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張九齡故居在哪

張九齡1.25W

張九齡世稱“張曲江”,他的故鄉在韶州曲江。下面是詳細資料,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張九齡故居在哪

張九齡故居

張九齡的故居位於廣東始興縣隘子鎮石頭塘村,在這個默默無名的小山村裏,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宰相,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世稱“張曲江”,他的故鄉在韶州曲江。爲何他的故居會在始興縣呢?據說,張九齡的母親孕滿十月尚未分娩。家人就覺得很奇怪,找來一位老先生看病。那人見過張九齡的母親後說:此兒非同小可,始興的地方太小了,容不下他。他換個大點的地方纔能生下來。於是,他的父親就只好遷家到了韶州。但在始興縣的民間,仍流傳着許多關於張九齡的傳說和故事

張九齡的曾祖父是嶺南張氏的開山始祖。據說在嶺南,有成千上百的張氏宗祠,而張九齡故居的宗祠是在嶺南建得最早的一座。目前,張九齡故居遺蹟僅存張氏宗祠、張文獻公祠等遺蹟。宗祠內設有張九齡和他遷居祖宏愈公等人的牌位。而張文獻公是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宰相,在清康熙年間所建。據說初建於湖灣桂山崗左上方山麓,後遷到旗崗寨山麓。

2010年,張九齡文化研究會和張九齡的`後裔、張氏宗親等募資270餘萬對張九齡故居的宗祠進行修復工作。修復工作主要依據原建築風格和格局進行,歷時兩年完工,先佔地面積已達到2000多平米。

張九齡有“嶺南第一相”的美譽,他在任期間不畏權貴,敢於惡勢力作鬥爭,而正是他的這種高尚品質,纔會被人們紀念至今。而他的故居,在修葺後也如他的精神一般,將永遠屹立在中國南海。

張九齡被稱爲張曲江的原因

張九齡之所以被成爲張曲江,最主要的一個是,他是韶州曲江人。古代人有個以籍貫來命名人的**慣。比如,宋代的米芾,祖籍山西,遷居襄陽,因此後世人稱之爲“米襄陽”。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會稽上陽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爲王xx。所以,張九齡被稱爲張曲江,主要還是後人以他的家鄉來命名他了。

早在張九齡擔任宰相的時候,他見到安祿山時,就直接斷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禍亂幽州。他就向皇上請示,趁這個機會誅殺安祿山。然後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並不相信他,沒有同意他的意見,反而在日後愈發重用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騎兵,兵鋒直逼唐朝的首都長安。驚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個勁的往四川方向逃跑。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張九齡曾經勸告他誅殺安祿山的事情,後悔不已,寫下了一副對聯: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對張九齡的紀念。同時派人到已經在開元二十八年就已經死去的張九齡在曲江的墓前去掃墓,並追贈其爲司徒。正是由於唐玄宗的這段對聯和張九齡的遠見卓識,也成了他被成爲張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沒有受小人的誣陷而被罷相,或許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樣,延續開元盛世的輝煌,但正是有了這些許遺憾,所以人們才越發懷念他。

張九齡 望月懷遠

唐代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張九齡在與當時的大**臣李林甫的政治鬥爭中失敗,遭到誹謗排擠後被罷相,遭貶荊州長史,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

這是一首作者對着明月思念遠方家鄉親人的詩。該詩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已成爲千古傳唱的佳句。此句起筆意境雄偉,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升起,營造了一種遼闊廣大的海上景象。而“天涯共此時”的意思是,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在這個時候也應該和我一樣,在遙望着這樣一輪明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念。

第二句緊接上句,以“怨”和“竟夕”兩個詞表達出詩人的思念程度的深度和長度,這種思念通宵達旦,至深至切。

後兩句把詩人徹夜難眠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他熄滅了燈,發現室內還是被月光灑滿,披上衣服走出室外散步,露水打溼了他的衣衫。想把着皎潔的月光掬滿在手心送給親人,在月光又怎麼能被他捧起來呢?還是回到牀上睡覺,這樣可以在夢中可以夢見和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刻。這兩句在形式上深化了作者“思遠”這個主題,形象鮮活,感人至深。

此詩的創作背景是作者被貶之後所作,但通篇沒有讓人感受到作者遇到挫折時的傷感和落寞,反而在格調上,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拓展閱讀:張九齡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爲祕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爲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才,稱爲“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爲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爲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羣,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爲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爲“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爲,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爲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爲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爲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爲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爲“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