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精選8篇)

讀後感8.4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清塘荷韻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塘荷韻讀後感(精選8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1

我寫過關於季羨林的博文,這是第二次。

季先生的話語,又一次敲響在耳邊了。“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我無法明白,荷花怎樣在深水中淤泥裏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一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構成眼前這個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一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

“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它們的夢必須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爲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這幾天長沙的天氣忽地變冷。今日,我一面清理着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着,我得寫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這次國慶,從雙峯到長沙的高速公路,有個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國藩故居,這兩個地名,緊挨在一齊。

靜靜地坐在電腦桌前,心中無一絲一毫的雜念。耳邊僅有“嗚嗚嗚”的摩托車聲,再也聽不到蓮瓣掉入水中的聲音了,再也無法感受“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的意境了,再也無法領略荷葉驚人擴張荷花含苞怒放的樂趣了,再也無法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了。

這令我到底惦着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此刻是什麼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沒去看過那裏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見,我的大中華博客的左下角,亭亭玉立着一大捧我心愛的荷花。

季先生,你見着了我的荷花嗎?

清塘荷韻讀後感2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這天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期望長出蓮葉荷花。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最後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裏的荷花不僅僅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爲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陽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情緒。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明白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裏,旮旮旯旯,不明白隱藏着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裏靜靜地開着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個性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清塘荷韻讀後感3

季羨林的文章在寫實中總帶着豐富的哲理,他的文章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索遐想。今日,我就讀了一篇他的文章——《清塘荷韻》。它給我留下了十分的印象。

這篇文章敘述的是作者在他樓前的清塘中種荷花的過程。從蓮子的發芽到荷葉覆蓋滿整個清塘再到荷花的開放,最終將到來的便是殘荷之日。整個過程十分地漫長,作者幾乎就要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放棄對它的期望。就在作者幾近失望的.時候,荷花最終綻放了美麗的笑容。直到那一刻,季羨林才瞭解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散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是啊,在這個世上,萬物都有生長的衝勁。只是平時的我們看不見,摸不着而已。這股衝勁就像是一種潛力,他總是等我們即將失望的時候,才爆發出來。其實,這種模式的生命並不難懂。

比如: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看動畫片。往往在英雄就要戰敗的時候,奇蹟總會出現。每次總是英雄從哪裏獲得了能量,又重新站了起來,再經過一番苦鬥,最終把壞人給打敗了。拿這個事例作比是十分形象的。也許我們在表面上只是覺得:啊!英雄真厲害,總是能在危機的關頭反敗爲勝,可是在深層上,它折射出的便是生命的頑強,是任何生物都有的驚人的求生本事。這也就是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一箇中心。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刻,我不經意想起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在我們的身邊就有這許許多多的金子,也許此刻他們就像文中那尚未發芽的蓮子,可是他們都有着驚人的求生本事。所以,多給別人和自我一些機會,因爲總有一天我們會像荷花一樣,綻放出全世界最燦爛的微笑。

清塘荷韻讀後感4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着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就應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裏,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着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盼後,在第三年,奇蹟最後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先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着這滿塘“季荷”,每一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着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應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着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豔了……

清塘荷韻讀後感5

在暑假中,我讀了《朱自清散文精選》,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視窗。我沉醉於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個完美的意境,不論是美景還是一切生靈,在他筆下,都顯得格外生動。

我個性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比較的方式來突出了歲月流逝之快,不錯,世間萬物雖有毀滅的一天,但總會有重生的時候,而我們人,在這世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來,歲月又何嘗能夠倒流呢?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過的歲月,誰又會在意呢?所以,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就會加倍地珍惜僅剩的時間,因爲,他明白,他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了。“時間就是生命”,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筆下,就更襯托出了它的價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僅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還十分優美,他對景物的描述可謂是淋漓盡致,彷彿能夠活生生地展此刻你的眼前了。

清塘荷韻讀後感6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大師的散文名篇,這篇文章現在收錄在很多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而我是在返回阿聯酋的途中,很偶然地在一本免費雜誌上拜讀到的。

