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菜根譚的讀後感5篇

讀後感9.59K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期望你也能偷得一點閒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着文字飛翔,讓人生隨着閱讀走入另一番境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菜根譚》讀後感7篇,歡迎借鑑參考。

《菜根譚》讀後感篇1

很久之前就曾聽朋友提起《菜根譚》一書,朋友對此書極爲推崇,將其譽爲修身之書、智慧之書,我也曾想在閒暇之餘仔細閱讀一番,無奈世俗繁忙,一向抽不出時光閱讀品鑑。

近日,女兒的學校給孩子們發了這本書,並讓每個學生都要熟記裏面的資料。八歲的女兒根本無法理解每一段語錄背後的含義,向我求救,讓我給她讀和講,於是藉此機會我第一次翻開了這本《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之所以以“菜根爲名”,原因衆說紛紜,其中大部分人認爲這則源於宋代學者的一句古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作者藉此書表現了甘於清貧的淡然態度和平凡超脫的生活理想,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在生活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奔波忙碌的同時,根本無暇停下來省視內心。就像我,每日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挫折,遇到各種困惑和心結,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陰影和傷痕。在教女兒學習閱讀的同時,《菜根譚》中的每一段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彷彿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每日讀上幾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開啟心門,讓這些警世、醒世的語錄包圍浸潤着我的內心,改變着我的心態,改變着我的生活,改變着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貧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膏粱,布袍暖於狐貉,編民不讓王公”這段語錄對當今社會追逐富貴,互相攀比的思想有着十分強的教育好處。過去,我也一向迷失在物質的慾望中,不斷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結果自我的心永不滿足,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總是奢望一些潛力外的東西,日子過得浮躁而虛華。此刻,我明白了,物質的追逐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華的物質條件,然而我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我有穩定可靠的工作,我的生活雖然平凡,然而我的精神就應是快樂的,是富足的。知足常樂,這是人追求快樂的一種心態,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總是不斷上演着失意和得意。這段語錄告訴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心冷。對於剛從銷售轉到綜合辦的我來說,此語可作爲職場格言。應對新的環境、新的工作挑戰,只有加倍努力,將工作做得更好;工作遇到挫折,我不再灰心喪氣,而是繼續努力,堅持到底,直至成功。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持續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應對生活,應對工作,應對人生。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期望你也能偷得一點閒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着文字飛翔,讓人生隨着閱讀走入另一番境界。

《菜根譚》讀後感篇2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衝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夠用鼻來品味,果香能夠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於一身,別具慧眼,將自我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喜歡讀《菜根譚》,他認爲:“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鉅子們喜歡讀《菜根譚》,因爲他們認爲《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爲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爲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修身養德、爲人處世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讓自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還能夠這樣處理的。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啓迪。作爲一個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後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爲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後於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爲自我充電、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爲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持續喜悅的情緒,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夠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能夠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於聽取不一樣人的意見,並改變自我,要持續“爲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我的言行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我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我們作爲教師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師愛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就應常常反思自我:我的教育到底給予了學生多少的快樂、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爲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十分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我意氣用事,也不要帶着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纔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爲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爲感性的熱情是乾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恆心和毅力。想成爲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職責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我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澱後的精華!

《四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爲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爲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爲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爲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爲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衆,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爲爲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爲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爲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透過自我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爲自我所用,是爲“慎思”。“明辯”爲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僞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爲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菜根譚》讀後感篇3

從懵懂幼年到此刻書生意氣的這天,關於我們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聽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每聽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聽不厭!感慨之餘,幸而未忘激勵自我努力的去接觸中華之偉大的傳統文化。有一天,當我從圖書館將《菜根譚》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後,我徹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從此往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潛意識裏逐漸的走出朦朧,有了較爲確切的輪廓,然而就算我窮盡眼力,仍舊不能看到她的邊際,在世間的所有事物中難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與之相媲美。“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愛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語言精煉雋永,對於道德的堅守與否的後果,一語道破。讀罷,我便陷入了沉思——對於人生的道理進行闡述的書籍,名人等數不勝數,但能夠像此句話一樣將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後,便無可救藥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於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義修身,養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用心的咀嚼着“菜根”,細細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靜下心來,投入到這本書中後,慢慢的從苦澀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從雪山上滲透下來的清泉在口中輕輕的滑過,絲絲的清甜的同時又帶來一種清涼至及的感覺,讓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於書香…

