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圍城有感15篇

讀後感2.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圍城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圍城有感1

讀完《圍城》後,感受最強烈的便識作家亦諧亦莊、嬉笑調弄的筆觸,無怪乎楊絳說:《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癡氣’旺盛的鐘書。這樣的錢先生創造了一批癡氣旺盛的人物。

方鴻漸如一個趙辛楣,可謂是這本書中一個好人,一個成功的人。他本爲外交官署處長,又爲華美新聞政治編輯,後來被三閭大學聘做政治系主任,被解僱了仍能在重慶混的風生水起。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真才實學,處事圓滑。他待方鴻漸也很好,且爲人真誠。誤將方鴻漸當作情敵時,敵意醋意不加掩飾,不做笑面虎;誤會澄清後,把酒釋恩仇他唯一的能算得上缺點的,也是香港重逢蘇文紈時,面對方鴻漸的調侃,趙辛楣竟紅了臉,那張四川小姑娘的照片終歸是孫柔嘉,趙辛楣的。

忽然別轉臉,手帕按嘴,肩膀聳動,唏噓哭起來她有女孩的 。在重慶,將要見蘇文紈時,她今天穿了件新衣服來的,膽子大壯,並且有點好奇進客堂以前,方鴻漸把草帽掛在架子上的時候,柔嘉開啟手提袋,照了照鏡子。她也有女孩的虛榮心和醋意。她沒有什麼特點,不像蘇文紈才華橫溢,也不像唐曉芙天真率直,但這也是她最大的特點。

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實是虛僞。背後編排唐小姐,三次電話欲阻唐小姐與方鴻漸見面,又掩飾事實;故意想看到兩個男人爭搶自己的場面,嚮往優越感,實是心機深沉。伸手讓柔嘉拉一拉,姿態就彷彿伸指頭到熱水裏去試試燙不燙,臉上的神情彷彿跟比柔嘉高出一個頭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頭上。實是目中無人。

孫柔嘉和蘇文紈雖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但她們仍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如此看來,方鴻漸作爲主人公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 那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着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2

記得四年前第一次讀《圍城》,是爲書中幽默詼諧的語句捧腹大笑。兩年前第二次讀圍城,是爲書中精準恰當的用詞佩服不已。而今天再次捧起圍城,我方纔體會到了其中的蒼涼與變遷,蒼白與無奈。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強勢而又驕傲的蘇文執,活潑而又執着的唐曉芙,敏感而又尖銳的孫柔嘉,她們就是方鴻漸的圍城——情感圍城。

方鴻漸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亦言不由衷,而導致情感圍城的添磚加瓦,使得這座圍城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他恨蘇文執,恨她的高高在上,恨她的虛榮做作,他恨唐曉芙,恨她拒絕他的感情,恨她棄他於不顧。他更恨孫柔嘉,是她將他一步一步引入她的婚姻陷阱,造成了他這下半輩子所有的遺憾。

其實我也曾想過,如果在那個月色如水的夜晚,方鴻漸依着自己的心拒絕了蘇文執,那麼最後他的結局會怎樣呢?如果在那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方鴻漸再執着那麼一點點,等到唐曉芙奔下樓來時,結局又會怎樣呢?如果在孫柔嘉精心佈置下的陷阱之前,他能夠穩定下心把持住自己,那麼最後他的結局又會怎樣呢?

一切的一切都不從得知,我們縱觀方鴻漸的一生,恐怕最多的,就是彷徨與無奈了。

讀圍城有感3

說起《圍城》,便要提起這麼一句尤其著名的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常常出現的後半句是這麼說的,“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這句話本不是書裏的句子,是楊絳老先生提在扉頁上的,小說裏類似的話,其中一次是在次要人物討論婚姻時提到的,以對話形式出現,“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小學高年級,學着別人,說爸媽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點點激情和所謂的情慾都不見蹤影。小姨笑我只是個小孩子,什麼也不懂,不懂愛情,也不懂婚姻。

錢先生的手筆很是讓人看着歡喜,行走人間19年的靈魂,看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如今聽方鴻漸娓娓道來,彷彿自己是個旁觀者,看一個傻小子揣一顆乾淨的心經受歷練。他所經歷的一切,也許今生有機會切身領教,也許是沒有這樣的機緣的。沒有固然是好的,但人生之味,單一便無趣,無趣便使人不易生出智慧;有也是好的,但糜爛之事,最好是觀察,不必一一經歷。

