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司馬遷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司馬遷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遷讀後感(通用5篇)

司馬遷讀後感1

司馬遷是西漢的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我眼裏,他是個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司馬遷年幼時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後又拜孔安國、董仲舒名師爲師,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爲止。20歲時,他在父親整理的皇室圖書館發現戰國末期到漢朝開國的這段時間,劉邦跟項羽爭雄的歷史資料很不完整,就想以“眼見爲實,考察求真”的想法去這些歷史上關鍵性的地點考察採訪,於是就漫遊各地,汨羅祭屈原、尋訪舜帝遺蹟、走訪韓信故里瞭解風俗,採集傳聞。

他還是個正直、敢說真話、堅持真理的人。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任太史令,繼承父業。司馬遷編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派人偷抄了一份,漢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把父親漢景帝和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爲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

他還是個爲了理想一直堅持的人。從司馬遷開始寫史記,到被漢武帝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在獄中還在堅持寫。最後,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之後他發奮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歷經19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讀後感2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史官忍辱負重,歷時19年,終於寫成一本史書,這本書叫史記,這個人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書放火給燒了,對史實的民間傳說也說法不一。司馬談就想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幫父親去各地訪察,回來了一段時間,漢武帝派去南方安撫當地的一些國家,完成後回來,這是父親病重,臨終前父親還念念不忘史書的事情,在以後的日子裏,司馬遷用業餘時間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讓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打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司馬遷忍辱負重,艱難的寫着史記。歷時19年終於完成,從此史書上便沒有了對司馬遷的記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生死觀。他認爲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宮刑。也正是這種信念,使它能夠忍辱負重寫完《史記》。還是這種信念使他明白,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屬於自己了,他還屬於父親的遺願,屬於《史記》,雖然他在現實中遭受冷落,但司馬遷在史書中有權利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司馬遷看不起碌碌無爲的人,也看不起受宮刑的人。所以當他遭受宮刑,只爲了一個願望而苟活,那就是完成《史記》,在他自己眼裏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裏,他是個大人物,因爲他是個敢於指責皇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爲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爲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爲、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爲、有事業、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司馬遷讀後感3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被封爲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着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覈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瞭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爲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爲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讀後感4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項羽本紀中的《四面楚歌》。

項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古典主義英雄,戰勝千萬英雄豪傑,卻因一次失敗而自刎而死。難怪三國時期曹魏著名謀士郭嘉說他:“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我不禁爲項羽這位霸王感到惋惜,同時,也爲他自豪。惋惜的是他一意孤行,落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兵敗身亡的下場;自豪的是項羽連死的時候都毫無畏懼,保持了一位霸王應有的尊嚴和立場。

項羽也是愚蠢的。他食古不化,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與時俱進,他認爲霸王的功業還跟春秋時一樣,要分封天下,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在五年間丟了國家、自刎烏江。楚霸王失敗後,仍不覺悟,竟然拿“是上天竟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來自我解脫,難道不愚蠢、不荒謬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西楚霸王項羽的遠大志向和傲骨氣節確實令人折服。但同時如唐代杜牧的詩所言:“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生活並不總會一帆風順,像楚霸王一樣,有破釜沉舟的勝利,也會有垓下之圍的失敗。但是正確面對失敗,重整旗鼓,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再站起來,纔是人生應該有的態度。

司馬遷讀後感5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創造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之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偉大的《史記》,可是他緣何受辱?受辱之後又是以何種心態生活?如何完成了歷史鉅著?

好好的太史令,卻因爲不願阿諛奉承,隨波逐流,禍起李陵,含冤入獄。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天漢二年,漢武帝爲了讓寵妃李夫人不懂軍事的哥哥李廣利建立戰功,任命名將李陵屈就於李廣利的軍隊後勤,李陵身爲名將之後,其雄心壯志是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啊,於是請纓帶自己的五千步兵單獨出征,漢武帝自然不高興,一個騎兵也沒有派給他,可要想打贏匈奴非得騎兵不可啊,誰知李陵越戰越勇,匈奴都準備撤兵了,不料此時有人泄露軍情,匈奴加派兵力至八萬人,李陵被俘,含恨投降,計圖留得青山,有朝一日將功贖罪。司馬遷與李陵並無私交,只是將事實陳述給漢武帝,希望漢武帝寬宥李陵,漢武帝卻聽信讒言,誅李陵九族,同時將司馬遷治罪。

事實上,漢武帝早就知道了司馬遷如實記錄自己問神求仙等不妥行徑,藉着此次李陵事件,以“誣罔主上”的罪名將司馬遷關進監獄,秋後問斬,但是,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於一死,一是繳納50萬錢,二是接受宮刑,也叫腐刑,就是施行於男人的下身,接受這種刑法的人,畏冷怕風,隨時有生命危險,因此施刑的牢房必須保暖,好像民間養蠶的屋子一樣,所以受宮刑也叫下蠶室。司馬遷無法籌措到50萬錢,爲了活命接受宮刑真不如一頭撞死,當時社會人們的心中接受宮刑的人被看做是最下等的人,但是如果死,《太史公書》如何完成?這樣的死去不就如鴻毛一樣輕?就這樣司馬遷帶着無盡的恥辱苟活於世,只爲著書。

接受宮刑之後的司馬遷不能繼續擔任太史令,只適合在內宮活動,因爲才華橫溢,升官做中書令,在皇帝身邊工作,這在別人看來可是因禍得福啊,可司馬遷早已心灰意冷,他沒有眼淚,沒有悲哀,不想見朋友,也不願與任何人交往,辦完公務,便關起門來全力以赴潛心《史記》。

《史記》完成後,司馬遷也不知去向,一說他自殺身亡,二說被武帝處死,三說他壽終正寢,他的死隨着《史記》的誕生成了一個歷史之謎,但無論如何,他的故事和他的《史記》永遠的留下來了,成爲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是我們心中永不隕落的史學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