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通用15篇

讀後感2.7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通用15篇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1

我看了《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是一本全球暢銷的書,這本書告訴我了在是的浪潮裏,怎樣面對不斷的變化。

故事講的是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住着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兩隻老鼠一隻叫嗅嗅,一隻叫匆匆;小矮人一個叫唧唧,一個叫哼哼,他們都愛吃奶酪。開始,他們都勇敢的進了迷宮,在C站找到了很多奶酪。可是,有一天所有的奶酪都不見了,兩隻老鼠急匆匆地又去尋找新的奶酪了,兩隻小矮人卻在那裏叫到:”誰動了我的奶酪?“當他們還在埋怨的時候,兩隻小老鼠已經在N站找到了奶酪。這是唧唧覺得應該行動起來了,他勸哼哼一起離開,可哼哼卻不知道怎麼辦,唧唧只好一個人離開。路上他把想到的寫在了牆上,給哼哼留下記號,而自己克服了一切困難、恐懼、飢餓、勞累……終於也找到了N站。當他與兩隻小老鼠久別重逢,正快樂的跳着、蹦着的時候,忽然聽見從遠到近傳來熟悉的腳步聲……

我們應該學習嗅嗅、匆匆和唧唧,去適應變化,利用變化。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2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述了兩個小矮人和兩隻老鼠的故事。這是一本用簡單易懂的故事讓你理解深刻真理的書。文章主要關注奶酪的獲取、擁有和丟失,以及不同人的不同心態,從而導致不同的行動策略。老鼠嗅嗅:它能儘早嗅出變化的氣味。老鼠很着急:它可以很快開始行動。漢弗萊:他否認並拒絕改變,因爲害怕改變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矮人唧唧:當他看到變化會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可以及時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

這篇文章的主旨: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兩隻名叫嗅嗅和匆匆的老鼠,還有兩個名叫哼哼和唧唧的小矮人,每天都在迷宮裏尋找奶酪。終於有一天,他們在c站找到了奶酪。他們以前每天都早起跑來這裏吃奶酪。但是慢慢地,哼哼和唧唧起牀晚了,不想跑。相反,他們慢慢地走向C站,因爲他們認爲這種舒適的生活將永遠持續下去。然而,兩隻老鼠發現奶酪一天比一天少。直到後來,奶酪不見了,但是兩隻老鼠並不感到驚訝,因爲他們已經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他們去尋找另一個奶酪。然而,當兩個小矮人到達那裏,發現奶酪不見了,他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愚蠢到在那裏等着帶回他的奶酪。許多天過去了,c站仍然空空,而小矮人們仍然在那裏等着。這時,他們的夥伴兩隻小老鼠在另一個地方的n站發現了新鮮的奶酪。最後,經過一場艱苦的思想鬥爭,唧唧開始邁着沉重的步伐尋找其他奶酪,終於到達了N站,而哼哼則一直在C站等待其他人把消失的奶酪送回來。

這個故事中的奶酪自然是一個隱喻,代表我們生活中最想要的任何東西。它可以是工作、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內心的平靜等等。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四伏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局面,人們經常感覺到他們的奶酪正在發生變化。各種外部的強烈變化和內部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不知所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這個充滿變化的世界裏,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變化之後,我們不能呆在那裏什麼也不做。然而,這取決於你是想哼哼哈哈還是急着嗅嗅。我想每個人都想變得急躁和唧唧喳喳。失去這樣的東西后,他們可以再次得到它。事實上,匆忙和唧唧喳喳並不難。重要的是,你應該做好充分準備,頭腦簡單。你不必去想那麼多複雜的事情,只要在你知道你已經失去它們之後找到它們就行了。

事實上,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處不在,不管我們是否害怕變化的到來。如果我們能儘快適應變化,我們就能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變化時,我們會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這很正常。只要我們能正確對待恐懼,它甚至能幫助我們避免真正的危險。我們不需要拒絕改變,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改變的態度,享受改變中的改變,擁抱改變並歡迎改變。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3

中國人的日常問候語"吃了麼"很流行,對於久別重逢的友人,則問"在哪發財"或者"在哪高就",話一出口,脆響脆響的,心裏卻惴惴不安,生怕別人搶了風頭。有問就有答,我們常常把"混"字掛在嘴邊,象醫生一樣隨時拿出兩片阿司匹林療救問診的朋友。其實,正是這個字深入淺出地道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現實生存狀態——晃晃悠悠,吊兒郎當,象遊手好閒的二流子。

