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

讀後感1.89W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1

今年寒假,我再次翻閱了《三國演義》一書,每一次看我都有新的收穫。

《三國演義》一書主要講述了漢朝末年,朝廷昏庸,曹操、劉備、孫權先後產國魏、蜀、吳,三分天下,經過幾十年的相互吞食,魏司馬氏奪權,先後吞來蜀、吳、最終統一天下。

總觀全書,作者書中的主角明顯是蜀國,讀都自然喜歡蜀國一點,一般是蜀軍敗,則傷;曹軍敗,則喜。我也在這列大軍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隆中人,劉備三出茅廬後進入蜀國政壇,以超高的智慧協助蜀國站穩腳跟,開疆擴土,赤壁之戰他功不可沒,三氣周瑜他削弱敵國,七借荊州他兵不備刃增蜀疆土……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劉備臨死前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後以。”他的忠心耿耿深深刻進了我的心中。可這位“智絕”,本來可以有更大的功勞,統一天下也不爲過,但劉備去逝,劉禪繼位,蜀國大勢已去,七擒孟獲,七出祁山,是他在兌現對劉備對蜀國的承諾,就連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軍營中勞作。時隔千年,杜甫也在詩在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就是這樣一位智絕,用忠心,智慧而流傳千古,怎不令人敬佩而印象深刻呢?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諸葛亮七出祁山有點兒循規蹈矩,去攻克魏國也不止只有祁山一條路,再說了祁山很貧瘠,就算得到了也沒什麼用。如果諸葛亮當時會仔細想想,蜀國也許也不會這麼快就被滅了呢。

《三國演義》一書,重現了當時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讀者也能在感嘆之餘,思考一切可能。

三國成立了諸葛亮也應該不會後悔了吧。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2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衆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正真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

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爲 “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曹操是一位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曹操參與的大小戰役有許多,如破黃巾、斬劉闢、黃邵、攻下邳、絞呂布。特別是官、官渡之戰,曹操以 “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情況戰勝“衆十餘萬”的袁紹。他的勝利是僥倖嗎?不,絕不是!這說明了曹操過人的軍事才能。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但我不這樣認爲,曹操處在一個羣雄角逐的時代,英雄們四處割據,四處擴張,在這樣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正說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無諸葛亮,劉備就不可能建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正是因爲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3

我是一個小書迷,看過許多書,其中,最令我深受啓發的書就是《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書中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征戰的故事。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侯四起,羣雄逐鹿。書中情節的生動描述,人物的鮮明刻畫,引人入勝,讓我彷彿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曹操的狡詐多疑、劉備的仁義寬厚、關羽的忠勇無雙、周瑜的英姿勃發,尤其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國演義》裏面有很多的計謀,成就了很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懂得了遇到困難要用智慧取勝,切不可魯莽行事。就拿我的一次圍棋比賽來說吧:在那次圍棋比賽中,對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強勁的實力,很快就佔盡先機,我連連退縮,一時感覺無力招架。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情急之中,突然發現他的一個並不起眼的漏洞,我想到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表明上我疲於應戰,實際在爲進攻做準備,我繞到了對方的漏洞處,出其不意的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切斷了兩處斷點,成功的將他的一地棋分開,很快便豁然開朗,扭轉乾坤。我勢如破竹,越勇,終於拿下這盤棋。

《三國演義》是歷史故事,同時也是一部充滿謀略和人物思想的的經典名著,它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許多英雄拋頭顱,灑熱血。趙雲、關羽、劉備、諸葛亮……等。他們爲了心中的目標,努力地學習、奮鬥、拼搏,爲的就是那心中無愧的選擇!

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板戰亂的時候,他爲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爲什麼他在長板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爲他心中有他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爲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爭袍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要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板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爲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爲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爲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的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爲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爲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爲曹操效力,他認爲爲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爲國奮鬥而義無返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纔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5

剛開始讀,都搞不懂裏面的名字各表示誰,但讀完後,便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6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故事是魏、蜀、吳三國的紛爭,所謂“演義”,是將歷史事蹟演成小說,我已經讀過很多遍了,使我受益匪淺,讀三國人物有感。《三國演義》中刻劃了近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我對其中的幾個人物非常感興趣,例如: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他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是蜀國的軍事家,與他相關的經典故事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舌戰羣儒等;劉備,字玄德是蜀國皇帝、他很謙遜,愛交朋友,與他相關的經典故事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關羽,字雲長是蜀國的五虎大將的第一位,在跟曹操打仗時,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

