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韓愈

韓愈《爭臣論》原文及鑑賞

韓愈2.63W

爭臣論(韓愈) ◇原文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①:“可以爲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於人也。行古人之道,居於晉之鄙,晉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②。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爲諫議大夫。人皆以爲華,陽子不色喜。居於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

愈應之曰:“是《易》所謂恆其德貞而夫子兇者也,惡得爲有道之士乎哉③?在《易·蠱》之‘上九’雲:‘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④。’夫亦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⑤。今陽子在位,不爲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爲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爲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於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以爲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陽子將爲祿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爲貧,而有時乎爲貧。’謂祿仕者也。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擊柝者可也。蓋孔子嘗爲委吏矣,嘗爲乘田矣,亦不敢曠其職,必曰⑥:‘會計當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陽子之秩祿,不爲卑且貧,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爲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爲名者⑦。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書》曰:‘爾有嘉謨嘉猷,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後之德。⑧’夫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應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爲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⑨。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髮,願進於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於堯舜,熙鴻號於無窮也⑩。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啓之也。”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不變,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爲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爲直者。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於齊也,吾子其亦聞乎?”

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爲直而加人也。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於亂國,是以見殺。《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爲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爲善人乎哉?”

註釋 ①陽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今北京)人。諫議大夫:官名,做皇帝侍從,規勸皇帝過失。

②鄙:邊境。這句指陽城隱居中條山。

③惡:同“何”,哪裏。

④蹇蹇(jiǎn_jiǎn);艱難的樣子。匪:同“非”。躬:自身。

⑤冒進:僥倖求進,指在利祿方面鑽營。則:準則,仿效。尤:過錯。

⑥委吏:主管糧倉的小吏。乘田:春秋時魯國的'苑囿之吏,主管六畜的飼養放牧。

⑦惡:厭惡,不喜歡。訕(shàn):譏諷。招:舉,檢舉揭發。

⑧謨、猷(yóu):都有計劃、謀劃的意思。後:指君。

⑨直言骨鯁(gěng):形容人有話要說就像魚骨頭長在喉嚨裏不能不吐一樣。鯁,魚骨頭。僭(jiàn)賞:濫賞。

⑩闕下:宮闕下面,指朝廷當中。熙:明。鴻號;大名聲。

閔:同“憫”。乂(yì):治理,安定。

孜孜:勤勉。矻矻(kū_kū):勞累。

“故禹過”句:傳說大禹治水,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而墨突”句:據說墨子的煙囪來不及燒黑,又忙着外出了。突:煙囪。黔:黑。

訐(jié):斥責別人的短處,或揭發別人的隱私。

《傳》:書傳,這裏指《國語》,因《國語》又稱《春秋外傳》。

鑑賞 《爭臣論》即論“諍臣”,討論如何做一名真正的諫議大夫,矛頭指向唐德宗時的諫議大夫陽城,是一篇有的放矢的政論文。全篇緊扣“在其位則謀其事”的中心論點展開,條分縷析,層層辯駁,充分論證了陽城的失職,進而得出了陽城不能稱做“有道之士”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