前些日子,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紅的發紫,書中闡明瞭一個國人都知道的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可爲何要人手一本,奉之爲經典,值得思考。全球銷量超過20xx萬冊,不敢怠慢,買來捧讀,覺得很不划算,隨便一本劣等的碩士論文也差不多有4萬字。但又覺得划算,中國人此時此刻確實需要放慢腳步,讓自己的感官清醒一點,深悟並掌握書中的道理,拿鍍過金的"國粹"當鞭子抽自己一個激靈,從東方一直抽到西方。概括起來,書中不厭其煩、羅哩羅嗦闡明的,無外乎四點:第一,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面對變化時要積極行動,不能坐以待斃;第三,手裏有"奶酪"的時候,對未來的環境變化(或沒有"奶酪"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預見性,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第四,面對或追求變化時要克服恐懼感,一是對未知領域的恐懼,二是對放棄已有習慣的恐懼。

道理淺顯易懂,只可惜國人冥頑不靈,尚且不能做到。

墨守成規,安貧樂命,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教化臣民的,幾千年的積澱,醬成了國民頑固的劣根性。魯迅梁實秋、龍應臺、柏楊等幾位老先生都已批判過,不管三七二十一,屎盆子都往孔老夫子頭上扣,誰讓你生的早,死的早。儒家有這樣的說法:利不十,不變法。沒有百分之百的利益,絕對不可以改革,這種觀念使我們苟且偷安,夜郎自大;使國家固步自封,不能發展和強大。儒家用心良苦的教導中,很少激發靈性,很少提到權利義務,很少鼓勵競爭,只一味的要求後人安於現狀,做好撞鐘的和尚。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啥都可幹,就是不能冒任何危險。來自美國的朋友,斯賓塞·約翰遜先生,果然瞭解中國人,一脈就診出了我們的病根兒,更成就了這?quot;經典",倘在美國賣不順的話,中國市場一定可以成爲其救世主,象拯救萬寶路一樣容易。

中國人常常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我們對目前的生存狀態和質量不滿,想超越卻有又無力超越自己,只好死守着那隻碗絲毫不敢放鬆。身體的"入世"與思想的"出世",使我們行走在孔孟和老莊中間,顫巍巍如同踩鋼絲,懸在空中,象個半吊子,不是左右逢源,藝高人大膽,而是在夾縫裏不知所措,進退維谷。對於上班族,他們一邊標榜,我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往哪搬,一邊卻堅守一地。中國人上下班是顛倒的,上班做着下班的事兒——嘻嘻哈哈,男人討論閨房隱私,討論老闆的小蜜和女人的更年期;女人討論家長裏短,誰家的孩子讀大學,誰家的男人下崗在家吃軟飯,誰家的房子裝修得沒品位。下班則討論起上班的事兒,等着別人請去米西米西,觥籌交錯間,一紙合同就敲定了,一樁生意就談成了,搞不清楚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或者另有其人。大多數人是好東西落肚,只把頂點兒的牙惠望外吐,索取和奉獻就是在這種比例下平衡,國家就是天平的“支點"(已經不能稱爲支點了),國家太大,這方面永遠吃虧。

工人大哥下了崗,知識分子翻了身。真正聚焦"老九",卻發現,他們往往爲一頓吃請沾沾自喜,爲工會發的一張牀單或一斤茶葉沾沾自喜,爲單位配給的電腦、打印機、空調沾沾自喜,一邊享受着,一邊把自己埋藏起來。幾乎沒有什麼不能讓我們滿足的東西了。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抱着這個信念,他們就這麼撐不死餓不着地混着,永遠走在別人的後面,很少有什麼創新和務實的東西。難怪市場經濟的鑰匙最後纔要開啓教育這扇大門。

對於農民兄弟,三分田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閒時走街穿戶,摸摸麻將,保證安定團結;忙時就爲大蒜那毫釐之間的利潤爭得面紅耳赤,口水淹死對方,是爲繁榮經濟。面對當今的中國,我對農民兄弟能有什麼奢望呢,幾要成爲過分的要求了。中國的老百姓的“我不敢"永遠跟在"我想要"的後面,揹着米袋子在城市的邊緣翹首期盼,幻想以不變應萬變,簡直就是自欺和欺人。

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對於"危機感"實在太陌生了,對於這樣一個國家,不知國際舞臺什麼時候才讓我們唱起主角。我們要爲明天活着,不要總是停留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層面,卻改不了。16。8元一本言語循環往復的道理簡單的小冊子,夠貴的。當你知道心疼的時候,就要象一劑特效藥把它吞下,從中吸取精華抵消你的損失。

