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惡意》讀後感500字(通用14篇)

讀後感2.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惡意》讀後感500字(通用14篇),歡迎大家分享。

《惡意》讀後感500字(通用14篇)

《惡意》讀後感 篇1

買書的時候經常推薦東野的書,卻不曾買過,理由和李大夫一樣害怕,這次爽姐推薦終於鼓氣勇氣去讀了,拿起書就被案件的發展吸引,隨着案情的不斷深入,也越來越震驚,深深的惡意把野野口吞噬了,讓他不顧一切的去完成自己的計劃。

野野口親手殺死了一直把他當作朋友的知名作家日高邦彥,他也很快被警察認定爲兇手,但這一切都是他的計劃,他利用警察對於案件的偵破過程來實現自己真正的目地,毀掉日高多年辛苦得到的一切,並且把這一切具爲己有,因爲這一切都是他內心深處一直渴望得到的,更深層的可能日高一直是他想成爲的人,而他自身的懦弱和深深的自卑感讓他成爲和自己心中理想差距很大的人,他把這一切的根源都歸咎在別人身上,對環境和周圍的人產生了深深的惡意。

野野口這種惡意不僅僅只是起源於自己的內心,我想很多來源於他的母親,小野野口經常接受到的是媽媽對於周圍環境和人的惡意和厭惡、特別是對日高的惡意,這一切都深深根植在了小野野口的內心深處。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以前一直以爲這和我沒什麼關係,現在很多人都在講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極其大的,孩子是看着父母長大的,父母的言行會一直影響孩子,你是什麼樣的人,怎麼做事情,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你的孩子,這些影響都會在成長、成熟的過程中慢慢展現出來。

《惡意》讀後感 篇2

野野口作案動機背後的心理,追溯到小時侯遭遇過的校園暴力。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以爲在書中二分之一處讀到了結局,卻在後半部分的推理中推翻了前面的一切猜測,反轉之大,頗感震驚。人在心裏種下善根,就會結出善果。在心裏種下惡根,就會結出惡果。惡意,絕不是一時興起,一時衝動。校園暴力,這幾個字可怕得令人髮指。將惡意背後的大部分原因歸咎於它,並無誇張之意。野野口在學校被欺負,遭遇校園暴力,又因爲害怕被孤立,爲了免遭校園暴力而參與校園暴力事件中。這種遭遇是校園暴力中十分常見的,一方面孩子不參與校園暴力就會遭到排擠,孤立,甚至成爲被施暴的對象。另一方面,如果妥協加入施暴方,去孤立和敵對別的同學,就成爲了校園暴力的同謀者。校園暴力絕對是一個需要家長,老師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嚴峻問題。最令人無助的事情也在東野圭吾的筆下大膽地紕漏着,當老師和同學對校園暴力置之不理,這是最可怕的冷漠對待,結果是任憑惡意蔓延,侵害無辜者。

迴歸到書中,野野口是有天賦和才華的,只是沒有適當的機遇讓他平步青雲,而內心的嫉妒指向了他的好友日高,當自我價值感缺失時,就會對身邊比較出衆的人產生嫉妒,這種嫉妒心理同時在一點一點滋長野野口的惡意。所以,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和心理健康狀況,會在他今後的行爲中貫穿始終。每次讀完東野圭吾的小說,都容易產生類似家庭因素,校園暴力,等等,對孩子性格和行爲產生的影響,這也是書中教育意義的成功之處。

《惡意》讀後感 篇3

無端的惡意,小孩的惡意,被忽視的校園惡意,施害者長大後可能還是會是普通白領,或者令人憎惡的一類人,對於被害者,不管情節嚴重與否,或許都是不可磨滅的傷痛。

看到這種惡意滿滿的一本書,很難受,可是沒辦法阻止別人產生這種想法,日高的陽光積極不記仇依舊不能感化經常受自己幫助的童年同學,不能說是朋友,那不過是善良的日高一廂情願而已。

面對冷酷的社會,大部分的我們能做的是什麼?不讓自己淪爲作惡的一份子,儘可能地去幫助弱小,還有很重要的是保護自己。沒有過多的情緒宣泄不是冷血,只是長大了…

恰好今天同學說她聽到親戚有人逝去沒有悲痛的感覺,問她是不是已經變得冷血了,我也時常有這種感覺,我解釋。

1、除了最親近的身邊人才會傷心欲絕,大部分人都是感覺惋惜,難受而已。

2、很多事情是無法感同身受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去貼近當事人的心情,能做的只是更好地面對將來,例如對逝去的家人更好。

3、長大之後發現,悲劇不是一兩件,而是常事,而自己的情緒就這麼多,不可能像林黛玉那般,時常處於一種極端的情緒狀態中,平靜纔是常態。

4、面對這種事情,我們能做的不就是對留下來的人更好?或者不讓自己的身邊的人發生這樣的事情?這不叫冷血吧,只不過可能是認清了現實,積極的面對吧!

