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精選9篇)

讀後感1.5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精選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精選9篇)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1

若秉局外者觀,遑論人,事物言語都不可道斷。

蘇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尋不見了,連蝦侶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時間長河中,滌出幾個字給後人照鑑。巧在眼下正看歐麗娟解紅樓夢,提到——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在紅樓的哲學和價值觀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自然是能得到了和當下契合得緊,追求自由愛情的寶黛形象。哪知滴盡辛酸淚的冊頁中,只是傷心事,未詠兩人情。倘如窺史料手稿便可云云,當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蘇東坡了。

《蘇東坡傳》不是蘇東坡的生平,而是史學家的研磨和坊間高牆之外的民衆話餘?也不是,而是文學家的讚美拌着史料澆築的墓誌?也不是,而是躺在書頁中的點橫撇捺?也不是,它僅僅是林語堂寫的象罷了。一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麼我讀《蘇東坡傳》在讀些什麼?

我讀出的是他曠達的笑容,他的剛正與悲天憫人,他神采奕奕揮手,他兩臂生風,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見本心。說千道萬,此刻,我也僅僅在寫我心中蘇子的象。

《蘇東坡傳》大體是順着蘇軾人生軌跡來鋪墨的,拿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夠也沒有意思。我們只需知道那個年少成名的蘇軾和中年發跡的蘇洵,還有蘇轍三人帶着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處沿用原書的用詞,京都指京城)。這樣說似乎對於子由來說不太公平,似有此人無關要緊之意。可蘇軾一生的波瀾中,子由都不止是個岸邊路人,他也時常投石入水、蕩起漣漪,說蘇子不可不說蘇轍。他們之間的兄弟友愛與以後順逆榮枯過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蘇子一生歌詠的素材。但此處先按下不表,首要,說蘇子絕不可不說的,是才華。

填一首《南歌子》來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東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髮、好兒郎。

沽酒京南鋪,直言殿上皇。滿袖瀟灑語輕狂,梳攬碧湖梅寺、在蘇杭。

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我批:東坡可佔十中之七。雛鳳清於老風聲,子由也在兄長墓誌銘上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中,似乎是融爲一體的存在。善詩詞歌賦者多通音律繪事,善繪事者多通書法。這是極爲具有包容力和多發展方向的中國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而蘇子又作爲其中的佼佼者,與文人來說,幾乎同高山神雲。他的才華並他的瀟灑,那是可直衝雲霄的氣象,聲名在外,自然是官場上敵對勢力一派的衆矢之的。自請離京,遠走他鄉,他鄉卻是第二鄉,才成就瞭如今的杭州。

說蘇子不可不說的是豁達。他的一生縱然十分精彩,卻也是浮浮沉沉。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他眼裏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被貶海南,海角天涯處,屋漏雨飄,流金酷暑之熱,折膠嚴冬之寒,冰蠶火鼠可以生,一呼之溫,一吸之涼。他說此間還剩得一幸,無甚瘴也。若我在此,不以頭搶地爾是好的。他就這樣如此地來以自身來說服天下人苦難算不得什麼。再說蘇子不可不說的是爲人,是爲了人。心心念唸的是黎民的存亡與痛楚,問其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提及爲民奔走,杭州潁州揚州。他是百姓之友,即是奸臣之敵,他感性的疾呼天下蒼生,奈何!奈何。。。。。。

現在回到那裏,說蘇子不可不說的,是蘇轍蘇子由。“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風雨對牀之思,兄弟團聚之樂。如果我們去評判一份人性的偉大。首先不看他對待父母兄弟,又該看什麼呢?他們共度中秋,寄信對詩不斷,可以徹夜詳談,把酒言歡。在這本書裏,兄弟竟無半分芥蒂產生,可謂兩心搖照,情比金堅。不知是真是假,還是林語堂的筆墨未到,那就權當做是真。他們家計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兒女,都是兄長幫忙婚配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蘇東坡寫的,可後人覺得這是寫蘇東坡的。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東坡滿身盡是。