用錢先生的雜文觀察自己,用他的小說觀察人,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寫在人生邊上》裏他講到“快樂”,說人這一生,不過是“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就這樣賺着我們痛苦地過完了一生。但因爲人生裏有希望,有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所以人生並不痛苦。

此時的情況,是我們逃出圍城,又衝進圍城,再又衝進去又想逃出來,如是而已。一個又一個圍城,賺了我們一世的笑與淚。近來遇見一位,想過日子甚於戀愛的友人。年紀輕輕,卻好似已經疲於人事。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感情,是不是愛情,我仍待考證。讀後感·趙辛楣早說這女子所行之事,不過是拉攏來一個男人,要騙着你去陪着她過日子,方鴻漸不信,他不肯信,便不去考究,便不去想這一些事情。難得糊塗,是放在智慧的廕庇之下的。方鴻漸這般矇蔽雙眼和心靈,不值得被效仿。人這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事情,還少麼?

方與孫的圍城之所破,看到小說後面已然是定局。這城池何時被攻破,如何被擊倒,不過是世間的緣與劫相交相斥的結果,已不再重要。

所以這書,極是省檢,一句結論也不肯拋給我,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4

關於《圍城》,早前是那些美、俄、法、德、日等等語言的譯本使我將其定位於名著內,其實不得甚解;關於錢鍾書,早前的認識也是止於那一張張黑白的照片,他的眼神乾淨嚴謹,讓我感覺更有科學家的氣質,如今想來,我實在是眼拙了。在我聞名拜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先生本人的《圍城》之後,先生那種溫和幽默的氣度、那種洞察細微的眼光、那種妙語連珠的文筆,無不使我折服敬仰。

《圍城》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雖然是以二戰前後作爲背景,但今天讀《圍城》的時候,我卻時常有一種被批判的感覺,難以釋懷。作品中的方鴻漸這一角色,依然代表着今天很多年輕人的特點,雖不同的讀者就有不同《圍城》,但在此我就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談談感想。

我很難忘記書中方鴻漸對文憑的看法: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就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與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很多時候很多大學生在自己最光華的青蔥歲月裏,歲月靜好,卻漸漸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顆夢的種子,一同迷失的還有那激情四射的活力,漸漸地只希望***能及格,只希望大學能畢業,只希望拿到大學文憑,那曾經的藍圖連夢裏都不再出現過。

或許,家裏的老人問起,就把那看似沉甸甸的文憑炫耀一番,縱然也有千萬般心虛窘迫,但也以爲文憑可以遮百醜,還以爲到了社會上,有文憑就是有了身份有了價值。可這張好像讓人覺着體面的紙究竟可以在什麼樣的程度上代表你呢?

方鴻漸後面的人生裏,這混來的文憑始終是心裏的刺,插在那裏拔不掉,隱藏的後患也是災難性的。先是前岳父大人在報紙上宣揚他的博士學位,把他吹成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氣泡,窘迫不已極恐被人看破;後是父親大人讓他去學校講演,又硬着頭皮胡亂一通,貽笑大方;再是大家閨秀蘇文紈揭露假的文憑,致使美麗可人的唐曉芙離他而去;又因爲假的文憑在三閭大學混得教授而心虛怯懦,一談到博士學位臉紅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熱的病人爲什麼方鴻漸要浪費那麼好的在國外讀書的機會,致使回國來一事無成呢?

在小說中方鴻漸始終是一個特別喜歡大發不必要議論的人,我記得唐曉芙稱之爲表演口技,實際上方鴻漸的口若懸河、忽東忽西、言論大於行動的特點時時都有體現,不用贅述。既是這樣,就難怪在小說的開頭就寫到他興趣甚廣,無所用心了。

在當下每一所高校,每一個大學生都被寄之以務實創新的厚望,可是所謂年少輕狂,青年人常常心高氣傲、不可自知,總是追求廣度,圖個新鮮,只是涉獵,而不求深度,無論甚解;思想便如無向之風一直飄蕩,便如空中樓閣不曾落實,人已是飄飄然,自然難求專一。

我們也都一直夢想着用知識使自己遊刃有餘於工作、如魚得水於生活,可是社會青睞的是專業人才,若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足?小說裏有句話一個人,到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想來是很有道理的,20的狂,是青春的活力,30的狂,就是青春欠的債了。