處世之味

很多人都說:“90後的年輕人總是裝成熟。”我是一個90後的學生,對於這句話的體會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學甚至在父母,老師的面前總有一種要表現的很有潛力處理事情的樣貌,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裝成熟”吧。很多次的經歷後,我也就漸漸的明白,其實自我一向都在做着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用心的表現成熟的同時,卻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了自我的無知,自我的“涉世淺”的特點。“與其練達,不若普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着實讓我對以前的種種想法,表現感到無比的羞愧,對於朋友,親人的寬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見識廣,老成練達在處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確很有用處,但是也常常令人圓於世故,掩沒了率真的天性,會讓自我獲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別人的信任。這其中所滲透的處世智慧因該是一種糊塗處世的智慧。“糊塗處世”並非真的糊塗,而是懂得謙虛,圓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我,持續沉默和敢於自我批評。

常言道,人生不順之事十有八九。只要你還在人羣中活動,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各樣的煩心之事攪和在一齊。畢竟“人情反覆,世路崎嶇”,然而,最重要的是“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處,須知讓三分之功”。這是一種謙讓圓潤的生活之法,世道人情變幻莫測,給人留點餘地,做事留點分寸,也是給自我留一條退路。也就是說,對待別人的過錯,不需要過於較真。由此能夠看出,此種處世之法仍舊融納了“糊塗處世”的智慧。對人糊塗,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寬恕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我。在禪學裏也有,“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人生活在天堂,還是地獄,全由自我來選取,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之別,善惡立制。

由於之前曾對於“糊塗處世”方面的有關書籍有過較長時光品讀,讀罷《菜根譚》後,對於其中所闡發的處世之學讓我對於糊塗處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子以前說過:“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能夠爲喜?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則與人。有德司契,天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即使能夠化解掉人與人間之間的恩怨,也必有餘怨,兩人之間也不可能像從前一樣,所以抱怨以德也不算是人與人交往的最高之道,最高明的交往策略就是根本不給別人怨恨的機會,能放開手則放手,糊糊塗塗,大家皆大歡喜。

修身之味

修身,無疑就是提高自我的道德素養。高尚的道德素養在我的理解中包括品行的高潔,待人的真誠,處世的智慧及良好的自我審查評判潛力。古人有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爲高尚之士,猶如極地未被踏足的角落,處處都是毫無瑕疵的亮,潔。但是,時光的轉軸早已將一切改變,先祖們能夠“遺世獨立”,能夠“採菊東籬下”,但是,我們不能!我們務必融入到這個社會纔會有生存下去的潛力。“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交往早已成爲社會中人們工作與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手段。擁有高尚純潔的情操固好,但是,過分的清高會使自我獨立,那會是一個可怕的後果。在現世中修身,更重要的要懂得如何靈活,智慧的修身。

談及智慧,“糊塗生活”乃是一種極好的在紛雜社會上修身養性的方法。《菜根譚》中談及“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看的圓滿”,“放的`寬平”則是一種“正心”之道。人們的物質禮貌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人會熱心的去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淡忘了古聖賢一向教誨的修身之道。由此導致社會上人們的價值觀,甚至是對待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態度都有了嚴重的扭曲的變化。這種社會在一個道德素養高尚的人的眼中是一個缺陷的,混沌的世界。但要活得自在,則,就要“正心”。首先要自心看得圓滿,自心放的寬平,也即是所謂的“活得糊塗一點”。

在利慾薰心的社會中要想在心中獨留一份清新,糊塗中則務必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獨守一份寧靜,甘受一份寂寞,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要耐的住寂寞,就要自覺的抵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禮記》中講:“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慾也。”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動,然而,此時正是各種“污物”對你進行考驗的時候。很喜歡《菜根譚》中的一句話,“勢利紛華,不近者爲潔,近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爲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畢竟在社會上真正的找到一塊清淨之地實屬不易。近而不染則爲至高處世之道。因此,務必要持續心底那一份純潔,寧靜如一,安之若素,務必要持續對待誘惑的一種本心,鬧處不鬧,閒處不閒,靜處不靜,躁處不躁,耐得住寂寞,更清醒,智慧的對待喧囂的塵世。耐得住寂寞,糊塗待世,道德修爲自然不俗,人格的魅力也會展現無遺!