我們把國人比喻成莎士比亞筆下笨拙的士兵,這本小書恐怕就是槍膛裏的火藥,本來是自衛的武器,因爲不懂得點燃的方法,說不定卻毀損了自己的身體。套用莎翁的一句話,"斯賓塞·約翰遜大夫,要是能替我們的國家驗一驗小便多好,查明它的病根,拿一劑清瀉的好藥把這些毛病排泄掉,使它回覆原來的健康"。

說真的,中國人真正需要從裏到外給自己認真地桑拿一回。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4

第一次讀這本書就覺得這本誰的內容很簡單,簡單的就像一個寓言。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裏,兩隻小老鼠,他們是匆匆和嗅嗅;還住着兩個小矮人,他們是哼哼和唧唧。

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穿梭於迷宮之中,尋找着一種他們最鍾愛並以此爲生的食物——奶酪。匆匆和嗅嗅,唧唧和哼哼一起來到了一個食物站,叫“ ”站。這裏有許多豐富美味的奶酪。

但是有一天,奶酪不見了。匆匆和嗅嗅一點也不驚訝,很快就去尋找新的奶酪。而另一方面,那兩個小矮人無法接受事實,受到打擊而陷入絕境。但是唧唧在思想上有了改變。他離開了那個食物站,也離開了那個頑固的夥伴,踏上了新的旅程。

後來那兩隻小老鼠,也就是匆匆和嗅嗅以及那個小矮人——唧唧又找到了另一個食物站,裏面有着比之前一個食物站更多的奶酪,同時也找到了一個新的開始。

讀了這本書,第一個感覺就是: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試圖去留戀一些不存在的東西,這樣只會浪費時間和生命而已。這就是我的感受。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5

最初想讀這本書是出於對它的書名有些好奇,看到網上介紹“這是一本美國享譽全球、深孚衆望的思想先鋒、演說家、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搜尋出後開啟一讀,書中那些看似平常而內含深刻哲理的話便深深地觸動我的心靈:“變化總是在發生,他們總是不斷地拿走你的奶酪。”“遇見變化,隨時做好奶酪被拿走的準備。”“追蹤變化, 經常聞一聞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們什麼時候開始變質。”

我不禁爲作者斯賓塞·約翰遜的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而發出由衷的讚歎,雖然這是個寓言故事,但是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令人在感悟之中,引發深思,更讓人變得聰明、睿智。

在這本書還沒有落在我的手裏之前,我已經聽說過很多這本書的評價,都說這是一本不一般的勵志書。所以,在我覺得迷茫的時候,我決定了要看看這本書。還沒有開啟這本書的時候,我連這本書的名字《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感覺就是一個小故事,什麼都不動,爲什麼只是動奶酪呢?爲什麼這麼簡單的一本書會那麼的受歡迎呢?這是一本怎麼勵志的書呢……帶着種種問號,我開始了這一趟旅程。

當我開啟這本書時,我頓時感覺到了一種舒適感,它是以一種故事的形式從主人公的嘴裏說出。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主人公斯賓塞·約翰的初衷是爲了幫助自己應對生活中的一次痛苦的變化,結果他的故事幫助了千千萬萬的人解決生活、情感、學習的問題。

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同時也表達了一定的意義,小老鼠的名字寓意似乎是在不停的動作着,代表了它們會隨時隨着變化而動,而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去尋找新的奶酪——“奶酪”自然是個比喻,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種人際關係,可以是金錢,可以是幸福、健康,社會的認可和老闆的賞識等等。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兩隻老鼠嗅嗅和匆匆,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生活在同一迷宮中,都是爲了尋求可以生存的奶酪。第一次大家都找到了跟多的奶酪,可是不同的是,思想簡單的兩隻老鼠懂得在安逸中觀察變化,得以在變化突然到來時有所準備。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名字也取得很有意義,兩個小矮人與兩隻小老鼠的態度迥然不同,他們面對變化猶豫不決,始終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和幻想中,無法接受已經改變的事實,不願意再去尋找新的奶酪,從而也就束縛了自己的思想,變得極度頹廢,再沒有了勇氣和激情,於是生活在灰暗之中,不能自拔。好在後來唧唧終於戰勝了自己,走向了光明,找到了新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則是停留在安逸中,以爲那些奶酪足夠他們吃一輩子,並在朋友面前炫耀、浮誇來換取榮譽,一點都沒有憂患意識,以至於後來第一堆奶酪吃完後就接受不了打擊,一直在埋怨,幻想那不是真的,有一天奶酪會回來的,他們就在那呆了很久,直至餓的不行才接受現實,去尋找另一堆奶酪。在此時,兩隻老鼠已經找到了另一堆奶酪了,正在享用着!

