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維

王維五言律詩《山居秋暝》鑑賞

王維5.67K

《山居秋暝》不僅是王維的名篇,同時也是山水詩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下面是小編爲你搜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王維五言律詩《山居秋暝》鑑賞

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後⑵,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歸浣女⑷,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⑸,王孫自可留⑹。

【詞句註釋】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

⑵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⑶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後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語喧譁。喧:喧譁,這裏指竹葉發出沙沙聲響。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⑸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詩句賞析】

《山居秋暝》這首詩的組織和《漢江臨泛》一樣。第一聯就點明題目。這種手法,在詩家就稱爲“點題”。宋代以後,在八股文,試帖詩的規格上,也要求第一聯或第一,二句必須貼到題目,稱爲“破題”。這個“破”字,含有分析的意味,把題目分析開來用一二句詩或文概括一下。破題顯然是起源於詩家的點題。

這首詩的中間二聯,也是平列的寫景句。文字淺顯,不用解釋。“歸”與“下”兩個動詞,就是倒裝的。聽見竹林中笑語喧譁,知道是洗衣的姑娘回家了。看到荷葉搖動,知道有漁船下來了。尾聯二句,暗用《楚辭》的修辭。淮南王《招隱士》有句雲:“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說:在春草叢生的時候,外出遠遊的王孫爲什麼還不歸來。王孫就是士,也就是知識分子。古代的知識分子,都是王侯的子孫,故稱王孫。王維在此處反用原句,他說:儘管現在已是秋天,春草已經凋零,王孫還是可以居留的。這個“王孫”,是指他自己。魏晉以來的詩人,經常用“春草王孫”這二句來作種種不同的比喻。這不是用古事,所以不是用典故,一般稱爲“出處”。

“隨意春芳歇”,這“隨意”二字向來無人註解,大家都忽略了。其實這個語詞的意義和現代用法不同。它是唐宋人的口語,相等於現代口語的“儘管”。王昌齡有一首《重別李評事》詩云: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這首詩的結句也用“隨意”。二句的意思是:儘管在青楓白露的秋天,吳姬還在歌舞留客。明代的顧璘在《唐音》裏批道;“隨意二字難解。”可見明代人己不懂得這個語詞了。譚友夏在《唐詩歸》裏批道:“隨意字只可如此用,入律詩用不得。”這個批語可以說是莫名其妙。爲什麼這兩個字只能用在絕句,而不能用在律詩呢?他如果看到王維已經在律詩裏用過,只好啞口無言了。其實譚友夏也象顧璘一樣的不懂,卻故意賣弄玄虛,批了這樣一句,使讀者以爲他懂得而沒有說出來。唐汝詢在《唐詩解》裏講王維此句雲:“春芳雖歇。”這是很含糊的講法,大概他也不知道“隨意”的正確意義。

【整體賞析】

這首詩爲山水名篇,寫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後黃昏的景色,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爲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爲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淨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讚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樑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着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爲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爲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蘇軾稱讚王維的作品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山居秋暝》就是一首“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先,詩中的面有構圖之美:畫面上有山有水,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隱約的山峯,中部是蒼勁的松林和林間的清泉、山石,下部是山腳的竹林和林邊的荷塘。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清泉流下山,流進荷塘,河邊洗衣歸來的女子,穿過竹林,走回山村。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聯成一體,詩篇對之依次寫來,從容自然,又層次分明,構成一幅縱軸山水畫。其二,詩中有色彩之美,詩人善於用色彩渲染意境,他喜歡用青、綠、白諸色創造恬靜的意境,給人淡雅,清新的美感。此詩中的月、鬆、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綠和白,整幅畫的青綠色的基調配得十分和諧、素雅,符合詩人隱居習靜的心境。另外,詩人對於動靜描寫的運用也很成功,自然界和人的活動既有動態,也有靜景,詩人以動寫靜,把整個詩的境界反襯得更爲幽靜。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