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東野圭吾《惡意》優秀讀後感(精選8篇)

讀後感2.8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東野圭吾《惡意》優秀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東野圭吾《惡意》優秀讀後感(精選8篇)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1

之前,我閱讀了東野圭吾的一本書《惡意》,雖然是第二次閱讀,但我依然覺得百看不厭。

故事主要說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彥被害,他的妻子與好友野野口修發現並報警。加賀恭一郎參加此次案件的調查,再經過分析後,發現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動機是因爲日高邦彥一直把野野口修當作影子作家來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還將野野口修心愛的女子殺害,於是做出這樣的慘案。因爲犯案動機合理合據,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將這可憐人的案子結了。

一般的推理小說到這就結束了,但當我看到這時,書本還有很多頁,於是我懷着好奇心繼續看了下去,卻越看越心寒。

加賀恭一郎在後續情節中思考出幾分不對勁,於是他繼續調查了下去。卻在這樣的調查中挖掘出一個黑暗而又足夠真實的事實:野野口修用了一塊塊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這些布叫假象。

爲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爲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彥纔是無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惡狼是野野口修。他製造出假證據,即使在僅存的歲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彥。而他的犯罪動機只是因爲在年少時日高邦彥對他伸出的援手使他產生的自卑,以及在未來日高邦彥對他提供幫助時所產生的嫉妒。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這句臺詞使我對這本書所描寫的人性更加記憶深刻。我也曾在網上看到過一段話,它是這麼說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爲了喜歡的姑娘不惜完全毀滅自己,而《惡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爲了自己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惡意,殺害了一直幫助自己的朋友,但這還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後的歲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的步驟。”

是呀,人性就是這麼可怕。只不過是藏在心中的惡意,卻是一場慘案的開始,這種就算我得絕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讓我感到心悸。而最後加賀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術前,也給這個案子打下了終結的記號:

“最後,我衷心祝你手術成功。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你能活下來。”

“因爲法庭正等着你。”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2

野野口對日高的恨意是從童年時期開始萌發的,剛開始他和日高在學校都是受欺負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個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負得很慘,他也不會低頭。

但野野口被欺負過後,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負,於是他轉換了角色,加入欺負人的那個行列。

雖說這樣,然而欺負其他人對他來說也是另一種被欺負,內心也充斥着不忿,因爲他在不願意的情況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後還幫助“老大”騰尾壓着那個想逃跑的女生,讓他進行施暴,被迫成爲共犯。

由於他的膽怯,造就自己過着這種受盡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雙手沒有沾上這些骯髒的事,他恨他的潔白無瑕;同時他也恨自己,爲什麼不能像日高那麼犟。但最終最恨還是日高爲什麼要這麼犟,因爲有他的對比,自己就會顯得特別懦弱。

失敗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發酵,而日高一直對他的好,讓他產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憤怒,他憤怒日高爲什麼能對他這麼好,爲什麼不介意他從前的事?

種種的負面情緒,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長大後的成就與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說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幫助下寫寫兒童小說,這種對比差更將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撕開一條裂縫。

癌症的發現,終於是將那條裂縫撕開到最大,他壓制不住那些透過妒忌、不甘、羨慕等情緒製造出來的恨,而騰尾美彌子的'出現,更是刺激他要動手的決心。

不想讓過去的不堪被公之於衆,想給耀眼的他撒上污跡,這種種的想法都是因爲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態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卻一直不能實現,不但如此,還離這個目標越走越遠。

而最終他把一切的錯都歸咎於日高身上,因爲自己不能做到,因爲自己不能實現,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擁有,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讓人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這樣人,社會上有不少,他們扭曲的心態認爲,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爲別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們又沒有曹操的自負,不敢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來。

只能在這陰詭的地獄裏被魔鬼蠶食自己,然後吞噬他人。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3

這是一本短小精悍,卻分明令人感覺沉甸甸的書。從櫻花到殺貓事件......一個個伏筆令人大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分過癮。