……

這是一本關於變化的書,就是要教育我們在面對變化時該怎麼做得故事。有時候人擁有比其他動物不一樣的大腦,其實並非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爲,在面對簡單問題時,思想深沉的複雜的大腦,或許就比不上思想簡單的老鼠的大腦。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一大堆奶酪,天天在吃,總有一天會吃完,奶酪的總數天天在減少,怎麼可能察覺不到了,就是因爲人的思想,以爲非常小的變化就不是變化,就不去重視它,結果,到了問題突然發生變化時就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辦,接受不了現實。這就是在教育我們,要時刻記得有變化這一回事,而且要時刻觀察,時刻準備着如何去處理這些變化。在某些問題上也不需要特別的複雜的思考,只是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其實只需要簡單的邏輯就可以想到解決方法。

書中的兩隻小老鼠不會因爲周遭環境的改變而手足無措,失去生命的意義。因爲它們會去繼續努力,不斷追求,過去擁有的雖然已經失去,但是那只是人生經歷,而不是一種負擔,如果執迷不悟,止步不前,那就只有面臨飢餓,無助,頹廢和灰暗無力的世界——一切身心的折磨。在面對突發的變化時,我們不需要過於緊張、慌亂,其實這時我們最需要的是冷靜沉着,因爲我們並不知道這一改變對我們來說是否有壞,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裏,調整自己的心態,並告訴自己這是必須面對的變化,不需要太過於緊張,要做的是能動的適應這一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要時刻的敏感地觀察身邊的微小變化,並付之於思考、深思,以便能及時地應對變化。當我們能仔細地觀察變化,就不會覺得這是突如其來的變化,到要面對的'時候就會不那麼的迷茫。

當你迷茫,不知該怎麼處理事情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看一下《誰動了我的奶酪》這一本書,一本不一般的書,當你看完以後,你就不會再迷茫,再不知所措了。

生活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每個人都要和時代同步,才能夠與時俱進,因爲個人的奶酪隨時會被他人拿走,被外界所移動,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知道追問“誰動了我的奶酪?”,而不能夠很快適應新的變化,陷入困惑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活在海市蜃樓般的“幻城”裏面,不知覺悟,還自我安慰“麪包會有的”,“奶酪會回來的”,到有一天,等發現失去的奶酪不會回來了,終會追悔不已的,因爲不論麪包也好,餡餅也好,奶酪也好,不會平白無故的從天而降,要想尋找到新的奶酪,就要學習兩隻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立即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馬上出去再尋找,簡單的思維往往能夠突破顧慮過多帶來的障礙,而走向光明,創造成功,重新獲得新鮮可口的奶酪。

小矮人唧唧到後來終於衝破了自己思想的束縛,毅然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奔入漆黑一片的迷宮,在這條充滿希望的路上,它終於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它的夥伴哼哼還在怨天尤人中鬱鬱寡歡,無法解脫。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爲她告訴了我們最爲深奧卻又至爲簡單的道理,讓你知道應該怎樣去面對生活,面對人生,同時教會你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心態,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中知道怎樣去適應環境,去改變一切的困難和逆境,從而放下包袱,走向新的開始,奔向新的生命。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6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教會我改變思考方法,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變化時,它讓我知道不應該怨天尤人,止步不前,而是應該穿起自己的“鞋”,勇敢的進入“迷宮”,去尋找新的“奶酪”。

“奶酪”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隨時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

說起改變,許多人“談變色變”,第一反應是害怕,害怕跳脫當下的舒適圈,害怕面對改變後的風險,甚至拒絕突破,只是默守陳規,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如書中的小矮人哼哼,因爲擔心事態變得更加糟糕,從而抵制變化,導致不得不承受失去的痛苦和挫敗感;而反觀其書中的嗅嗅,則能及早感知變化的端倪;匆匆能立即採取行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唧唧即便最初對改變抱有牴觸情緒,依然學會調整,接納了改變,從而順利走出迷宮,過上了自己希冀的生活。

作爲一名國企職工,我負責的房產租賃業務常常發生改變,會接觸形形色色的租戶,經歷各種意料之外的事情,我也曾抱怨工作進展的不順利,就像書中的 “唧唧”,由反感變化到接受變化,調整自己的心理想法,就工作內容,與多方溝通聯繫,適應變化,不斷改變工作方法,努力完成領導交給我的任務。當因我的改變,事情逐漸往好的地方發展時,心中滿滿正能量督促我不斷向前邁進,探索,終究會走出“迷宮”。我們應該意識到:心懷變化、適應變化,做好隨時變化的準備,並不斷地享受變化。要知道變則通、通則久;積習成性,積性成命。只有戰勝我們內心中的弱點(包括懶惰,貪婪,自私,喜歡抱怨,虛榮等),做出改變,才能戰勝一切。

