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元稹

元稹《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說課稿

元稹2W

引導語:元稹的《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這首詩寫於自己被貶居通州時期,又重病纏身、病臥在牀時,突然聽說好友白居易因爲得罪權貴而被貶爲江州司馬,感到震驚和無比的憤激。

元稹《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說課稿

 元稹《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說課稿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元 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 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 暗風吹雨入寒窗。

一、說教材

這首詩屬於高中語文第三冊古詩詞單元的“其他古詩詞讀背篇章。”從整體看,在這冊課本的前兩個單元,學生已經集中學習了一部分古詩詞,並且初步體會過了如何解讀詩歌的意象、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加之,作爲高中階段的學生,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知識,這首詩在字詞的難度不大,學生可以比較直觀地理解出詩歌字面上的含義,從而體會詩人元稹對好友命運的關懷之情。因而我將這堂導讀課設計的重點放在了“解讀詩歌意象,品味詩境”上面。

這首《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情與景的交融。看似客觀的景物描寫,卻融入了詩人沉重而悲憤的感情,簡單幾筆,勾勒出的畫面卻悲涼動人,色調低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學習抒情詩意境解讀的一個很好的範本。依據新課標知識、情感、過程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瞭解詩歌背景,揣摩詩句含義,從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開口誦讀古詩的習慣,學習到藉助詩歌中的意象來品味意境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找到與詩人的情感共鳴,讀出古詩的味道來,提高審美情趣。

二、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認爲,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所以本課堂教學主要還是着重於透過反覆誦讀、激發想象、合作討論來幫助學生尋找與詩人的情感共鳴,從而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因此我將採取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誦讀爲主,點撥爲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學的重點在於:解讀詩歌意象,品味詩的意境。

教學的難點是:如何掌握“藉助意象,體味情感”的古代詩歌鑑賞方法。

三、教學過程。

匯入:同學們都是富有藝術細胞的專門人才,專業人士了,都說藝術是相通的,那咱們用自己對藝術的天分來感受一下下面的幾個情境:如果你看到一幅圖畫,色彩鮮豔而且飽滿,畫上有青山有綠樹有田園野花,還有美麗的蟲魚鳥獸,或是精神抖擻喜笑顏開人的人,你認爲這副畫要表現的情感是怎樣的呢?輕鬆?歡快?向上?那麼如果是另外一幅畫面,一間昏暗的房屋裏面,只點着一盞暗淡得快要熄滅的油燈,窗戶外雨大風急,一個孤單的病臥在牀上的老人,看着窗邊的風把寒冷的雨吹進了屋子裏,這時你能體會到什麼樣的感情?孤獨?悲涼?灰暗?很好,我們的同學都能夠透過畫面中的景物、色彩等來體會到畫面背後不同的情感色彩。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是相通的,我們就來試着把剛纔欣賞畫的體會,帶進下面這首詩歌的欣賞中吧,看看它運用了哪些景物,描繪出了什麼色調的畫面,又有着什麼樣的情感呢。

1、先由教師範讀詩歌,範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體會詩句的形式及情感,同時可以藉此掃清字詞讀音和停頓上的疑難點。

在此之後,我設計透過六個環節來完成這首詩的導讀:知作者、讀古詩、解詩意、品詩句、入詩境、拓詩篇

2、知作者。在學生對詩歌有個初步感知之後,不急於講解內容。先交待詩人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重點在於介紹元稹和白居易之間的深厚友誼,這首詩寫於元稹被貶居通州時期,又重病纏身、病臥在牀時,突然聽說好友白居易因爲得罪權貴而被貶爲江州司馬,感到震驚和無比的憤激,而寫下這首詩。白居易“江州司馬”的身份在前面學習《琵琶行》時已經有過介紹,此處正好作一個連接性的回顧,也使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詩中關懷友人命運的真摯感情。

然後對標題做一個簡單的題解:明確幾個簡單的文言文常識:樂天是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字,而“左遷”在文言文中是降職調動的意思,因爲自漢代起“貴右賤左”的習俗,遷是遷移調動,向卑賤低微的位置調動,就是被貶降職。

3、讀古詩。透過背景的介紹,和之前教師的範讀,請學生們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朗讀一遍這首詩。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體驗,應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自由朗讀之後再請幾位同學站起來朗誦,並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過程中可能會有靦腆怯場或鬨笑等問題出現,教師要帶動學生高聲讀詩的激情,鼓勵學生敢於表達盡情表現,反覆誦讀是體會詩歌情感欣賞詩歌語言美得最佳方法,越是靦腆或鬨笑的學生,越要請他一起加入朗讀,並給與正面鼓勵。