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忠於劉備,因戰敗降敵,但他一得知劉備的消息,便很快又去投奔劉備了。我認爲他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最終被孫權所殺;趙雲,字子龍是蜀國的另一位大將,他一杆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他單騎救阿斗這一仗是出了明的;周瑜是吳國的都督,他也是文武雙全,但他的心胸狹窄,最終被諸葛亮用計氣死了。曹操是魏國的皇帝,他用兵堪稱舉世無雙,但他詭詐,多疑。三國中每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這些人物的不同命運使我感悟到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也讓感到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讀這本書會不但幫助我瞭解了歷史,還讓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7

當“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三國演義》主題曲飄進我的耳朵時,我被它蕩氣迴腸的旋律深深吸引,於是我利用暑假看了這本書。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天下之間發生的故事,在這段時間涌現了無數英雄人物。

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又稱伏龍,從“草船借箭”與火燒新野“等可以知道他是足智多謀的。他的智慧塑造了他的淡定,“談笑間,羽扇輕揮,強櫓灰飛湮滅”。我長大了也想成爲一名軍事家。我要好好學習,因爲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靠不斷地學習積累而成的。

在書中我還喜歡劉備,其實許多人都覺得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實際因爲他有很強的管理才能,不然趙雲、黃忠這些猛將怎麼會忠於他?不然諸葛亮這樣有膽略,才智的人怎會竭力輔助他?並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我們從“不因善小而不爲,不因惡小而爲之”。這句話裏看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和擁有高尚的品質,這句話也是我今後的行爲標準。

我最厭惡的是呂布,其實呂布的武功是《三國》中最強的,“三雄戰呂布”中就可證明。但他不僅沒有幹出一番大事,也沒名留青史,還背上了“三姓小兒”的罵名。這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背信,失信所造成的。呂布給我一個深刻的教訓:不能失信於人。

看過《三國演義》後,我想到了“亂世出英雄”這名話,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法制社會裏也需要英雄,但更需要許許多多誠信,守法有能力的人。大家和我一起努力吧!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8

我讀了《三國演義》後有許多感受,就讓我與大家分享分享。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著作,其中刻劃的諸葛亮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看透人心,使得蜀軍能百戰百勝。在諸葛亮三氣周瑜中,第一氣是,在周瑜和曹軍交戰時,將荊州打了下來;第二氣是,周瑜本想逼迫劉備交還荊州,反而折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周瑜臥病在牀不起;還有一次是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巧用天時地利,使得周瑜的計謀一一落敗,周瑜也因爲小氣,心胸狹窄,被諸葛亮氣死了。在三國中,劉、張、關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他們與各路英雄爲友,張飛爲人直爽,有勇無謀,非常魯莽,但他的武藝是十分的高強,關羽也是爲人直爽,武藝高強,但有勇有謀,比較自負,劉備也精通一些武藝,他博覽羣書,才智過人乃蜀國的君王也。而曹操雖然也是博覽羣書,有勇有謀,但是生信多疑,多次被諸葛亮利用,從國勢強盛到國勢衰弱。呂布乃三國中武藝最爲高強的一個,曾經與張飛、關羽、劉備,三人交鋒,打了數十回合,依然沒有分出勝負但後來因擋不住美色的誘惑,慘死在曹操手裏。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確實,關羽因爲輕視敵人,既失荊州,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英勇的爲國捐軀了。

文學是一盞燈,爲你照亮前方,讓我們一起學習吧!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9

一代天驕,能屈能伸

年幼承兄業,權據江東,招納賢士,此人便是孫權。兄長孫策的死,猝不及防,因而十九歲的他,倉促繼位,也是他能屈能伸的原因,也詮釋了爲何江東基業的流傳。如此之人,天下三分有怎無他那一份?

孫權令人無比敬佩,辛棄疾更是抒發“生子當如孫仲謀”。他對古今人民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實乃令人敬佩之士也。

忠言逆耳,失利孟德

袁紹兵多卻敗給了曹操,這便是有名戰役——官渡之戰。袁紹之所以敗給曹操,是因爲不聽忠言,造成身死而內亂的局勢,也就是河北風雲。趁着袁氏兄弟自相殘殺,曹操得利,攻陷鄴城,正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千古名話“忠言逆耳利於行”,可惜袁紹偏就不聽取,不採納,故戰敗是必然的。人生也如此,學會聽取他人意見,再做出決定,這樣更有利。

識清天下局勢,辨別利弊是非

袁紹戰敗,劉備投靠劉表。只有慫恿劉表攻打曹操後方,才能滅曹。劉備選擇了於自己有利的一方,可見其會審時度勢,故必成一番大業。劉備與曹操,一個能審時度勢,一個有勇有謀,如今是敵對,將來定有一番爭鋒。