就如今年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場疫情,爲我們公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面對困境,公司及時調整策略,勇於突破重圍,慢慢迴歸正軌。

相信,在公司領導的正確帶領下,我們終將乘風破浪、再振旗鼓,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7

閱讀是一門藝術,在閱讀中發現樂趣,享受樂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書讀透,汲取其中的精髓,從而充實自己。今天,我讀完了《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講述了四個主人公——小老鼠嗅嗅、匆匆,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迷宮裏,以奶酪爲食。有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c站,便在其周圍開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有一天,奶酪突然全部不翼而飛!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本性暴露無遺:嗅嗅和匆匆隨變化而變化,頭也不回地進入迷宮,並很快找到了貯藏有更多奶酪的奶酪n站;而小矮人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他們始終不願面對現實,幻想着總有一天奶酪會回來的,他們整天鬱鬱寡歡。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穿上了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了漆黑的迷宮,踏上了未知的路。而哼哼依然接受不了現實。

奶酪是一個比喻,它代表了我們最想要的東西。可以是一份工作,或是一份友情、一份健康,還可是優良的成績……你的“奶酪”又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四個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你是像匆匆一樣隨機應變,還是和哼哼一樣猶豫不決?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和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如果你足夠細心,你會發現你的“奶酪”在不斷變化。假設有一天你的“奶酪”突然不翼而飛,沒有心理準備的你可能會手足無措,這時你會怎麼做?猶豫?或是行動?你可能不能馬上採取行動來補救。這時,如果我們擁有匆匆和嗅嗅那種行動力、決心與勇氣,就會很容易找到下一塊“奶酪”,甚至還可能會發現下一個“奶酪n站”。

在失去“奶酪”的那一刻,如果沒有及時採取行動來補救,可能失去的就不僅僅是“奶酪”了。“行動,只有行動,才能決定價值。”沒有行動,何來所謂的結果?只有行動,才能在“迷宮”裏逐步尋找“奶酪”。

當前方的道路一片漆黑時,我們需要將決定下得迅速、果斷。當你已經失去“奶酪”了,你是在原地猶豫徘徊,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未知的路?你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你認爲正確的選擇。只有這麼做,才能儘快找回“奶酪”。

作家雨果說過:“一個有堅強心志的人,財產可被人掠奪,勇氣不能被人剝奪。”既然已經失去了“奶酪”,那就不能再失去尋找“奶酪”的勇氣,要克服恐懼與困難,不然你可能連出發的機會都沒有。

“不要爲打碎的玻璃杯而傷心。”既然已經改變的事物我們無能爲力,那麼再傷心也無濟於事。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好心態,尋找下一個機遇,果斷地踏上未知的路,不安於現狀,伺機而動。我們得到、擁有、失去“奶酪”,是必然的。總是沉浸在失去“奶酪”的痛苦中,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下一塊“奶酪”的。

生活從來不會遵從某個人的意願,因爲生活是平等的。變化隨時會發生,積極地面對變化會讓你發現更多“奶酪”,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新的“奶酪”就在不遠處,等着我們去發現。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8

我讀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誰動了我的奶酪”故事令人感動。故事講述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宮中尋找奶酪的事,奶酪不經意的消失,使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繼而各自不同的反應:嗅嗅和匆匆立即行動,;唧唧剛開始,後來一番思想鬥爭,也加入了尋找奶酪的行列中;而哼哼呢?它的思維定格在原來的狀態,至終仍這。故事的結局,除哼哼外的三位都在奶酪N

站找到了所需的奶酪,而哼哼卻不願,拒絕,永遠停留在奶酪C站……

在現實生活中在學習中,我覺得“奶酪”更像要尋找的。要學習新的知識,舊的知識,還要善於用多的知識充實,才能找到值得細細品味的新“奶酪”。我曾害怕學習,希望學習中疑難問題,不需要動腦筋思考,學習顯得機械。讀這本書,我懂得在以後的學習中,要新的環境,和解決問題,才能將學習成績上去。

“奶酪”是人生存的資本,人了“奶酪”將無法生存。舍放棄舊的“奶酪”,也不去追求新的“奶酪”,生活就會失去意義,人生也會失去奮鬥的。

應該“奶酪”的移動而生活和方法,並且能從中新的快樂!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9

“如果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

這句話出自《誰動了我的奶酪》。我當時讀的時候是六年級,自我感覺良好,它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觸動,不久書皮上就落滿了灰塵。