4、解詩意。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着文後的幾個註解,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這是基於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理念,努力爲學生提供參與合作的機會。在交流之後,教師再作一個整體的梳理歸納:

首句寫室內的景物,夜深的時候,燈油已將燃盡,昏黃的火苗在作最後的掙扎。搖曳的燈影映在牆壁上,室內顯得格外陰沉和幽寂。這樣悽慘悲涼的情景是爲什麼呢?詩人自己政治上失意,被貶謫到通州,剛到任不久有染上重病臥牀不起,自身遭際坎坷本來就夠黯然神傷了,這時又聽到遠方傳來摯友白居易被貶謫九江的消息!他感到震驚而心悸,陡然從牀上坐了起來,好友被貶對他的刺激實在太深重了,無論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陰慘慘的燈影裏,他只覺得夜風吹雨,寒氣透過窗戶一陣陣地往自己身上襲來。

對詩意有更進一步瞭解以後,將自己設想爲正臥病在牀的詩人元稹,帶着這種悲涼又震驚的心情,再次齊讀詩歌。

5、品詩句。重點在“垂死病中驚坐起”一句,是傳神之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來想象當時的畫面。設計問題:假如將“驚坐起”換成“吃一驚”行不行?差別在哪裏?明確:“驚”字是寫情,“坐起”兩個字是寫狀。情和狀的結合,惟妙惟肖地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換用“吃一驚”就神氣全無了。詩人在垂死狀態了,可見病情危險,卻陡然坐起,也表明了這個消息對他來說何等震驚,由此產生的憤激不平之情,也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6、入詩境。這是教學的重點環節,目標是要使學生學會透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意境。

基於授課對象是藝術類考生,文化課基礎普遍較薄弱的現象,第一步我將先給學生簡單複習“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在抒情詩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借助客觀事物(山川草木等),來表現作者主觀的感情,就是寄託有作者寓意的景物形象,這就是意象。而由意象和其他文字所營造出來的,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就是意境。透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意境,就是舉例:回顧高一所學過的《再別康橋》。

第二步是教給學生怎樣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總結爲三個步驟:

1、尋找意象,抓住畫面。

2、激起聯想與想象。

3、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4、第三步將這首《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用這三個步驟進行分析:

詩歌中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提問:1、本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2、構成了什麼色調的畫面?3、這樣的畫面表現出什麼樣的心境和感情?採用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最後全班交流的方式。

明確:意象有失去火焰的“殘燈”、“暗風”、“寒窗”。引導學生去想象畫面,並總結出畫面的色調是:冷色調的,昏暗、陰沉、寒冷、孤寂等。進而分析此時此景中的此人此情:

從詩人自身遭遇開始引導學生聯想分析:元稹貶謫他鄉,又身患重病,心情本來就不好,忽然又聽到好友也蒙冤被貶,內心極度震驚和怨苦,在這種心境之下,眼前的景物也變得昏沉陰暗了,看到“燈”覺得是失去光焰的“殘燈”,連燈的影子也變成“幢幢”——昏暗的搖曳不定的樣子。風,本來是無所謂明暗的,而今卻成了“暗風”。“窗”本來無所謂寒熱的,卻也成了“寒窗”。因爲有了情的移入,才讓這些原本客觀的景物都帶上感情色彩了,“殘燈”、“暗風”、“寒窗”,營造出了昏暗、低沉、淒涼、悲苦的意境。

7、拓詩篇。

爲了鞏固運用這種賞析的方法,再拓展出另一篇類型相近的唐詩王維《送遠二使安西》,作爲延伸。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鑑賞步驟,自己來賞析這首詩的意境,並作交流討論。教授的目的是爲了學以致用,是爲了讓學生在離開老師之後,仍有方法可用,能自己解決問題。

8、這堂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做一個簡要的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梳理這節課所講過的知識點,以總結的方式來鞏固印象,並養成條理清晰的學習習慣,這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是裨益良多的。

總的來說,我認爲,講語文,是在講解析,更是在講方法。就詩論詩是基礎,學會以詩解詩,透過讀一首詩來學會欣賞百首詩的方法,纔是真正做到“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