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留德十年》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後感2.6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留德十年》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德十年》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留德十年》讀後感1

用了不長的時間,我便讀完了季羨林的《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蔣貞。它是季羨林在耄耋之年用來回憶往昔的著作,它簡單而直白,可它卻不是我的那杯茶,我無法對它產生心有慼慼焉的感覺。

但是,季老畢竟是大家,在這本普普通通的書中,還是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的。比如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時代背景下的那羣人們。我認爲,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時間段:到德國之前的時期,在哥延根的時期,回到大陸之前的時期。下面我想以時間爲線索,談談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到德國之前的時期不得不說,我在讀這段經歷時是相當開心的。

因爲我看到大師也有像普通人一樣爲未來彷徨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時的季羨林,在工作中由於“很安靜”而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他想要離開,卻覺得人海茫茫,沒有一個歸宿。這樣孤單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吧。

可是大師比我們究竟強在哪裏呢?往下讀你就會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季羨林就是這樣,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儘管家庭困難,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國的求學之路。在哥廷根的時期告別了最初的迷茫,季羨林毅然選擇了印度學作爲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選擇副系的態度上卻讓人驚訝。他寫道,“我在國內就立下大誓:決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我不大瞭解季羨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種情況下說出了這樣的話。

我想,他大概是因爲太厭惡那些投機取巧的留學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們劃清界限吧。在國外用老莊謀得博士的頭銜,回來卻講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中國留學生是季羨林明確鄙視的對象。可是,從我內心來說,一個人難道不能既傾心於老莊的睿智,又愛慕康德和黑格爾思辨嗎?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頗,但是季羨林對老師的虛心,對治學的嚴謹,以及對艱苦生活的積極態度,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回到大陸之前的時期當季羨林完成學業之後,他終於要回到祖國了,可是它卻對德國產生的深深的留戀和不捨。

這一點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愛國愛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實在是給了他很多東西。那裏有欣賞鼓勵他的良師,有能陪他暢談的益友,有溫暖慈祥的女房東,還有那個爲了他終身未嫁的美麗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給了他一個能讓他安靜做人,安靜治學的環境,這對於一個學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羨林的老師吳宓說的,“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有時候,生命中的一個很小的細節,就有可能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莫大的影響,這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啊。就寫到這裏了,突然覺得沒啥話好說了。

其實我看書總是抓不住重點,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沒看出之類的東西,反而記住了他在德國雖清貧但可以從心所欲的生活。這也算是種另外的收穫吧。另附回覆:以耄耋之年,回憶前塵過往。自然不是讓你以他的心態來品味人生。而是試圖讓你瞭解,人生一世,有些事情,是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看淡——比如名利。有些事情則是伴着歲月流逝,歷久彌香——譬如友情。不是要你完全讀懂沒有領略過的人生閱歷。而是希望你能看到,人生如戲,到未必是空話。跌宕起伏的景色,自己也曾領略,往往身如不繫之舟,如何能從容招架,纔是你需要去慢慢修煉的學問。人生何其短暫,往往來不及回顧,悠然一世,便悄然而過,所以,能夠記得年輕時的事情,並將其一一謄抄紙上,供人分享實在是件幸運的事。然而以現在的閱歷,來回顧年輕的故事,始終帶有主觀的色彩。即便一再告誡自己,不能沾染遲暮的情緒,可是筆下的那份從容到底是掩蓋了事實的真相。然而,人生也未必要一一還原。有些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如你所說,不是你的茶,自然喝不慣。年輕的那杯茶,年老的時候,其實一定不記得滋味。可是誰又能權衡,哪一杯更香?人未必要追求卓越,但一定不能甘於平庸。從清華到哥廷根,又從哥廷根返回故國。

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再於突破,而在於重來。一段結束,另一段開始,花開花落,其實結果都不重要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瞭解自己追求的路,併爲之付出,這樣的人生,真的很精彩!