林語堂一本書也不足以描繪出蘇軾,更何況我這短短匆促抓耳撓腮的千餘字。只當是七拼八湊,胡言亂語,神骨難肖。

填《臨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飄潑雨,北風捲得細殘。浮華平生躊躇漫,夢中同蘇子,相見倚雕欄。

難言多爲蚍蜉事,何不換了笑談。徑前飛花馬蹄歡,青山滿目是,此去不須還。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2

東坡是一個擁有超天稟賦的古代人,卻也是擁有現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當詩人,也可以當學者,他可以去研究醫藥學,也可以去練瑜伽,他可以去當工程師,也可以當釀酒師,他的墨竹影響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張人人平等。

在書中蘇東坡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以筆買禍,可偏偏他還改不掉這個毛病,不論何時何地何事,只要他靈感涌現,隨手一寫便是一句佳句,也是惹事的禍端,或許這個與他愛管閒事和直言的特點,不將心中的那點兒話說出來,如蠅在口,不吐不快,在惹禍後總有人在幫他,雖然他的“毛病”有人討厭,但也有人喜歡,其中給他最大的幫助的出去他的同黨和家人外,也就是歷代太后了,她們都很賞識蘇東坡的才能,確實,蘇東坡這個人如果放在當今,那就是“全能型人才。

雖然這本書主講蘇東坡,但也揭露了當代朝廷的混亂,小人在背後使陰招,被表面現象所矇蔽的人,你爭我奪,或許有人是真的在爲人民所着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蘇東坡,他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爲了百姓,他爲人民鬥庸官,爲人民抗暴,即使他被捕被貶也總要參上一腳,可他卻不恨那些背後操作的小人,因爲他懂得恨是自己無能的表現,和人才能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可以如此的對外。

書中最沒有想到的人是王安石,或許以前聽到過王安石變法,但在瞭解後也是大吃一驚。王安石這個怪人,思想任憑都是異乎尋常,他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他不在乎外表的東西,只是在發展他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勤奮的人。王安石的奇怪習慣,是否矯揉造作,無法斷言,但每逢一個人對某一事做的過度,總會引起人的懷疑。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文學上的巨人,但在政治的變法上,王安石走的是個極端,他爲了自己的變法巧爲掩飾,使神宗不明真相,他的變法確實豎家富了,把百姓榨得連衣服都沒有了,能不富麼?在後代的學者中也對王安石起了爭議,西方認爲他的觀念基本上符合現代的社會主義。但不得不說,王安石是一個瘋狂的狂想家。

蘇東坡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是好人”這是蘇東坡對他弟子說的,所以蘇東坡其實過得挺快樂的,這句話展現了蘇東坡的大肚量,容納百川,博愛寬厚,他詮釋了人之所以爲人。他提純人類的文化基因,它向我們展示人的精神可以噴發到怎樣的高度廣度。

他所建築的建築,先無一不是風景名地,他所練習的瑜伽,無不可以說他是始祖人,他雖遭流放,但依然可以活得快活。在臨終之時,他還是堅持自己的道教道理,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3

要我說,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就非蘇東坡莫屬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人。他不僅在詩詞方面有着極大的造詣,他是豪放派的創始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併成爲“三蘇”並且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一名偉大的書法家,畫家。更重要的是,他爲人正直,高尚,心胸豁達,重情重義。是一名千古奇才。

然而,蘇軾的人生經歷也是十分坎坷,首先是在都城當官時與當時的宰相王安石的意見不合,被迫離開了開封。又因歷史上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悲觀押進監獄。後被貶黃州,隨後又先後被貶到惠州、儋州。正是這樣坎坎坷坷的人生經歷,才造就了這樣一位曠世奇才。

蘇軾與王安石,雖然兩人在朝廷上意見不合,是一堆死對頭,但私下裏也是一對好朋友。蘇軾和王安石的朝政觀念可謂是南轅北轍,他們兩人也經常發生衝突。在“烏臺詩案”發生的時候,王安石甚至親自上書皇帝,營救蘇東坡。後來,蘇軾看望早已經辭官的王安石,兩人一起有山有水,把酒言歡,可謂兩人都是心胸寬廣,豁達的偉人啊!