方鴻漸是錢鍾書先生給所有人的一個忠告,青年人便更是應當警覺,圍城譬如囹圄,禁錮的是自由,傷害的是心靈,突破圍城之困方有人生之樂。作文

讀圍城有感5

總之當我們一味緬懷過去.匆匆的想趕去看北方的第一場雪時,我們是否已錯過身邊的無數風景呢?並不因爲困在圍城的人想出來,沒有在城內的人想進去.只因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生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環境都不錯,然而當事者卻常常心存厭倦.對人類這種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好比當我們還是一名學生,我們期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當我們考上好的學校就希望有一個好的分配,有了一個好的分配就希望事業和愛情都雙豐收.雙豐收後又希望能有政治作爲.當我們有政治作爲後又希望........反正慾望不會是句號的,想必永遠是感嘆號.這就是所謂的‘慾壑難填吧’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我們的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連激怒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時,是不是應該尋找另一片風景?是不是要尋找下一個希望?而不是無休止的回憶呢?

圍城被人們稱爲現代版儒林外史,因爲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圍城共有九章,大概可分爲4個單元,刻畫了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學子,但他們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又缺乏和傳統勢力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總而言之,我覺得,現實是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的,但不能爲現實而活,可以說,因爲這本書,我的生活觀改變了不少,正可謂是“一本書改變一生呀”

讀圍城有感6

談及“圍城”兩字,那多是想起錢鍾書先生所言“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的名言。但豈止婚姻是座圍城,人生處處是圍城。

書中小人物皆是栩栩如生,鮑小姐和蘇小姐兩個截然不同的刻畫,卻讓我同樣會有回甘生津的想法。

“放蕩不知羞恥”的鮑小姐,卻是目標明確,決定果決的女人。她的家境並不優渥,還帶有嚴重的刻板思想。她從小的時候就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因而她在物質和精神中,選擇了前者。也造就了她精神上的空虛無法填補的下場。

而鮑小姐這個小人物小到只有姓沒有名,可見她的出場是對當時鐘鳴鼎食樣的社會的反諷。從她身上影射出許多個社會上的“鮑小姐”,她們爲了華麗的衣裳抵掉了價值千金的靈魂,成爲昏暗世道下的第一批產物。因而纔會形容她爲:如果愛情是一座圍城,把婚姻當作交易的鮑小姐則是一直行走在圍城之外。

“豔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蘇小姐,反而被高傲的氣節給推到那深淵,讓自己多年的苦讀付之東流,淪爲她曾經最瞧不起的市井潑婦的行列。僞潔與易染使她註定淪爲和趙辛楣等人糾葛不斷。讓她女詩人的身份最後只是且只能是綴詞。

其實她們二者都被那不可名狀的圍牆給困住,城內的想出去卻又能安之若素的置於其中。城外的想進去卻也無所作爲。

但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一座座圍牆呢?作亂者高枕無憂,跟風者唯恐不亂,偏聽者是非不分,受害者百口莫辯。更有施暴者宛若百鬼夜行,而受虐者卻後患無窮。他們誰也理解不了誰,誰也都不是將道歉放在字典中的人。

人與物間的利益關係竟也開始有些明朗。昨日,我看你好似與朝陽爭曙暉,蒸蒸日上,指日可待。日後,我視你如草芥,不值一提。

但破除圍牆束縛,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也未曾不是沒有。像趙忠堯先生,在西方列國所圍堵的和封建主義的所締造的`雙重圍牆內,仍舊成爲了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與諾貝爾物理獎擦肩而過。或許他可能在大部分人的記憶裏籍籍無名,但他的學生有鄧稼先、楊振寧、錢學森、朱光亞等,他培育出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是人類科學史的拓荒者。

他沒被圍牆所堵獲,還翻越數道圍牆。作爲一個學者,他虛心向學,向他的導師密立根提出更換更高難度的項目,成功研究出了“硬伽馬射線”的相關理論。作爲一個爲師者,他不僅創建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而且還爲了學生們的研究材料,多次與美國和日本交鋒。身爲一個研究者,他爲了中國的蘑菇雲能夠騰空而起,大漠孤煙直的剎那,付出了諸多代價。

種族歧視、世俗禮教、物理壁壘等都未能讓他如困獸一般鎖在圍牆裏,出不來。他跳脫於圍牆之外,不受禁錮。

恰逢少年時,少年的肩上總是擔負着草長鶯飛和清風明月。我們也非一定滯留在一方之地。圍牆圍的向來是心,豈會是人?身未至,心先至。荊楚大地之上,自能納下那江湖快意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我們背上時光的行囊,踏過圍牆的頹垣斷壁,邁着炙熱的步伐,恣意且堅定,直入白雲深處,見那浩氣展虹霓!

