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閨怨

王昌齡2.26W

有着唐代的“七絕聖手”的著名詩人王昌齡寫下了這一篇的佳作《閨怨》。詩中的表達方式別具一格,形成強烈的對比,詩意耐人尋味啊。

閨怨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賞析一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爲突出。詩題爲《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着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於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裏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爲“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爲“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爲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着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裏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爲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賞析二

這是一首寫閨中少婦愁怨的詩歌,但是作者一反常規寫法,從“不曾愁”寫起,可謂獨具匠心。作者使用這種變態(指不符合常規的形態)方式,其實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正是爲了更好地表現閨中少婦的心理變化,由“不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

閨中少婦一定是位年輕的女子。丈夫從軍在外,怎能不令她愁悶呢?那麼她爲什麼叫自己的丈夫從軍呢?一方面是因爲科舉制自隋朝興起到唐朝前期以來,錄取的人數是少之又少,簡直可以說是萬中取一。另一方面是因爲唐朝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爲當時人們快速取得功名的重要捷徑,比如高適、岑參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取得功名的。由此我們可知,閨中少婦的丈夫從軍覓封侯的行爲,是當時社會的風氣使然。還有就是閨中少婦對美好生活的單純幻想之後的的推波助瀾。所以,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也是合情合理的。這看似合理的行爲就是日後“悔”的原因。

接下來的一句,便是無憂無慮之閨婦的具體行爲。清晨,春光燦爛,春色如畫,怎能不令人春情盪漾,春意闌珊呢?於是在這種情境中,雖然夫婿從軍在外,但是她還是精心地打扮自己,裝扮自己。登樓遠眺,觀賞這美好春色,自娛自樂。如此快樂的場景,少婦盡情歡樂,這就爲接下來的一轉蓄積了足夠的力量。

第三句急轉直下,“忽見”二字力沉千鈞,突兀騰躍。看似不經意的一瞥,偏偏就是路邊盎然綠意、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楊柳,這就勾起了閨中少婦對丈夫的思念。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久而久之,普通的“楊柳”便被賦予了離愁別緒的涵義。同時,“柳”還是春色的代名詞,當柳樹勃發的時節已是晚春時節,自然便蘊含了青春易逝的傷感。這一切的一切,讓這位開始“不曾愁”的閨婦,內心深處生出了極大地傷悲和思念。她此時就後悔了,比起要求夫婿覓封侯來說,青春易逝的閨婦,還是覺得相伴相依來的溫存。

作者就是透過這種強烈的對比,反其道而行的表述方式,將閨婦春日獨守空房的內心矛盾刻畫地淋漓盡致,生動地展現了閨婦由喜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真是耐人咀嚼和回味啊!

標籤: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