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老子》初中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讀後感5.62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子》初中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老子》初中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老子》初中讀後感1

老子,這位哲學的聖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歲月輪迴裏傳遞着不變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他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度,爲後人指明瞭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不但有經典閱讀的影響,也有此書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老子用一個“道”字,就把世上萬物萬象歸於自然。在我看來,道的內涵就是一種客觀規律,雖看不見,摸不着,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爲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去發現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爲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爲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們的是修身之法,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着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纔能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着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靜的心態,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老子》初中讀後感2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淨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聖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聖人,再怎麼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啓迪着我尋找內心中的淨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遊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着自然的味道,呼吸着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鬆爲伴,與鶴爲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境再怎麼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後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境,我將尋找內心的清靜。向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初中讀後感3

“創新”很熱。大到“創新性國家”,小到解決具體事情的創新性思維,“創新”無處不在。所以人們討厭“守舊”,因循守舊,算是對一個人很嚴重的批評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也在談創新,我也常煞有其事的教育學生要有創新精神,其實說到創新到底是什麼,我還真說不出來。

近日看《老子的幫助》,老子講人要“知止”,即達到了目的就應該停止,也就是所謂的“見好就收”,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從這個角度理解,我反而理解了什麼是創新。

要談“創新”,先說“守舊”?何爲“舊”?我理解“舊”也就是前人所固定的一些東西,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觀點,這些“舊”是經驗,是前人智慧的結晶,那爲什麼“守舊”就錯了呢?我想可能是未能“知止”的原因吧。前人的經驗固然很好,但那是具有一定條件,隨着時代、環境等條件的變化,經驗也會變質。運用前人的經驗而不“知止”,就成了“守舊”。同樣,今天我們創新了,環境變了卻抱着不放,那仍然是“守舊”。

所以,想要創新就要“知止”,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前人和自己的經驗,放棄自己固守的理念,也就是要不斷地自我否定,敢於停止舊的自我,建立新的自我。

否定自我,說着容易做起來難,我想這恐怕就是創新的最難點了吧。

《老子》初中讀後感4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語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道是無微不入的,這一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我才知道無爲的益處。但是像這樣的道理——不言的教導,無爲的益處,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語譯:善於做將帥的,不會顯出兇猛的樣子;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剋制的人,不用和敵人交鋒;善用人的人,反處於衆人之下。這些是不和人爭的德,就是利用別人能力的處下。能做到不爭和處下這二者就是合“道”的極致了。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語譯: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比水還柔弱,但任何能夠攻克堅強的東西,卻都不能勝過水,世上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換它,也再也沒有比它力量更大的東西。世人皆知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卻無法付諸實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爲人們愛逞一時的剛強,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聖人才說:“能承受全國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國的災禍,才配做天下之王。”這就是“正言若反”——合於真理的話,表面上多與俗情相反——的道理。

《老子》初中讀後感5

一次偶然的閱讀接觸到了《道德經》的思想,一句很喜歡的話語更加增強想要去閱讀的興趣。《道德經》第七章講“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且久遠,是因爲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滋潤萬物,所以天長地久。也許真正無私的時候,纔是得到最多的時候。

假期參加逐夢成長營時曾做過一個七巧板拼接的遊戲,當時五支隊伍中四支隊伍都順利拿到滿分,教練說這是他培訓生涯中第二次經歷將這個遊戲的成功率超過20%的,第一次是在一個大學校園裏,遊戲的對象仍是大學生,而在企業中的培訓從沒有看到過。

其實這個遊戲非常簡單,只要你願意傾聽領導者的指引、願意將自己的自願的貢獻給大家就可以完成。結束後教練說我們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們願意犧牲和奉獻,而在企業中的培訓聽到最多的話語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時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爲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內涵。

當然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困惑不解的時候,老聃先生極力倡導“生而不有、爲而不爭”的思想,可是長久付出而不得,長久奉獻而無慾會讓人喪失精神寄託,如此崇高境界又能幾人擁有?萬物當順其自然,可順其自然又是不是會阻礙發展?在這種理想國中,人的精神活動又會剩下多少?

《老子》初中讀後感6

讀完這本書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關於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爲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衆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衆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爲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經所記載的關於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昇華。水是世上最溫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

水是剛強的。一滴水是無所謂的,可是由百川千湖匯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剛強的,堅硬的,充滿力量的,它能覆蓋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濤洶涌,能所向披靡。在田間,看那流水嘩嘩的流進田壟裏,大大小小的土塊隨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老子》初中讀後感7

前幾天,我讀了《老子》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老子一生中經歷的一些事。

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道德經》雖然文辭簡煉,所蘊含的道理卻至深至遠,千百年來不知啓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見,老子對人們影響深遠啊!

書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經》中也不乏對水的讚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我覺得,水的精神是可貴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剛強。正如老子所說:“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啊!”

因爲水很柔弱,它沒有爭鬥的心願,所以它能夠滋潤萬物,使萬物茁壯成長。它從不輕視低的地方,總是往低處流。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波瀾壯闊的大海是由無數的`水滴匯成的,滴水還可穿石,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厭倦地拍打着礁石,無私的水永遠滋潤着萬物,這是水的精神。

水從不爭強好勝,它能忍讓一切。石頭擋住了它的去路,它會繞開,繼續奔流。它又是那樣謙虛,總是往低處流,從而匯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樣的剛強有力,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乃萬物之根本。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水雖然無形無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卻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爲天下人所容。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在學習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爲學日益。我們才能精進有爲,成爲國家的有用之材。

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樣謙虛而又默默奉獻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爲了名利、金錢而落得個臭名昭着、遺臭萬年呢?水是偉大的,它的精神會讓人們有所感悟。

《老子》初中讀後感8

今天我在龍應臺的《目送》裏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蹟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裏兒子問她老子有什麼故事,龍應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裏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後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麼壞朋友吧?”兒子這麼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於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後答應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掛斷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複,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牀,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後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

《老子》初中讀後感9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爲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纔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爲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執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執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爲,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着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爲定命論,爲害頗大。

《老子》初中讀後感10

《老子的幫助》,這是一本類似註解的東西,並無新的觀點。全書的結構是複述+例子+感想=解讀。從全書看得出來,王蒙老爺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解讀《道德經》,以此教給年輕人們一些混得開的技巧。我看完這本書後只想說一句話,不如讀原本。

我說的原本是指推薦大家看《道德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經》老子能給的幫助要靠自己領悟。

道德經,我自認爲沒有這個能力從全書解讀,我只對其中幾句話,寫寫我個人的淺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歷代以來有無數種解釋,我自己對這句話的解釋。道,《說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須的意思。常,通長,長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這句話可以這麼解釋,道路可以作爲道路,必須長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爲名字,必須長久被人明白。這僅是個人的解釋,類似大白話的解釋,看客看過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我比較認同的解釋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爲善,那是因爲有惡的存在。但是,斯,析也。《說文》,析,有分開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醜,善惡本爲一體,只是我們要學會怎麼去分辨它們。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是說,自然看待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種態度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度。自然經過漫長的演化,萬物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果妄加干預,破壞了其中一環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