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清塘荷韻》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2.0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清塘荷韻》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清塘荷韻》讀後感(通用5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1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這天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期望長出蓮葉荷花。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最後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裏的荷花不僅僅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爲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陽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情緒。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明白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裏,旮旮旯旯,不明白隱藏着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裏靜靜地開着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個性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清塘荷韻》讀後感2

在暑假中,我讀了《朱自清散文精選》,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視窗。我沉醉於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個完美的意境,不論是美景還是一切生靈,在他筆下,都顯得格外生動。

我個性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比較的方式來突出了歲月流逝之快,不錯,世間萬物雖有毀滅的一天,但總會有重生的時候,而我們人,在這世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來,歲月又何嘗能夠倒流呢?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過的歲月,誰又會在意呢?所以,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就會加倍地珍惜僅剩的時間,因爲,他明白,他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了。“時間就是生命”,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筆下,就更襯托出了它的價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僅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還十分優美,他對景物的描述可謂是淋漓盡致,彷彿能夠活生生地展此刻你的眼前了。

《清塘荷韻》讀後感3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散文。閒暇之餘,我會先泡上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然後端坐窗前,手捧一本經典的散文佳作,細細地品讀。那日午後,我再次翻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其實,對於這篇佳作,我已讀過多遍,但每一次讀來,心中都有新的感觸……真是含英咀華,回味無窮。下面,我就以笨拙的文筆,來斗膽評析一下這篇美文佳作。

《清塘荷韻》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於一九九七年一篇散文,當時,季老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文章開頭,他是以較爲平淡的文筆,記述自己所處的北京大學的朗潤園內,有一個數畝的清塘,以前,清塘內長有許多荷花,每當到了盛夏時節,荷塘內就會翠蓋紅裳,清香逸散。但是後來,荷花莫名其妙地遭到劫難,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塘寂寞的清水,季老作爲一名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的文人,他常渴望清塘中會重新長出荷花來。

有一天,季老的一位朋友帶來幾粒洪湖蓮籽,他就滿懷希望地把這幾粒不起眼的蓮籽丟在清塘內。他期待着有一天,奇蹟會發生,孤寂的清塘內會長出荷葉來……但是,很遺憾,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無動靜,就在作者灰心喪氣的第三年,一直靜寂的水面上竟出現了五六片荷葉,這怎不讓季老歡欣鼓舞!雖然,這幾片荷葉都是那麼的纖細柔弱,毫不起眼,但總算有了希望,有了盼頭。到了第四年,荷葉竟然不停地生長出來,大面積的鋪展開來……以至於把整個清塘的水面都佈滿了!

我讀到這兒,真是感嘆生命的偉大與神奇!這又怎能不讓季老欣慰,是季老創造了這一美麗的奇蹟!他竟把西湖的“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門前!

縱覽全文,季老的寫作順序是盼荷、種荷、觀荷、賞荷,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又把動靜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完美結合。季老寫道,在蓮籽剛剛投入湖中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水面不見一點兒動靜,這些是靜的描述;第三年,水面上也只是僅僅長出了幾片纖弱的圓葉,到了第四年,荷葉的綠色竟蔓延到整個荷塘,每天都有變化,這是動的描寫

還有在賞荷時,季老又一次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他巧妙地運用了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又是靜的描寫。“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撲通一聲,是我的小貓撲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這幾處都是動的精彩描寫,這一靜一動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思,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季老的文筆雋永,情感更是真摯。他能巧妙地把荷花細微的變化與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自己對荷花的一腔深情抒寫得淋漓盡致,誠摯地表達了他對荷花的無比熱愛之情。

在文章結尾處,季老又寫到,天氣逐漸轉寒了,這滿塘的荷葉荷花也即將凋零、消逝,但是,荷花的根還在,它們會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是的,荷花是不會消逝的,它會繼續儲蓄着生命的能量,等到來年的春天,又會翠葉輕舞,重綻嬌顏。季老引用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正是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以及他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決心與信心。

回想季羨林先生的一生,那真是曲折坎坷,歷盡風雨……但他始終保持着寧靜、豁達、樂觀的心態,他一生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他熱愛祖國、人民,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完全奉獻給了祖國人民。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嗎?荷花的高潔品性,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寫照嗎?

還有,本文的語言異常的細膩優美,讓人讀了猶如品酌一杯芬芳的清茗,又如聆聽了一首舒緩的禪曲……真是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我特別喜歡文中那些描述荷花色彩、姿態的經典語句,細細讀來,真的就彷彿把我帶到了荷塘前,看到了那一株株在微風裏搖曳的嬌荷……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可以這樣說,本文不論是謀篇佈局,還是語言運用,真是無愧爲一篇經典名作。向季老致敬!

《清塘荷韻》讀後感4

季羨林的文章在寫實中總帶着豐富的哲理,他的文章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索遐想。今日,我就讀了一篇他的文章——《清塘荷韻》。它給我留下了十分的印象。

這篇文章敘述的是作者在他樓前的清塘中種荷花的過程。從蓮子的發芽到荷葉覆蓋滿整個清塘再到荷花的開放,最終將到來的便是殘荷之日。整個過程十分地漫長,作者幾乎就要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放棄對它的期望。就在作者幾近失望的時候,荷花最終綻放了美麗的笑容。直到那一刻,季羨林才瞭解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散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是啊,在這個世上,萬物都有生長的.衝勁。只是平時的我們看不見,摸不着而已。這股衝勁就像是一種潛力,他總是等我們即將失望的時候,才爆發出來。其實,這種模式的生命並不難懂。

比如: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看動畫片。往往在英雄就要戰敗的時候,奇蹟總會出現。每次總是英雄從哪裏獲得了能量,又重新站了起來,再經過一番苦鬥,最終把壞人給打敗了。拿這個事例作比是十分形象的。也許我們在表面上只是覺得:啊!英雄真厲害,總是能在危機的關頭反敗爲勝,可是在深層上,它折射出的便是生命的頑強,是任何生物都有的驚人的求生本事。這也就是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一箇中心。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刻,我不經意想起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在我們的身邊就有這許許多多的金子,也許此刻他們就像文中那尚未發芽的蓮子,可是他們都有着驚人的求生本事。所以,多給別人和自我一些機會,因爲總有一天我們會像荷花一樣,綻放出全世界最燦爛的微笑。

《清塘荷韻》讀後感5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清塘荷韻》

作者季羨林欲不消心難平,感覺離家漸近而情緒也隨着新年腳步的將近變的不在沉穩,不明白激動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動浮躁的脈搏跳的沉穩點,還是需要讀一讀好的書,好的文章是用心寫出的,華辭麗藻很難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釀造出文中佳釀。這天偶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讀到第六段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復一年的觀察門前清塘,始終沒有放下,正是那份難得的等候期盼,最後迎來翠盤荷香六月賞。有一情節很是打動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聯想到的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季老深深體會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而並沒去強求工整,而是用一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可見作者對“池花對影落”之欣賞!

季荷——是週一郎先生爲季老荷花賜的名,季老更是欣然理解了這一稱呼,最後一句更是寫下:“我爲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麼樣的祝福來祝福辛勤勞動一生的季老?只期望清塘裏的荷香爲他老人家飄的更香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