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甫

杜甫的悲苦

杜甫2.57W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杜甫被人們冠之 “詩史”、“集大成”的稱號,這不僅因爲他的詩反映了安史之亂的歷史現實,充滿了安國安民的崇高品質,而且是因爲杜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集中國詩歌藝術之大成。

杜甫的悲苦

杜甫之名,家喻戶曉,他的詩歌是唐代詩歌的傑出代表。杜甫經歷了唐代安史之亂的慘痛現實,他用詩歌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了那場大動亂所造成的大破壞、大災難,被後人稱爲“詩史”。杜甫還是中國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元稹在《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中說:“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杜甫以他“集大成”的創作成就確立了他在中國詩歌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杜甫是一位心念國家興亡和關心民生疾苦的詩人,他目睹了唐王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巨大轉變,山河的破碎、家園的荒蕪、百姓的掙扎無不在他的心裏留下深深的烙印,翻涌起杜甫心中深沉闊大的情懷,再加上杜甫一生飄泊,壯大的理想沒有實現的空間,親人妻兒沒有能力保護,時代和自身的雙重悲劇無情地加於杜甫。當杜甫寫作詩歌的時候,這些情感就自然地流露於筆下,使杜甫詩中充滿濃重的悲苦情懷。縱觀杜甫的詩,其中的悲苦情懷可以分爲以下幾類:有志難伸之悲、難護妻子之悲、家國不幸之悲、憐憫百姓之悲。

一、有志難伸之悲

杜甫早年受盛唐積極向上的環境感染,詩歌充滿“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邁氣概。可是胸懷壯志的杜甫並沒有被朝廷重用,他兩次參加科考都以失敗告終,關於這一過程,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的非常詳細。當時杜甫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他是躊躇滿志的:“讀書破萬卷,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建子親。李求識面,王翰願卜鄰”,可是這次考試被李林甫操縱,他利用手中的權利讓全部考生落第,讓杜甫深受打擊。仕進無路,杜甫困守長安,不得不面對“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殘酷現實,浸染着詩人無可奈何的辛酸。仕進之路被奸人阻隔,生活困頓難捱,飄泊的經歷艱險無比,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摺磨,使杜甫心力交瘁,他“中夜起坐萬感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之五)“此老無聲淚垂血”(《投簡鹹華兩縣諸子》),這都抒發了他抑鬱不得志的憤激之情。

二、難護妻子之悲

作爲一名標準的愛國詩人,杜甫的心思所繫多指向家國百姓,他的詩歌大部分是憂國憂民之作,寫妻子兒女的詩作並不多,然而這爲數不多的幾首詩,也反映着詩人深沉的感情。杜甫懷念妻子的詩,以《月夜》最爲感人:“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詩中營造出一種杜詩少有的優美、悽清意境,本是爲了抒發詩人對家人的懷念,可是詩中沒有直接寫出,而是從虛處着筆,推想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使得本詩尤顯感情真摯沉痛。由於戰亂兩人分隔兩地,不能相見,也許詩人的感情過於沉鬱,難以抒發,從對方的角度寫,更能體現杜甫對妻子的關愛與愧疚。作爲丈夫和父親,杜甫難以給妻子和兒女安定的生活,他心中自然非常愧疚,這種感情不嬌柔不造作,本真地流露於筆端,這些詩歌雖然沒有家國之念,卻依然感人至深。

三、家國不幸之悲

親歷安史之亂,杜甫見證了大唐王朝由極盛轉向極衰的劇變,這對於一個 “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悲哀。這期間,他觸景生情,感慨國事,寫下了諸如《月夜》、《悲陳陶》、《悲青阪》、《對雪》和《春望》等名篇,其中尤以《春望》最爲感人至深,寫於杜甫逃離長安的前夕:“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即詩人杜甫眺望淪陷中長安的破敗景象,詩歌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句,極爲沉痛,運用兩個對比,震撼人心。面對如此景象,杜甫用麗景寫哀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極力渲染詩人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最後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結,呈現給讀者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形象,韻味無窮。就這樣,杜甫將他的家國之悲融入他的詩作中。

四、憐憫百姓之悲

杜甫“窮年憂黎元”,他對百姓的關懷最爲感人至深,也是人們最爲激賞的一個方面。《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作者不侷限於個人命運的哀嘆,而是心念天下蒼生,將關懷的心情覆蓋所有受苦的心靈。雖然自己的生活已是寒冷侵襲,破敗不堪,杜甫仍然希望眼前能夠出現萬間廣廈,大庇天下寒士,給他們一個安居的場所,自己則甘願凍死,無怨無悔,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一次情感自白,成爲杜甫情感抒發的最強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赴奉先詠懷》),“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這些詩句所表達的境界甚至超越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的處事準則,他的苦難已彌散開來,包含了百姓的無限苦難。

作爲儒家思想的忠誠信奉者,杜甫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事準則,但是當這些理想遭遇現實的殘酷時,杜甫心中不免充滿苦悲,這些苦悲使他一首首沉鬱之作流露深沉的情感。我們敬佩杜甫廣納天下的寬闊胸懷,感念杜甫先百姓後自身的高尚品格,感嘆杜甫超羣絕倫的作詩技藝,有充足理由賦予杜甫最高的榮譽。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關注杜甫內心的悲苦情懷,理解他作爲一個生命個體在他處的悲劇時代所承載的心理磨難,理解他在悲苦之上成就的偉大,這一切,使他的偉大產生了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