升入了初中,感覺一切節奏都被打亂了,按照以前的學習方式根本行不通,不禁有些頹廢和無奈。這時,我發現了蒙在灰塵裏的這本書,又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這個故事中有四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兩上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在迷宮內尋找到了奶酪C站,幸福地享受了很長一段時間。可突然間奶酪不見了,四個人物截然不同的反應—兩隻小老鼠即穿上跑鞋,頭也不回地重返迷宮尋找新的奶酪,而唧唧在經過一陣激烈的心理掙扎,也開始了新的征程,只有哼哼在故步自封,整天鬱鬱寡歡。

讀着讀着,我發現自己就像哼哼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手足無措,還妄想着奶酪還能跑回來,這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

全書“改變”二字貫穿全文,越快放棄舊的奶酪,你就可以越早享受新的奶酪。而“奶酪”可以是任何你想得到的東西—穩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甜美的愛情……

這本書在唧唧這個人物上面下了很大的筆墨,大部分都在寫唧唧的轉變,由鬱鬱寡歡到通曉事理,終於改變了自己,開始美好的新生活。而我也終於明白了自己的不足,略微整頓後,及時調整了學習計劃,隨變化而變化,成功改變了自己,讓學習生活變得更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當然,我在調整學習計劃和目標時時常碰壁,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個人在放棄了舊的觀念後總會花一大段時間來找到新的正確的道路,但若不懂取捨,一條路走到黑,那最終將會與時代脫軌,這纔是真正的因小失大。

事物的變化是絕對的,沒有什麼是亙古不定的。在生活中,我們還要像嗅嗅一樣,及早嗅出變化的端倪,像匆匆一樣,立刻採取行動。不要像哼哼一樣不知所措,大聲呼喊着沒有意義的語句“誰動了我的奶酪?”生活的迷宮很大,我們總是在接二連三的碰壁中尋找自己的“奶酪”,在奶酪變質,腐敗之後,不要猶豫,解開掛在脖子上的運動鞋,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以更加積極陽光的心態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發現更多新鮮的奶酪。

我特別欣賞書中這句話:“如果不再恐懼,你會做什麼?”的確,適當的恐懼會刺激你立刻做出行動,可如果恐懼已經束縛了你的手腳,連重返迷宮的勇氣都沒有,就永遠不會發現可口的奶酪,沒有你心中的嚮往的生活。

我們要做的只有兩步,首先勇敢地邁向迷宮,積極尋找奶酪。其次需要居安思危,在巨大幸福中時刻準備以自身的變化去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巨大的迷宮中得到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奶酪。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10

“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這是《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所說的一句簡單而又讓我可以走向成功的格言。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主要說的是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C站,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奶酪不見了原因在苦苦思索着……

在這一本書中,奶酪可能是財富,工作,成功……但“奶酪”永遠不可能停留在一個地方,我們必須要隨着它的變化而改變才能繼續享用美味而又新鮮的“奶酪”。在生活中,在這一個殘酷的社會中,如果你不隨着機遇的變化而改變,你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永遠不可能獲得成功的果實!

請你認真記住這樣一句話:唯有跟着“奶酪”的變化而改變,才能跟上成功的腳印,才能品嚐到美味的奶酪。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11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講的是四位主人公——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生活在一個大迷宮裏,他們爲了填飽肚子四處尋找奶酪。之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找到了有很多奶酪的C站,於是他們把家搬到了那裏。

可是,突然有一天,奶酪C站的奶酪被吃完了。哼哼和唧唧決定把拿走他們奶酪的人找出來,而嗅嗅和匆匆決定去尋找新的食物。最終,他們成功了,嗅嗅和匆匆找到了奶酪N站,而哼哼和唧唧卻還在尋找那個拿走奶酪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沉思。爲什麼嗅嗅和匆匆得到了奶酪,而哼哼和唧唧卻得不到奶酪?之後,我明白了,所有完美的東西都不是永遠的,要敢於去發現新的事物。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我認爲,故事裏的奶酪是對我們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能夠是一張特優生獎狀,一個好成績。可是,如果你得到了奶酪,就在奶酪上原地踏步的話,你的奶酪將會被人拿走。相反,如果你得到了奶酪卻還在繼續往前走,不但你的奶酪不會被別人拿走,反而會越來越多。

於是,我下定決心,在新的學期裏,要取得更好的成績,讓文章在報紙上發表的越來越多。加油,我要開始努力了!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12

這本書主要寫了兩個小矮人哼哼、卿卿和兩隻小老鼠嗅嗅和匆匆與奶酪的故事。他們同時找到了自己所喜愛的奶酪,但當奶酪被吃完時,兩隻小老鼠因爲每天都在觀察奶酪,所以並不驚訝,只是迅速去找新的奶酪:而兩個小矮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無所適從……