本書還探討了校園暴力:將同學衣服剝光,纏上一層一層的膠帶扔至體育館;往同學書包裏扔狗屎——“欺負一下而已”,“僅僅是看他不爽罷了”。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惡意的傳染”,膽小無能的普通學生,爲了不受校園暴力者欺負,成了共犯。

加賀曾遇到一位飽受欺凌的學生,加賀教他武術,希望他能堅強起來。可他卻在又一次被欺負時,拿起飛刀,刺進了帶頭那人的左胸。進管教所後,他再也不願見到加賀。爲什麼?是怨恨加賀教他武術間接導致他動手,還是因害怕看見加賀失望的樣子?我覺得是後者。

後來啊,那些曾參與校園欺凌的人,都好好的活着,與普通人無異。那些被欺負的人呢,心底所受的創傷卻不是一句輕飄飄的“沒什麼大事”就能治癒的。

“惡意”這個題目取得很妙:不僅是指野野口因嫉妒等因素對日高產生的惡意,更是指校園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產生的惡意,至於爲什麼——“看他不爽而已。”

殺貓事件真的也很妙,野野口自己殺的貓,在手記上卻說是日高所殺,因爲與案件並無什麼關聯,所以警察沒有去查此事真假,但心底卻有了對日高不太好的印象,埋下懷疑的種子,也促進了他計劃的實施。

實施殺人計劃的第一步,竟是人爲製造一個殺人動機。被逮捕是早已料到的結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暴露真實動機。計劃之縝密,只是爲了貶低日高人格,讓其死後受世人晦罵,這種惡意,實在令人喟嘆。

製造各種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警察因認爲它們是能指認嫌疑人的重要證據而漏以查清真假——野野口真的是個心理學大師,很好利用了警察的思維弱點。這個和殺貓事件都很讓我覺得思維定勢之險,唯有跳脫了思維定勢,才能追尋到真相,加賀是真的很厲害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書全篇結構特殊,文字張力十足,伏筆滿滿,很有東野圭吾的味兒。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間韻味,唯有親自閱讀方可體會。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4

“我相信你心裏的封印是在意識到死亡的那一刻解開的,你無法忍受就這麼抱着對日高的惡意離開人世,而引燃這股惡意的,是日高握有你過去的祕密這一事實。”

加賀警官對躺在監獄病牀上的野野口先生這樣說道。

直到最後一頁,才明白這位兇手的殺人動機。

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我還以爲這本書的後面還會寫一個故事,這個關於“暢銷作家被謀殺”的故事應該就這麼結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爲和暢銷書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脅做他的影子寫手(代筆者),忍無可忍之下才選擇謀殺。

誰知道不是,沒有這麼簡單。

故事是這樣寫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寫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後又接到日高先生的電話約他見面,之後,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書房發現了日高先生的屍體。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記,他在手記中寫到:我突然興起一個想法,想把這番體驗記錄下來,就用我的手寫下朋友遇害的悲劇吧。我在想,我會一直寫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後來,你才發現,這份手記只是加害人對警察和媒體的誤導而已,不僅如此,這位心思縝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從一年前就在準備這場謀殺。當你跟着情節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時,你會覺得背後一陣陣發涼。

最初,野野口引導警察從完全不着邊際的方面偵查,當加賀警官“全力”搜尋到他早就藏好的證據時,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個點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爲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軌,還造成了很大的輿論。

最終,在加賀景觀的直覺引導和大量調查下,才確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殺人動機,那就是心裏暗藏的對日高先生的惡意,那仇恨深得連他自己都無法解釋。因爲日高先生在學生時代對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對方的怨恨,還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長大成人之後,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無法自拔。特別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後,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這裏的惡意,也可以稱爲“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與惡意,它便慢慢變大,直到佔有你。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5

在一個早晨,我讀完了《惡意》,然後去廚房準備早餐,一邊準備一邊想着書裏的情景,有那麼一瞬間,有種後背發麻的感覺,你永遠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惡意。

