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維

王維《出塞作》賞析

王維3.27W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王維《出塞作》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維《出塞作》賞析

王維《出塞作》賞析1

出塞作

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 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 秋日平原好射鵰。

護羌校尉朝乘障, 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 漢家將賜霍嫖姚。

本詩原注說:“時爲御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爲匈奴自稱,這裏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裏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雲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爲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後四句便採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裏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禦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着重說防禦,後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並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爲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鬥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後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後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後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

王維《出塞作》賞析2

[唐]王維《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1,白草2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3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4。

護羌校尉朝乘障5,破虜將軍夜渡遼6。

玉靶角弓珠勒7馬,漢家將賜霍嫖姚8。

註釋:

1、居延城:漢時稱居延澤,唐時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天驕:漢時匈奴人自稱爲“天之驕子”,後泛指邊疆強盛少數民族或其君主。

2、白草:一種幹後變白的牧草名,生長於北方。

3、磧(qì):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

4、雕:一種似鷹而大、兇狠異常的猛禽。

5、護羌校尉:漢時主管防護西羌的官名。乘障:同“乘鄣”,指登城守衛。障,邊塞用於防禦的城堡。

6、破虜將軍:漢時將軍的一種稱號。遼:遼水,即遼河,發源於河北平泉,流經內蒙古、吉林、遼寧等地,在遼寧盤山入渤海。漢時,遼東烏桓反叛,中郎將範明友被任渡遼將軍,過遼河,平定叛亂。這裏指渡水夜襲。

7、玉靶:鑲玉的劍柄,代指寶劍。角弓:用獸角裝飾的弓。珠勒:用珍珠裝飾的馬絡頭。

8、霍嫖姚:西漢霍去病,因征伐匈奴有功,被賜嫖姚校尉。

賞析:

《觀獵》寫城中出獵,渾茫雅健,脫出塵俗;《出塞作》則寫塞外出獵,有似軍報,促迫緊急。“居延城外”點破出塞,古意盎然,卻音節緊促。一“獵”字總領前四句,實寫圍獵塞上的壯闊景觀,“連天”即可見出獵氣勢。三四句一氣而下,勾勒出身手矯健、兇猛剽悍的射獵畫面。塞外出獵,實爲軍事演習。下四句便寫實戰立功,詩人以漢喻唐,虛寫守邊將士迅猛驚警,一朝一夕間已功成名就。“護羌校尉”“破虜將軍”,嵌入漢朝二官名,流利不失筋骨。“玉靶角弓珠勒馬”連用三名物,可見軍備精良。末以封賞勞軍作結,頗爲得體。此詩寫邊塞建功一氣雄渾,興高采烈,真如方東樹所言:“此是古今第一絕唱,只是聲調響入雲霄。”(《昭昧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