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北大授課讀後感-讀後感

讀後感1.2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北大授課讀後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大授課讀後感-讀後感

《北大授課》是餘秋雨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中華文化史”的課堂實錄。北大學生在課堂爭論中展示出的深厚學養,餘秋雨先生在“閃問”“閃答”中表現出的睿智,在教學中展示的真知灼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結合這本書對我收穫最大的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一、破除偏見

其實在讀這本書之前,知道本書的作者是餘秋雨,我心裏多多少少是有一些牴觸的。因爲長久以來,聽到看到了很多關於餘秋雨的負面消息。比如,餘秋雨沒有文化,經常用錯典故;餘秋雨參加各種活動,作爲評委(如青年歌手大賽),太喜歡出風頭;餘秋雨娶漂亮老婆,私生活不檢點……對餘秋雨的抨擊是全方位的,從作品到人品。我也如烏合之衆,隨波逐流,對餘秋雨心懷偏見,在近幾年沒有再讀他的作品。

初讀《北大授課》,只讀到前面的“閃問”“閃答”便爲餘秋雨的睿智所折服。面對敏感話題,甚至是一些尖銳的提問,餘秋雨幾乎不會“打太極”,他都是正面迴應,而且回答一針見血。比如他勸告臺大學生“我們年輕一代,不要在整體上鄙視世界上任何一個龐大的人羣。很多傲慢,都來自無知,終究是文化的毒藥。”當學生問到如何面對外界的詆譭時,他說“沒有陰影的高樓,一定還未曾建造;沒有藤纏的大樹,一定還氣象未到。”讀到這裏頓時覺得作者真的是一個睿智而通透的人,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對外界的非議。

回頭想想,從《文化苦旅》開始,到《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等,讀過的餘秋雨的`作品真的不少,讀的時候也確實覺得作者文采斐然,見地不凡。那我爲什麼還會被外界的評論所左右,不能客觀的看待這位優秀的學者和作家呢?我想是因爲自己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感謝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餘秋雨,重新把書架子上落灰的《文化苦旅》拿出來再讀。

二、收穫新知

餘秋雨先生在授課時,明顯先快後慢,從具體時代來說魏晉前講得多,而且比較細緻,對元明清甚至唐詩宋詞都一帶而過。透過餘秋雨和學生的共同講述,讓我關注到了從前不曾好好關注的文化。

在課上餘秋雨差不多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講清末破解甲骨文的意義,餘秋雨將它稱爲“童年的歌聲”。透過前三課,我才知道在一個民族風雨飄搖之際,發現一種文化童年的歌聲,喚醒古老的民族記憶是一件多麼意義重大的事情。之後講到諸子百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墨子的解讀。在諸子百家中,我比較熟悉的只有孔孟和老莊,當然對他們的學說和主張也只是一知半解。墨子雖然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學到過,但也僅僅知道他的“兼愛”“非攻”。讀了這兩課,才知道墨家學說對於塑造民族品質的重大意義和墨子學說的跨時代意義。同時對墨家的神祕團體“鉅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種城池失守就要自殺的規矩,總讓我想到日本的武士。在緊張的課時中,餘秋雨先生專門抽出一節課來講顏真卿,確實讓人驚訝。在我印象中的顏真卿只是一位書法家,而在餘秋雨看來,在顏真卿書法藝術成就之上的是他的偉大人格。在這本書裏,老師和學生的一些發言都讓我重新認識一些歷史人物,不禁深感自己的無知。

三、得到啓發

這本書除了在知識方面讓我收穫新知之外,也在教學上給了我一些啓發。

在授課方式上,這門課程採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在相互的思想交鋒中逐步提高認識,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糾正、總結、提升。不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連我這樣的局外人都受益匪淺,想必對課堂上的北大學生來說應該會獲益終生吧。

在授課之前,餘秋雨告訴學生應該對下一次授課的內容做一些準備,但是又不要準備的太多。做一些準備就是我們的預習,不要太多準備應該是怕學生先入爲主,就難以相容幷包,吸收他人的觀點。但是我在教學中總是希望學生預習得越多越好,預習得越仔細越好,從未想過過度預習的壞處。過度預習會禁錮學生的思維,這是在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餘秋雨在《告別》中說,這門課程是對歷史文化的重新選擇、重新發現、重新創造。我也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重新認識了作者,重新認識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