面的語言藝術也運用得非常好。魯迅先生可以使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將作品中的人物的複雜性格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很難得達到的描寫境界。並且魯迅先生也善於選擇生動的詞句,書寫優美的意境,例如《臘葉》中的“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着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等”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中的語言總是這麼的生動。

除了以上的'幾個語言描寫方面還包括音節方面的韻律,例如在《雪》一文中的“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等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曾說:《野草》有如《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祕性和永久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野草的讀後感3

野草,在我們周圍處處可見。但是毫不起眼的它,卻擁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野草》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本書收集了魯迅先生所寫的二十三篇散文詩,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別》等。文章的主題都表達了作者愛憎分明、勇於戰鬥的精神。

這本書的題辭中,作者寫道:“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朽腐。”這句話說得非常深刻,野草既沒有花兒的芬芳,也沒有喬木的高大。而一旦有明火,野草就會被迅速點燃而燒盡。但是,古人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永遠是頑強的,它們從來不向危險低頭。

作者還寫道:“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是我憎惡這以做裝飾的地面。”這句話是有隱含的意思的。野草比喻無辜的中國平民,而這以野草做裝飾的地面則比喻當時黑暗的舊社會。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作者對老百姓的同情和對黑暗勢力的憎惡。

如今,中國人民受欺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我們要永遠記住歷史,記住野草那不屈不撓的精神。

野草的讀後感4

讀魯迅的文章,總會有一股細細的憂傷在心頭蔓延,爲自己懂得太少而悲傷。讀魯迅,其實是讀人生。

今天,一整天都在啃魯迅的散文集《野草》,越往裏看,我就越有走進洪荒的錯覺。離當今紛擾的社會到底有多遠,這已不是萬里之遙的分隔,而是徹底的轉身之向了。

一直沒有人,甚至沒有鳥獸的痕跡,有的,一切都是比這些還黑暗的一面。夢境裏,也唯有在夢境裏才能享受片刻的安寧。這裏沒有路的,能否向前進,能否到達安寧的世界,這都是個未知數。

我致思緒於《野草》中,彷彿致身於夢中。我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在野草叢中徘徊,徘徊又彷徨。揚起頭迎着風向去尋找前進的路,這似乎是一種奢望。誰會來?誰會來指引我走那一條路呢?

野草越發茂密,路就越發難找了,地老天荒,天荒地老,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隱祕的世界。我在草叢中徘徊又彷徨。空氣越發的清爽,隱約有山野的氣息?我興奮地穿越在草叢中,沒有人知道,這個草叢,這一個隱祕的世界,其實也可以讓人快樂的,儘管只有片刻,卻令人刻骨銘心。

所有這些,都是我的故事。疲憊地走出草叢,一股涼風撲面而來,似乎是給我帶來勝利的消息。但,我來不及開心。擡起頭想向天空宣告"我勝利了”,但眼前的高山又把我嚇住了。天!我的路,在哪?

轉過身來,茂密的草叢正在迎着風兒起舞,彷彿是在嘲笑我:“哼!看你還往哪跑!逃得了我們,逃不了大山!”

人生似乎是個始終都無法打破的迷,它的神祕,它的苦,它的樂,我始終都無法揭開。於是,當我還來不及享受片刻安寧的時候,自己又被捲進了另一種漩渦,掙扎,掙扎,拼命地掙扎!眼前,是陡峭的高山;身後,是草叢辱罵的私語。往前,往後?我不知所錯。別人的評論清晰地跑進耳中,諷刺的,毒罵的。唯獨沒有鼓勵的。饒了我把?我不想走了,只想在這裏尋求片刻的安寧!

野草的讀後感5

“野草”是什麼?是蓬勃發展的象徵,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誓言,是與那污邪泥沼同歸於盡的氣概!

著名的革命前輩、文學前輩魯迅先生的《野草》更是意味深長,讀後另人爲之一震,有着醒世的作用。《野草》是黑暗中國的社會現實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而且是一曲折反的一部作品。它深刻地體現了處在黑暗現實、要求光明。渴望理想的人民的願望和意志。

《野草》這一散文詩餓結集最爲深刻地表現着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在革命過程中的悲觀、絕望、矛盾、憤慨和苦痛的追求的複雜心情。

《野草》是從魯迅生命,委棄外在地面上的生命的泥中滋長出來的花朵,它是用作者的血和肉,也就是作者的精神和生命灌溉,培養起來的作品。

衆所周知,魯迅的文筆尖銳得像一把匕首,他的散文,有如“擂鼓”一樣,幾十年來,魯迅所敲的,就是一面催促人民、催促民族覺醒的戰鼓!在《野草》中許多鋒利而又尖銳的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雪》和《墓碣文》,《雪》不直接說雪,而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墓碣文》中最後假借死屍之口吐露的一句極其平淡而有報其駭人的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這是對整個舊社會的徹底決裂,是對美好未來的執着追求!