學會觀察局勢,謹慎走出每一步,分清楚是非利弊,是有利於自己。

天下三分,雛形初現

衆所周知,三國講述的是魏蜀吳三國間的故事。如今,孫權權據江東,曹操獨霸一方,劉備投靠劉表,三國雛形漸漸有了模樣。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大志,究竟誰是最終贏家?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10

衆所周知,《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裏面有許多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諸葛亮、曹操、劉備、孫權等等。其中還有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讓我們耳熟能詳:火燒赤壁、三顧茅廬、草船借箭……這本書不僅充實了我的寒假生活,而且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中三國鼎立,其中數魏國的曹操勢力最大,而孫劉兩國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對曹,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同時也英才輩出,涌現出了大批的英雄。三國中蜀國的大將張飛,雖勇敢但魯莽,而關羽卻智勇雙全,深受大家的喜愛。人們常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就是這個諸葛孔明,爲蜀國的千秋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用自己的智慧爲蜀國解了一個又一個燃眉之急,也爲後人留下了一個有一個經典故事。在他的衆多錦囊妙計中,空城計更是讓我們心悅誠服,居然把聰明睿智的司馬懿嚇跑了。而三國中,周瑜巧借東風火燒赤壁靠的也是知識和智慧。翻閱篇篇文章,我思潮翻滾,比比他人,想想自己,我該怎樣去努力?試想:如果諸葛亮沒有博覽羣書,虛心好學,他能有那麼多錦囊妙計嗎?我如果不好好學習,又怎能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呢?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時刻銘記,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名人對話,獲得心靈的啓迪,長出智慧的翅膀。孔子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將《三國演義》進行到底!繼續讀下去!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11

“天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每次合上三國,這句話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裏。天下的千古英雄衆多,可有幾個是能夠有好下場的呢?雖然直到最後幾乎參與戰爭的主公,軍師,都無緣看到分裂的三國最後的命運。可這些千古英雄,卻一直停留在我們心中。

讀三國,原先只不過喜歡當中的打打殺殺,崇拜諸葛亮那聰明才智;喜歡張飛的豪情直爽;敬佩劉備而討厭曹操。隨着年齡的增長,已記不清是第幾次從讀三國了,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只是從來都覺得劉備等人才是真的英雄。

可······就在一次考失失意後,我猛然覺得,不,是明白,原來曹操纔是真正英雄。

曹操似乎在很多人眼裏是反派角色,總覺得他是一個充滿陰謀詭計的人。但正是這一位大將軍,展露出氣宇不凡的英姿風範。這位魏王在赤壁中傷兵折將後,不從此淪陷,而重新孕育下一個野心;在宛城喪子後,痛定思痛,把一切疼痛一個人獨自承擔了下來;在煮酒論英雄中,他完全可以殺除了這甕中之鱉,可能因爲他心中的大度,也可能這就是他說的他和劉備是並世英雄所以沒有殺他吧。

在這一夜,我望着這份打滿了紅叉叉的試卷,心裏充滿失意的時候,不經敬佩起這千古英雄。他不像劉備,曾因爲被火燒七百里,燒回白帝城時一病不起;不像孫權,曾在奪回荊州後,關住城門面南稱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放棄,不會從此倒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好不痛快的一首詩。

讀三國,讀懂了人間世事;讀三國,讀出了人與人之間仗義;讀三國,讀出了當初的堅強。三國,教會了我堅強。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12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裏的一篇文章——孔明草船借箭,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講了心胸狹隘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孔明處處比自己強,心生妒忌,便以軍隊中缺箭爲由,讓孔明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是多麼存心的刁難呀,可孔明卻胸有成足地答應了,並且說只須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務。周瑜暗暗竊喜,以爲可以除掉孔明瞭。結果孔明在三日之內就從曹營“借”出了十萬支箭,使周瑜計劃落空。

周瑜的妒忌心理很值得我們思索。其實我們也會有這樣的妒忌心理,比如在成績沒有考好之時不是虛心學習他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勇於進取,而是對他人考取的好成績冷眼相對、惡語中傷。這樣的行爲不是讓人貽笑大方嗎?孔明之所以能夠成爲大家眼裏的活神仙,就是因爲他面對問題善於思考,遇事鎮定。想想自己,經常是碰到一點困難就哭,煩躁不安,不肯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所以常常是遭到打擊就一蹶不振了。跟孔明比起來,我真是感到慚愧呀!以後,我一定要端正好態度,不論做什麼都要記住,要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妒忌會讓人心眼變壞,它像一把迴旋刀,丟出去的力越大,反彈到自己身上就越疼。我們要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面對別人的優勢,應該取長補短,而不是想方設法給別人放絆腳石,只有這樣,成功纔會離你越來越近。千萬不能想周瑜那樣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被砸痛了才後悔,就來不及了!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聽到這耳熟能詳的字句以後,你的腦海中會展開怎樣的一幅畫卷?畫卷上描繪的,是心中物是人非的感嘆,是朝代更迭的必然命運,還是那段波瀾壯闊的歷程?其實對我來講,它展開的則只有四個字,在中國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四個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產生於元末明初,是由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以及民間流傳故事,經過高度熔鍊創作而成。故事從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開始,直到東吳滅亡,晉朝司馬炎統一天下結束,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全面反映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與鬥爭,爲我們瞭解封建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書中的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呂布等形象,家喻戶曉。全書氣勢恢弘,結構龐大,人物衆多,形象鮮明,情節曲折,縱橫捭闔,是一部享譽古今的史詩性文學名著。