20xx年的初夏,98歲高齡的季老安然地躺在北京的病牀上,永遠地合上了雙目。病房不遠處的院內池塘中,點綴在綠色浮萍中的嫩白色的花骨朵剛剛露出水面,而季老卻沒等到它們再一次綻放。雖在異域風沙之地連池塘都很難得見,但是讀完這篇《清塘荷韻》,我的身心在那一瞬間也彷彿站在那汪青綠的水塘邊,看見一位和藹的老人,他注視着滿池亭亭的荷葉與純白的蓮花,臉上的神情彷彿那些可愛的植物是他的孩子,又好像是他的戀人……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爲此文作名,有以荷喻人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既然是借荷喻人,那麼我以爲此種人必須具備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爲人樸厚,三是情深志純。這三個詞,在我看來是做人做事的一個很高的標準,正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一個人品行修爲的境界,值得我一生去追求。

我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其實有很多方法,歸隱山林、清修無爲是一種選擇;下可安於市井、上可鳴於殿堂,出世入世、能屈能伸,更是一條鴻途。我想,無論我已走在了哪條道路上,都會常念父母之恩,專心摯愛之人,珍惜師友之情,洞明是非之理,勤學衆家之精,苦練一己之長,在炎熱乾燥的域外之地保持一份潤沏恬靜的心情,在中庸之風盛行的世間裏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爲荷之道,亦是爲人之道,人生上下而求索,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這算是此趟旅程中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穫吧。

清塘荷韻讀後感7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散文。閒暇之餘,我會先泡上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然後端坐窗前,手捧一本經典的散文佳作,細細地品讀。那日午後,我再次翻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其實,對於這篇佳作,我已讀過多遍,但每一次讀來,心中都有新的感觸……真是含英咀華,回味無窮。下面,我就以笨拙的文筆,來斗膽評析一下這篇美文佳作。

《清塘荷韻》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於一九九七年一篇散文,當時,季老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文章開頭,他是以較爲平淡的文筆,記述自己所處的北京大學的朗潤園內,有一個數畝的清塘,以前,清塘內長有許多荷花,每當到了盛夏時節,荷塘內就會翠蓋紅裳,清香逸散。但是後來,荷花莫名其妙地遭到劫難,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塘寂寞的清水,季老作爲一名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的文人,他常渴望清塘中會重新長出荷花來。

有一天,季老的一位朋友帶來幾粒洪湖蓮籽,他就滿懷希望地把這幾粒不起眼的蓮籽丟在清塘內。他期待着有一天,奇蹟會發生,孤寂的清塘內會長出荷葉來……但是,很遺憾,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無動靜,就在作者灰心喪氣的第三年,一直靜寂的水面上竟出現了五六片荷葉,這怎不讓季老歡欣鼓舞!雖然,這幾片荷葉都是那麼的纖細柔弱,毫不起眼,但總算有了希望,有了盼頭。到了第四年,荷葉竟然不停地生長出來,大面積的鋪展開來……以至於把整個清塘的水面都佈滿了!

我讀到這兒,真是感嘆生命的偉大與神奇!這又怎能不讓季老欣慰,是季老創造了這一美麗的奇蹟!他竟把西湖的“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門前!

縱覽全文,季老的寫作順序是盼荷、種荷、觀荷、賞荷,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又把動靜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完美結合。季老寫道,在蓮籽剛剛投入湖中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水面不見一點兒動靜,這些是靜的描述;第三年,水面上也只是僅僅長出了幾片纖弱的圓葉,到了第四年,荷葉的綠色竟蔓延到整個荷塘,每天都有變化,這是動的描寫

還有在賞荷時,季老又一次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他巧妙地運用了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又是靜的描寫。“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撲通一聲,是我的小貓撲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這幾處都是動的精彩描寫,這一靜一動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思,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季老的文筆雋永,情感更是真摯。他能巧妙地把荷花細微的變化與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自己對荷花的一腔深情抒寫得淋漓盡致,誠摯地表達了他對荷花的無比熱愛之情。

