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700字(精選8篇)

讀後感2.38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700字(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700字(精選8篇)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1

孤獨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況是百年孤獨。出於對書中內容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感慨頗深,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來寫寫我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關係及人物關係,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東西。作者採用的是倒敘的描寫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其實,每種書不管是採用什麼樣的寫作方式,只要我們認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百年的孤獨》這是本書是有實際的創作背景的,哥倫比亞爆發的內戰,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的殘忍,及民衆的盲目,作者透過寫家族之間彼此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整個家族充斥着孤獨的精神,在作者的筆墨下,一個個人物性格鮮明。

《百年的孤獨》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所處環境的一種感受的描寫,他希望整個國家是團結的、美好的、和諧相處的,在作者的眼裏,其實所謂的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的孤獨》透過對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行描述,從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的過程。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的七代人,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他們夫妻倆想要與外界相連,於是想要開闢一條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遺憾的是他卻被綁在了樹上,幾十年後他死在了那顆樹上,馬貢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整本書讀下來,再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可以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書中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是書中的史實是真實的,作者的內心希望國家和平,人民羣衆可以團結起來,沒有鬥爭。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3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南美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未解的謎題。它們似乎沒有答案,卻又可以用二字來解答:宿命。

重複的名字,相仿的性格、吻合的經歷,時間推動這個家族的巨輪旋轉不止。布恩迪亞家男人的心裏沒有看不穿的祕密,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

數字,再精確不過的數字,是整部小說的特徵,精確似乎有悖於現實魔幻小說的宗旨,但確實給予了做夠的震撼感。那種現實的存在與魔力的碰撞發出的陣陣清鳴,如同古寺中鐘聲。

這裏不需要更多的人物。自始至終,百年家族有無數人出生,又有無數人死亡,可自始至終,又似乎只有兩個人的存在,阿爾卡帝奧,奧雷里亞諾,兩個自始至終的精神體,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無數次從馬孔多的家門中走出,又無數次會回到那個破敗而巨大的建築,找到零星的家味道。

這裏的居民不知時間的流逝,就似那場令人窒息的花雨。無論多久,奧雷里亞諾上校在他的房間裏融煉小金魚,鑄好,再熔掉,再鑄好。於是技藝變成了信仰。

但,他們懂得友情,一句“老兄”承載多少奔涌的力量,即便是死囚與軍官。被刺死的人的鬼魂,在兇手的彌留歲月中一直陪伴。甚至在討論“在陰間辦鬥雞場”的事。這也許是笑話,但那從心底流露出來的友情,令人不禁動容。超脫生死,在這個世界友情不滅。

戰爭,災難,魔法,紙牌,預言,輪迴。

是的,這也許是一場大夢,百年沉醉不復醒,醒後,看見的仍是那個滿目瘡痍卻充斥激盪着生命的美洲。這是一部洲際的作品,所以撕開書頁,我們看那片土地上瘋狂搏動的心臟。讓戰火燒遍所有雨林,拓出五十個不滅的城池。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4

加西亞《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說實話,這本書看的時候好像對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於中間沒看什麼好的。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話,我已經在這幾天的安靜氛圍中陶冶了。看來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啓發和思考,閱讀還有一種無形的影響。

夜裏,我猛然驚醒,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裏來回迴盪。荷西?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思想終於死在了栗子樹下。烏蘇拉仍然隱藏他的失明,以顯示他晚年的活力。奧利裏阿諾?巴比倫用羊皮紙破譯了家族命運密碼。“家裏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被螞蟻吃掉了。”奧利裏阿諾?布恩迪亞上校做了小金魚,雷美黛絲起飛了,最後一隻幼豬尾被螞蟻吃掉了,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當時透過對這些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孤獨有了這樣的認識。孤獨似乎源於人們不能和別人說的祕密和羞於和別人說的祕密。但是這兩種狀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爲,從而形成了一個難以溝通或者不屑與外界溝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他們被內心折磨,獨自享受那種孤獨。孤獨是什麼,可能是我心裏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根除的東西。它就像是靈魂中的黑洞,連它自己都很難看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那麼一瞬間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獨,你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裏,默默享受這份孤獨。

人一旦遇到傷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來安慰了,因爲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獨,但是你的善意勸說刺痛了他的孤獨,讓他感到孤獨。適當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心。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曲子,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達孤獨的藝術,只有他自己懂。

孤獨希望與沉默和黑暗聯繫在一起,但人要面對陽光,是否會在無限的孤獨中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5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一樣,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一樣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進取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回到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感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爲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進取的精神,僅有偶爾幾個進取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向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一樣,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進取,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爲這個杯具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應對的方式有所不一樣。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感情,可惜他的感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向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爲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爲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說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期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能夠說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

