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送友人》賞析

李白1.45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白《送友人》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送友人》賞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①,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②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③去,蕭蕭班④馬鳴。

【註釋】

①郭:城牆外的牆,指城外。

②蓬:草名,枯後隨風飄蕩,這裏喻友人。

③茲:現在。

④班:分別。

【簡析】

這是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先寫作別處的山水:青山橫亙外城之北,白水環繞東城潺流。此兩句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刻出山之靜態,“繞”字畫出水之動態。如此描摹,揮灑自如,秀麗清新。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捨難分的情緒。化用:《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句,嵌入“班”字,寫出馬猶不願離羣,何況人乎?烘出繾綣情誼,真是鬼斧神工。

詩寫得新穎別緻,丰采殊異。色彩鮮豔,語言流暢,情意宛轉含蓄,自然美與人情美水乳交融,別是一番風味。

拓展:李白祕史

大詩人李白,是盡人皆知的名人。說起李白的不幸也會讓你掉淚。這樣一位才子,哪裏會受人管束,可是他在山東成家,遇到一位很現實的女人,不得不讓李白“摧眉折腰”。

李白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南陵別兒童入京》是這樣寫的: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門去”是一個動作,“我輩豈是蓬蒿人”是回答別人的。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也喜歡引用。當你離家的時候這麼講,意味着你要出去幹一番大事業。

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問題,它是一首詩中的一句話,這首詩前面一句話是:“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這一句是引用漢代人朱買臣的一個故事

朱買臣家裏窮,好讀書,不治產業,所以落得夫妻兩個人打柴爲生。他的老婆也是能夠共患難的——朱買臣在前面挑一擔柴,她背一些柴跟着,並不以爲苦。兩人的離婚,因爲發生了一點口角。朱買臣砍柴不忘讀書,擔着柴還哼哼嘰嘰地唱個不停,想來古人讀書、讀詩都是要朗誦或者吟唱出來的。這種“回也不改其樂”的態度,讓他老婆在大庭廣衆之下覺得很難堪,屢次勸告朱買臣不要在外頭吟唱,想唱就回家悄悄地唱去!但是,朱買臣只顧自得其樂,照唱不誤——無非是宣泄一下懷才不遇的情緒。但妻子認爲:這是羞恥的`事情,請求和他離婚。朱買臣笑着說:“我50歲一定能富貴,現在已經快五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等我富貴之後再報答你。”妻子憤怒地說:“像你這種人,終究要餓死在溝壑中,怎能富貴?”朱買臣不能挽留她,只好任憑她離去。

我們再回頭看李白的那首詩,李白說朱買臣的太太很蠢,輕視了朱買臣。下面一句話說“餘亦辭家西入秦”。當年朱買臣50歲的時候到長安去做官,現在李白也要離開家到長安去了——當時唐玄宗召見李白。所以,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很容易想到他的境遇和漢代朱買臣的境遇一樣。也就是說,李白和他當時的老婆關係不好。

李白一生娶了4個老婆,這個老婆是第三任,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和老婆的感情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我們回頭看,朱買臣的妻子罵他:像你這種人最後只能餓死在溝中,怎麼能富貴呢?現在我們才知道“蓬蒿人”是罵人的話,是李白妻子常罵李白的話。唐代說人沒有出息就說他是“蓬蒿人”。

由此可以推論,李白在和山東的這個老婆一起生活的時候,受盡了老婆的氣,這個老婆整天在家罵他:你不就是能寫詩嗎?寫詩又不能賣錢。你不就是能喝酒嗎?喝酒不僅不能賣錢,而且要花大把大把的錢。你這種只會喝酒寫詩的人,怎麼能富貴啊?你只不過是一個“蓬蒿人”而已,一輩子到死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不幸的婚姻對每個人都是痛苦的,現在李白有機會逃出來,而且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皇帝召見,非常體面,這無疑給了他老婆一個響亮的耳光。所以,他“仰天大笑出門去”,向他的老婆反擊。

但僅憑這一點還不能完全斷定李白的婚姻不幸。再看看這首詩的題目,裏面也有深意。

這首詩的題目是《南陵別兒童入京》。此時李白的小孩,大的兩歲,小的一歲吧。他在山東住的地方和孩子離別,令人疑惑的是:他寫詩給兩三歲的小孩子去告別,小孩子根本看不懂,他爲什麼不寫給自己的老婆呢?按照唐代人的習慣,這裏應該寫《南陵別妻兒入京》,老婆儘管不識字,但可以講給她聽,可他沒有這樣寫,爲什麼?估計他恨他老婆。所以在詩歌中大罵他老婆有眼無珠。這是另外一個證據。李白到了長安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寫給山東家中的詩歌仍然不寫給老婆,而寫給他只有幾歲的小孩。下面這首《寄東魯二稚子》,題目一看就知道,只寄小孩,不寄老婆。詩中說:“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在李白的想象當中,山東的孩子過的簡直就是孤兒的生活。

李白在京,凡寫與家庭有關的詩,都是一個腔調。他有《贈武十七諤》,是贈給一個人的,這個人大概要從長安到山東去。詩裏面有一句:“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李白只要提到兒女,就很動情。

再看看《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歸空斷腸。君行既識伯禽子,應駕小車騎白羊。”李白總是提到山東的家,但在他的感覺中,這是一個殘缺的家,有孩無父無母。這首詩是送蕭三十一到山東,並讓蕭三十一去看望他的小孩伯禽。

從這些詩可以看出,李白確實不喜歡他的老婆。

平心而論,我們不能去責怪李白的老婆,山東是儒學之邦,魯女當勤苦務實,而李白瘋瘋癲癲,不是邀月狂飲,就是呼嘯山林,兩人能合得來嗎?李白爲什麼要在山東成這個家?不得而知。不過可知的是李白自己說過去山東的原因,那是“學劍來山東”,也許成家是順帶的事。這次山東婚變成了李白心中之痛,揮之不去,所以他由恨老婆,也恨起山東的儒生了,特意寫了一首《嘲魯儒》的詩說:“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看來李白真的是受到了不小的刺激,傷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