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擬古十二首》的全詩賞析

李白2.33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李白《擬古》的全詩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白《擬古十二首》的全詩賞析

“生者爲過客,死者爲歸人。”這兩句是說,活着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像是匆匆來去的過客一樣;死去的人,像是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趟之後,回了自己的家,再也不到這個世界上來了。喻意人生之短暫,也表達了一種豁達的生死觀。

出自李白《擬古十二首》之九

生者爲過客,死者爲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後更嘆息,浮榮安足珍?

賞析

《擬古十二首》其九就是這種情緒的流露:“生者爲過客,死者爲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意思是活着的人像匆匆來去的過路行人,死去的人彷彿是投向歸宿之地、一去不返的歸客。天地猶如一所迎送過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來有無數人爲此同聲悲嘆。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古代神話傳說,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藥,飛入月宮;月宮裏只有白兔爲她搗藥,嫦娥雖獲長生,但過着寂寞孤獨的生活,沒有什麼歡樂可言。扶桑,相傳是東海上的參天神樹,太陽就從那裏升起,如今也變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陰森悽寂,無聲無息,再也不能體會生前的譭譽榮辱了。蒼翠的松樹自生自榮,無知無覺,不可能感受到陽春的溫暖。詩人縱觀上下,浮想聯翩,感到宇宙間的一切都在倏忽變化,並沒有什麼永恆的榮華富貴。“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其九結尾以警策之言結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時榮華實在不足珍惜。《古詩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嘆人生短促之後,往往流露出一種及時行樂,縱情享受的頹廢情緒。李白在這首擬作裏雖也同樣嘆息人生短暫,卻沒有宣揚消極頹喪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榮的虛幻。

創作背景

這組詩非一時一地之作。根據《新唐書·天文志》載:“至德二載十一月壬戌五更,有流星大如鬥,流於東北,長數丈,蛇行屈曲,有碎光迸空。”《擬古十二首》其六有“彗星揚精光”之句,可知組詩其六等詩當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十一月之後。

文學賞析

這十二首詩非一時一地之作,內容亦不統一,反映的思想也很複雜:有寫離別行旅之苦,有嘆遇合之難;感恨懷才不遇,人生苦短;既欲及時行樂,又要早建功名;如此等等。

(一)

李白常將想象、誇張的手法綜合使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的意境。《擬古十二首》其三的前四句就是運用豐富的想象與誇張的手法,極言人們自古就試圖要用超長的繩子系日,要用堆到接天高度的黃金買光陰。雖然是極度的誇張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引讀者共鳴,感受到詩人不絕的憂思和萬古的愁緒,體現出李白想象豐富,誇張豪放的寫作風格。

“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表達了詩人不慕榮華富貴,安貧樂道、率性灑脫的生活態度。他樂觀自信,放縱不羈,以酒會友,把飲酒之樂看得高於一切的生活態度。

“未若醉中真”一句中“真”字,體現了作者在醉酒之後,可以感受到無拘無束的自由,獲得精神的解放,此時可以酣暢淋漓地散盡心中的抑鬱、孤憤,可以拋卻塵世的一切羈絆,超越現實社會,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二)

《擬古十二首》其十一則是一首富於濃厚民歌韻味的擬古詩,詩中以女子的`口吻,表現了對遠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涉江弄秋水,愛此紅蕖鮮。”涉:本義是步行渡水,這裏有泛舟遊歷之意。弄:一作“玩”,賞玩、欣賞。蕖:芙蕖,即荷花,所以《擬古》中又作“愛此荷花鮮”。秋高氣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給人以清新、涼爽及高雅、純潔之感。此時江上弄舟,領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夠愜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勝、最逗人喜愛的,還是那婷婷玉立的鮮紅的荷花。從字面上看,這是透過寫景而點明瞭時間地點。但從詩歌意象的沉積所蘊含的內容看,這已不是單純描景,而是暗含了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體貌及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詞,最早見於《楚辭·九章》,那是屈原藉以抒沒債世憂國之情並表現其純沽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這裏雖無債世憂國之意,但藉以表現女子純潔高雅,堅守貞操的品格和嚮往專一的愛情,也是未嘗不可。梁元帝《賦得涉江採芙蓉》詩云::“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孔德昭同上題詩云:“朝來採摘倦,詎得久盤桓。”辛德源《芙蓉》詩亦云:“涉江良自遠,託意在無窮。”就都是藉以表現女子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與嚮往。當然,這一點還需結合下句的“愛此紅蕖鮮”理解。樑吳均《擬古四首》其三《採蓮曲》雲:“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採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徵着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可見李白《擬古》中作“愛此荷花鮮”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與上引吳均詩有着極爲密切的內在聯繫。從整首詩的佈局來看,首二句還只是興起,但它在感情的抒發與意境的創造上,已爲整首詩奠定了基調。

“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弄:有把玩、欣賞之意。圓大的綠荷之上,滾動着穎顆品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盪漾中的水珠並不是圓的。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實際上,這兩句詩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這裏,既受到梁元帝“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的啓發,同時與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運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與雙關的藝術手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爲團圓之圓。那麼山“攀荷”到“不成圓”,已非簡單的動作與物象描寫,而是重在刻畫這位女子由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而感發的焦慮與苦悶的心態。

詩歌由開始輕鬆愉快的賞秋玩荷,到感物而發後的焦慮苦悶,這在意脈上是一次轉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直抒對“佳人”的思念之情。

“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由:一作“因”。“佳人彩雲裏”,可以說是受到《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的啓發。然而在李白的詩中,‘彩雲”,卻帶有一種虛無飄渺、行蹤不定的意象,如其《宮中行樂詞八首》:“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就有相似之處。“欲贈隔遠天”,則更明顯是受到了《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又《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及吳均:“遼西二千里,欲寄無因緣”等詩的影響,藉以表現對遠方情人無限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強烈情感。末二句是進一步抒發相思之苦與惆悵無奈的悲哀情思。“悵望涼風前”,不僅有外貌的描寫、心理的刻劃,而且與首句“涉江弄秋水”遙相呼應,並與整首詩的情感、氣氛相統一。這就使得詩歌意境自然渾成,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的《擬古十二首》其十一所受前人的影響是不小的,把它歸入“擬古”之組詩亦不無道理。但是,在完整、統一的意境創造上,這首詩卻不爲前人所囿,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徵。其一,詩歌雖然始終並沒有對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寫,但從詩歌意象及意脈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輕貌美的特徵外,對專一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是執着的,其內心情感是細膩而又複雜的。其二,在詩歌意脈的變化上,由賞秋玩荷經情因物牽到相思苦悶的過程,過渡自然巧執毫無人工的痕跡。詩歌緊緊圍繞“攀荷”這一短暫的細節,把女主人公由“愛此紅菜鮮”到“相思無因見”的整個內心的細微變化,揭示得一覽無餘。這與前人相比,就顯得更爲凝鍊、更爲集中。運用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這也是值得今人學習的。

這《擬古十二首》其九的想象力特別新穎、詭譎,有如天馬行空,縱意馳騁,在藝術表現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獨具。如月兔搗不死藥本來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搗藥”句中,詩人卻着一“空”字,一反神話原有的動人內容,這就給人以新鮮奇異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餘圍的神樹,詩人卻想象爲“扶桑已成薪”,一掃傳統的雄奇形象。再如,陽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蒼綠的樹木,這本來是春季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詩人的想象裏竟是“青松豈知春”。這種藝術構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給人以特別深刻的印象,富有創新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