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留德十年》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2.2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留德十年》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德十年》讀後感(精選6篇)

《留德十年》讀後感1

德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到處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人的心靈也正如花這般美麗,純潔。德國婦女們個個重視清潔,把自己家收拾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一點雜塵也沒有。就連她們家門前的大道,也被擦得乾乾淨淨。就是你在大道上翻個滾,衣服上也不會沾一點兒塵。精通七國語言的季羨林,就在這樣美麗的國家裏呆了十年,並寫下了這本回憶錄——《留德十年》。

全書以記敘的方式來描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德國。時不時的加上那麼幾句頗有意境的詩詞,使得整本書更豐富、飽滿。對語言的細緻,對人物的刻畫,都是極爲到位和完美的。很多時候,作者季羨林先生是以想寫一個人物爲開頭的。比如,他想寫他的老師,這一章寫的全是他的老師,好像很隨意的感覺。他的女房東,梵文老師,中國朋友……都是如此。

作者在德國的十年,有艱辛,有汗水,也有收穫與幸福。他經歷過史上最殘酷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卻安然無恙。在這裏生活的十年,消縱即逝,對這裏的熟悉程度就如自己的第二故鄉一般。熱情似火的女房東,嚴肅而專注的老師,美麗而靜寂的景色,狂妄而自傲的侵略者……這些人在作者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國的景,德國的人,德國的情,都濃縮在作者的腦海裏,他將終身難忘。因爲這裏曾給過他希望,給過他快樂。也因爲這裏,是培育他的第二個母親。

《留德十年》讀後感2

以耄耋之年,回憶前塵過往。自然不是讓你以他的心態來品味人生。而是試圖讓你瞭解,人生一世,有些事情,是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看淡——比如名利。有些事情則是伴着歲月流逝,歷久彌香——譬如友情。不是要你完全讀懂沒有領略過的人生閱歷。而是希望你能看到,人生如戲,到未必是空話。跌宕起伏的景色,自己也曾領略,往往身如不繫之舟,如何能從容招架,纔是你需要去慢慢修煉的學問。

人生何其短暫,往往來不及回顧,悠然一世,便悄然而過,所以,能夠記得年輕時的事情,並將其一一謄抄紙上,供人分享實在是件幸運的事。然而以現在的閱歷,來回顧年輕的故事,始終帶有主觀的色彩。即便一再告誡自己,不能沾染遲暮的情緒,可是筆下的那份從容到底是掩蓋了事實的真相。然而,人生也未必要一一還原。有些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如你所說,不是你的茶,自然喝不慣。年輕的那杯茶,年老的時候,其實一定不記得滋味。可是誰又能權衡,哪一杯更香?

人未必要追求卓越,但一定不能甘於平庸。從清華到哥廷根,又從哥廷根返回故國。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再於突破,而在於重來。一段結束,另一段開始,花開花落,其實結果都不重要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瞭解自己追求的路,併爲之付出,這樣的人生,真的很精彩!

《留德十年》讀後感3

夠堅守着這樣一份平花了整整10天的時間,細細的讀完了季羨林大師的《留德十年》,閱讀期間,整個人完全陶醉於季老的文字之中,讀到風趣之事會會心微笑,讀到感人之處亦會鼻子發酸……這是一部只寫事實的自傳,一部只有Wahrheit(真)而無Dichtung(詩)的作品,或許沒有歌德的Dichtung und Wahrheit那般辦波瀾壯闊,但細細的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集聚起來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碼我讀了以後久久不能平靜,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不聚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成千裏”之意境吧…… 全書給予我印象最深的有這樣三個片斷:對出國熱的描述,在火車上邂逅的波蘭女孩兒Wala在哥廷根與女房東以及數位德國教授深厚的友誼。