讀圍城有感7

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頗有幾分頓覺,書中許多角色的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嫣然我就是“綜合體”。於是,衝動的想編排幾句粗陋的文字。好在很多時候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自知己量,大不了算個不用雙手抱筆能寫出自己名字的人。可是想寫的衝動無論如何壓不住了,索性“突圍”酸一回,貽笑大方!

圍城之際讀《圍城》,才覺人生處處圍城——“想出的出不去,相進的進不來”。生活圍城、情感圍城、婚姻圍城、工作圍城......

人們起早摸黑,風裏來雨裏去,忙忙碌碌爲生計奔走。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不費心經手?時日稍久,誰能不煩悶的緊呢?看見光鮮的人,羨心更甚!更別提房子、車子、妻子、孩子、引起的垂涎。生活之瑣碎、困煩實非所願,但又無力地緊!就如撒懶吃館子一樣,若非顯貴之家,餐餐如此是不堪重負滴。所以,還是規規矩矩認清現實,回到自己的轍道上安穩過日子。

忽一日,見得近鄰家婆、媳、姑爭執,場面之宏大百米儘可聞!引得路人,四鄰競相觀望,圍攏一圈裏三層外三層如觀鬥雞,頓時交通堵塞,喇叭聲四起,末了才聽的只是爲了洗鍋碗的聲音太響亮了.......最終還是同住那片屋檐,同吃一鍋飯......生活如戲,總是不該發生的發生了,誰苦誰累?反正都是主角,來不及思考,生活猶圍城。

愛恨情仇更難捋清,總是在剎那轉化,盤環與親情,愛情,友情,交情之間。回顧歷史、文化多少故事皆圍繞一個“情”字起起落落!或悲或喜,不變不休。變了的只是故事中的主角。 情感表達寄予:語言,動作,神色,行爲。直可惜!有時小心陪護,還嫌不夠,都想一筆購銷了事,豈是那樣簡單的事呢?

常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關於情感我是說不好的,不如看書,看這世界,感時拾得些許覺悟,再不濟也能發幾聲唏噓。鍾書先生說:“書裏的故事是語言幻成的空花泡影” 即便如此,我倒情願泡在這絢爛裏,隨喜隨憂遣去那許多紛擾,竊以爲“憂世傷生”也未嘗不可。

對於婚姻,書中的角色說:“結了婚後,才發覺要找的不是這個人”,事實上有多少人不是這樣認爲的呢?隨着瞭解的深入,瑣碎的糾結,都成了相互詬病,攻擊的原因。結婚之前說好的包容與信任,此時早已經不知丟到哪兒去了!我並不是要宣揚“拒婚主義”,我想說的是“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足夠結婚的資本了”所以防不住問一句“你討厭我麼?”“我討厭她麼?”婚姻雙方是需要平靜的耐下性子去仔細欣賞另一半的。在未來既定的日子裏,不鬥鬥嘴,不鬧鬧彆扭,生活也會蒼白的。因爲這些是你枕邊的微笑,分離時的牽絆!圍城中的婚姻,需要時間,距離,耐心來解圍。

關於工作“幾人歡喜,幾人憂”,面對滿世界潮涌的“半成品”人才,其競爭何其殘酷?已經不是你想還是不想的概念了,只能聊勝於無吧!即使你是個曠古絕今的人才,又能如何?這是一個拼錢,拼爹的年代!退一萬步講,“懷纔不比懷孕,不是誰都能看得出來的”!

工作於我就是爲了賺生存,養家之資,它到底有多高尚?多體面?產生了多少社會價值和貢獻了多少?去它的!誰在乎呢?大家儘可笑我市儈嘴臉,我只知道我不賺錢就得餓死,家人就得餓死,我只是老百姓!看吧!圍繞工作,圍繞一個“錢”字!派生出了“擇偶標準”,有了社會“無底線新聞”,有了“貪贓枉法”,有了“富二代”“官二代”........這是多麼真實的焦慮啊!!

讀《圍城》,感《圍城》,才知圍城。不是一句哲性很強,很具生活現實意義就能評品的了。鍾書先生“錙銖積累”所言不虛,字字靈性,句句深邃,讀完咂咂嘴吧,都有餘香。至於時下那些所謂流行的“無性不歡”的現代中文,不過怪胎而已,不值得一論!

