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柳宗元

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唐詩鑑賞

柳宗元2.15W

古詩經常會出現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中,下面是小編經過精心整理的《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唐詩鑑賞,歡迎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

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唐詩鑑賞

原文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註釋

⑴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時候。

⑵覺(jué):睡醒。

⑶繁露:濃重的露水。

⑷臨:面對。

⑸西園:指詩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⑹東嶺:指住處東面的山嶺。

⑺泠泠(ling 靈):形容聲音清越。

⑻逾(yú 餘):更加。

⑼時一喧(xuān 宣):不時叫一聲。

⑽倚(y 乙):斜靠着。

⑾楹(yíng 營):房屋的柱子。

⑿旦:天明、天亮。

⒀言:說。

白話譯文

夜半醒來聽到了濃重的露珠滴落聲,

開啟門來面對愚溪西邊依稀的菜園。

一輪清冷的月亮正在東邊的嶺上升起,

清越的聲音是水流沖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從岩石上飛瀉而下越遠越覺響亮,

山中的鳥兒不時地叫一聲實在驚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心中寂寞到這般還有什麼話可言。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詩人貶謫永州之時。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六個年頭。

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詩人貶謫永州之時。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六個年頭,他終於在瀟水西冉溪畔購得一地,經過疏泉穿池,構亭築屋,終於與農圃爲鄰住了下來,還自己經營了菜園,“甘爲永州民”。並與一位身份較低的女子結合,生了女兒。《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當寫於在這期間。西園位於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這是一個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來氣候宜人,但身處異鄉的柳宗元卻感到寒氣陣陣。是夜夢醒時分,正是夜半,四野萬籟無聲,窗外亮如白晝,適才的夢境仍歷歷在目。詩人輾轉反側,再也無法入眠,百無聊賴中,連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也聽到了,環境非常寂靜。露水下降,本來是不易覺察到的,這裏用“聞”,是有意把細膩的感覺顯示出來。於是他乾脆起牀,“開戶臨西園”。

來到西園,只見: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月色,照射疏竹,彷彿聽到一泓流水穿過竹根,發出泠泠的聲響。“泠泠”兩字用得極妙。“月”上用一個“寒” 字來形容,與下句的“泠泠”相聯繫,又與首句的“繁露墜”有關。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瀟瀟疏竹,泠泠水聲,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涼如水之感。在這極爲靜謐的中夜,再側耳細聽,聽得遠處傳來從石上流出的泉水聲,似乎這泉聲愈遠而愈響,山上的鳥兒有時打破岑寂,偶爾鳴叫一聲。

“石泉遠逾響”,看來難以理解,然而這個“逾”字,卻更能顯出四野的空曠和寂靜。山鳥時而一鳴,雖然也反襯出夜的靜謐,同時也表明月色的皎潔,竟使山鳥誤以爲天明而鳴叫。“泉響”,“鳥喧”採用可通感的手法,從聽覺角度來表達。“露”“月”“泉”“鳥”這四種意象相互融合,以動襯靜,突顯了詩人被貶謫後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

面對這幅空曠寂寞的景象,詩人斜倚着柱子,觀看,諦聽,一直到天明。詩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悶形象,發人深思。他在這樣清絕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邊破曉。“寂寞將何言”一句,可謂此時無言勝有言。“寂寞”兩字透出了心跡,他感到自己複雜的情懷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這首詩,構思新巧,詩人抓住在靜夜中聽到的各種細微的聲響,來進行描寫,以有聲寫無聲,表現詩人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從而襯托他謫居中鬱悒的情懷,即事成詠,隨景寓情。從表面看來,似有自得之趣,而終難如陶淵明、韋應物之超脫。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祖籍河東郡(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芮城一帶)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爲“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被推爲“遊記之祖”。

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爲國家4A級景區。

作者生平

柳宗元祖籍是河東郡(河東柳氏與薛氏、裴氏並稱“河東三著姓”),祖上世代爲官(七世祖柳慶爲北魏侍中,封濟陰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爲宰相,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都做過縣令)。其父柳鎮曾任侍御史等職。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屬范陽盧氏,祖上世代爲官。柳宗元只有兩個妹妹。

773年,柳宗元出生於京城長安。四歲時,母親盧氏和他住在京西莊園裏,母親的啓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因此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有所見聞和感受。(九歲時遭遇建中之亂,建中四年,柳宗元爲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年僅十二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785年(貞元元年),柳鎮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隨父親宦遊,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他參與社交,結友納朋,並受到人們的重視。不久,他回到了長安。父親柳鎮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瞭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能詩善文的父親和信佛的母親爲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