在讀書中靜靜的思考過程也即是生活的過程,若要真正的讀懂一部書,務必要持續一顆融有真實,真誠,真情的心,並能夠爲你所控,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釋放出來,讓周圍的人們感受的到你的真實,真誠與真情。讀書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諦的過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書,讓人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爲真切的感悟。當這些集古賢人智慧於一體的文字從舌尖劃過時,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菜根譚》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從而構成了一套獨特的爲人處世之道,既讓人有用心的對待人生之態度,又有超然於名利之外的情懷。我“涉世淺”,對於書中的智慧,只能“淺嘗”,結合自我以前對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爲深刻的就是“糊塗處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菜根譚》的智慧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條排遣寂寞的曲徑——在夜闌人靜時,放下手中的作業,沏上一杯清茗,翻開一本名著,靜下心來,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來品味“性定菜根香”。

《菜根譚》讀後感篇4

性的工作態度。對名利更加不去在乎,只是想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於我來說,精神的境界比物質的境界要重要許多、做好每一件工作的成就感比任何的物質獎勵都受用。

"憑意興作爲者,隨作則隨止。"

菜根本是尋常普通之物,甚至爲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沒於泥土之中不爲人眼所見,既沒有菜莖、菜葉的味美,也沒有菜花的豔麗,很容易被忽略。工作與菜根極像,因此必須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貧,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菜根自有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價格工作一般都細水長流,不能立竿見影,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感性的熱情,只是乾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但片刻就會燒盡;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恆心和毅力。想成爲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更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爲自己充電、加油!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澱後的精華!

讀《菜根譚》讓人明白:思想會被慾望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鬆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過是休息的場所,能放下一張牀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其實,人生真正的滋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

《菜根譚》讀後感篇5

讀《菜根譚》頗有感觸:“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這句話告訴我們:文章寫到了純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時,其中的遣詞造句並沒有什麼深奧玄妙之處,只但是是將自我的真情實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達出來罷了。當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到達了真善美高度統一的崇高境界時,他的言談舉止並沒有什麼個性的地方,只但是是將自我純真樸實的自然精神本質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爲天下讀書人廢寢忘食地讀書和殫精竭慮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論依據,由此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頭懸樑、錐刺股”讀書成名的同時,注重將文品與人品緊密地結合起來,視作文與做人爲生命,孜孜不倦讀書的同時,自覺地完善自我,以期成爲表裏如一的高尚的人。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靈魂所思與肉體所爲往往並不統一,甚至會發生對抗,直接導致“作文”與“做人”的激烈衝突,真的是很殘酷。然而,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爲在中國人的眼裏,“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會中執行的過程被稱爲“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纔可能擁有一雙“作文”的妙手,所謂“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做學問的人務必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煉道德時卻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譽,那麼你必然不會有什麼真正的造詣。如果你在閱讀古書時卻只把興趣放在吟詩作賦、附庸風雅上,那麼你也肯定不能有什麼深入的心得體會。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臺,每一個人都是演員,都在扮演着不一樣的主角,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主角之分,同時也會存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之別。一個人能夠扮演多種主角,但卻無法具備多個靈魂,否則“靈”與“肉”的搏鬥時刻在進行,人活得豈不是太累了,如此肉體與靈魂的和諧就無法統一,心靈的安寧更成爲無稽之談。

時下朋友見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這種累並非單純的工作強度之大,而是作爲社會人務必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關係,是個體心理的疲憊,是不堪心靈的重負,對此身在職場的人們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調節。倘若我們能夠做到“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卸下過多的心理重負,擁有寬愛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麼我們將會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拋棄功名之累,飽覽春花秋月,細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諧地終其一生。

如同《菜根譚》的得名: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破。但願我們能“超越口耳之嗜慾,得見人生之真趣”,無論是做人還是作文,都會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標籤:讀後感 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