其實在書中,不僅有令人振奮的大獲全勝,同樣有着發人深省的一敗塗地。關羽的驕傲自滿,導致了他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悲劇;孫堅的單槍匹馬,引來了他萬箭穿心,抱恨而亡的傷痛;劉備的自以爲是,導致了彝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的慘敗。其實,這都是古人留與子孫後代的傷痕、教訓和經驗。

讀完了《三國演義》心中總有一種感觸,有對歷史的懷念,也有對英傑逝去的惋惜。但是我記住的,還是那個教訓,那個哲理——其實,成功與失敗,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14

《三國演義》這是一部家喻戶曉的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一段從東漢末代到西晉初期的歷史風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張角的黃巾軍在河北起義到西晉的司馬炎統一三國,從中經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改朝換代,經歷了將近一百年的風吹雨打。國家危難之時,無數英雄豪傑挺身而出,不畏艱險保家衛國。

在《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個性是因人而異的,作者羅貫中妙筆生花,濃墨重彩地把每個人物的個性描繪得淋漓盡致。堅韌不拔、心胸廣闊的劉玄德;義薄雲天、忠肝義膽的猛將關雲長;粗中有細、英勇善戰的張翼德;“上識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孔明;狡詐多疑、被稱爲一代梟雄的曹孟德……這些人物交錯在一起,演繹著一個個膾炙人口、扣人心絃的故事,引發了一場又一場的生死鬥爭,情節跌宕起伏,令人驚心動魄。

空城計,諸葛亮鋌而走險,用兩千五百名將士來抵禦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他坐在城樓上,身旁站著兩名童子,神情自若地彈起琴來,開啟城門,讓二十名將士僞裝成老百姓,在城門下掃地,結果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嚇退。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看到這裏我不禁地爲諸葛亮捏了把冷汗,讓我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走麥城關羽遇難,就像天空中一顆巨星墜落,得到消息後劉備張飛悲痛欲絕,廢寢忘食,下令攻打東吳,從而我體會到了劉、關、張兄弟三人的情誼,回想當年,桃園英雄三結義:“不求同年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日死。”兄弟情深,讓劉備熱了頭腦,讓他的性命,國家斷送在冷靜與衝動之間。

《三國演義》好比是中國文壇上的一朵奇葩,它包含著永不泯滅的人性,它傳承了中華五千年的精神,塑造了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永遠長流。

讀《三國演義》後感500字15

要說我最喜歡的小說,那就得數《三國演義》了。俗話說:真三國,假西遊。我當然得了解一下歷史哦!

以前,我叫爸媽給我買《三國演義》時,爸媽說:“《三國演義是文言文你讀得懂嗎?”我說:“讀得懂!”爸媽說:“你還是把《上下五千年》中的《三國演義》片段讀了吧!”於是我哭了一場,我邊哭邊想:怎麼樣才能讓爸媽給我買《三國演義》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有了個主意。我把《上下五千年》中《三國演義》片段——五丈原諸葛亮讀完後,我問媽媽:“諸葛亮是怎麼死的?”媽媽說:“不知道!”我說:“諸葛亮是病死的!”媽媽說:“你怎麼知道的?”我回答道:“我看《三國演義》的片段呀!”媽媽一定在想既然他讀得懂,就給他買吧!於是當天就給我買了《三國演義》。因爲《上下五千年》中的《三國演義》片段是白話,所以我讀得懂,而整篇《三國演義》是文言文,所以我只能一知半解地讀。

因爲我每次都把自己當主人翁,所以每一位蜀將死了我都會哭一場。而我讀到降孫皓三分歸一時,我又氣憤不已,因爲劉禪這個昏君整天就知道飲酒作樂,還重用奸臣黃皓,直接導致蜀國的滅亡。可憐劉備十年才統一四川,而國家又斷送在兒子手裏。

《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許多許多。讀書的樂趣真大啊!

標籤:三國演義 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