既圍城,須突圍!畢竟,生活之圍城與戰爭之圍城是不同的,不能以暴力手段處之!靜心慢慢想來,人生本就紛攘,也因此而精彩,圍與被圍其實自然,無需太過計較,那些不快樂交給時間去沖淡,塵封吧!不必固守執着,若斤兩不捨與小兒賴街何異?因此,自修身性,尊重別人,珍愛自己,和爲貴纔是正解。

凡事有主見,善安排,根據需求於圍城中擠進擠出卻是綽綽有餘的。雖然會淚流滿面,恰好也是人生的經歷與沉澱,更是對生活的尊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圍與不圍都是生活賜予的插曲,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平滑......寬容自己吧!樂觀的對待生活,愛自己!愛他人!大愛無疆何來圍城?若再執念想太多就無形自擾了!

讀圍城有感8

我讀了錢仲書的大作<<圍城>>,雖然沒能看完,但對於裏面的好詞好句仍是尤新,把感悟寫在紙上與大家共享。

開頭主要講述主人公蘇小姐和方鴻漸做船回國,其中有兩段描寫外貌和心裏活動十分精彩的語句——面板在東方人眼裏算白,可惜着白色不頂新鮮,帶些乾澀,她去掉黑眼鏡,眉清目秀,只是嘴脣嫌薄,擦的口紅不夠豐厚。假使她從帆布靠椅上站起來會見身段瘦削,也許輪廓線條太硬,象方頭鋼筆畫成的。年齡看上去有二十五六歲,不過新派女人的年齡好比舊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訂,鴻漸心直跳起來,又給那腳步捺下去,彷彿一步一步都踏在心上,那腳步半路停止,心也給他踏住不敢動,好一會心被壓的不忍了,幸而那腳步繼續加快的走進來。以上描述看得出作者刻畫文章里人物非常細膩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作者對於景色的描寫同樣十分精彩,有獨到之處——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無聲無息,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再羞澀。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那裏的蛙羣齊心協力地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像飛行,像在厚密的空氣裏漂浮。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之筆,我要繼續的看完它。同時建議大家都去讀讀着本書吧!一定會有許多收穫的。

讀圍城有感9

錢鍾書先生是我喜歡的一位文學大師,他用文字在《圍城》裏寫出了你和我。《圍城》裏飄散出來的一句話,我想就是:我們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認同感和歸屬感。我想我們大多數人和方鴻漸差不多,我們都被世俗所禁錮,像方鴻漸一樣,我們機械地拿到我們的畢業證書,拿到文憑。從我們第一次因爲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惡語相加開始,社會就慢慢地對我們揭露開它最原始的惡毒。

我們沒有使他人豔羨的才華,我們也終究不是佼佼者,就如方鴻漸一樣的生活,蚍蜉一樣活着。也許我們有追求,有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我們離第一又有着不短的距離,始終算不上一個成功者。而我們還是要活,也許有些人還要計算着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我們以後也許會成爲人間的一粒塵埃,成爲普羅大衆的一員。但現在我們不是,因爲我們還心存着幻想,就算你我面對這一整個世界,還是顯得那麼平庸,我們的水準和我們想要向命運索要的生活相比顯得羸弱,我們還是執着地活着。喜歡《圍城》,是因爲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語說盡的感情在書中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共鳴。

錢鍾書先生並不直接,而是婉轉地將生活的無奈傳授於我。好讓我在以後的生活中,有了衝出圍城的勇氣。

讀圍城有感10

《圍城》這部書的經典性自然不必多說,他的作者錢鍾書老先生自然也不必多說,但提及錢老先生,卻想起了與自己相關的一件小事。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是在哪裏,讀到了一篇有關復旦大學一位老校長的文章。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回想起的時候一直把錢老先生當成這位老校長,甚至出於這個原因,還一度想到復旦去求學,但還是未能如願。直到有一天猛然發現錢先生根本沒做過什麼校長,自己突然感覺這個世界是假的,趕緊去旦旦的官網翻遍了從建校以來所有校長的名單,確實沒能發現他的名字。還是蠻失望的。但至今也不知道當時看的那篇文章到底寫的是誰,自己又是怎樣把錢老先生當作是那個人的。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是書中最爲經典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初吸引我去讀這本書的原因。當時初看這句話,感覺寫的好含蓄,這“城”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爲什麼要把他“圍”起來?他和《邊城》會不會有什麼關係啊。但讀了原文才發現,這句話的原話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那時才發現,這句話講的並不含蓄,反而是不能夠再巧妙的了。當然,《邊城》也是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