最後,感覺被徵收智商稅,自己曾經看過,猜測劇情,猜對了一半,另一半錯得離譜,所以我應該是沒看過的,不然怎麼會作者想讓我信啥我就信啥?猜測的結果就像第一次看。

《惡意》讀後感 篇4

說回這本小說,《惡意》被稱爲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他把人性的複雜刻畫得淋漓盡致。深入靈魂的惡意,如同看不見底的萬丈深淵,寒冷得讓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開頭是由野野口的筆記來揭開序幕,裏面記載着野野口近幾日的“所見所聞”,從他好友日高被殺爲開始,一場精心策劃了一年的局終於被推動了。

日高在書中是一名暢銷小說家,而野野口則是寫兒童小說的。他們是多年的好友,至少日高是這樣認爲的,可野野口不是,他十分怨恨日高,毫無理由地怨恨,也可以說是所有理由都怨恨。

包括他的優秀,自己的懦弱,將所有所有的恨都傾注在日高身上。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後,我再繼續恨你。

毫無邏輯,毫無道理,尤其是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以後,更是孤注一擲“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他的人格”。

野野口精心策劃的局就是爲了把日高變成一個僞善的人,把自己包裝成日高的影子寫手,假裝自己與日高前妻有情,殺他只是爲了給她報仇,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日高自己咎由自取得來的結果罷了。

東野圭吾的書不讀到最後,你永遠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每個小結不停地反轉,偏偏又反轉得那麼合情合理。

《惡意》讀後感 篇5

讀完這則小說後,我特別佩服作者的邏輯思維,很難想象東野圭吾的想象力,有時感覺似乎只有經歷了這些,才能寫出這樣的故事,這也許就是我們與作家之間的差距,沒辦法超越的差距。

故事以野野口修手記開始,圍繞日高邦彥遇害開展了一系列調查,期間充斥了懸疑、誘導、推理等各個環節。透過加賀警官的深入調查與層層剝減,最終還原了案件真相,找到了真正的殺人動機。書中的這個兇手用現在的辦案手段來講就是反偵察能力極強,而且強的有點恐怖,我想要不是他病入膏肓,他絕對是讓警察頭疼的一號人物。

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引人閱讀。回到現實聯想到我們國內近兩年出現的一些持械傷人、公交縱火、砍殺無辜兒童等案件,個別人是思想扭曲,但究其根源,未必每一個都是生來惡魔,也許是環境、生活、家庭及其他因素影響了他們的命運,他們的做法是罪惡的,無法原諒的。但我想說在這當中媒體應該承擔一部分責任,出了事情,你就簡單描述出了事情就完了,何必在那大肆報道,唯恐天下不亂的說的那麼詳盡。很多人的作案動機都來源於網絡媒體,甚至一些反偵察能力也是效仿其它案件學來的。再說一下國內發生的個別冤假錯案,其實我們不怕真像來的晚一些,但請積極面對,認真改正,就像加賀警官那樣,力爭還原每一個案件真相。

人性本善,只是受後天環境影響改變了人的心智,《惡意》很好的詮釋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其實每個人在極限壓力、極度自卑或極度虛榮心下,會做出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惡意》讀後感 篇6

不管你是不是否認,人和人之間存在的更多的是惡意。

他待你態度惡劣,你會鄙夷會憤怒,他待你冷漠,你會厭惡,他待你過於熱情,你會認爲他另有所圖,他沒有你強大的時候,你或許會輕蔑待他,他比你強大時,你又會不甘心落於人後而嫉妒,人和人之間是會存在善意,但不得不承認,那只是少數的情況,生活在無數暴力擠壓的社會環境下,更多的惡意一觸即發。

當今我們談好人沒好報,社會輿論充斥我們的視線,可是當問起:你爲什麼這樣對待他,得到的答案是看不慣的時候,任憑多少輿論壓力,都是無法拯救這個人的,只會積壓他心中無處爆發的惡意,任憑邪惡與怨懟瘋狂滋長,最終導致悲劇。