沉如書中,我分明已被一中力量牢牢牽扎過,在一中信念的支撐下,重新強大,沒有東西可以再次阻擋這種強大,任何偉大定語的修飾都遠遠不及這種力量!

我看到野草在狂風中痛苦的傾腰,在暴雨中流下絕望的淚,又看到這個孱弱的生靈倔強地擡起頭,臉上是比鋼還硬的表情。這種力量!

我看到一個老人,花白的頭髮在絕望,滿臉的皺紋在絕望,又看到老人的手,與一支尖利的筆牢牢地焊在一起,劃過哪裏,哪裏就是有火一樣的熱情與水一樣的怒斥,這是一種力量!

野草的力量!

魯迅的力量!

野草的讀後感6

今天,我看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寫的散文詩集《野草》。

我一看這本書就入迷了,愛不釋手,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這篇文章與衆不同,寫得十分優美,表達的思想感情很強烈。

《雪》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特色,與我們寫的有很大不同。我們寫雪的着重點一般都是寫它的形狀,顏色飄落的樣子等,而魯迅寫的這篇雪的着重點卻是孩子分了如何塑羅漢。依我個人認爲這是學這篇文章的閃光之處。“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嬉笑,但他終於獨立坐着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面板,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爲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這一段話裏蘊藏着一個道理;看似強大的物體卻經不住一點點小小的考驗,就已經完全變了樣,認輸了,低頭了。在我們身邊也存生着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去克服它,消滅它,不使他成爲他生活中的累贅。

《雪》這篇文章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將文章寫得更加生動形象,讓人讀了以後,眼前彷彿就出現了這個情景,如:“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忙碌地飛着,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着。”這一句話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蜜蜂飛來飛去寫作了忙碌,蜜蜂一邊飛一邊發出嗡嗡的聲音,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卻把它們寫成是吵鬧,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閉眼,眼前就會出現書中所寫的這一幕。

《雪》在我腦海裏是很美的,但在作者筆下的《雪》中覺得更加美麗,我想魯迅能寫出這樣美的雪景,他肯定是注入了自己不少的感情在裏面,不然是不可能將《雪》寫得如此美麗,我從中發現寫作文最重要的是要用真情實感去寫。

野草的讀後感7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透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衆力量的信賴。本文揭示了一個真理:民衆(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夏衍這篇雜文,寫於抗戰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堅定抗戰勝利信心,用的是象徵手法。用野草象徵頑強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魯迅有《野草·題辭》的名篇。夏衍的新貢獻,是在於將野草這一象徵形象,表現得更加完整,賦予它的象徵意義更加廣泛,刻畫出了新的藝術意境。首先,作者用強烈的對比,表現了野草不爲人所注意,而實際上是巨大無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緻密而堅固的頭蓋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種子;一方面是橫壓其上、密佈其旁的巨石,一方面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爭鬥的結果卻是種子和野草的勝利,骨骼被切分,巨石被掀翻。對於骨骼與巨石這些龐然大物,野草是一種“可怕的力量”。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一點。

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在於它的“韌性”。它是一種不斷生長着、擴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勝,而能“長期抗戰”,不達目的,決不終止,這樣,它就使一切強大之敵顯得脆弱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樂觀主義=精神。生長的條件無論怎樣惡劣,它也不會悲觀和嘆氣;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鬥爭性,它爲經受磨練而更加意氣風發;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韌性的、樂觀的、有前途的力量。這人格化了的野草,絕妙地、完整地、貼切地象徵了正在堅持“長期抗戰”的我們的偉大中華民族,和神聖的民族戰爭的光明前途。

開頭貌似閒談,意在反襯,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後以“鬨笑”盆花嘎然結束,起的自然,收的利落。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強。作者描寫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現象,但影射和隱喻的卻是社會生活現象。作者與當時許多革命文藝家一樣,他作的不是風花雪月式的“閒文”,而是革命文學。他如此強調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們踩在腳下的野草之力說成“世界無比”,其用意就在於喚起民衆,使其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進而行動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的哲理性,是透過作者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詳細觀察,透過對新奇、具體而又相當典型的自然現象的描繪展示出來的。比如,種子的生長之力能夠分開機械力難以分開的頭蓋骨這個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備的知識,因而顯得新穎奇特,也很典型。同時,爲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緊接着又列舉了一系列盡人皆知的普通事例來進一步說明之。

而用普通事例來說明問題又容易失於平庸和索然寡味,於是作者便對這些普通事例進行了深入的開掘,提煉出微言大義的哲理來。“爲着嚮往陽光,爲着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鑽,它的芽望地面挺,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作者從一粒種子的生長過程中發現了不可抗拒的力量,這就提煉昇華出一種哲理性很強的思想。這篇散文的立意,是透過層層點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後,畫龍點睛,妙語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