去年抑或是前年我就開始讀這本書,但怎奈讀了一點後便覺得索然無味,放在一旁吸灰。前幾天又從書架上取了下來,從頭開始認真拜讀。此番讀來卻是饒有趣味。

不像傳統的中文小說那樣具有故事性,情節也可以說是非常簡單。或許這便是之前自己爲什麼讀不下去的原因了吧。但這次閱讀,卻像是給自己開啟了一片新的天地。我發現,描寫性的內容居然也可以那樣的有趣,看似及其平常的東西居然也可以聯想到那麼多的事物。就連方與孫的吵架內容都可以刻畫得那樣讓人難忘。我想,這可能是自己書讀的太少的原因吧,纔會對這種寫法展現出如初見一位美麗女子的好奇與興奮。自己覺得錢先生寫《圍城》,或多或少的還是受到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影響,字裏行間還是能嗅出一點點西方文學的那種味道。倘若自己在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學之後回過頭來還能對《圍城》的描寫感到美妙,那時候對錢老先生的敬佩之情將會更上一層樓了。

爸爸說《圍城》寫得好,在於他可以讓每個讀者覺得這就是真的,書中所描寫的內容讓讀者看來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身心與情感都能投入進去。但我看他和媽媽也沒像孫和方那樣吵架啊。看過網上一些評論,卻發現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不大一樣。比如很多人都認爲方不是真心愛孫的,可我卻感覺二者是相愛的。但這些也無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去做什麼文學評論員,也不會去什麼公衆場合宣揚自己的思想,我只是出於自己的喜愛來閱讀,讀給自己,自己讀自己。

書的最後有一篇楊絳先生寫的文章,記錄下了錢老先生與《圍城》的點點滴滴。字裏行間無一不流露出對錢老先生的愛,不禁讓自己聯想起先生之前曾經寫的那本《我們仨》,對於兩位老人之間的這種愛情,在我看來還是很引人羨慕的,畢竟自己目前還沒有。兩人之間的那種情投意合,那種互相理解與關愛,那種彼此之間纔會有的默契,都讓自己很嚮往,也讓自己爲這兩位老先生而感到開心。

好像是在楊絳先生的那篇文章中看到的,說讀書可以讓人增長經歷,但要有了足夠的經歷才能夠讀懂書,我覺得自己目前算是經歷匱乏吧。或許多年以後再來重讀《圍城》,會有一種別樣的體驗。我又突然覺得,好書要多讀,一遍是肯定不夠的;而讀書可能也不應該一味地爲了讀書而讀書,還是要帶着一種興趣,帶着一份耐心,這樣纔能有所感吧。

讀圍城有感11

記得還是一名懵懂無知不諳世事的黃毛丫頭時便已讀過該作結果卻是慕名而來敗興而歸這樣一部情節不甚精彩人物無甚特點的小說值得世人如此青睞嗎?莫名之中又略帶點不屑。

作爲一名在圍城裏已生活了多年的女人再次捧起此書感觸自然大異於以往字字斟酌細細品味情節仍然不太吸引人物個性依舊不突出而最爲佩服的卻是他老人家駕馭文字的能力令人爲之捧腹的比喻細緻到極點的人物描述人性弱點在錢老的筆下琳漓盡致無處遁形。舊社會形形色色文人的通病在主人公方鴻漸身上表露無遺:不學無術、懦弱、缺乏責任心、得過且過、譁衆取寵、胸無大志自命不凡……實在是應有盡有便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感誰要嫁給他不倒了八輩子黴?而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卻千方百計地要嫁給他思量再三始終對於錢老先生的安排不能苟同總覺得倘若在如今稍有點頭腦心計的女人寧可下嫁一醜男或老翁也決不願跟着他丟人現眼!

城裏荒蕪了城牆破舊了已經無法再找到家的感覺倘若修補的話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不一定能恢復原來的面貌倒不如另避徭徑去尋找另一片屬於自己的芳草地。所謂蒼穹無盡何必眷戀青空一角!

對於圍城之說法本人一直有所保留。假如象孫柔嘉與方鴻漸一般步入圍城僅僅是因爲寂寞、拉不下臉面或年齡大了而一切將就草草築起這座城此城必不牢固日曬雨淋再加上經久失修圍城必不攻自破!