說這些可能沒什麼說服力,那麼開啟微博看看最近輿論頂端的那些評論者都說了些什麼,有幾個不是心懷着惡意來用最難聽的話去傷害並不認識的人,人們自覺的站隊同情所謂的弱者,以爲用惡意開制止惡意就能夠拯救那些弱者,其實最應該被拯救的是那些心懷惡意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惡意的。比如對周遭人的嫉妒,猜忌與背後的風言風語,雖然是小小的,但也是心中罪惡的根源,大多數人能夠控制罪惡的成長,而那些無法控制惡意的人,就成爲了被惡意控制的傀儡。

願我們能夠在這紛雜的世界理智一點,不要用惡意揣測他人,也儘量心懷感恩,讓自己的內心多一絲光明。

《惡意》讀後感 篇7

本書透過寫一個作家日高,和他的朋友野野口修。因爲恨意,野野口修設計並殺害了日高。《惡意》這本書我是第二次再讀,第一次並沒有寫下太多的感受。

第一次讀書的感受是,惡意從來都是一個人的心理畸形引發的各種聯動,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地域,性格,等好多方面的影響,但我們應該做的事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看待問題的心態。而不是任由惡意滋長氾濫。

當兩年後的我再次讀《惡意》,除第一次籠統的概述,我看到的更多更多,而是體會到更多。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惡意到底能達到何種程度,讓人不敢想象,再次讀完之後更多的事無奈,惡意產生的無奈,我就是恨你,就是這麼簡單,我知道明明我們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我卻還是殺了你,你知道我曾經的過去的的猥瑣不堪,但是依然和我交朋友,我知道你很善良,我知道你一直在幫助我,在我們再次相遇後不斷的幫我去實現理想。但是,我就是恨你,恨你擁有的一切,恨你的才華,恨曾經不如自己的'你比自己優秀,恨爲什麼你運氣那麼好,恨爲什麼自己不夠優秀,恨自己還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得了癌症,我把生活所有的恨都強加到你的身上,殺了你。甚至還殺死你之後敗壞你名聲。用殺你的事情來提升自己的品格。

每個人都有對別人惡意的,不過是沒有表現出來罷了,或許是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許曾經有的惡意在之後的交往裏消失,但是惡意從沒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它是無所不在。最終還是要看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

最後,我不知道一個人可以惡意居然可以驅使一個人作出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惡意的背後,我們誰有沒有那種惡意的瞬間,或許更讓人脊樑發涼的是,曾經的惡意真的有那麼幾個瞬間差點就實現了呢。

《惡意》讀後感 篇8

花了一天時間看完《惡意》,目前所看推理小說中的top。

一般的推理小說大都是爲了尋找真正的兇手花費大量筆墨,而這本書僅在三分之一處就找到了兇手。全書圍繞找出真正的犯罪動機展開描述,寫法新穎。之前一直以爲兇手的殺人動機是出於雙方的私怨糾紛,直到全書的最後才明白造成兇殺案的僅是因爲野野口修深不見底的妒忌和恨意。人心是幽深的無底洞,這也是讀完《惡意》後令人感到後怕的主要原因。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沒有瘋狂的撕扯和歇斯底里的絕望吶喊,反而是冰冷的講述和粗糙的惡意讓人不寒而慄。日高的善意,積攢成爲野野口修嫉妒憤恨的無底深淵。

突破傳統的破案推理手法,東野圭吾把人性的罪惡刻畫的入木三分。其實也很好理解野野口修的心態——常年活在他人的陰影之下,羨慕嫉妒別人的優秀和讚譽,自我的自尊心不斷受到外界的攻擊。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時間一長,滋生出腐爛的花。

我們渴望完美、讚揚,也在陰影裏愈加憎恨別人取得的成就、掌聲。野野口修只是惡意的個例,生活中沒有誰不存在邪惡、扭曲,有些積年累月,有些只一瞬之間。

黑暗裏的光不一定能照亮別人,甚至反會被黑暗吞噬。

《惡意》讀後感 篇9

和很多推理小說一樣,我們常常會去相信一句話,會去懷疑一句話,會同情有情理犯錯的人。面對好不容易找到符合情理的證據時,面對自己似乎拯救受傷人時,我們常常鬆一口氣,似乎就是一個救人英雄。

而《惡意》,則不同,它是從殺人動機開始編排好尋找過程,在尋找答案時,由犯罪者小小推動,似乎一切都好,似乎拯救了受害者。但事實上,一個人的話不可信;而很多人的話,卻又有不同的聲音。相信誰,不,不該去相信,至少不可以全面相信一句話,所有話都是站在說話者角度而闡述的。

