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學與問》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1.6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與問》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與問》讀後感(精選6篇)

《學與問》讀後感1

《學與問》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問”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並列舉了哥白尼和沈括這兩個事例,告訴我們只有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伴隨成功的伴侶,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留心觀察,要有好奇心,如果有什麼問題不會,應去請教有學問的人,哥白尼就是從小喜歡問,所以纔有了他對科學的不懈探求。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在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好問,還要積極地去動腦,最好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就像沈括那樣,從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尋找問題:爲什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那麼遠呢?就是這個問題讓他疑惑不解,他就是靠觀察思考來解決了這個難題。生活中,離不開問,更離不開觀察,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對於我們學習的知識很重要,有了這個好習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爲將來打下基礎。到那時。你就像一隻小鳥,在知識的天空自由飛翔。

從《學與問》中,我知道到了: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去邁向成功的大門,去獲取知識殿堂裏的寶藏。只有學好文化,才能報效祖國。

《學與問》讀後感2

今天我們學習了《學與問》這一課,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圍繞着“勤奮學習觀察思考”這一方面來寫的。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這篇課文主要告訴了我們問的重要性。我們完全可以遇到不會的題就像別人請教,要學會拜能者爲師。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要對一個問題去不懈探求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爲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爲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爲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爲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看,古人都知道勤奮好問。在學中文,在問中學,我們纔會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我們加油,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與問》讀後感3

我透過學習《學與問》這一課程,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讓我感悟到了許多。

在這次課程當中,我覺得對我們小學生最有益的`是一句話:我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就好比插上了兩隻強健有力的翅膀。我能從這句話當中感受到學習和提問是密不可分的,和對生活以及學習當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在這裏有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家兄弟,父親去世了,留下了一塊牌匾,上邊有學問二字。兄弟兩人一人拿到了一個字,都分別按照上面的意思去做。結果很多年後,兩人依舊一貧如洗,原來老大隻一個勁的埋頭苦學,遇到問題了從不提問,老二卻從不學習,天天問別人問題。後來兄弟二人將牌匾合在了一起,很快就發家致富了。

大家在生活當中,只像故事中的老大一樣埋頭苦學不好,像老二一樣一個勁的提問也不好。我們應該把學習當中的問題提問出來,直到找到了答案再去學習。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計其數。而我們都一掃而過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從學習當中找到問題,首先就應該自己思考,思考不出來什麼頭緒再去問別人。

學與問這一課爲了更加幫助我們理解學習與提問當中密不可分的關係,給我們舉了很恰當的兩個例子: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提問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哥白尼的父母只能簡略的說說,但是很含糊。小哥白尼就是在這樣子的許許多多的問題當中成長爲一個優秀的天文學家的;

我國古代的大學問家沈括,他小的時候學習白居易的古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沈括對於這個有關於桃花的問題很感興趣,就跑去問媽媽。媽媽說:“可能是一個開花早,一個開花晚的問題吧。”沈括對於媽媽的回答很不滿意,於是就自己探索其中的奧妙。一次,大人們帶沈括到山上去玩耍,沈括發現山上的溫度比山下的溫度低得多,這才明白其中的奧妙。他就是在探索一個個問題的答案成長着,最終成爲我們受敬仰的人。

從這些故事當中,能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習與提問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只有巧妙利用其中的微妙關係,最終才能成爲像沈括一樣的大學問家。

《學與問》讀後感4

我們做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在廣闊的海洋中暢遊,我要成爲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

在這一我要講的是我們要克服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如何去問。

在學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題,比如:學習沒有耐心,有始無終,學習不精細,泛泛而學,學習態度浮躁,不踏實。

大家對小貓釣魚都不陌生吧!小貓就是不專心,無發抗拒外來的誘惑,所以釣魚以失敗告終。

你會問問題嗎?有些人是在問問題,但是他們不會問。在我看,會問是一種能力,是可以同過後天訓練得來的。再問之前我們要確定問題或方向,由此確定問誰能都解決,而且,問之前想好大概,語言要簡潔,精幹,不要吐字不清楚。

就向記者向新聞發言人提問問題,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有記綱要的小本。如果我們做到像他們那樣,一針見血的問題,這樣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在這裏,我強調的是在做學問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算是一種鞭策,一種提醒吧,還算是一種方法一種捷徑。

這篇文中所講的是學與問相輔相成的關係,以及,做學問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要邊學邊問邊思考。

《學與問》讀後感5

學與問,就是邊學邊問。怎樣才能學好呢?只要做到這一點,你便會成爲學習的主人。

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非常喜歡提問題,他經常問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太陽爲什麼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晴朗的夜空爲什麼有那麼多星星,爲什麼到了白天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哥白尼能成爲天文學家,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爲什麼”開始的。

我們這個世界五彩繽紛,日新月異,瞬息萬變。我們應該像哥白尼那樣,請教別人,拜能者爲師。

北宋有個科學家,名叫沈括。他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讀完前兩句他想:爲什麼全是桃花,時間卻相差那麼遠?他去問媽媽,媽媽說:“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沈括覺得不滿意,一直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隨大人去寺廟,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讀了短文,我明白了: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踏上成功的彼岸。

《學與問》讀後感6

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而今天,汪老師就帶我們學習了第23課《學與問》。

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說了學與問的觀點。這篇課文是由提出觀點、證實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果所組成的。

首先,課文提出觀點。說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舉例證實。說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從小就對世界充滿的好奇,經常纏着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小時候就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爲什麼”,而哥白尼就是透過這些稀奇古怪的“爲什麼”纔得到真知與無窮奧祕的知識的。還有就是說北宋的大科學家沈括也是透過“問”與自己的實踐才知道了其中的奧祕的。他還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巧妙地結合了起來。證實了上面的觀點。

最後,課文總結了: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終的結果。

透過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後,我受益匪淺,是的,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學與問,正如那一句俗語:小疑者小進,大疑者大進。學與問就像開啟知識海洋的金鑰匙,讓我們盡情地翱翔於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