故事中的唉嗅和匆匆雖然頭腦不像小矮人那樣複雜,但它們卻在失去時及時去尋找。“只要向新的方向前進,就會找到新的奶酪。”我的周圍就有這樣的同學:一旦自己的“奶酪”失去了,就會毫不猶豫地踏上尋找新“奶酪”的征程。但這樣的人畢竟佔少數,而大多數就像哼哼、卿卿這樣了:在突如其來的變化前猶像不決,一片茫然,但一旦發現不改變自己不行時,也只會對自己說:“如果你無所畏俱,你會怎樣做呢?”哼哼、唧唧所代表的是一種愚蠢、自欺欺人的人。

我不能因爲一點小挫折而喪失鬥志,等待、怨天尤人是毫無用處的。振作起來吧!不能追回失去的“奶酩”也一定能找到新的奶酪。

生活是一座迷宮,我們必須從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我們始終深信不疑,有一扇門就會向我們開啟,它或許不是我們曾經想到的那一扇門,膽我們最終將會發現,那是一扇有益之門。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13

我們正經歷一個多變的社會,體制的變革把我們從一條風平浪靜的計劃經濟的小溪推向了充滿驚濤駭浪的汪洋。這種變化是徹底的、革命性的,又是客觀的,必然的。而《誰動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討論了兩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變化。在變化來臨之前,怎樣預見變化,在變化到來之後,怎樣對待變化、適應變化。

要知道,事物的變化是客觀的、絕對的,而不變是主觀的、相對的。其實,我們周圍每天都在面對變化,只是因爲這種變化是細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們很多的人都習慣於這樣一種情形,即漠視身邊細微的變化,而面對急劇的變化表現出頑強的抗爭,抑或是徒勞的抗爭。然而,問題是很多情況下,變化是在悄然間發生,卻未被感知和覺察,以至於鑄成悲劇,就像一隻扔進冷水裏慢慢被加熱煮熟了的青蛙。當我們守着眼前的一片天空,習慣於自己擁有的工作、財富、幸福時,我們總是躊躇滿志,怡然自得或誇誇然暢談美好的未來,而很少想到萬一,想到去聞一聞“奶酪是否有變質”或看看是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沒有時,我們纔開始追問爲什麼,但爲時晚矣。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危險來臨的時候,可能已經無能爲力,無法挽回了。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書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們的榜樣。居安思危,對多邊的“奶酪”變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掛在脖子上,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尋找新的“奶酪”。只有敏銳地注視着局面的細微變化發展,未雨綢繆,主動做好知識積累、技能積累、身體和精神積累,我們才能應付自如的面對發生的變化。

一本好的書就是能讀自己。從《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所能悟出指導工作、學習、生活的理念,正如劃出了一個人走向成功和新生活的航線。當然,真正啓動航程的還是靠你自己。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14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誰動了我的奶酪》。

《誰動了我的奶酪》,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博士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先鋒和暢銷書作家,此外,他還是一位醫生、心理問題專家,也是將深刻問題簡單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徹當代大衆心理後,便在該書中製造了一面社會普遍需要的鏡子怎樣處理和麪對資訊時代的變化和危機。

從表面看,《誰動了我的奶酪》和其他衆多裝禎精美的書沒大區別,只是薄了些,約4萬字,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可就是這本不起眼的小書,在歐美創造了出版業的奇蹟:自1998年9月由美國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後,兩年中銷售20xx萬冊,雄踞亞馬遜網上書店第一名約80周,同時迅速躍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最暢銷圖書排行榜第一名。

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書中有四個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嗅嗅,能善於嗅出變化的氣息,匆匆能迅速作出行動,而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則由於害怕改變而否認和拒絕變化。顯然,我們多數人都更象哼哼和唧唧,既怕沒有奶酪的飢餓和落迫,也怕尋找新奶酪的艱辛和危險。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能不承認它的變化屬性,無論是精神層面的情感,還是物質層面的哲理。有句歌詞這麼唱: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快。然而,出於人的本性,我們都渴望能永遠生活在安逸、溫暖的環境裏,沒有風吹草動的驚嚇,沒有辛苦勞頓的痛楚,這樣,我們就會少些感受世事無常、生離死別的折磨和戕害,但問題是,事物總是在或明或暗地發生着變化。有了變化,我們知道父母會老而盡孝,知道家庭、友情和愛情需要付出汗水來培植,知道孩子的長大需要我們教育和引導。

世界在變,變的結果,讓我們不斷豐富知識與情感,知道回憶和不斷進步,唯此,我們才能時刻繃起時光的耳朵,聽那過去的聲音和有限的未來,才能象嗅嗅和匆匆,能在享用奶酪時不忘變化的來臨,變得更加穩重和成熟。