那什麼是不變的心。心所散發的嫉妒,剛正,自信,執着;它是不會變的,是不會說謊的。野野口的心,是嫉妒的,是扭曲的,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是覺得日高是高傲的,因此,校園暴力展開時,它可以忍受罪惡,可以同流合污,可以被罪惡的人踩在腳下,卻不可以忍受高傲,高傲就像一根光亮的刺,讓他不敢相信別人還可以如此光亮,不敢相信自己是如此罪惡。只是因爲這種不平衡,它的心開始變了,只記得他恨日高,只記得日高的假惺惺,只希望沒有日高的不妥協。

那日高呢,從校園裏來看,他似乎堅持,似乎是對的,但爲什麼所有人都覺得他虛假,他剛正的可笑,似乎他很好。但是不是他有些過頭,是不是他的高傲做的有些過了。但他永遠不該被譴責。

校園暴力,小孩子的世界裏,沒有太多的恨,更多的是不可名狀的嫉妒,只是因爲不同,只是因爲渴望罷了。所以,愛,纔是最終的主題。告訴他們,世界愛你,我們愛你。

《惡意》讀後感 篇10

真是第一次讀這樣的推理小說,我的第一次可能在讀書方面就太多了。這本書開始沒那麼吸引我,原因還是外籍書匯的主人公名稱太長不太好讀,後來我發現我目光短淺了,這個真的很好讀,50頁左右的時候我就知道野野口是兇手了,讓我堅持讀下去的就是爲什麼他會殺人。

我都是帶着好奇心去讀。整的故事環節縝密,作者把每個人物的內心變化都描繪的很好,從不同人的視角去描述事情的經過。給我感悟最深的不是人在小時候受過傷害後帶來的內心陰暗,而是警察加賀的負責心,出於民族感情,我們對日本國雖然很牴觸和討厭,但透過作者的筆讓我瞭解,日本的文化和工作的態度,他們很認真,值得我們國家和個人去學習。在野野口已經承認的時候,加賀缺沒有急於結案,而是去查殺人的真正動機是什麼,這就讓社會沒有冤假錯案,讓人心服口服。

旁門左道的事不存在,公平。至少在中國是缺少這樣的公平。另外這個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也是因爲這最後也沒想到野野口居然是個內心陰暗的人,妍姐說的對,這種嫉妒心真是致命。善良沒錯,同情心氾濫就會害了自己,就像日高。書寫的撲朔迷離,我真的以爲日高就像野野口說的那樣,那他就該死,別人的蛋糕就是不能動。日高的一次次包容反而害了他,這就是說善良要給對的人才能有意義,給惡人就會縱容他的惡行。野野口的心魔沒有控制好,就出現了憎惡。恨不知所起卻深入骨髓。

《惡意》讀後感 篇11

《惡意》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推理小說。首先,優秀的加賀刑警帶着讀者跟隨他一起做了十分有意思的推理,之後又一個個的推翻之前的推理,最終擊破包裹在表象之下的真相。其次,立題非常新穎,如果其他推理小說都在找兇手的話,那麼這本推理小說一直在找的是兇手的作案動機。最後,本文的亮點是這個動機,那就是沒有動機,真是讓人後背發涼。

或許在我們所有人看來日高的行爲都是善意的,但在野野口修的心裏卻是惡意。要說日高有什麼錯的話,只能說日高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和野野口修這種人打交道,並且相信自己能夠保護幼小的野野口修免受於校園霸凌,相信自己可以帶動不想上學的野野口修好好去學校讀書。有的時候這種善意本身沒有錯,但是也要掌握好度,不然也是一種自我優勢感的表現。其次。被幫助的人應該懂得有一顆感恩的心。日高是不幸的,今天的我們都深知這點,於是不多管閒事,只顧自己,所以社會變得冷漠,看似也和平,但是當我們看到新聞裏暈倒在商場無人攙扶的病人一動不動時,內心深處是否也渴望這個社會多一點溫度呢?太宰治說“懷疑他人之心是最可恥的行爲”,希望我們都有一顆炙熱且感恩的心。

東野圭吾的小說,在具備推理閱讀價值的同時,還經常從不同角度揭示晦澀的陰暗的人性。是我喜歡的類型,也是因爲喜愛,有一段時間瘋狂讀了好多本他的書,真的是很東野圭吾了,風格類似,然後就膩到了。事實證明偶爾讀一讀震撼更大,再好的東西也不要貪杯。