文章開篇便是對上世紀30年代出國熱的描述,讓我這樣的80後很有被帶入感,因爲一切情景和當今社會一般不二,富裕家庭的孩子自費出國,普通家庭的孩子力爭拿獎學金出國,念個洋博士回來會很吃香,出國的競爭相當激烈等等,看到這些我不禁想起新東方學校門口那永恆洶涌的人潮……想起思思那句話:中國的許多事情,是不隨着年代而改變的…… 作者花了很大筆墨描寫他和一衆中國留學生在從北平前往柏林的火車上的趣聞軼事,漫長旅途雖然枯燥,卻也不乏五味雜陳,滿洲國警—察的驚悚,火車上如廁喝水的不便,與俄—國人溝通的困難……最爲打動我的是季老對波蘭女孩兒Wala的描寫。那是一個活潑,開朗,會說德語的漂亮姑娘,他給火車上的七個中國小夥子帶來了莫大的愉悅,雖然它們之間只能用作者當時並不流利的德語勉強溝通,但是彼此間已經處的相當愉快了。後來Wala在作者睡覺之際下了車,自此天涯兩隔再未相見,雖然相處時間屈指可數,但作者在數十年後仍然能回憶起Wala當時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真可謂知音莫要論短長,一旦相別思斷腸礙…我想,人的一生中能有幾次這樣愉快的邂逅實乃福氣,許多人一生都不會有這樣的快樂!

全書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在哥廷根的生活,那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小城,一個乾淨到極致的小城,每家的女主人都會每天將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地板擦得光光亮亮,甚至門前的馬路都會用肥皂水仔細清洗,哥廷根的馬路縱使你在上面打滾也不會沾染一絲塵土,這一切的描寫讓我想起了我去過的另一座德國小城海德堡,儘管光陰交錯了70餘年,但那份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潔淨與古樸是一直未變的!作者在哥廷根的女房東,十年來一直像慈母一樣照顧着作者,每日備好晚餐,鋪好被褥,將作者的皮鞋擦得鋥亮,作者也像兒子一樣照顧着老房東,陪着她一起爲死去的丈夫掃墓,一起上山伐木取暖,一起分享難得的牛肉……當作者要離開德國回國時,老房東號啕大哭,這種別離之傷讓人看了不免悽悽於心……哥廷根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小城,擁有一所世界聞名的名校,作者就是在這所學校裏從一個德語張不開嘴的毛頭小夥子成長爲一代印度學宗師的。十年間作者和許多德國老教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可敬的德國學者即使在戰火紛飛,物質匱乏的年代仍然醉心於自己的學術研究,書中對這方面細節的描寫讓我讀後深感敬佩,正是有了這樣一羣執著的學者,德國纔會成爲一個偉大的學術大國。

與作者感情最深的西克教授和施密特教授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作者,在生活上也對作者無微不至的照顧,想象着作者攙扶着年逾古稀的西克教授步行橫穿整個哥廷根,邊走邊探討學術的場景,給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夢幻……數十年後,已然年過古稀作者重返哥廷根,與施密特教授重逢於養老院時,那種相逢時的激動與分離時的傷感我想任何人讀了都會動容…… 人生如夢,彈指一揮間,幾十年的光陰一晃就會過去,我這樣細緻的讀這本書,邊讀邊在思考,何爲人生的意義呢?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我看到即使在二次大戰這樣的環境下,在德國的一個小城有着這樣一羣人仍然在不聞窗外事的做着自己的學術,過着自己潔淨而高貴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或許是平淡的,席捲世界的二次大戰在他們眼裏不過是毫無知覺的來,毫無知覺的走罷了,但是這種平淡帶給我的卻是深深地震撼,能淡的人們必定會做出不平凡的事業來,不是嗎?

《留德十年》讀後感4

全書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在哥廷根的生活,那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小城,一個乾淨到極致的小城,每家的女主人都會每天將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地板擦得光光亮亮,甚至門前的馬路都會用肥皂水仔細清洗,哥廷根的馬路縱使你在上面打滾也不會沾染一絲塵土,這一切的描寫介紹讓我想起了我去過的另一座德國小城海德堡,儘管光陰交錯了70餘年,但那份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潔淨與古樸是一直未變的!作者在哥廷根的女房東,十年來一直像慈母一樣照顧着作者,每日備好晚餐,鋪好被褥,將作者的皮鞋擦得鋥亮,作者也像兒子一樣照顧着老房東,陪着她一起爲死去的丈夫掃墓,一起上山伐木取暖,一起分享難得的牛肉……

當作者要離開德國回國時,老房東號啕大哭,這種別離之傷讓人看了不免悽悽於心……哥廷根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小城,擁有一所世界聞名的名校,作者就是在這所學校裏從一個德語張不開嘴的毛頭小夥子成長爲一代印度學宗師的。十年間作者和許多德國老教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可敬的德國學者即使在戰火紛飛,物質匱乏的年代仍然醉心於自己的學術研究,書中對這方面細節的描寫介紹讓我讀後深感敬佩,正是有了這樣一羣執著的學者,德國纔會成爲一個偉大的學術大國。

