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小學生向國旗敬禮手抄報資料

黑板報1.23W

我熱愛我的祖國,願你繁榮富強!我祝福我的祖國,願你再創輝煌!向你敬禮!下面我們爲大家帶來小學生向國旗敬禮手抄報資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小學生向國旗敬禮手抄報資料

小學生向國旗敬禮手抄報資料篇一

每個人的一生

不論聰明還是愚蠢

不論幸福還是不幸

只要他一離開母體

就睜着眼睛追求光明

世界要是沒有光

等於人沒有眼睛

航海的沒有羅盤

打槍的沒有準星

不知道路邊有毒蛇

不知道前面有陷阱

世界要是沒有光

也就沒有揚花飛絮的春天

也就沒有百花爭豔的夏天

也就沒有金果滿園的秋天

也就沒有大雪紛飛的冬天

世界要是沒有光

看不見奔騰不息的江河

看不見連綿千里的森林

看不見容易激動的大海

看不見象老人似的雪山

要是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我們對世界還有什麼留戀

小學生向國旗敬禮手抄報資料篇二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因爲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 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而且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爲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雄黃酒: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 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裏面丟,說是讓魚甲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另一說是魚就看不出來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午節在門上插菖蒲和艾草,這固然是因爲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 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 「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 「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 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 「你爲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 「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裏牽的纔是我親生的兒子. 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爲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 「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 爲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爲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小學生向國旗敬禮手抄報資料篇三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爲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與蘇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爲“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爲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爲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爲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說:“恢復之事,爲祖宗,爲社稷,爲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慾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說:“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說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說:“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說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說:“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說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