《惡意》讀後感 篇12

也許是沒有經歷過的緣故,雖然能想象和理解,但不是特別能體會由校園暴力產生而來的恨意。單從內容來說,書中在後半部分多次提及“惡意”一詞,也讓我看到了很多一般的非一般的種種惡意。“當一個人凝望深淵的同時,深淵也凝望着你。”這句話用在這裏特別恰當。其中最大的惡意可能就是野野口身爲被迫的施暴者,由於自卑和嫉妒反而殺了不計前嫌幫助他寫作的暢銷書作家(同時也曾是被施暴者),甚至不惜自己揹負殺人罪名入獄也要醜化日高的人格,讓他遭受世人的唾棄。

至於這部推理小說的推理結構,也與我之前讀的東野圭吾系列全然不同。案件一開始即宣告偵破,兇手認罪伏法,令人起疑的只是犯罪動機,事實上這纔是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我記細節的能力不強,所以一路讀得萬分艱難,也成功掉進了東野挖的陷阱之中。像一位書友講的,這本書把先入爲主發揮到了極致,到後面要扭轉自己的觀念還真是有些困難。

讀推理小說總要有自己的推理過程,不然在真相出來之前毫無頭緒覺得乏味,在真相大白之後又無法將所有伏筆和細節一一串聯,會失去很多趣味。而且最好是一口氣讀完。

書裏對於校園暴力的描寫也不少,不禁讓我思考假如作爲一個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怎麼做才最合適,才能讓所有人受到的傷害最小化。還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畢竟書中的當事老師做得也並不好。

《惡意》讀後感 篇13

《惡意》對人性的剖析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野野口在書的三分之一處就被捕,對罪行也供認不諱,但小說纔剛剛拉開帷幕。

東野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筆墨去講述事件的動機:爲什麼要殺人?小說討論的核心也是被層層包裹的動機。當一切所謂的動機都像秋葉一樣飄落時,這股扭曲到極致的惡意纔在真相面前瓦解。一個簡單的案件昇華到了探討人性醜陋的課題上。

野野口爲自己殺害日高編造了冠冕堂皇的華麗動機,謎題到最後才被解開,讓人脊背發涼的不只是兇手的惡意,還有人性深處的惡與醜陋到底有多深不見底。

野野口對日高充滿了恨,恨他有機會實現理想,恨他優越的生活,恨他擁有光明的前途,連自己患癌這種事情都可以讓他更恨日高,甚至在日高死後還希望他帶着世人的罵名。

活在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裏,在每一個日子裏反覆加強那種恨意直到生命終結,想想就讓人感覺毛骨悚然,但是東野的描寫很平靜,不華麗,甚至語言上避免大的情緒起伏,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去想象這種無端的恨意之下野野口到底什麼形象,這也是《惡意》的高明之處,讓讀者在平靜的文字下感受埋藏着的暗潮洶涌。

帶着愛好好活着,或許這纔是《惡意》想要表達的主題。

《惡意》絕對是東野的代表作之一,讀了這本書你會愛上他。

《惡意》讀後感 篇14

看完東野圭吾的《惡意》,頓時覺得世上什麼人都有,冷汗直冒。無論你是多麼親切友善的人,幫助親朋好友毫不吝嗇,但是,只要一個人打心眼裏對你很不爽,對你心懷惡意,你幫助他多少,解決多少難題,他都不會對你心存感激。反而你表現得越真誠,他越是增加對你的惡意。

在小說開頭,野野口修說日高邦彥由於鄰居的貓打擾到他的生活,所以毒死了鄰居的貓。因爲這,我對日高有了很大的偏見。無論後面劇情怎麼發展,總是想起日高是怎麼壞的。可是,在以爲小說高潮已經過去了,卻不想來了個人物的反轉,原以爲日高是小說裏最壞的人物,原來野野口才是最惡毒的,日高是好的。鄰居的貓是野野口毒死的,並非日高。日高曾在他的作品《忍耐的極限》裏寫過,鄰居的貓經常在他的院子里拉屎,給他帶來很大的困擾。又由於日高在《忍耐的極限》裏還說過用什麼方法去毒死這個貓。但是,隨着劇情的發展,日高這個人物的性格逐漸清晰起來了,所以按照他的性格是不會害死貓的。而野野口因爲對日高的惡意殺死了貓來栽贓陷害日高。

什麼樣的動機讓野野口對日高有這麼大的仇恨。讓人害怕的是,僅僅是因爲對日高很不爽。一個從小就幫助自己的人,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因爲自己得了癌症快死了,別人生活如意最終起了殺意。

看了東野圭吾的很多小說,每次都會來個讓你措手不及的反轉。兇手每次在前文似乎都是個大白兔,最後才發現是個真正的大灰狼。

標籤:通用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