自然支援她走出圍城去尋找能遮風擋雨的另一個屋檐。只要是經過一番思量一番斟酌一磚一瓦親自構思建立起來的圍城哪怕再破敗再荒蕪裏面的人也不會輕易出來畢竟這裏還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修修補補在漫長的歲月當中也是一種樂趣至少比起重新去建造一座新城要容易多了。而如今城外的人們習慣了在迷人星空下、遼闊的草原上、浩瀚的大海里或翱翔或棲息或彷徨而不願付出人力物力去築城以免吃力不討好害人害已。

讀圍城有感12

書頁片片流逝,嘻笑怒罵,猶在耳邊。

“婚姻就像金籠,外面的鳥想飛進去,裏面的鳥想飛出來。”恍惚間,聽見書低吟淺唱。

噢,這就是這篇小說的根源吧。澆着它,便出現了個方鴻漸,在蘇小姐,唐小姐和孫小姐間碾轉反覆,被愛,痛澆得溼透。

但他依舊追逐,那理想中的美滿——那個渡金描鳳的籠子——卻在精巧玲瓏的籠門搭扣“啪嗒”合上時,後悔莫及。

耳邊隱約又響起牆上那口跟不上時間的老鍾沉悶的敲擊聲,正“當、當、當、當、當、當”地嘲笑那個躺在牀上,黯然神傷的人。

鳥兒掙扎着要出去,羽毛凋零散亂。

但,我想說,鳥兒,你爲何一定要選擇痛苦呢?

這既然就是你所追逐的,何不坦然面對?

我們在自己的道路上,有那麼多想得到的東西——金錢,名譽,愛情——這是在我們心中被神化的東西。

我們努力追逐。可有一天,我們逐到了,卻像文中的人物,沉入無垠的金籠。

但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雖然我有了束縛,但請不要忘記最初的心願——感到了金錢的疲累,爲何不想想自己給後代營造了怎樣好的環境,感到了名譽的負擔,爲何不想想自己曾獲過多少甜蜜……我們明明得到那麼多,又爲何悲傷!

我一直在想《圍城》的一個結尾,我想方先生應該離開孫小姐,然後在一個舞會或一個村路上再遇見唐小姐。

生活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面。

但現在,我改變主意了——一個不懂得在困境中尋覓幸福的人在哪兒也不會快樂。

我只能默默祈禱:方鴻漸,希望你在去重慶的路上能找到金籠的出口。

出口在心裏。

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讀圍城有感13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纔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上我時常看見這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聖,走上工作崗位後,有的會認爲來的錢不快,看着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着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裏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係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裏崩潰時纔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着一羣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爲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驢子不肯走,鞭子沒有用,就把一串胡蘿蔔掛在驢子眼睛之前、脣吻之上。這笨驢子以爲走前一步,蘿蔔就能到嘴,於是一步再一步繼續向前,嘴愈要咬,腳愈會趕,不知不覺中又走了一站。那時候它是否吃得到這串蘿蔔,得看驢夫的高興。

讀圍城有感14

在我看來,這部小說中最美的一句話,出現在第四章,方鴻漸與岳丈周經理交談的段落: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原句出自蘇軾的《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以及徐凝的《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但如果聯繫上下文,會發現這句話的出現並非在以抒情的方式歌頌愛情的偉大。原文中寫道:“他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嚇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對她更短了氣焰。”所以這“三分月色”,更多的是體現周經理對於太太的畏懼、委屈甚至是抱怨,是帶有諷刺意味的。

在第八章,看到了眼熟的一段話:

他想起在倫敦上道德哲學一課,那位山羊鬍子的哲學家講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在念高一時,語文老師曾口述着,讓我們在本子上記下這段話,當時聽起來覺得真是妙極了。隨即,老師讓我們以“天下只有兩種人”作爲開頭,後面再添上一句話,輪流站起來發言。當時我正坐前排,來不及思考太久,便答“大人與小孩”。顯然這個糟糕的答案並不能使老師滿意,她微笑地賜我“站一會兒”。那是令人羞愧的站立。現在想來,哪怕回答“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也是精確和妥帖不少的。記得那一天,收穫掌聲最多的,是一位賈姓男同學的發言,他說:“天下只有兩種人,姓賈的和不姓賈的。”

我並不想如此頻繁地與回憶裏愚笨的自己相遇,無奈印象極深,是總也擺脫不掉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當中,方鴻漸與孫柔嘉二人的爭吵場景,被描寫得極爲精彩。