書中,善良的日高不遺餘力地幫助少年夥伴,即便在學生時代被夥伴傷害過,也不影響他日後對夥伴那種真誠地幫助。這個夥伴就是野野口,一個內心世界極其複雜的人。或許他曾經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幫助。但對於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強,比他優秀。以致成年後,得知日高成名,主動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幫助,另一方面內心的妒忌遠遠超過感激。後來,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書,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最終,野野口內心的妒忌戰勝感激,謀劃殺害了日高。看完書之後,我心裏撥涼撥涼的,妒忌是多麼可怕,它能可怕到讓人不顧一切地去殺害對自己有恩的人。

在《惡意》中,作者透過層層推理,向我們展示了人性背後的惡意,也從側面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校園暴力,直到今天,校園暴力仍然是一個殘酷的問題。再比如家庭教育,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總是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野野口的母親就曾經在他面前,表達過對日高的不屑一顧,後來野野口對日高的一系列行爲,誰說不是少年時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這個社會很殘酷,也很現實。事實上,在讀《惡意》的過程中,我總會不經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輕時候的大伯,走南闖北,跟隨好幾位師傅,學了很多中醫本領,後來回到家鄉,偶爾給人治病,大伯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給鄰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錢。可是他的善良並沒有感動別人,很多人不花錢把病治好了,還到處說大伯的壞話。小時候,我總是不明白,那些人爲什麼要那樣做,後來長大了,經歷了世間的人情冷暖,我終於明白,那些人那樣做,是因爲妒忌。妒忌讓他們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原則。

《惡意》反映了社會的某些真實狀況,在讀它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言語,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確實是這樣。我們最難防備的就是人性的惡意。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6

人性中的惡意: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負面能量,讓人寒毛凜凜——東野圭吾

人性的惡意在這本書裏無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慄。我第一次讀惡意正是在一個夏天。細細閱讀竟產生一股冷汗,甚至會環顧四周,彷彿有一個眼睛在冰冷地看着我。因爲惡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無由的憎恨,最無底的仇恨。東野圭吾,一個反常的推理小說的寫作,卻拷問的人性,試探了人心。

《惡意》,講述了一個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爲身爲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賀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在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很快加賀就發現了野野口修就是兇手。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而關於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後透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源於嫉妒,只是對於日高邦彥作爲自己同學卻大獲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於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嫉妒,就猶如深不見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萬丈深淵,永遠無法挽回,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讓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讓楊修因雞肋而死;可以讓龐涓羞愧而死;可以讓韓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帶來的扭曲心裏,在這本書上表現到了極致。

而看到結尾,讓人真正背脊發亮的不只是兇手真正的惡意,而是自問?誰又沒有這樣的惡意?那種嫉妒扭曲着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爲,最終改變了一個人的性命和一個家庭幸福的生活。

畫皮畫骨難畫心,是人性本惡,還是世界催人向惡?

這個世上,或許有理由去作惡,去用自以爲是的理由去騙自己。而最終帶來的只有潰於蟻穴的悲劇。東野圭吾,他像一個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靜靜地看着我們,他清楚嫉妒的結果只有毀滅和痛苦。嫉妒之心雖人皆有之,但只有剋制並保持謙卑,纔會成爲一個高尚的人,謙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縛的人。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7