《留德十年》讀後感5

把季老的《留德十年》讀完了感覺真的挺不錯的,像是一個長者在對你娓娓道來他在德國十年的生活,促膝而談,身臨其境的感覺。他的`留學路其實也挺不容易的,爲了留學,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經歷了很多不爲常人所知的磨難,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回想自己雖然很想出國留學,可是隻是停留在幻想中,從來沒有付出實踐過。你要多學英語,多看英文書籍,要讓自己的英文水平上一個大的臺階。因爲如果有機會來臨時,你纔能有足夠的能力抓住這個機會,而不是讓這個機會白白的消逝掉。所以英文就是你的利器,你要成爲學前教育界英文講得很好的一名幼師,將來有好的機會的時候,你纔可以抓住。

一定要心存夢想心存希望,還有相信你一定可以實現的,一定要敢想敢做,而不是坐着空想。人都是走走纔會走出一片晴天的,纔會縷出頭緒的。學好英語真的很重要,這是自己告訴你的。聽英文歌曲還是不夠的,你要做的事情真的是好多好多啊。希望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能去國外的學前教育機構培訓,那你要上省教育廳看看,去培訓院看看,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機會。如果有那就好好的抓住,先考上再說。但是前提是你一定要考上啊,就是想出國看看了,世界那麼大就是想要出去看看了,不想蝸居在這個小地方,不想做一個井底之蛙。想做一個經歷過浮華世界的人,才能看淡世事的無常,才能恬淡安靜的過好這一生。而不是一直想要跳出,而跳不出的心態。所以自己要積累,要蓄積能量啊,有好多的事情要做啊。只希望你能實現你的夢想,能走出看看並停留至少一年時間的夢想。不管是培訓還是學習,這都是一個很好提高自己的機會。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要好好的努力,好好的加油哦。可是我覺得你的英文水平我真的不敢恭維啊,真的不咋地。你還是需要多加學習的,明白嗎,我只是想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只有走出去,才能感受天之大,地之闊。才能更好的撫慰內心的躁動和不安,只有走出去,纔不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的遺憾。

相信你一定可以走出的,加油哦。

《留德十年》讀後感6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六課,是季羨林老先生《留德十年》裏面的一篇小文——《兩位母親》,作者的文筆流暢,感情真摯,對於生身母親的悵惘灰天之情,讓人落淚。

這次,是第一次讀完季老先生的整本書,多數時間,我是躺在新買的沙發上讀,情感跟隨季老的講述走,對於季老在德國的學習、生活、業餘有了全面的瞭解,他是一位心情溫和,但卻有着自己獨立意志的人,因此,他能在安定或不安定的環境中,保持自己靜心讀書的習慣,自始至終,也因此,他在這十年裏,學到了幾門語言,有了很多真實的生活體驗,也爲他以後的工作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季老在德國那十年,德國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來又遭遇國共內戰,整個時局動盪不安,透過季老講述的那段時間,讓我對二戰多了一些瞭解,比如:德國人從最初的自我感覺良好,到後來的緘口不言;德國民衆的生活,從最初的優越,到後來的缺衣短食;一些教授,因爲戰爭的如火如荼,而被迫參軍,有的戰死在疆場,而這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突變,是一個個生命所被動承受的磨難。

季老的心地善良和心情溫和,讓他在德國受到一個個家庭的優待,給了他很多深入德國家庭,瞭解德國人生活的機會,他的身體和靈魂,也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滋養,而同樣,每一次離別,都讓他的內心充滿離別的無限傷感,也讓人體會到命運的無定多變。

裏面有一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說的是季羨林他們從德國回來,一路上爲自己爭取利益的事情,季羨林給人的感覺是溫和而謙虛的,而那個時候,他們表現出玩世不恭的態度,爲的是讓人覺得他們不好欺負,從而給他們提供物質上的援助,讓他們可以逍遙過日子,讓我看到季羨林他們這些書生入世的一面。

讀完這本書,讓人基本對於季羨林求學時期的那段經歷,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也讓人體會到做人與做事的關係,季羨林原本是一個比較普通的青年人,只因爲他的謙虛好學,還有堅定地人生方向,讓他學到了很多知識,他多年如一日的潛心苦修,讓他的才華得以顯露,從而成爲文學與國學泰斗,一生幫人無數。

而我,一個平凡的老師,窮極一生,也不可能擁有像季老一樣的學識,但是我要學習季老的精神,做一個對社會和他人有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