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7.57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通用5篇)

《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1

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做《菜根譚》的書。這本書很奇特,它不僅有許多古文,還有很多故事。每一篇文章後面都有一個故事,藉故事來譬喻古文的道理。真可謂是: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淨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遊衍其中。

這本書是明代洪應明的一本語錄作品,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千古不朽。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處事等方面提出的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到了現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爲心理學教材。這本書裏的道理非常深奧,有些竟是我們現在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一位商人路過一個村莊,看到一孩童手持棍棒正鞭打一條小小的青蛇,那小蛇已經遍體流血。商人勸道:“你瞧,小蛇都流血了,不要再打了!”小孩好奇,向商人要了他的衣服後就走了。後來商人又經過那個村子,看到有一個白衣少年正牽馬在路邊等候他。原來少年是那條小青蛇的哥哥,小青蛇原本是一個小精靈,故而化身青蛇到人間去遊玩,不料小孩子還以爲他是條蚯蚓,就拿來樹枝打着玩。今天,他的哥哥來報答恩公了。

其實我認爲真的要做到事事以“行止在我”“進退有方”,還真是相當的困難的!書中有篇《多喜養福,去殺遠禍》中所寫道: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爲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爲遠禍之方而已。意思就是說:人間幸福不可勉強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的基礎;人間禍害實在難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頭,就是遠離禍害的法寶。但是要如何平橫和緩減那些壓力呢?我想這恰恰寫出了我的心聲!幸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可以自產自餘的!

只有透過主觀的努力,透過辛勤勞動,纔有可能獲得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

《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2

閒來無事,筆者翻翻書,或是在網站上讀讀書,特別是喜歡讀些有關修身立業的書。修身,在專業上增進知識是立業的基礎;而立業又爲修身增進專業知識提供可靠的保障。

而《菜根譚》正是一本關於修身立業的書,借這次談讀書心得體會的機會,筆者想說說自己讀過這本書後的一些個人感受。

《菜根譚》的作者是明朝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菜根譚》是一本格言體寫成的集子,關於書名的由來,有人認爲語出性定菜根香,有人認爲由宋代儒者汪信民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這句話化用出來,另外也還有一種說法,明朝孔兼爲《菜根譚》所作的題詞中有這麼一句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這句話大概意思說:這本書以菜根命名,是因爲作者在人生清苦歷練中悟出道理來,而且悟出的這道理是作者經歷風波、坎坷的體現。菜根是一種清苦的東西,而菜葉的苦味卻全由菜根提供、生長出來,可見人生的樂境由苦境出來。

《菜根譚》這本書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還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所謂中庸思想,就是要提倡中正平和、通融豁達的精神。比如其中說道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就是要求我們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再比如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隱諷之;今日不悟,候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纔是家庭的型範。也是要求我們要有豁達、大度、平和的精神。

《菜根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影響深遠。因爲在中華民國時,日本就有對這本書不斷刊刻的先例。到了20世紀80年代,伴隨經濟的發展,日本企業界人士認爲,在企業管理、用人制度、業務銷售、市場開發、員工自律諸多方面,菜根譚都有很大鞭策、警示作用。

當你在苦惱鬱悶事業不得意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有豁達開朗的感覺,苦惱煩悶的感覺也伴隨着你領略體會書中內容時而消散。

當你隨心所欲放縱自己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對事業前途有更清醒的認識,伴隨你走向人生更輝煌的一個臺階。

《菜根譚》讓你樂觀豁達,正如有句格言所形容: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上雲捲雲舒。

總的說來,《菜根譚》在本質上是一本有關安身立命的書。正如《菜根譚》序文裏頭講的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有一個處於官宦仕途的人,在朝廷裏邊居於要職。他經歷了許多人生世象,在不斷的升遷與貶官過程中,得了一場重玻在病難中,回想往事,無論是人生險境,還是人生樂境,世事總是匆匆忙忙,最後悟通自己在人生追逐當中,總是隨着外在事情的變化或高興或愁悶,心事總被外物牽拌,不免心神疲勞,所以導致重病一常這說明我們需要有一種達觀甚至有些超脫的思想,常言說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我們要做好計劃,但當計劃無法在經過努力後實現,我們當然需要反省;同時,還應有一種豁達從容的態度。

讀一本好書,雖不花多少錢,也不花多少時間,但書讀過之後,我們對於人生、事業、家庭會有更多獨到見解,因而生活也更豐富多彩。

《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3

曾有一段時間,思緒不寧,隨手拈來一小冊子,讀畢,頓悟,心靜如水。此小冊子爲《菜根譚》作者爲洪應明。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他的名作是《菜根譚》,和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被人評爲處事三大奇書。不過,就文學的.藝術而論,其餘兩部書趕不上《菜根譚》:《圍爐夜話》過於拘謹,語言缺乏靈動性,好像一灘濃泥流不開;《小窗幽記》部分語句大膽的因襲了《菜根譚》,那沒有添磚加瓦加以掩飾的行爲好像是爲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這兩部書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觀點是一以貫通的。