結婚前的爭吵,孫柔嘉是帶着撒嬌成分的。她深知方鴻漸憐惜自己,於是肆無忌憚地“兩手按眼,胸脯一聳一聳的哭”。鴻漸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給她的眼淚浸透了,忙坐在她頭邊,拉開她手,替她拭淚,連哄帶勸。結婚初期的爭吵像夏天的暴風雨,吵得厲害過得也快。爭吵過後,兩人都“管制自己,避免說話衝突”,這是有經營婚姻的用心在的。

鴻漸打拱作揖,自認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鴻漸把手按她嘴,不許她嘆氣。結果,柔嘉陪他出去吃冰。婚後日子久了,由於雙方家人的介入,誤會越來越深,爭吵也愈發激烈,兩個人開始不留情面地翻舊賬、揭對方短處、謾罵對方家人,無所不用其極地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但歸根到底,爭吵的原因都是生活中的瑣事罷了。

最激烈的一次爭吵,也是最後一次。鴻漸再熬不住,說:“那麼,請你別再開口,”伸右手猛推她的胸口。她踉蹌退後,撞在桌子邊,手臂把一個玻璃杯帶下地,玻璃屑混在水裏……每個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膽氣來,她還嫌不夠狠,順手抓起桌上一個象牙梳子盡力扔他。鴻漸正回頭要回答,躲閃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顴打個着,迸到地板上,折爲兩段。

如果說,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以悲劇收場,是由於二人並無牢固的感情基礎,那麼,如果起初方鴻漸娶了深愛的唐曉芙,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故事裏的方鴻漸無法重新體驗,身處現實的人們更是不可。似乎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讀圍城有感15

每到週五,我們從早上起牀開始,就會興奮異常。

你整理牀上的東西,我拿起穿髒了的衣服一股腦兒塞進行李箱。如果誰的飯卡里還有很多錢沒有用完,大家就想着讓她請客。我們知道,過不了幾個小時,我們就可以走出校園,走出我們看作是牢籠一樣的學校。

然而,我們誰也無法逃脫,時間滴滴答答的流逝。誰也不能如科幻片裏一樣,瞬間穿越時空來到二十歲,來到三十歲,那時候,我們就可以離開這倒黴的作業,離開這每天坐在課桌前乖乖聽課的日子。因爲,兩天的休息後,我們又揹着行囊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回到了這個有些枯燥的日子裏,忙着操練那一道道習題。

這種輪迴,讓我想起了曾經讀到的一本書——《圍城》。

錢鍾書的《圍城》裏,有句話,我特別記住了,那就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小說的主幹是圍繞着主人公的婚姻與職業而展開的,各個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場令人尷尬的“圍城”遊戲:進去的想出來,出來的想進去,實際上卻是出不來又進不去。作者藉此揭示人類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在這樣一種進進出出而又無可奈何的生存狀態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無頭蒼蠅,最終在忙忙叨叨、糊里糊塗中結束生命。

我覺得裏面的人物都帶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不管是主人公方鴻漸,還是其他一些出場不多的人,因爲他們都是很有特色的,都或多或少的反映着某種人的性格。其實雖然方鴻漸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物,但是卻代表了中國很大一部分人的性格,死要面子,有時候會有點自以爲是,甚至骨子裏透着某種懦弱,但是給我的感覺卻是那麼的真實。裏面有蘇文紈,對愛情過於羞澀,不敢主動去爭取,有時候又帶着點賭氣的性質,在方鴻漸丟下她以後,他就那麼迫不及待的嫁給了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人,中國有很多女性都是這樣。還有唐曉芙,方鴻漸唯一愛的一位女人,最終也還是沒能逃脫一樣的結局。然後方鴻漸就在趙梓楣以及其他人的流言蜚語下莫名其妙的和孫嘉柔走到了一塊。

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

我是一個學生,我覺得我也正處在一所圍城中,圍城裏有什麼?是學校吧,學習和作業使我想逃出去,然後充滿期盼的進入下一個圍城——工作。而城外的人呢?應該是那些還未上學的小孩子吧,他們滿懷期望的想進入這座圍牆,正如十幾年前的我們。被困城中十幾年,接着就是重複我們所經歷的,又進入另一所圍城。

而那些已經步入新的輪迴的成人們,父母老是在我們面前叨叨,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那童真的美好,你們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師們總是話話兒裏帶着遺憾,要是能回到你們的“圍城”裏,我定不想留下太多的無奈。

我們茫然了,還是清晰了?

這彷彿無休止的進,出,我們永遠無法逃離。

也許,我們只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我們不必逃離,要去面對,去正視,去挑戰。

標籤:圍城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