蘇東坡,還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父親蘇洵逝世後,他便回去弔喪。蘇軾和蘇轍,二人的友情也已經成爲一段傳奇佳話。有句話說“古來兄弟相親相愛相知之樂,未見有過二蘇者”,著名的《水調歌頭》,就是蘇東坡遠在他鄉的時候,懷念自己的弟弟和家人時寫下的。蘇軾先後有三個妻子,王弗,王閏之和王朝雲。“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這首著名的《江城子記夢》,就是爲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所寫下的。據說,在王弗死去後,蘇軾在埋葬她的山上種了三萬株松樹。嫁人就嫁蘇東坡,可見他是多麼一個關愛他人的好男人。

看完了《蘇東坡傳》,聽完了秦老師的講座,讓我真正瞭解了這個人,蘇東坡,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他是一個曠世奇才,他是一名真正的偉人。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4

接連三天,閱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於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裏借書閱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於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說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着我。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蘇東坡還有一段流放歲月,最遠到過當今海南。當時的海南可不是經濟特區,而是一個鳥不生蛋的荒島,極爲落後。可他絲毫沒有怨言,儼然是個“樂天派”。雖然苦,卻也落得個清閒,“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文學家們這樣評價蘇東坡:

“善談吐,遊蹤甚廣。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林語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爲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趙翼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國維

“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絃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闢南荒之詩境也。”——王國憲

“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燮星期

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蘇東坡——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5

剛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雖然這本書是林語堂用中文寫,張振玉中文譯的,但讀起來思維流暢,不似一般英譯漢的著作那樣識字式的拗口,林語堂從浩瀚的典籍中抽取出蘇東坡一生的故事片段,又如講故事一般把這些小故事連成一個大故事,讓人看到蘇東坡的偉大人生。

我不懂詩,不懂詞,不懂書畫,說起中國古代的大詩人向來只有一個印象,比如李白在我眼裏就像彗星,杜甫我就想到憂國憂民,沒有過深入的瞭解。真是要謝謝林語堂,在這本書裏,他總是有最真實的小故事佐證,有最優美的筆觸和最清晰的文思,有最智慧的見解。蘇東坡傳拉近了我與古人與古代社會的距離,明明白白的知道了真實的詩人畫家蘇東坡,另一大額外收穫就是知道了中國古代的民俗、民間思想、人的生活狀態、政治體制等等到底是什麼個樣子,還有就是又看到了以前教育所蔽眼的一些正解或真解。所謂一言難盡,太多的東西一般得靠一本書承載,在這裏就不把自己的心得列舉一二了。

蘇東坡的生活離不開酒、肉、詩、女人,他陶然其中,古往今來最真實最自然;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古往今來最純真;蘇東坡的一生都受政令驅使四處遷徙,未嘗得安生,古代的社會裏人似乎只能選擇這種被安排的命運,除非做個吳復古一樣的道人,顧影自憐不禁慨嘆。

讀蘇東坡我倒是最喜歡‘蘇門四學士’中的秦觀,摘書如下“秦觀這位風流瀟灑的詞人,據野史說曾取過蘇東坡的小妹,秦觀尚未應科舉考試,還沒有功名,但是年輕,文采風流,有不少的女友。後來秦觀死時,曾有一歌妓爲愛他尋了短見”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全書的最後一句話,讓我聯想到王小波,天才都真實幽默自然快樂。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6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內容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要背書的內容、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而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不過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塗的學過去。

而且最後一條我非常贊同:讓學生自己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爲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顧着自己,還關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援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爲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7

在孩提時候就知道蘇東坡,不過,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後。

作爲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爲官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爲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後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羣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於是羣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羣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爲百姓着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鉅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爲人坦蕩。回看那些羣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着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雲,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爲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爲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爲樂,那麼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裏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嚐人物的喜怒哀樂,並從他的事蹟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啓示。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8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獨到見解。

他的大名,如雷貫耳,讓我萬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優美的詩。比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讚不絕口。

這裏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連稱是。

人們都稱蘇東坡乃三百年一見之天才。雖然他離我們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卻依然爲人們所稱頌。我想這與他那心靈的喜悅和他那思想的快樂是分不開的,這纔是他萬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們後人值得細細體味的。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9

在作家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說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拿作家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