《留德十年》讀後感2

德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到處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人的心靈也正如花這般美麗,純潔。德國婦女們個個重視清潔,把自己家收拾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一點雜塵也沒有。就連她們家門前的大道,也被擦得乾乾淨淨。就是你在大道上翻個滾,衣服上也不會沾一點兒塵。精通七國語言的季羨林,就在這樣美麗的國家裏呆了十年,並寫下了這本回憶錄——《留德十年》。

全書以記敘的方式來描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德國。時不時的加上那麼幾句頗有意境的詩詞,使得整本書更豐富、飽滿。對語言的細緻,對人物的刻畫,都是極爲到位和完美的。很多時候,作者季羨林先生是以想寫一個人物爲開頭的。比如,他想寫他的老師,這一章寫的全是他的老師,好像很隨意的感覺。他的女房東,梵文老師,中國朋友……都是如此。

作者在德國的十年,有艱辛,有汗水,也有收穫與幸福。他經歷過史上最殘酷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卻安然無恙。在這裏生活的十年,消縱即逝,對這裏的熟悉程度就如自己的第二故鄉一般。熱情似火的女房東,嚴肅而專注的老師,美麗而靜寂的景色,狂妄而自傲的侵略者……這些人在作者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國的景,德國的人,德國的情,都濃縮在作者的腦海裏,他將終身難忘。因爲這裏曾給過他希望,給過他快樂。也因爲這裏,是培育他的第二個母親。

伊如加德對季羨林充滿依依不捨之情!

1983年當季老重返哥廷根時,伊如加德杳如黃鶴。季老說: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讀到此處,我的心是暖的,眼睛是溼潤的,真摯的情感,莫過於一個人心中永遠記住另外一個人!

《留德十年》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幽默詼諧,讀起來朗朗上口,裏面很多的章節裏,有很多地方耐人尋味,值得思考,不得不再一次說,這是我喜歡的一本書!

《留德十年》讀後感3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不知從何時起,我便對圖書有着莫名的熱愛。閱讀紙質書籍總是能讓我靜下心來,讓我安心、寂靜。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部對於自我影響很深的書,我也不例外!今日我給大家帶來對我影響很深的那部書——《留德十年》。

這部書從我小學開始就陪在我身邊,陪我東奔西走,我對其感觸之深,深到無法用言語表達。不知何時,我被這位國學大師的作品深深的吸引,每每讀起都覺得心境舒暢,歡樂嚮往!《留德十年》是季羨林老先生的一部回憶錄,雖說回憶錄都有一個共同點,“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憶苦思甜”等等這類主題,可這些也無不說明一個道理,回憶總是帶有苦澀和傷感!是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卻也期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留德十年》它以日記爲依憑,展示了季老先生自我的酸甜苦辣,還以點點滴滴的資料,詮釋那個五味雜陳的時代。它以草根史學的力量與厚度,成爲對那個時期或隱或顯的社會變動的溫故。所以,無論誰作季先生的傳記,要勾勒他這一時期的行跡,不以這本書爲母本,恐是難勝其力的。

季老先生在德留學十年,實際上是從1935年到1946年,十一年,從二十四歲離家三十五歲還,人生最完美的時光都留在了異國他鄉,季老說哥廷根是他的第二故鄉一點都可是分,人生有這樣的際遇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次艱難的選擇!雖然經歷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尷尬,卻也是個磨礪成長的機會。對於這些我只能感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在季老先生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德國,也讓我覺得季老先生的生活經歷不都是朝升暮合的,也能夠是安適如常的。季老留德的十年以求學爲主線,以師友還往爲半徑,輔之以斯時德國政治、經濟、文化態勢及迥異的風土人情,不僅僅再現了揚帆於學海的苦樂,還從民間這個角度,保留了諸多富贍的社會演進的史料,提神醒腦的人生感悟又流佈其間。提起這本書的緣起,他說:“像我這樣的知識分子,已經活到了將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後了,並且經歷了幾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我這樣的經歷,過去知識分子經歷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對世事滄桑的閱歷,人情世態的體會,恐怕有很多值得別人借鑑的地方。”

季老先生在那裏的那些年,經歷了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卻安然無恙,可是這過程的艱辛,我無法感同身受,卻也明白不會太順利。那麼多年在他的生命裏彷彿稍縱即逝,但卻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爲他的經歷又增加了一份沉重!

我對於《留德十年》感觸頗多大概也是因爲同樣是在外求學的遊子罷,我雖不似他離家多年,處於亂世,回家的過程很難、很多阻礙,但也有諸多感同身受!喜歡他的那些經歷,也十分的喜歡歷史,相信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會好奇二戰時期的德國是何種模樣,是否真的能如相關歷史書中所述那般強大

我想季老先生在德國的十年生涯,定能讓他對德意志這個民族有更加深切的體會和理解,經過這本書可能會給你個答案。還能夠反瞻季老先生的精神旅途,徜徉於他傾心傾力營造的葳蕤之林,歷史的洞察力,文學的感染力,蘊藉其中,以文史並蓄,來涵蓋此書,這許是妥切的吧?