當然,人在適應變化時,總忘不了給自己一個偷賴的理由,就象唧唧和哼哼。但是,這個迅猛發展的世界容不得我們躺倒盡享安逸。唧唧還是好樣的,他在奶酪被動、消極等待了一段時間之後,還是痛定思痛、勇敢地向未知的迷宮挺進了,儘管他還有回到奶酪C站的想法,但畢竟沒有沉湎幻覺、停滯不前。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承認變化,並盡全力去適應它,才能在不遠的將來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的奶酪,雖然這是個極其辛苦、危險的過程,但有了這樣務實、真切、充足的認知和準備,我們纔不會在有災難和痛苦突然降臨時變得手足無措,這在當前社會競爭的大環境下就顯得更爲重要。

看完了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15

前一段時間,心境不太好,壓力很大,所以就和小蔣(我的閨中密友)聊天,聊天之際,她推薦我看一本書,說這本書很值得一看。我懷着既好奇又試着看的心態拿過來詳閱後,正如朋友所言,恍然大悟的自嘲一番,然後及時調整好自我的心態,進取去應對各種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它就是《誰動了我的奶酪》。

這本書講述了兩個小矮人和一對小老鼠尋找奶酪的小故事。在故事中,作者虛構了四個主角:小矮人唧唧和哼哼、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分別代表着我們的不一樣方面,即複雜的一面(小矮人)和簡單的一面(小老鼠)。奶酪的意義則很廣,它能夠代表着是一種物質的享受,或者是意味着健康、休閒的生活,或者是給我們帶來的榮譽,等等。兩個小矮人和這兩隻小老鼠分別以不一樣的方式在一座迷宮裏尋找夢中的奶酪。有一天,它們都在迷宮的一個角落裏找到了它們自我想要的奶酪。那裏各樣的奶酪堆積如山,它們痛快的飽吃了一頓。此後,每一天都來到這個奶酪站,把那裏當成了自我的家……日復一日,最終有一天,它們都發現,所有的奶酪不翼而飛,精彩的故事從此而展開……

其實,小老鼠嗅嗅一早就嗅出了奶酪的變質,那個奶酪站不見了奶酪,兩隻小老鼠並不感到驚訝,對它們來說,問題和答案一樣簡單:奶酪站的情景發生了變化,所以它們也應當隨之而變化,採取行動去尋找新的奶酪。

生活中,人的思維往往受限於各種所謂的閱歷、情感等控制,當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過多的思前顧後,因害怕困難而變得膽怯、畏縮,就這樣反覆深思熟慮的過程裏,錯過了好的時機,失去了許多發展的機會和機遇。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要像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一樣,以靈敏的嗅覺和觸覺去發現其中大大小小的變故,進而迅速調整自我的步伐,適應新的環境。人不能改變大環境時,就要進取去適應新環境。這時候如果思想固執,不懂得改變,就必須會被淘汰。

兩個小矮人唧唧和哼哼在失去奶酪的一段時間內常常憤慨“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難於理解突然的變故,怨天尤人,怒氣沖天。每日往返於原先的奶酪站,期望等待奶酪回來。之後,其中的一個小矮人唧唧在幾經思想鬥爭後,最終明白——正是恐懼讓自我裹足不前,事情發生了改變,就再也變不回原先的樣貌了。這就是生活,日子在往前走,就要隨之而改變。

人一旦醒悟,意識到自我並非是沒有本事、其實是腦子裏有諸多因素在制約着自我的行爲才望而怯步時,就能夠調整好心態,改變前進的思路,學會捨棄一些陳舊的東西,吸取教訓,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態去迎接新的東西。人是有着複雜思維的進階動物,有時候要把繁雜的事情簡單化來處理,不能有過多的情感和包袱,有時候也要去深思事情的原委,分析事物的本質,不能被表面的量變所矇蔽,這兩種方式並不矛盾,它在唯物辨證法上是對立而統一的。每一種環境和事件,應根據不一樣的情景去分析如何處理和解決問題。我們不該像小矮人哼哼那樣,因懼怕變化而否認和拒絕變化(外部環境不是個人所能夠左右的),應當學唧唧一樣,認識到其實變化也能夠使事情變得更好,要及時的調整自我去適應新的變化,這樣才能在變化的年代找到我們正確的道路,才能找到屬於你的奶酪,才能獲得成功。

誠如一名人所說——

生活是一座迷宮,我們必須從中找到自我的出路,我們時常會陷入迷茫,在死衚衕中搜尋,但只要我們始終深信不疑,有一扇門就會向我們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