據洪應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可知道,他早年熱衷於仕途,不過和大多數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樣,到了晚年都隱歸了山林。他和袁黃、馮夢楨等人是好朋友,難免有些相互的影響。

《菜根譚》原書共有三人作序,都是當時名士,足見此書炙熱一時。其實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冊子,說到底是一本《使用說明》,與袁了凡《了凡四訓》情致相當,都是說教口氣。全書綜合了儒、釋、道三者思想,所以領悟起來顯得緩慢,有時不知所云。好在書中語言峭拔,意境闊大,頗能引起讀者興趣。

書中節目分爲“修身”、“應酬”、“評議”和“閒適”四大部分,閱畢後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後算賬一樣一一記下,給讀過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給未讀或在讀的人一點鋪墊。

第一是“無爲”。

這本是老莊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變成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據”,又說“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清心寡慾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爲無爲,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瞭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總歸在“無能”二字上。所以洪應明話說得很漂亮,讓自己成爲《菜根譚》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第二是“無慾”。

洪應明抄襲了釋氏的玄妙,卻發展了他們的空靈,傳播了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第三是“清閒”。

這是最絕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閒適”章節裏,表現出了古代隱士的雅緻。比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船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比較有名的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捲雲舒”。

這本書裏的另一個可觀之處在語言上,洪應明用了細碎精緻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落在條條細則上面,卻如同滂沱大浪裏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等。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在其他類似書籍裏它要算較出色的一家,對我們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認識會給出一些合適的指引,不至於過早的迷了路。

《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4

讀菜根譚,就像走過了一遭人生似的,讀完頓時覺得世事皆洞明,人生的困頓都變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前些年,曾經讀過一遍《菜根譚》,那時年幼很多道理還不明朗,甚至覺得不對,時隔幾年再讀,突然能夠懂得了,也理解的更加深刻了,也明白了這本書真的是智慧的結晶啊。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作,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四百多年來,廣爲流傳,歷久不衰,人們對其評價頗高。古人云:“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又謂:“咬得菜根香,尋出孔顏樂。”又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應明一時有感而發,變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爲主旨,化大俗爲大雅,化腐朽爲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餘,點化人世間的萬事,寫下了幾百年傳世不衰的菜根箴言。

這本書融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爐,菜根譚的這種智慧,使其有別於那些消極避世、空疏玄談的勸解箴言書;又因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從中嚼出一番滋味來,所以本書能夠流傳於海內外,經久不衰。本書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既保留了原著的精華,又彰顯了菜根譚的現代價值和文化魅力。它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奮發向上的經典讀物。無論是在閱讀中還是合上書本後,我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下來,開闊心胸,放慢腳步,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享受生活。

我想只要大家隨意翻閱本書,就會被其中精彩絕倫的美妙語言所吸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這本書,而且這本書只讀一遍是不夠的,就像那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本書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值得我們反覆咀嚼,值得我們贈送親朋好友的真正的好書。

《菜根譚》初中的讀後感5

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無限真味的存在,猶如暖春吹拂的微風逼退寒冬的冷意。

一本《菜根譚》包含了人生的各種重大抉擇問題,但其根本也就是出世與入世的問題。讀完這一本書便像是經歷了一世,體味人生百種滋味,遇事時也可勉強達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着得眼高;路徑危險處,回得頭早”的境地。這是一部可以潤物一生的書,靜心閱讀,細細品味,菜根越嚼越香,心智自會越來越高。

“糞土至穢,變爲蟬而飲露於秋風”在糞土中生活的幼蟲是最爲骯髒的東西,可是它一旦悅變成蟬,便在秋風中吸食潔淨的露水。潔淨的東西是從污穢之中誕生的,而光明的東西也常常在晦暗中孕育。即使我們處於困境,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現狀,改變境遇。“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而在世,難免遭受挫折,逆境之中的阻力不該成爲自甘墮落的藉口,反而可以使人走上成功之路的動力。遭受不如意的事打擊時,不能輕易放棄,千萬不可罷休,依然要繼續奮鬥。

人生而在世,豈能沒有執念,或爲名利所奔波,或爲情愛而不捨,或爲心中大義而執着,得之爲幸,不得則棄。昨日之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能。《菜根譚》中最爲人所熟知的一句便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肝膽煦若春風氣骨清如秋水,持身涉世不可隨境而遷。立身處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安心做事。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功名利祿並不如外人所視那般榮耀,不可過於趨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生活的質量本就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知足就好。山林息塵心讀書消俗氣,多讀書,可靜心。讀聖賢書可知世事,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栽花種竹,心境無我,摒棄執念。

手捧一本《菜根譚》,其中各種良言猶如春風輕拂心田,細細讀之,慢慢思之,啓人心智,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