這是屬於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另一個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

夜晚,突然間醒來,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來回迴盪。馬貢多小鎮,的布恩地亞家族。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整個拉丁美洲。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以及拉美生來的孤獨感和某些人曾經的努力,在他的筆下,他們的孤獨,有的是因爲不滿足現狀,想要改變馬貢多的情況;有的是在吉普賽人長期的孤獨中長大,從小就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洞察力和掩藏自己的本領;有的明明有着強烈的慾望,可是在那種氣氛中只能壓抑自己;有的則用一種挑戰世俗和躲避世人的方法表示着自己的抗議,最後卻只能用離開來表示自己的不滿;有的將自己整日禁錮在鍊金室和那一卷羊皮書中,藉此忘記現實中的孤獨,更滿足了自己骨子裏那一種孤獨的本質。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他們倍受心靈的折磨,同時又獨自享受着那份孤獨。孤獨是什麼,也許是內心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根除不去的東西,它好似心靈的黑洞,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窺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不想與任何人訴說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獨,你又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這份孤獨。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爲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爲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7

在現今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但其實在以前大部分的人都是和平相處、樂於助人的,只是因爲現在的時代變了,一些網絡的便利讓人以人的接觸少了,壞人本是小部分的,經過網絡傳播讓人們認爲大部分的人都是壞人,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也就變成了冷漠,這在《百年孤獨》這本書中很好的體現了出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2014,哥倫比亞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這本書主要講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和馬共多鎮的故事,在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布恩迪亞家族有七代人,每一個人與其他親戚之間的關係都混亂不已,就連自己的家人間關係也十分混亂,不管是父母、父子、姐弟等親人間都十分的冷漠,沒有感情,所以人人孤獨終老,孤獨百年。

讀完這本書,我們會爲他們嘆息,對他們那恐怖的慾望,愚蠢、自私而感慨,他們中不缺少聰明的人,不缺少有創造力的人,也不缺少堅持不懈的人,但他們都在路中失敗了,有的迷了路喪失了初心,有的對自己的夢想產生了懷疑,自己放棄了,這一出出事件,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悲劇。

文中作者把人性的罪惡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這一本書中,作者完全沒有刻畫哪怕是一個的“好”人,對我們現在一些思想比較幼稚,認爲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的人帶來內心的感觸,幫助他們更好地認清現實,同時也告誡我們一個人可悲起來到底有多可憐,是一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這樣我們更加堅信我們國家千百年來的制勝法則:團結就是力量!正是這一條法則,我們國家解放到發展再到戰勝新冠疫情和天災,沒有對比就不知道優劣,我想我們也會透過這一本書知道自己該以何種態度與他人相處。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8

花了大概半年時間完成《百年孤獨》的第二遍。雖然是第二次,但感覺還是很難理解。看完整本書,我很累,不知道自己懂了多少。他們在堅持自己的理想,但似乎沒有堅持下去。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都堅守着自己所謂的理想。也許是因爲上帝不希望人太幸福;所以,當上帝懷着無限的善意創造萬物時,它就會被魔鬼毀滅。就像馬爾克斯說的,布恩迪亞家族經歷的一切都是這樣的:街上的女人會讓人流血,家族裏的女人會生下豬尾巴長的孩子,鬥雞會殺了男人,讓男人終身愧疚,子彈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輕率的職業生涯只會讓人迷失和瘋狂。當老烏蘇拉離開時,整個布恩迪亞。梅爾基阿德斯是一位睿智和先進的代表,他與布恩迪亞家族有着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的重要成員。他預見到了一切,卻只能眼睜睜看着所有人死去,家庭衰敗。爲什麼?

直到現在,我都沒有明白這個角色的作用,是人類無奈的表現嗎?烏蘇拉是這個家庭的精神支柱。作爲來自馬孔多的第一代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裏生根發芽,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他們也衰落了,帶來了戰爭、流血和瘟疫。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微縮的世界,一切,人類特有的躁動不安的心。或許我也應該說說奧雷連諾布迪亞上校,直到他去世我還是不理解他。我不明白爲什麼阿瑪蘭坦—烏蘇拉回來和馬孔多過着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是業主?她的祖母也有類似的精神和意志力,但她從來都不是烏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不能理解的是他們“變態”的愛情。不知道這麼說合適不合適。布恩迪亞家最後的愛,結束了這個曾經輝煌卻寂寞了一百年的家庭。就像神祕的羊皮紙預言的那樣,家裏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

可能我看不懂書裏更大更深刻的含義。一本書一百個人看,就有一百種理解。只看到了他們拼命想擁有的一些感情,卻沒有做出相應的努力。也許他們自私,也許我們也一樣,但他們應該一直努力工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