韓寒在一本書中這樣寫:“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有時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進,不是你喜歡他時爲了他努力變得更好,而是你情深義重的人,對你藏不住的惡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一本書,名字叫《惡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故事很簡單,死者是一位暢銷書作家,而兇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爲一部懸疑小說,這部作品沒有錯綜複雜的人物情節,沒有精心佈置的犯罪現場,也沒有出神入化的犯罪過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殺人動機。跟隨刑警的腳步,在一次次的審問之下,兇手承認,他的殺人動機就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隨着真相被揭開,人性中那層最深沉的惡意呈現在讀者面前。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將這種惡意表達的淋漓盡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之後,我再繼續恨你。”而正源於這種恨意,讓兇手殺死了好友,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他身敗名裂。作者透過對複雜人物抽絲剝繭的深刻描畫,令人眼花繚亂,啞口無言。而也正因如此,《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爲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閱讀這本小說,越往後看,少的是幾分接近真相時的恍然大悟,多的則是對人性陰暗面的瞭解。有的人心是大海,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裝得下,波瀾不驚。有的人心是針眼,見不得別人一點點好。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更甚於此。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爲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上天從來沒有賦予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權利,讀書筆記也沒有給予我們任何優於其他人的特質。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現實中的我們吧,我們冷漠的眼神,我們皺起的眉頭,這一切也許都是內心微小的惡意。不要讓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請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試圖去挽留一個已經墜入深淵的人,否則你會被他一併拖入。

書中在結尾部分這樣寫:“我敢說不論如何醜惡的偏見,它的產生絕對不是歷史或地方的錯。”願存在偏見的人們和被人歧視的人們都能夠以此句來自省,從惡意中全身而退,獲得應有的智慧。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8

這是讀的東野圭吾的第7本書了,也是在涵姐的推薦後讀的,果然值得一看。因爲繼《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被震撼之後,陸續讀了《聖女的救濟》、《夢幻花》、《分身》和《誰殺了她》,也許是審美疲勞或是期望過高,這幾本書都沒讓我產生過多的感覺,以至於之後很長時間沉迷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言歸正傳,相較於一般推理小說層層深入的套路,《惡意》則是一開始就介紹出了殺人兇手,這和《聖女的救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二者的不同在於殺人動機,究竟是多麼深刻的仇恨才讓人不惜把自己也搭進去仍執着於“毀了他,毀掉他的一切”?

與其說是恨,不如說是嫉妒。因爲這種恨不同於殺父奪妻之恨,而是“沒什麼特別的理由,我就是看他不爽”。人的一切痛苦都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雖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你爲人正義,處處幫我,知道我一切骯髒的過去卻還替我保密,人生的路上一直在幫我,可我就是恨你,恨你處處比我強,恨你的人生一帆風順,恨我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爲什麼倒黴的總是我,所以在我死之前,我也要先殺了你,毀掉你的一切,讓你帶着罵名下地獄,這樣我也許會變得好受一些。

也許一些人並不能理解,嫉妒真的會讓人產生這麼深的惡意嗎?我不禁想起了《甄嬛傳》裏的安陵容,相較於屢次正面加害她的華妃、皇后等人,她更恨的是待她如姐妹的甄嬛。到底是爲什麼呢?是一種長期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在作祟,”憑什麼你什麼都有了,而我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就是我恨你的原因,你對我的好,也只是施捨冷飯而已。除非你跌入谷底,我才略感欣慰。

“升米恩,鬥米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關鍵在於怎麼正視它,但不能讓它成爲你墜入萬劫不復的原因。朋友比我優秀,我應該爲他開心,自己也應該努力提升自己,變得優秀。“你精通跳舞,我便專長琴藝;你美貌無雙,我便做個才女;你很優秀,而我也不差。”這便是眉莊之於甄嬛的友誼。

《惡意》則是把我們最普遍的嫉妒放大了而已,所以我也能做到對主角的理解。我們不會嫉妒馬雲爲什麼那麼有錢,不會嫉妒那些明星爲什麼又瘦又好看,對別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不屑而已,真正讓我們嫉妒的則是天天可以看到的眼前的人,憑什麼我努力追求許久的東西你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憑什麼你是個煙鬼,我小心翼翼的活着還得了癌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就像我也會羨慕狂吃不胖的舍友,羨慕看上去不怎麼用功的人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但是不應該讓嫉妒成爲你加害別人的理由,應該讓它成爲你前進的動力,盡人事,聽天命,走自己的路,不再去計較命運的不公,不再和任何人去比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