這便是我和《留德十年》的故事,但這不是一個開始,也不會是結束!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我也十分感激《留德十年》對我的陪伴!

《留德十年》讀後感4

經別人推薦從網上購買了季羨林的《留德十年》和《牛棚雜憶》兩本書。今天就先寫寫看完《留德十年》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讀第二遍《留德十年》感覺比讀第一遍時輕鬆了許多,還發現書裏面有許多新東西,是我讀第一遍時不認真忽略掉了,還是讀過忘記了呢?我也說不清了,不過這些都不重要,自己喜歡的書我會反覆讀,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留德十年》就是我喜歡的一本書。

1935年年輕的季羨林離開祖國離開親人,隻身來到哥廷根,正像書中所說的一樣,懷念一個生我的母親,一個我的祖國母親,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涌,惶惶不可終日,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都沒有。

幸好季羨林的女房東是一個像自己母親一樣的平常人,她老實,誠懇,善良,和藹,不會吹噓,不會撒謊,看似平平常常的人,其實這些都是不平常的優點,增加了人情味,和她相處十年不用費心機,設提防,共過安樂,共過患難,這使得年輕的季羨林在德留學期間有一個穩定的“家”足以讓他安心學習!

初到德國,看到有相當多的大官兒,大財主的子女在這兒有吃有喝,有玩有樂,既不用上學聽課,也用不着說德國話“鍍金”回國後成爲搶手貨,這當中的一些人狂傲自大,唯我獨尊,季羨林對他們極其反感,他說,我簡直還沒有看到一個像樣的“人”。

二戰時期季羨林正在德國學習,親歷戰爭,英美的飛機時不時的投彈轟炸,忍受飢餓,不忘自己的任務和目的,既有天分更有勤奮,精通十二種語言,想想這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成就,九十多歲的季老筆耕不斷,學習不止,比起他來,我們還很年輕,前面的路很長,正是學習的好時候,我們怎能不努力呢?工作怎能不認真呢?

留德期間,即使當時條件惡劣,季老總能用他特有的幽默風趣的語言,一帶而過,在黑暗中能發現亮光,讀起來會時不時發笑,苦難清掃而過,這正是我喜歡此書的原因之一!

《留德十年》讀後感5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六課,是季羨林老先生《留德十年》裏面的一篇小文——《兩位母親》,作者的文筆流暢,感情真摯,對於生身母親的悵惘灰天之情,讓人落淚。

這次,是第一次讀完季老先生的整本書,多數時間,我是躺在新買的沙發上讀,情感跟隨季老的講述走,對於季老在德國的學習、生活、業餘有了全面的瞭解,他是一位心情溫和,但卻有着自己獨立意志的人,因此,他能在安定或不安定的環境中,保持自己靜心讀書的習慣,自始至終,也因此,他在這十年裏,學到了幾門語言,有了很多真實的生活體驗,也爲他以後的工作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季老在德國那十年,德國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來又遭遇國共內戰,整個時局動盪不安,透過季老講述的那段時間,讓我對二戰多了一些瞭解,比如:德國人從最初的自我感覺良好,到後來的緘口不言;德國民衆的生活,從最初的優越,到後來的缺衣短食;一些教授,因爲戰爭的如火如荼,而被迫參軍,有的戰死在疆場,而這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突變,是一個個生命所被動承受的磨難。

季老的心地善良和心情溫和,讓他在德國受到一個個家庭的優待,給了他很多深入德國家庭,瞭解德國人生活的機會,他的身體和靈魂,也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滋養,而同樣,每一次離別,都讓他的內心充滿離別的無限傷感,也讓人體會到命運的無定多變。

裏面有一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說的是季羨林他們從德國回來,一路上爲自己爭取利益的事情,季羨林給人的感覺是溫和而謙虛的,而那個時候,他們表現出玩世不恭的態度,爲的是讓人覺得他們不好欺負,從而給他們提供物質上的援助,讓他們可以逍遙過日子,讓我看到季羨林他們這些書生入世的一面。

讀完這本書,讓人基本對於季羨林求學時期的那段經歷,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也讓人體會到做人與做事的關係,季羨林原本是一個比較普通的青年人,只因爲他的謙虛好學,還有堅定地人生方向,讓他學到了很多知識,他多年如一日的潛心苦修,讓他的才華得以顯露,從而成爲文學與國學泰斗,一生幫人無數。

而我,一個平凡的老師,窮極一生,也不可能擁有像季老一樣的學識,但是我要學習季老的精神,做一個對社會和他人有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