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張九齡的古詩賞析

張九齡1.69W

張九齡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張九齡的古詩賞析,歡迎閱讀!

張九齡的古詩賞析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遠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長夜之難捱;

孤身徹夜不成眠,輾轉反側起相思。

滅燭欣賞明月呵,清光淡淡瀉滿地;

起身披衣去閒散,忽覺露珠侵人肌。

月光雖美難採擷,送它給遠方親人;

不如還家睡覺,或可夢見相會佳期。

賞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爲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耒陽溪夜行》

乘夕棹歸舟,緣源路轉幽。

月明看嶺樹,風靜聽溪流。

嵐氣船間入,霜華衣上浮。

猿聲雖此夜,不是別家愁。

《耒陽溪夜行》鑑賞

耒陽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東南部,這首詩作於開元十四年,詩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嶽和南海的旅途中。詩人在秋夜行舟於耒陽溪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觸動詩人的情懷,由此產生淡淡的旅愁。與《湞陽峽》相比較,詩人更着意融情入景。全詩幾乎句句寫景,結尾才以一個“愁”字,畫龍點睛般點出題旨。但詩中的明月、溪聲、嵐氣、霜華、猿啼,無不浸透着詩人的愁情。可以說,情與景高度融合,渾然一體,構成清幽的意境。張九齡這幾首山水詩,寫景狀物精細工麗,側重於客觀的刻畫,由景物觸發的情思沒有借直接傾訴和議論表達,而是融情於景。情景契合,在藝術技巧上,受謝靈運影響的痕跡較重,顯示了六朝山水詩向盛唐山水詩過渡的跡象。

從寫景的角度來看,這首《耒陽溪夜行》,體現了陶淵明對張九齡的影響。張九齡一生積極入世,他沒有田園隱居的閒情逸致。但他卻吸取了陶淵明田園詩對景物的描繪求神似而不拘泥形似,重意輕象、尚渾整不尚工細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它們運用到山水詩的創作中。這首詩對明月、嶺樹、溪聲、嵐氣、霜華,猿聲的描繪,只以簡練的筆觸,輕淡地點染,並未作具體、細緻、逼真的刻畫,色彩也是淡淡的,卻產生了高度傳神達意的藝術效果。

《耒陽溪夜行》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 ),唐著名政治家、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開元二十一年任宰相,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後加金紫光祿大夫。爲相賢明,剛直不阿,敢於直諫,主張用人不循資格,設十道採訪使。後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自此朝政日漸昏暗,“開元之治”遂告結束。次年貶爲荊州長史,不久病卒。工於詩,格調清雅,興寄深婉,較出色地繼承了漢魏詩歌的優良傳統,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其代表作《威遇》詩運用比興,寄託諷諭,繼了阮籍《詠懷》和陳子昂《威遇》詩的優良傳統,風格沉摯剛健。有《曲江集》。《全唐詩》錄其詩三卷。

《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鑑賞

開元(713-741)後期,唐玄宗沉溺聲色,奸佞專權,朝政日趨黑暗。爲了規勸玄宗勵精圖治,張九齡曾撰《千秋金鏡錄》一部,專門論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並將它作爲對皇帝生日的壽禮進獻給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悅,加李林甫的讒謗、排擠,張九齡終於被貶爲荊州長史。遭貶後,他曾作《感遇十二首》,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此篇爲其第一首。

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機盎然。蘭葉在春風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輝映下更顯“皎潔”秀麗。春蘭秋桂生意勃發,也給季節帶來了榮耀,春、秋因蘭、桂而成爲美好的季節。這裏既包含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說明了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的`客觀辯證法;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只有在政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的後四句從春蘭秋桂芳香襲人的社會效果來委婉地說明自己行芳志潔並非爲了求人賞識,以博取高名;象春蘭秋桂的香氣一樣,它博得山林隱士的喜愛,只是客觀效果而已;實際上,蘭、桂散發芳香並非有意希求人們來折取它,欣賞它,而是純粹出於它們的本性。“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斬截有力,它淋漓盡致地將詩人不肯廉價贏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給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