在文章結尾處,季老又寫到,天氣逐漸轉寒了,這滿塘的荷葉荷花也即將凋零、消逝,但是,荷花的根還在,它們會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是的,荷花是不會消逝的,它會繼續儲蓄着生命的能量,等到來年的春天,又會翠葉輕舞,重綻嬌顏。季老引用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正是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以及他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決心與信心。

回想季羨林先生的一生,那真是曲折坎坷,歷盡風雨……但他始終保持着寧靜、豁達、樂觀的心態,他一生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他熱愛祖國、人民,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完全奉獻給了祖國人民。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嗎?荷花的高潔品性,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寫照嗎?

還有,本文的語言異常的細膩優美,讓人讀了猶如品酌一杯芬芳的清茗,又如聆聽了一首舒緩的禪曲……真是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我特別喜歡文中那些描述荷花色彩、姿態的經典語句,細細讀來,真的就彷彿把我帶到了荷塘前,看到了那一株株在微風裏搖曳的嬌荷……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可以這樣說,本文不論是謀篇佈局,還是語言運用,真是無愧爲一篇經典名作。向季老致敬!

清塘荷韻讀後感8

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一書,有幾點感想。

以前,曾有一個偏見,那就是中國已經沒有大師級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爲人所熟知能詳的,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應該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爲高官仕途所累,一心爲學的人,並且他的爲學並非獨領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獵廣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當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虛名罷了。直至讀了季老的書,又到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擔當國學大師、國寶級人物、學術泰斗的稱號,季老真是名至實歸的。

在書中,季老說自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玩的時候多,唸書的時候少”,他也說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這就很讓人費解了,試想一個天資並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領域都能有所建樹,並且曾經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學會了梵文。我覺得他說的不用功可能單指小學的時候吧,至於長大以後卻一定是極用功的,就連北大的老校長鬍適都稱讚他“治學最嚴謹,態度最勤奮”,可想他的勤奮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奮。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奮精神,就我所知的錢鍾書、梁啓超、李敖等人,無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奮與剋制。樑、錢、李三人,天資自不必說,若無勤奮治學的精神,恐怕是很難達到目今之成就的。天資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平平”的季羨林呢。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爲,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我覺得季老的話說得很誠懇。人的命運其實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形中總有一隻手在拖拽着你往前走,走向那些無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際遇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如果當初沒有被叔叔從鄉下接到濟南,如果清華沒有與德國的互換研究生協議,如果沒遇到陳寅恪(推薦季歸國後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動亂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個如果變成現實,那季羨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羨林了。然而生命是無法假設的,正是因爲在恰當的時機遇到了恰當的人或事,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換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豈不如此嗎?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萬萬個機緣的巧合嗎?怨天何用怨人亦是無用,盡人力聽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註腳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華,二十二歲嫁到季家,長季四歲,“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小學,大概能認千八百字。……一輩子也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說,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就是這樣的一位農村婦女,季老卻與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裏,他的家庭委實是幸福的,“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讚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季羨林語)。由此我想到了許多家庭的許多人,貧賤時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種種藉口以擺脫“地獄般的”婚姻枷鎖,另覓佳人。曾經爲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感動,而今天季的家庭卻讓我對責任和擔當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讀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這個人一樣:樸厚。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娓娓道來,卻讓人感覺到親近與認同。讀他的回憶文章,就彷彿看自己或某個親人的過往,過來人的經驗與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實的敘述中,似有提醐灌頂的功效。同輩人或有同感,晚輩人或有啓發,人人皆可讀,人人皆得益。

關於《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這本書,並未讀過,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拜讀一番的。不爲別的,只爲季老的勇氣。處在他的位置上,對那段歷史多少人都選擇了沉默,甚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有些是爲了不觸及那個傷疤,而大多數恐怕卻未必盡然吧,就連在我看來那麼不諳俗世的楊絳都對那段歷史一筆帶過,更何況其它。這個時候,季老卻有膽魄站出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可謂不是真英雄真勇士。這一點他是值得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